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在相互的交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几千年来,中外文化相激相荡,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整个世界的文化气象万千、多姿多彩。 马树德编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为文化知识课教材,是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之需编写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进而认识文化交流对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外国留学生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编写这样一本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还是**次。
前言
概说
一、华夏民族古代文化的外传
二、佛教的传入与儒学的传出
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输人及其影响
五、汉学家和留学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六、文化在彼此的交流与交融中发展
**编 中国与亚洲**之间的文化交流
**章 中印文化交流
**节 中国蚕丝和中国纸输入印度
第二节 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第三节 随佛教进入中国的印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及其后的中印交通
第二章 中朝文化交流
**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与古朝鲜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第三节 五代至宋元:中国与高丽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与李朝
第三章 中日文化交流
**节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
第二节 公元6世纪至9世纪
——中日文化交流的**次高潮
第三节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以僧侣往来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节 14世纪至19世纪
——多变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五节 近代——以向日本学习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越文化交流
**节 中国与越南的历史关系
第二节 郡县时期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第三节 独立时期:越南的王朝*迭及其意识形态
第四节 独立时期:中越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第五节 独立时期: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与缅泰柬老诸国间的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节 中缅文化交流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掸国
二、唐代:中国与骠国
三、宋代:中国与蒲甘
四、元代:中国与缅国
五、明清之际:中国与缅甸
第二节 中泰文化交流
一、由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的中国与泰国
二、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第三节 中柬文化交流
第四节 中老文化交流
第二编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
**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节 丝绸之路通大秦
第二节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汇
第三节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
第二章 中意文化交流
**节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游记》
第二节 利玛窦和他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第三章 中法文化交流
**节 13世纪:*初的接触
第二节 17至18世纪:交流与反响
一、金尼阁入华传教
二、法国传教士在华的学术活动
三、中国文化在法国引起的反响
第三节 19至20世纪:相互认识与相互影响
一、认识法国
二、法国革命与中国
三、中国人留学法国与法国人在中国办学堂
四、法国文学在中国和法国的汉学研究
第四章 中德文化交流
**节 汤若望与中国
第二节 莱布尼茨和《中国近事》
第三节 留学德国的中国精英
第四节 汉学研究在德国
第五章 中英文化交流
**节 马礼逊与新一轮的“西学东渐”
第二节 傅兰雅的中国情结
第三节 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的李提摩太
第四节 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六章 中俄文化交流
**节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的中俄贸易关系
第二节 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第三节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俄文学之交
第三编 中国与美洲、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章 中美文化交流
**节 传教士:为中关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桥梁
第二节 丁韪良与洋务时期的中国翻译事业
第三节 林乐知:旁观者清
第四节 留学美国:踏着容闳的足迹
第二章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联系
**节 海上的“香料之路”与“丝绸之路”
第二节 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的历史文化联系
**节 汉唐宋元时期:交往与交流
第二节 明清之际:中国人笔下的非洲
第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联系
**节 历史回顾:中国与大食
第二节 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必须理解它的文化,而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则离不开对它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过程的探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正是这样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将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描绘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史实之余,对那些文化交流背后的人物和情感的刻画。那些远渡重洋的僧侣,那些怀揣梦想的商旅,那些将异域艺术带回故土的工匠,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案例,都有着详尽的论述,从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到希腊罗马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再到近代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解放,每一个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中华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互动中,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文明根源和发展脉络的著作。《中外文化交流史》无疑满足了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渴望,但它更进一步,用一种非常人性化和充满生命力的视角,讲述了那些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古老故事。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产生的各种摩擦、融合与变革的描绘,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权臣政事,更多的是聚焦于那些普通人,那些艺术家、商人、学者、僧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将各自的智慧、信仰、技艺,跨越山川湖海,带到遥远的国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比如某个传教士如何学习汉语,某个艺术家如何模仿中国画风,某个工匠如何改进了某种技术。这些生动的小故事,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背后,是无数个体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可能是一次伟大的启迪,一次思想的革新,一次艺术的飞跃。
评分当我翻开《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那一刻,我便被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用一种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外文化交流图景。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文化交流“双向性”的强调。它不仅仅展现了中国文明如何影响世界,更深入地探讨了外来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甚至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书中对一些具体文化元素的传播,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的西传,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那些曲折、冲突与最终的融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音乐、绘画、园林艺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适应性。这本书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静态的遗产,更是动态的生命,在与他者的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类书籍的要求一向很高,往往很难找到能够真正打动我的作品。《中外文化交流史》则是一个惊喜,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那种此消彼长、相互激荡的宏伟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多少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互动的独特框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外文化交流看作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着重展现了双方在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文化也被外来文化所深刻改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马可·波罗东游的故事,或者茶叶、瓷器在西方的传播,都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旅行见闻或贸易记录,而是成为了文明交融的生动注脚。我从中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种永不停止的探索、学习与创造的精神。
评分这本《中外文化交流史》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我最初购书时所能预想。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按时间顺序梳理史实的教科书,没想到它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那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到佛教东渐的文化冲击,再到近代西方思想的涌入与碰撞,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展现了中华文明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不断吸纳、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多元而独特的文化面貌。书中对具体交流事件的叙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深入地挖掘了背后的动因、过程中的曲折以及产生的影响,使得每一次文化元素的传递,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感染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唐朝与印度、波斯等地的文化交流章节所吸引,那份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催生的辉煌文明,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千年,亲身参与了那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对“文化”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