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是在相互的交流與交融中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幾韆年來,中外文化相激相蕩,既給中國文化注入瞭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也使整個世界的文化氣象萬韆、多姿多彩。 馬樹德編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作為文化知識課教材,是為外國留學生中國語言文化專業教學之需編寫的。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瞭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曆史,進而認識文化交流對一個民族、一個**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外國留學生開設這樣一門課程,編寫這樣一本教材,在對外漢語教學史上還是**次。
前言
概說
一、華夏民族古代文化的外傳
二、佛教的傳入與儒學的傳齣
三、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輸人及其影響
五、漢學傢和留學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
六、文化在彼此的交流與交融中發展
**編 中國與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
**章 中印文化交流
**節 中國蠶絲和中國紙輸入印度
第二節 漢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
第三節 隨佛教進入中國的印度文化
第四節 唐代及其後的中印交通
第二章 中朝文化交流
**節 秦漢時期的中國與古朝鮮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與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第三節 五代至宋元:中國與高麗
第四節 明清之際:中國與李朝
第三章 中日文化交流
**節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
——中國文化輸入日本
第二節 公元6世紀至9世紀
——中日文化交流的**次高潮
第三節 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
——以僧侶往來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節 14世紀至19世紀
——多變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五節 近代——以嚮日本學習為主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越文化交流
**節 中國與越南的曆史關係
第二節 郡縣時期漢文化在越南的傳播
第三節 獨立時期:越南的王朝*迭及其意識形態
第四節 獨立時期:中越間廣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第五節 獨立時期:漢文化對越南文化的影響
第五章 中國與緬泰柬老諸國間的文化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
**節 中緬文化交流
一、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撣國
二、唐代:中國與驃國
三、宋代:中國與蒲甘
四、元代:中國與緬國
五、明清之際:中國與緬甸
第二節 中泰文化交流
一、由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中國與泰國
二、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麵麵
第三節 中柬文化交流
第四節 中老文化交流
第二編 中國與歐洲**之間的文化交流
**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迴顧
**節 絲綢之路通大秦
第二節 濛古西徵與東西方文化交匯
第三節 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
第二章 中意文化交流
**節 馬可·波羅和《馬可·波羅遊記》
第二節 利瑪竇和他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第三章 中法文化交流
**節 13世紀:*初的接觸
第二節 17至18世紀:交流與反響
一、金尼閣入華傳教
二、法國傳教士在華的學術活動
三、中國文化在法國引起的反響
第三節 19至20世紀:相互認識與相互影響
一、認識法國
二、法國革命與中國
三、中國人留學法國與法國人在中國辦學堂
四、法國文學在中國和法國的漢學研究
第四章 中德文化交流
**節 湯若望與中國
第二節 萊布尼茨和《中國近事》
第三節 留學德國的中國精英
第四節 漢學研究在德國
第五章 中英文化交流
**節 馬禮遜與新一輪的“西學東漸”
第二節 傅蘭雅的中國情結
第三節 集傳教士、學者、政客於一身的李提摩太
第四節 李約瑟和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六章 中俄文化交流
**節 《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的中俄貿易關係
第二節 中俄《恰剋圖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第三節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俄文學之交
第三編 中國與美洲、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章 中美文化交流
**節 傳教士:為中關之間的文化交流架設橋梁
第二節 丁韙良與洋務時期的中國翻譯事業
第三節 林樂知:旁觀者清
第四節 留學美國:踏著容閎的足跡
第二章 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曆史文化聯係
**節 海上的“香料之路”與“絲綢之路”
第二節 社會文化經濟生活中的相互影響
第三章 中國與非洲的曆史文化聯係
**節 漢唐宋元時期:交往與交流
第二節 明清之際:中國人筆下的非洲
第四章 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曆史文化聯係
**節 曆史迴顧:中國與大食
第二節 阿拉伯文化在中國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這本《中外文化交流史》給我帶來的震撼,遠非我最初購書時所能預想。我原以為這不過是一本按時間順序梳理史實的教科書,沒想到它卻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將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間那錯綜復雜、韆絲萬縷的聯係,描繪得淋灕盡緻。從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到佛教東漸的文化衝擊,再到近代西方思想的湧入與碰撞,作者以宏大的視角,細緻入微的筆觸,展現瞭中華文明如何在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中,不斷吸納、融閤、創新,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多元而獨特的文化麵貌。書中對具體交流事件的敘述,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羅列,更深入地挖掘瞭背後的動因、過程中的麯摺以及産生的影響,使得每一次文化元素的傳遞,都充滿瞭故事性和感染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唐朝與印度、波斯等地的文化交流章節所吸引,那份開放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催生的輝煌文明,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韆年,親身參與瞭那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對“文化”二字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坦白說,我對曆史類書籍的要求一嚮很高,往往很難找到能夠真正打動我的作品。《中外文化交流史》則是一個驚喜,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揭示瞭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間那種此消彼長、相互激蕩的宏偉圖景。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梳理瞭多少史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文化互動的獨特框架。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外文化交流看作是一種單嚮的“輸齣”或“輸入”,而是著重展現瞭雙方在互動中,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甚至在某些方麵,中國文化也被外來文化所深刻改變。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文化”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於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馬可·波羅東遊的故事,或者茶葉、瓷器在西方的傳播,都被賦予瞭更深遠的意義,不再是簡單的旅行見聞或貿易記錄,而是成為瞭文明交融的生動注腳。我從中看到的,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種永不停止的探索、學習與創造的精神。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必須理解它的文化,而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則離不開對它與其他文明交流融閤過程的探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正是這樣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以一種非常史詩般的敘事風格,將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互動,描繪成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梳理史實之餘,對那些文化交流背後的人物和情感的刻畫。那些遠渡重洋的僧侶,那些懷揣夢想的商旅,那些將異域藝術帶迴故土的工匠,他們的故事,充滿瞭傳奇色彩,也讓我感受到瞭文化交流的艱辛與偉大。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案例,都有著詳盡的論述,從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到希臘羅馬藝術對中國佛教造像的影響,再到近代西學東漸帶來的思想解放,每一個章節都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意識到,中華文明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與世界文明的互動中,纔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
評分當我翻開《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那一刻,我便被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用一種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外文化交流圖景。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文化交流“雙嚮性”的強調。它不僅僅展現瞭中國文明如何影響世界,更深入地探討瞭外來文化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並最終與中國本土文化融為一體,甚至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書中對一些具體文化元素的傳播,比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的西傳,以及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化傳播過程中,那些麯摺、衝突與最終的融閤。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國音樂、繪畫、園林藝術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適應性。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靜態的遺産,更是動態的生命,在與他者的碰撞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夠觸及文明根源和發展脈絡的著作。《中外文化交流史》無疑滿足瞭我對這種宏大敘事的渴望,但它更進一步,用一種非常人性化和充滿生命力的視角,講述瞭那些塑造瞭今日世界的古老故事。書中對於不同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所産生的各種摩擦、融閤與變革的描繪,都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帝王將相、權臣政事,更多的是聚焦於那些普通人,那些藝術傢、商人、學者、僧侶,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將各自的智慧、信仰、技藝,跨越山川湖海,帶到遙遠的國度。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挖掘,比如某個傳教士如何學習漢語,某個藝術傢如何模仿中國畫風,某個工匠如何改進瞭某種技術。這些生動的小故事,讓冰冷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背後,是無數個體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可能是一次偉大的啓迪,一次思想的革新,一次藝術的飛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