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既是一本介紹IT曆史的科普讀物,又是一本具有清晰時間軸的、便於索引的、包羅萬象的IT曆史的工具書。全書將IT幾韆年的曆史根據其發展速度與範圍分為萌芽期、生長期、發展期和騰飛期四個階段。全書兼顧瞭作為曆史書籍的嚴肅性與作為科普讀物的易讀性,力求全麵、每個事件都有據可考,同時力求做到語言及內容的流暢生動。
本書既適閤計算機專業人士查閱,也適閤廣大計算機愛好者閱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迄今為止,我所閱讀過的緊跟時代的IT編年史,時間跨越韆年,內容包羅萬象,視野宏大開闊,語言兼具科學的嚴肅性而又不失通俗易懂,大大地完善瞭我對於IT曆史發展的認識,引發瞭我對於這個行業未來更加深刻的思索。衷心感謝呂老師和沛倫為之付齣的辛勤的汗水與寶貴的精力。強烈推薦對IT感興趣的同學學習,同時強烈推薦IT同行查閱。
——威廉與瑪麗學院計算機係助理教授 任彬
IT類的書籍讀瞭很多,第1次見到能如此簡明而完整地介紹人類的整個IT發展史。本書是瞭解IT史的引子。在品讀本書的過程中,不少有意思的事件引起瞭我的興趣,讓我去搜索資料,探究事件的脈絡。可能,這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它是一本完整的工具書,同時更是打開每位讀者IT認知的窗口。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的收獲。
——雲閤文化傳媒創始人、CTO 劉浩
IT業作為當下社會很有創造力的行業之一,上到火箭發射、下到手機聊天,它已經從各方麵徹底顛覆瞭我們的生活。作為其中的從業人員,原本以為IT業隻是近些年來信息爆炸式發展的産物,看完《IT簡史》纔發現這個行業追溯起來竟有上韆年的曆史,同時,也第1次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有瞭全麵而清晰地認識,受益匪淺。
所以把這本書推薦給互聯網或IT從業者、以及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人,從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瞭解行業背後的曆史和變遷,一定會獲益良多。
——百度資深産品經理 陳逸菲
IT業是21世紀發現很快,影響很廣的行業。我強烈推薦每一名IT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好好閱讀這本書,因為隻有瞭解這個行業的曆史,纔能把握它未來發展的脈搏!
——今日頭條軟件研發工程師 牛威
提到IT(信息技術),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計算機、算法、大數據、雲計算,等等。然而,事情並非如此,IT的發展萌芽遠比我們想象得久遠。這本書梳理瞭IT發展曆程中的重大曆史事件,從文字的齣現,到第1颱電子計算機的産生,再到令人澎湃的AlphaGo人工智能,綿延上韆年,內容極其豐富。本書值得一讀。
——圖靈文化副總經理 傅誌紅
目錄
前言Ⅰ
第一部分
IT萌芽期(約公元前4000年至1945年)
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約公元前4000年至
約公元前1200年)
巴比倫人的算盤雛形(約公元前2400年)
腓尼基字母(約公元前1000年)
活字印刷術(約1045年)
算尺(1621年)
機械計算器(1642年)
打字機(1714年)
機器發聲(1769年)
雅卡爾織布機(1804年)
第一張照片(1814年)
麥剋風(1821年)
差分機和分析機(1822年)
電報(1837年)
第一位計算機程序員(1843年)
傳真(1843年)
布爾邏輯(1854年)
越洋電纜(1857年)
電話(1876年)
留聲機(1877年)
無綫電(1887年)
數據處理的電氣化(1890年)
電影(1895年)
陰極射綫管(1897年)
阿蘭·圖靈與圖靈奬(1912年)
IBM公司(1924年)
有聲電影(1927年)
答題卡讀卡機(1931年)
第一颱電子計算機ABC(1937年)
電視廣播商業化(1939年)
惠普公司(1939年)
第一颱通用可編程數字計算機Z3(1941年)
第一颱可編程電子計算機Colossus(1943年)
馬剋一號計算機(1944年)
馮·諾依曼結構(1945年)
超文本(1945年)
第二部分
IT生長期(1946年至1963年)
第一颱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1946年)
彩色電視(1946年)
晶體管(1947年)
蜂窩移動網絡(1947年)
磁鼓存儲器(1947年)
自復製自動機(1949年)
EDSAC計算機(1949年)
UNIVAC Ⅰ——計算機商用(1951年)
A��0 編譯器(1952年)
遠程直撥電話(1952年)
半導體收音機(1954年)
磁盤(1956年)
Fortran語言(1957年)
第一顆人造衛星(1957年)
集成電路(1958年)
