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孝经

人物志 孝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国] 刘劭 等 著,刘少影 注
图书标签:
  • 孝道
  • 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人物故事
  • 道德修养
  • 国学
  • 经典
  • 教育
  • 启蒙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4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8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3
字数:1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物志 孝经》收录两部国学经典著作。《人物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孝经》是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目录

出版说明
人物志

卷上
卷中
卷下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广要道章第十二

精彩书摘

  《人物志 孝经》:
  【译文】 因此耿直刚正不阿的人,争强好胜而不能平和。
  他如果不注意戒除刚强则会有冒犯唐突他人的缺点,他会把柔顺当作软弱屈服,从而使其争强好胜之心更加强烈。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执法用来建立法律的权威,很难用他从事细致入微的工作。柔韧而顺从、宽以待人的人,他心性平缓,处事宽松。他不是力求戒除缺乏稳固持久的缺点,而是把手段强硬看作昏暗愚昧的处事方法,认为会伤及无辜。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一般性的事情,很难让他权衡决断疑难的问题。雄健有力、强悍杰出的人,气势亢奋而勇猛果敢。他不是力求戒除奋勇会带来挫折和失败的缺点,而是把顺应时势看成胆小怕事,从而把可能会带来挫折失败的逞强奋勇的气势发挥到极致。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经历危难,很难让他服从约束、遵守约定。胆小谨慎的人,恐惧忧虑而瞻前顾后有很多忌讳,他不是力求戒除害怕行义的缺点,而是把勇敢看作对人的亲近和拉拢,从而进一步增加疑虑恐惧心理以致变得畏首畏尾。所以这种人可以全身自保,很难要求他树立正气。严峻刚直的人,坚持自己立场而刚劲特行。他如果不改正自己固执己见的缺点,反而是把变化视为浮夸虚伪,从而会一意孤行。所以他可以守持正道,却很难让众人感到心服口服。能言善辩、知识广博的人,论事说理能够丰富周延。他如果不注意言辞空泛而无遮拦的缺点,反而会把规矩视为束缚,则促使其言论不加节制。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泛泛地议论,很难让他对自己有所约束。交际广博能与各种人相处的人,普遍地对人施予仁爱之意。他不是力求戒除结交混杂的缺点,而是把耿直有节的行为视为拘谨保守,从而扩大自己清浊不辨的毛病,而这会让他交友不慎,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安抚众人,很难让他整饬社会风俗。清正耿直、廉洁自持的人,针砭抨击世事的清浊。他不是力求戒除个人处世方法狭隘的缺点,而是把结交广泛视为同流合污,从而更加心胸狭窄。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坚守节操,很难与他谋划变通之事。行为善美光明磊落的人,钦慕高超远大的志向。他不是力求戒除自我贪大求多的缺点,而是把安稳沉静视为保守滞后,从而坚定更加锐意进取并急于求成。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开拓前行,很难让他处理善后。深沉平静的人,循规蹈矩而反反复复考虑其中的道理。他不是力求戒除由于平静带来的迟缓滞后的缺点,而是认为积极的活动必然导致疏漏不密,他以怯懦为美德。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深思熟虑,很难让他做到快速判断。质朴率直全部显露的人,把心中的疑惑表现出来。他不是力求戒除由于实在带来的坦直无拘束的缺点,而是把计谋视为怪诞不经之论,更加袒露自己的内心。所以这种人可以和他讲信义,但很难让他随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足智多谋隐匿真情的人,推测揣度别人的实际情况而确立形象。他不是力求戒除权术可能会脱离正道的毛病,而是把胸中无计谋当成愚昧不化、笨拙无用,会更加虚浮。这种人可以让他赞美颂扬善美,很难让他纠正违规杜绝邪恶。
  ……
孝经:中华千古孝道之源 《孝经》,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伦理道德的经典,犹如一面古镜,映照出“孝”这一核心价值的深远影响。它并非一本详尽的史书,也非一部人物传记的汇编,而是一部以“孝”为纲,阐释父子、君臣、天地之道,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伦理著作。理解《孝经》,需要剥离其外在的礼法形式,深入其内在的哲学思考,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人文关怀。 孝,非为孝而孝,而是顺应天道,体认人伦的根本。 《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一句话,便为我们揭示了“孝”的本质。它并非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或恭顺服从,而是“仁”的起点,是教化万民的根本。“孝”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对生命延续的感恩,是对家庭血脉传承的珍视。这种回报与珍视,自然而然地会延伸到社会层面,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服务君王、效忠国家的基石。 从家庭的“孝”,到国家的“忠”,再到万民的“仁”。 《孝经》的智慧在于,它将个人道德的起点——孝,巧妙地与家国天下的责任相连接。书中详细论述了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如何践行孝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衍至更广阔的社会伦理。 为人子者,孝于亲。 这是孝道的起点。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身体发肤之敬,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事业成就之孝,书中层层递进,阐释了孝的多个层面。父母生养子女,赋予生命,子女的健康平安,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而当子女能够凭借自身努力,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更是能光耀门楣,让父母感到无上的荣耀,这便是孝的最高境界。《孝经》并非教导子女一味愚孝,而是强调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成就自我,从而实现对父母的终极孝道。 君臣之道,亦源于孝。 《孝经》将君臣关系比拟为父子关系,认为臣对君的忠诚,如同子对父的孝顺。君主如同“父”,臣子如同“子”。君主爱民,如同父亲疼爱子女;臣子忠君,如同子女孝敬父亲。“非天子不能治天下,非三纲五常,天下不能治。” 天子作为天下之共主,承担着治理国家的重任,而臣子则需要效忠于天子,辅佐其治理,如同子女需要孝顺父亲,听从教诲。《孝经》的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思想,将家庭伦理的范式,成功地推广到政治领域,以此维系国家的稳定与秩序。 天地与人,共生一体的孝道。 《孝经》的视野远不止于家庭与国家,它更将孝的理念升华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层面。《曾子》篇中提到:“立爱于子女,则民亲之。” “立敬于师长,则民思之。” “立忠于君,则民敬之。” 这些都说明了,当个体在小范围内践行了爱的原则,这种爱便会如同涟漪般扩散开去,影响到更广泛的群体。而《孝经》所追求的,正是这种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它倡导的“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更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爱护。我们应当感恩大地赐予的食物,感恩阳光雨露的滋养,感恩自然的恩赐,这种感恩之心,便是广义的“孝”。 《孝经》的哲学深度:体认自我,认识生命。 《孝经》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文本,其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仁”的实践。 《孝经》认为,“孝”是“仁”的起点和核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那么他自然而然地会推己及人,关爱他人,从而践行“仁”的品德。这种“仁”,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与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精神纽带。 “道”的显现。 《孝经》所言的“道”,并非抽象玄虚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君主的恩赐,自然的馈赠,这些都是“道”的不同显现。而“孝”便是顺应和体认这些“道”的方式。当我们感恩父母,便是感恩生命之“道”;当我们忠于君王,便是忠于治国之“道”;当我们敬畏自然,便是敬畏天地运行之“道”。 “礼”的规范。 《孝经》提倡的“礼”,并非僵化的规章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孝”、“仁”、“道”而设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遵循“礼”,人们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过失,从而达到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 《孝经》的现代意义:超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尽管《孝经》诞生于古代社会,但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家庭伦理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多元化,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责任担当,依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经》所倡导的孝道,提醒我们关注家庭,珍视亲情,理解父母的辛劳,承担子女的责任,构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社会责任的担当。 《孝经》将孝道延伸至家国天下,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孝经》所蕴含的“忠”的精神,可以转化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情怀、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激励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文关怀的传承。 《孝经》所倡导的“仁”的品德,是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在日益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愈发需要温暖与关怀。《孝经》提醒我们,要以同理心对待他人,关爱弱势群体,传递善良与友爱,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 《孝经》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浸润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情感的经典。它教导我们,从最亲近的父母开始,将爱与责任逐步扩展,最终达至天下一家的和谐境界。理解《孝经》,便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便是认识我们与家庭、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的深刻联系。它是一条通往道德修养的坦途,一条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条通往人生真谛的启迪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人物志·孝经》真是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智慧宝典,将古人对于“孝”的理解和实践,以一种极为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孝”这种看似朴素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感人至深的孝行,体会到了亲情的力量是如何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最坚固的纽带。书中对“孝”的剖析,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顺从,更深入到如何理解父母的心意,如何尽力去弥补他们的遗憾,如何在尊重长辈的同时,又能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人格。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对“孝”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对生命传承的尊重,一种对家风延续的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更加坚定了要将这份“孝”的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静下心来,用真诚和耐心去回应这份沉甸甸的亲情。

