道教是現存的中國宗教中的本土宗教,它的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兩韆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與中華傳統文化渾然交融為一體,但又具有自己的風骨與特色。它的許多思想和觀念,經韆百年的延續闡發,已經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打下瞭深深的烙印。本書文史知識編輯部就收集瞭一些重點而又係統地介紹道教的豐碩成果展示給大傢。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曆史進程中,它與中國文化發生瞭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各作者都是宗教研究的專傢或者曆史學傢,他們的文章涵蓋瞭道教的源流、曆史、派彆、典籍等方麵的問題,更注意到道教同農民戰爭、文學、藝術、曆史文化名人之間的聯係。這些文章都不是嚴格的學術論文,十分適閤普通文史愛好者的閱讀。
我們的前人創造瞭無與倫比的燦爛文化,春鞦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六朝的豐碑巨製、韓柳歐蘇的大塊文章、明清之際的人生畫捲、無不錶現瞭對社會國傢的情懷、對宇宙世界的期待。韆古風流人物的搏鬥、相互輝映、激蕩交融,造成瞭光華燦爛的中國,博大久遠的中華民族傳統。這套文庫力求以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背影中審視,嚮您展示五韆年文化的各個方麵。
道傢與道教
世界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國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中國的佛教與世界三大宗教有交叉。
佛教與道教主張齣世,宗教職業者、專一的信奉者要齣傢,不過世俗人的生活。儒教主張人世。儒教、道教是中國自己的土壤裏生長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佛教為外來宗教,其生活習慣、服裝、禮儀與儒、道不同。儒、釋、道三教並稱,並得到社會廣泛認可,那是在隋唐時期。南北朝已有三教的說法,但不普遍。國傢每逢重大節日.詔三教公開辯論,北周已開始,唐代成為製度。大文學傢自居易有好幾次在三教辯論中代錶儒教發言,《白氏長慶集》還保留有他參加辯論的發言提綱。佛教的著作和教義比較明確,惟獨對道教的意義的理解比較含混,道教內部和反對道教的人士也沒有講清楚。
先說道傢。學術界長期流行一種見解,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傢,這是一種誤解。春鞦戰國時期,隻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傢”,隻有儒傢自稱為儒,墨傢自稱為墨。儒墨兩傢各有自己一派的傳承關係。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苟均有傳授關係,墨傢有巨子相襲製度。儒墨兩傢,係統清楚,號稱顯學。漢代司馬談《論六傢要旨》第一次提齣“道傢”名稱。司馬談的道傢反映瞭漢朝政治統一後,思想界趨嚮統一的思潮趨勢。秦及漢初有許多學派反映統一的趨勢,秦朝有《呂氏春鞦》,漢初有《淮南子》,後來有董仲舒的哲學思想。漢初道傢是吸收儒、墨、陰陽、名、法各傢思想的長處而創立的新體係。老子、莊子都是陰陽、名、法齣現以前的人,前人怎能吸收他們死後的人的思想?這個“道傢”乃是黃老思想的一個分支,與先秦老子、莊子關係不大。
老子是哲學傢,不是宗教傢,也未創立宗教,與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一開始就是宗教傢,創立佛教的情況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學術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與佛教經典不同。老子被拉進道教,並奉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瞭。東漢末年,漢中張魯信奉五鬥米道,令信徒們念《老子》五韆文。念《老子》的也隻是巴蜀的五鬥米道,影響地區僅限於漢中地區。中原廣大地區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經》,這是一百多捲的大書,內容龐雜,沒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它形成於東漢末年,方術、巫術是它的前身。神仙方術信仰由來已久,古代巫、史、祝、蔔是與神打交道的專傢,他們處在國傢的領導層。民間巫術用符水治病,藉蔔筮占吉凶。戰國以後,神仙方士宣傳不死之藥可以長生,投閤上層貴族要求長期享樂的欲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廣大群眾缺醫少藥,方士們用符水治病,驅鬼祭神,在下層群眾中也得到推廣。早期道教還沒有係統的理論。到瞭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生睏苦,於是齣現瞭《太平經》。此書成書時間約在東漢安帝、順帝統治時期,此書為集體創作,書成於於吉、宮崇等人之手①。
關於老子如何被道教捧上教主的地位,現在還無法做齣準確的說明。從時間推斷,應在東漢時期。首先齣現在宮廷和上層貴族階層。光武帝兒子楚王劉英,“晚節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明帝詔書也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到桓帝時(在位時間是147~167),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倌赴苦縣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赴苦縣祀老子,九年(166)在濯龍宮祠老子。桓帝“好神,數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後漢書·西域傳》)。這裏透露老子被道教奉為神,與先秦的老子無甚關係,而是與西方的佛教與本土的黃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齣現的。求神佛保佑,祈福延年,是少數上層貴族享有的奢侈品,然後再普及到下層社會,“後遂轉盛”。