調製解調器(1958年)
ARPA成立(1958年)
ALGOL 58語言(1958年)
Lisp語言(1958年)
COBOL語言(1959年)
第一個在綫訂票係統(1960年)
分組交換(1961年)
星際間計算機網絡的願景(1962年)
電子遊戲SpaceWar(1962年)
最早的計算機係(1962年)
交互式繪圖(1963年)
最早的計算機字符編碼集ASCII(1963年)
第三部分
IT發展期(1964年至1988年)
鼠標(1964年)
計算機文字處理(1964年)
IBM System/360大型機(1964年)
第一颱成功的超級計算機(1964年)
RPG語言(1964年)
BASIC語言(1964年)
摩爾定律 (1965年)
第一款成功的商品計算機(1965年)
軟盤(1967年)
手持計算器(1967年)
Simula語言(1967年)
美國國傢犯罪信息中心上綫(1967年)
Intel公司(1968年)
軟件工程(1968年)
結構化編程(1968年)
第一傢在紐交所上市的軟件公司(1968年)
AMD公司(1969年)
光盤(1969年)
UNIX操作係統(1969年)
IBM公司為軟件鬆綁(1969年)
阿帕網(1969年)
菊輪打印機(1969年)
關係型數據庫(1970年)
動態隨機存儲器(1970年)
智能卡(1970年)
微處理器(1970年)
條形碼商用(1970年)
Pascal語言(1970年)
Smalltalk語言(1970年)
Intel 4004微處理器(1971年)
E�瞞ail(1971年)
C語言(1971年)
FTP(1971年)
Intel 8008微處理器(1972年)
Prolog語言(1972年)
剋雷研究所(1972年)
視頻遊戲Pong(1972年)
以太網(1973年)
圖形用戶界麵鼻祖Alto(1973年)
GPS(1973年)
溫徹斯特硬盤(1973年)
TCP協議(1974年)
互聯網(1974年)
OCR(1974年)
從Altair BASIC解釋器到微軟公司(1975年)
第一封皇傢電子郵件(1976年)
蘋果公司(1976年)
噴墨式打印機(1976年)
Oracle公司(1977年)
第一颱交互式有綫電視(1977年)
計算機科學網絡(1977年)
第一封垃圾郵件(1978年)
第一款商用文字處理軟件(1978年)
Intel 8086微處理器(1978年)
第一款電子錶格軟件(1979年)
新聞組(1979年)
在綫服務提供商(1979年)
Ada語言(1980年)
DOS操作係統(1980年)
最早的數據庫管理係統(1980年)
IBM PC(1981年)
施樂Star計算機(1981年)
第一個計算機病毒(1981年)
賀氏公司與調製解調器(1981年)
康柏電腦(1982年)
Intel 80286微處理器(1982年)
《時代》雜誌年度“人物”(1982年)
蓮花公司(1982年)
賽博空間(1982年)
OSI模型(1983年)
TCP/IP協議族(1983年)
C++語言(1983年)
DNS(1983年)
任天堂紅白機(1983年)
麥金塔電腦(1984年)
蜂窩移動電話(1984年)
激光打印機(1984年)
最早的域名(1985年)
Intel 80386微處理器(1985年)
Windows 1.0操作係統(1985年)
第一款集成桌麵齣版軟件(1985年)
CD�睷OM(1985年)
NSFNET(1985年)
微軟IPO(1986年)
皮剋斯動畫工作室(1986年)
Excel電子錶格軟件(1987年)
HyperCard(1987年)
摩托羅拉88000微處理器(1988年)
第四部分
IT騰飛期(1989年至今)
萬維網(1989年)
任天堂Game Boy(1989年)
手提式麥金塔電腦(1989年)
Intel i486微處理器(1989年)
互聯網服務提供商(1989年)
微軟Office套件(1989年)
Windows 3.0操作係統(1990年)
第一颱數碼單反相機(1991年)
Linux操作係統(1991年)
AIM Power PC聯盟(1991年)
IT職業與道德(1992年)
Windows 3.1操作係統(1992年)
網上衝浪(1992年)
微軟Access數據庫(1992年)
Intel奔騰微處理器(1993年)
蘋果Newton MessagePad(1993年)
PDF(1993年)
互聯網交換點(1993年)
互聯網廣播電颱(1993年)
第一個圖形Web瀏覽器(1993年)
雅虎公司(1994年)
亞馬遜公司(1994年)
白宮網站上綫(1994年)
第一條橫幅廣告(1994年)
網景瀏覽器(1994年)
DNA計算(1994年)
第一款傢用數碼相機(1994年)
互聯網“商業化”(1995年)
Windows 95操作係統(1995年)
IE瀏覽器(1995年)
eBay公司(1995年)
Java語言(1995年)
Office 97套件(1996年)
Windows NT 4.0操作係統(1996年)
Internet2(1996年)
網絡計算機(1996年)
Visual Studio集成開發環境(1997年)
深藍計算機挑戰國際象棋(1997年)
Dragon語音識彆軟件(1997年)
火星探路者抵達火星(1997年)
數字韆年版權法(1998年)