评分

《人物志·孝经》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情世故、关于道德修养的教科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闻过则喜”的阐释,将其与“孝”的精神紧密结合,认为一个真正孝顺的人,应该能够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建议,并将其视为自我完善的机会。这种“闻过则喜”的态度,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解读,让我重新思考了对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它让我明白,爱自己,也是一种孝的体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古籍的庄重,又不失人情味,读起来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所触动,然后会停下来,反复思考,甚至会拿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悄悄地引导着我,让我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更深刻的意义。

评分

拿到《人物志·孝经》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以一种令人惊喜的平实与真挚打动了我。书中并没有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及到了人性的最深处,也最容易引发共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顺亲”的论述,它并非要求一味地盲从,而是强调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引导和规劝。这种“劝谏”的智慧,让我看到了“孝”中蕴含的独立思考和人格尊重。书中的一些篇章,还涉及到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在家族传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些对于当下许多面临家庭挑战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家庭课堂,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积极互动,大家一起探讨着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亲情。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孝经》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课本上那种比较刻板的印象,直到我读了《人物志·孝经》,我才真正领略到“孝”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孝”作为一种僵化的道德绑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生图景中去解读。书中对于“行孝”的实践性指导,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书中提到的“祭而弗敬,吾祭之;食而弗供,吾食之”,这句话让我深思,原来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付出,更在于内心的敬意和真诚。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要回归“心”。书中还探讨了“孝”与“忠”的关系,将孝顺父母的品德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这种家国情怀的连接,让我看到了“孝”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延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导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他的人生哲学,点亮了我对“孝”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方向。

评分

《人物志·孝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震撼。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孝”的浅层理解,而是将其与个体品德的塑造、社会关系的构建,乃至国家治理的理念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孝”与“仁”之间关系的探讨,将孝顺视为“仁”的基础,认为一个人若能孝敬父母,便能将这份爱推己及人,从而形成更广阔的仁爱之心。这种由内而外的道德升华,让我看到了“孝”的普适性和深刻性。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如何“养志”的论述,提醒我们不仅仅要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忙于工作,忽略了与父母心灵的沟通,而这本书恰恰点醒了我们这一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的解读,揭示了“孝”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方式。这让我认识到,“孝”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和社会背景,不断去理解和践行的活态的道德准则。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场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