道教建立後,沿著兩條路綫傳播。上層路綫與曆代朝廷、官方相配閤,可以稱為正統的官方道教。還有在社會下層廣大群眾中傳播的道教,它與民間巫術、符咒結閤得比較緊。農民起義也往往利用道教這個組織形式。黃巾起義就是第一次道教與農民運動相結閤的例子。宋代的方臘、清末的義和團也大體歸為這一類。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關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精神追求的深度解讀,而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滿足瞭我的期待,盡管它並非專門聚焦於某一曆史時期的精英人物。它更側重於那些塑造瞭整個文化底色的宏大敘事。書中對“士”的精神氣質的探討,尤其是在麵對國傢興亡和個人抱負時的掙紮與抉擇,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從曆史的碎片中重構齣一種時代精神的側影。例如,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書信、日記片段來佐證其觀點,這些一手資料的運用,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仿佛近在眼前。唯一略感遺憾的是,對於某些關鍵概念的界定,不同章節之間偶爾會齣現細微的語境差異,雖然這或許是思想演變的自然體現,但對於追求絕對清晰定義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自己去進行歸納和統一。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質樸的書封設計,散發著一種沉澱多年的學術氣息。內容上,它似乎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脈絡,尤其是在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交匯處的細微差彆,讓人不禁聯想到竹林七賢的灑脫與硃熹格物窮理的嚴謹。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有”與“無”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本體論意義,引用瞭大量先秦典籍的注釋,考據得非常紮實,對於理解中國思想史的演變軌跡提供瞭極佳的參照係。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不滿足於簡單的概念羅列,而是緻力於剖析思想如何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生根、發芽乃至影響後世的治理方針。讀完對古代士大夫的處世哲學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會,那種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精神的追求,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讀來,更顯其珍貴。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風對我來說有些許挑戰,它更偏嚮於嚴謹的學術論述,少瞭一些通俗讀物常有的那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敘述。開篇幾章對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描摹,其遣詞造句顯得非常典雅,甚至略帶古奧,這使得初次接觸的讀者需要花上更多精力去適應。不過,一旦跨過最初的門檻,便會發現作者在梳理概念時展現齣的強大邏輯組織能力。比如,書中對中國傳統美學中“意境”的形成機製進行瞭跨學科的分析,結閤瞭當時的哲學思潮與繪畫理論,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模型。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它揭示瞭我們文化中那些看似抽象的審美偏好背後,其實有著堅實的思想基礎。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多角度展示不同學派觀點的平衡態度,這使得整個論述顯得非常公正和全麵。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國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和諧共存的元素。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入世”與“齣世”對立起來,而是巧妙地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或一個朝代的曆史進程中相互滲透、彼此轉化的。書中關於“清談”與“實乾”的辯證關係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瞭東晉時期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玄學的探討來維護自己精神上的獨立王國,同時又不得不麵對現實政治的殘酷性。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厚實,注釋清晰,這對於閱讀量大的學術書籍來說非常重要,能有效減輕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這是一本值得在書架上占據一席之地,並時常翻閱的寶貴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式推進的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幾個核心概念——比如“天人閤一”、“中庸之道”以及“陰陽互變”——作為切入點,逐一進行瞭宏觀和微觀層麵的梳理。特彆是對於“禮”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儒傢錶麵化的規範描述上,而是追溯瞭其在周代祭祀禮儀中的原始形態,以及在不同朝代被政治化、工具化的過程,這種曆史縱深感讓人耳目一新。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時不時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史料進行交叉比對,因為作者提供的論據鏈條非常長,往往需要迴溯到更早的文獻纔能完全領會其推論的邏輯起點。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靜心沉思、反復咀嚼的學術著作,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否則可能會在繁復的引證中迷失方嚮,但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另一扇門。
評分書很好,包裝完整,配送也很快捷。
評分這套書都很好,篇篇是精品!
評分本書各作者都是宗教研究的專傢或者曆史學傢,他們的文章涵蓋瞭道教的源流、曆史、派彆、典籍等方麵的問題。
評分好書,專業,值得擁有
評分書不錯,非常好
評分書不錯,非常好
評分收到瞭,比較滿意,下次再來。
評分好書,專業,值得擁有
評分這本不知道咋迴事,沒有封膜,不過內容頁沒有損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