Windows 98操作係統(1998年)
微軟反壟斷案(1998年)
iMac電腦(1998年)
Google公司(1998年)
ICANN(1998年)
PayPal公司(1998年)
BlackBerry(1999年)
第一傢互聯網銀行(1999年)
Melissa宏病毒(1999年)
Office 2000套件(1999年)
AMD速龍微處理器(1999年)
最早的博客(1999年)
首個總統網絡廣播(1999年)
Wi�睩i(1999年)
藍牙(1999年)
Adobe InDesign桌麵齣版軟件(1999年)
韆年蟲問題(1999年)
首個華人圖靈奬(2000年)
Windows 2000操作係統(2000年)
Napster與音樂版權(2000年)
互聯網泡沫(2000年)
Windows Me操作係統(2000年)
U盤(2000年)
維基百科(2001年)
Office XP套件(2001年)
Mac OS X操作係統(2001年)
Intel安騰微處理器(2001年)
Windows XP操作係統(2001年)
iPod播放器(2001年)
戴爾公司成為最大的PC製造商(2001年)
USB 2.0(2001年)
iMac G4一體機(2002年)
超綫程(2002年)
.NET框架(2002年)
DVD光盤(2002年)
Friendster社交網站(2002年)
平闆電腦重新流行(2002年)
AMD皓龍微處理器(2003年)
iTunes音樂商店(2003年)
人類基因組計劃(2003年)
快閃族(2003年)
Windows Mobile操作係統(2003年)
Power Mac G5電腦(2003年)
Skype通信應用軟件(2003年)
Office 2003套件(2003年)
Facebook社交網站(2003年)
MySpace社交網站(2003年)
Flickr社交網站(2004年)
Gmail(2004年)
iMac G5一體機(2004年)
火狐瀏覽器(2004年)
PSP遊戲機(2004年)
聯想公司收購IBM PC業務(2004年)
間諜軟件的興起(2004年)
RFID(2004年)
Mac mini電腦(2005年)
YouTube社交網站(2005年)
Xbox 360遊戲機(2005年)
3G移動通信技術(2005年)
網絡釣魚與身份盜竊(2005年)
垂直記錄技術(2005年)
Intel酷睿微處理器(2006年)
Twitter社交網站(2006年)
Wii遊戲機(2006年)
網絡中立性(2006年)
Web 2.0(2006年)
藍色基因(2006年)
iPhone智能手機(2007年)
Windows Vista操作係統(2007年)
Office 2007套件(2007年)
Kindle電子書閱讀器(2007年)
上網本(2007年)
VoIP(2007年)
藍光光盤(2007年)
比爾·蓋茨退休(2008年)
Chrome瀏覽器(2008年)
Android操作係統(2008年)
雲計算(2008年)
WiMAX(2008年)
SSD固態硬盤(2008年)
前言/序言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含義很廣,除瞭包括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計算機技術之外,還有傳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最近火熱的雲、物聯網,等等。事實上,任何與錶達、傳遞信息有關的技術都可被歸類為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曆史並不隻是近百年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史,而是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機械計算器,甚至五韆年前最初的字母錶與象形文字——與人類文明的曆史同樣久遠。
曆史悠久的事物不難從博物館中找到,但在曆史悠久的同時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事物,除卻IT也沒有幾個瞭。近年間,IT的發展勢頭愈發猛烈,人們也愈發好奇IT究竟從何而來,又嚮何而去。我們很難預測IT的未來如何,但我們可以知曉IT的曾經。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希望這本有清晰時間軸的、便於索引的、包羅萬象的《IT簡史》,不僅僅可以被當作一部工具書,還可以讓讀者從IT發展曆程的種種偶然與必然中得到啓發。
在編寫這本《IT簡史》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瞭種種問題,剋服瞭種種睏難。首先,如何從浩如煙海的IT史事中選擇有意義的事件來記錄是一個問題,過於繁瑣的史事反而會影響閱讀體驗。對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選取具有首創性的、突破性的或對世界範圍的IT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在事件集群的拆分與單個事件的篇幅上,同樣依據影響度而定。例如,微軟公司的Windows具有較大的影響度,因此我們將其每一個Windows版本都拆分成瞭單獨的事件,而相對影響度較小的Mac OS X係統更新則沒有拆分。其次,需要兼顧《IT簡史》作為一本“史書”的嚴肅性與作為一本科普讀物的易讀性。對此,我們在全書的編寫過程中竭力保持兩者的平衡。一方麵,對於書中的任何事件與時間,我們都盡力保證有據可考,對於至今仍存爭議的話題,本書並沒有收錄; 另一方麵,我們通過使用一些修辭手法盡量使得文章讀上去不那麼晦澀。另外,在成文結構上,我們選擇瞭便於索引與查找的“以事件為標簽”的結構,但這種結構偶爾也會帶來時間、邏輯跨度較大的問題。對此,在行文過程中,我們盡量將有邏輯聯係的事件平穩過渡。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根據IT發展的速度與範圍,將IT分為萌芽期、生長期、發展期和騰飛期。其中萌芽期指的是IT初生的階段(約公元前4000年至1945年),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IT進入瞭生長期(1946年至1963年),集成電路的應用使得IT進入瞭發展期(1964年至1988年),最終在互聯網的浪潮下,IT進入瞭如今的騰飛期(1989年至今)。
由於沒有翔實的材料對附錄中的事件加以論述,所以其中隻是列齣瞭其事件和具體發生的時間。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完美,但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與不妥之處。例如,IT曆史中的很多事件都是過程性的,早期的IT事件往往需要經過十數年甚至百餘年的發展,很難定位到精確的時間,對此我們竭盡全力,但可能仍存疏漏。對於書中的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同仁與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也希望各位能將在本書閱讀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與我們交流。
《IT簡史》:連接過去,塑造未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技術構建的世界。從指尖輕觸的智能手機,到橫跨大陸的網絡,再到驅動現代社會的龐大數據庫,這一切都源於一個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故事——信息技術(IT)的發展史。本書《IT簡史》將帶領我們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探尋那些改變世界的思維、發明和人物,理解我們如何從簡單的計算工具演進到如今高度互聯的數字文明。 第一章:曙光初現——計算的萌芽與早期探索 在計算機這個概念真正誕生之前,人類就已經在思考如何自動化計算。這並非是近幾十年纔有的想法,而是根植於我們對效率和精確性的不懈追求。早在17世紀,法國的帕斯卡就發明瞭機械計算器,這堪稱是計算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這款名為“帕斯卡計算器”的設備,雖然結構復雜,但已具備瞭加減運算的功能,預示著機器輔助計算的可能性。 緊隨其後,德國的萊布尼茨在17世紀後期對帕斯卡的機器進行瞭改進,創造齣瞭能夠進行乘除運算的“步進計算器”。萊布尼茨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他更是提齣瞭二進製的概念,這是一種僅用0和1兩個數字來錶示所有數值的係統,後來成為現代計算機的基石。想象一下,在沒有電子元件的時代,工程師們如何用齒輪、杠杆和復雜的機械結構來實現這些精密的運算,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 然而,真正的“計算機”概念的齣現,離不開19世紀英國的查爾斯·巴貝奇。他構想齣瞭“差分機”和“分析機”。差分機是一種專門用於計算多項式函數值的機械設備,而分析機則是一個更加宏偉的設計,它被認為是第一颱通用計算機的原型。分析機擁有輸入、處理、存儲和輸齣等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分,雖然在巴貝奇生前未能完全實現,但其超前的設計理念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他與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的閤作更是計算機科學史上的佳話。阿達·洛芙萊斯不僅是一位數學傢,更是第一位程序員,她為分析機編寫瞭算法,預見瞭計算機在音樂、圖形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其遠見卓識至今令人驚嘆。 第二章:電子的革命——從真空管到晶體管的飛躍 20世紀初,隨著電力的普及和對電子學研究的深入,計算的物理基礎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管的齣現,將計算從笨重的機械時代帶入瞭電子時代。1940年代,第一批電子計算機,如ENIAC(埃尼阿剋),誕生瞭。這些龐然大物占據瞭整個房間,使用瞭數以萬計的真空管,耗電量驚人,而且容易過熱和損壞。盡管如此,ENIAC的計算速度比當時最快的機械計算器要快上韆倍,它在軍事、科研等領域發揮瞭重要作用,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彈道計算。 然而,真空管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它們巨大、耗能、易損,限製瞭計算機的進一步發展。直到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傢——巴丁、布拉頓和肖剋利——發明瞭晶體管,計算的未來纔真正開啓瞭新篇章。晶體管是一種半導體器件,體積小、功耗低、壽命長,而且價格也更為低廉。晶體管取代真空管,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速度和可靠性顯著提升,成本也逐漸降低,為計算機的普及奠定瞭基礎。 第三章:芯片的時代——集成電路與微處理器的崛起 晶體管的革命尚未止步。20世紀50年代末,集成電路(IC)的發明,將數十甚至數韆個晶體管集成在一塊小小的矽片上。這項發明者是傑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集成電路的齣現,不僅進一步減小瞭計算機的體積,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提高瞭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和效率,並大幅降低瞭生産成本。 集成電路的誕生,也催生瞭微處理器。1971年,英特爾公司的工程師泰德·霍夫等人設計瞭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微處理器將中央處理器(CPU)的所有功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使得製造更加小巧、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成為可能。這就像是把一棟大樓的整個管理部門壓縮到瞭一枚硬幣大小的芯片上。微處理器的齣現,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分水嶺,它直接促成瞭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 第四章:個人電腦的黎明——從客機到傢庭的普及 在微處理器齣現之前,計算機通常是大型企業、政府機構或研究機構的專屬設備,體積龐大,價格昂貴,操作復雜。普通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計算機。然而,隨著微處理器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個人電腦(PC)的時代拉開瞭序幕。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一係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電腦問世,例如Apple II、IBM PC等。它們使得普通傢庭和小型企業也能擁有自己的計算機。個人電腦的普及,不僅改變瞭人們的工作方式,更深刻地影響瞭教育、娛樂和日常生活。圖形用戶界麵(GUI)的齣現,使得操作更加直觀和友好,用戶不再需要記憶復雜的命令行指令。鼠標、窗口、圖標等元素,讓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親近。 第五章:互聯的世界——互聯網的誕生與演進 如果說個人電腦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那麼互聯網則將這些孤立的計算個體連接起來,構建瞭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網絡。互聯網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為瞭建立一個能夠抵禦核打擊的通信網絡,於1960年代末啓動瞭ARPANET項目。ARPANET是互聯網的雛形,它采用瞭分組交換技術,使得數據能夠通過多條路徑傳輸,提高瞭網絡的魯棒性。 1980年代,TCP/IP協議的標準化,為互聯網的全球化奠定瞭基礎。這是一種通用的網絡通信協議,使得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成為可能。而1990年代初,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齣現,更是將互聯網帶入瞭大眾視野。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HTML、URL和HTTP,使得信息可以通過超鏈接的形式方便地進行訪問和瀏覽,極大地降低瞭互聯網的使用門檻。 互聯網的普及,帶來瞭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電子郵件、論壇、即時通訊等應用,讓人們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進行溝通和交流。電子商務、在綫新聞、社交媒體等新興産業應運而生,深刻地改變瞭商業模式和社會結構。 第六章:移動的時代——智能手機與無處不在的網絡 進入21世紀,計算機的發展進入瞭移動化階段。智能手機的齣現,將強大的計算能力和互聯網連接集於一身,徹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從最初的商務手機,到如今功能強大的智能終端,智能手機集成瞭通信、娛樂、信息獲取、支付等多種功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意味著信息和計算不再局限於固定的桌麵。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應用程序(App)生態係統的繁榮,更是讓智能手機的功能得以無限擴展。從導航、社交到遊戲、學習,幾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App中得到滿足。 第七章:數據的洪流——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崛起 隨著計算能力和網絡速度的飛速發展,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産生和積纍海量數據。這些數據,被稱為“大數據”。大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如何有效地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成為瞭當今IT領域的重要課題。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為人工智能(AI)的崛起提供瞭土壤。人工智能旨在讓機器模仿人類的智能,進行學習、推理、決策和創造。從早期的專傢係統,到如今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彆、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等領域取得瞭突破性進展。AI的應用正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改變著生産和消費的方式,並引發瞭關於技術倫理和未來發展的深刻討論。 第八章:未來的展望——持續演進的技術浪潮 《IT簡史》的故事並未結束,技術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嚮前發展。雲計算、物聯網(IoT)、區塊鏈、5G/6G通信、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在不斷重塑著我們的數字世界。 雲計算將計算能力和存儲資源以服務的形式提供,極大地降低瞭企業和個人的IT成本,並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可伸縮性。物聯網將物理世界中的設備連接到互聯網,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催生瞭智能傢居、智慧城市等應用。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金融、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展現齣巨大潛力。新一代通信技術的進步,將帶來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遲,為更復雜的應用場景提供支撐。而量子計算,則有望解決目前經典計算機難以解決的復雜計算問題,開啓全新的計算時代。 《IT簡史》不僅是技術發展的編年史,更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贊歌。它嚮我們展示瞭,正是無數科學傢、工程師、思想傢們的不懈努力和不懈探索,纔創造瞭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信息時代。瞭解這段曆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技術格局,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深刻的啓示。從機械的齒輪到閃爍的屏幕,從孤立的個體到互聯的全球,IT簡史是一部不斷連接、不斷演進、不斷塑造我們未來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