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地球人都在看的好书!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亚*逊艺术和摄影类年度好书;英文、德文、繁体中文、韩文等多种版本畅销不衰。
2.好评如潮。著名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TED大会策展人克里斯·安德森 、恒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等各界名流倾情推荐。
3.作者同主题TED演讲劲爆全球,仅TED官网上的视频点击量就超过133万次;优酷网上带中文字幕的演讲视频点击量近8万次。
4.本书是轻悦读与深阅读完美结合的典范。图片震撼人心,故事引人入胜,译笔畅达优美。
5.聚焦了我们时代中的诸多有趣的问题。如,物种高寿的秘密,生命进化的当代趋势,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通过旅行去体味世界的壮阔与深邃……环保主义者、摄影爱好者、旅游爱好者,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充满好奇的人士,都爱读!
内容简介
在过去十年里,艺术家蕾切尔·萨斯曼穿越从北极到美国莫哈维沙漠在内的五大洲来拍摄30种已经持续存在了2000年以上的极其罕见的古老生命。这些珍贵的老生命,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们在世界的某个极端环境中历经上千年的时光幸存下来,完全超出了现代人想象的极限。然而,环境变迁和人类的活动使它们中的许多都处在濒危状态,甚至有两种已经"过早地猝死"。伴随着这些老生命的珍贵照片,作者讲述了她自己在全球追踪它们的探险故事,以及正在研究这些老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家的深刻洞察。如此一来,这些老生命所透露出的独特信息既记录了过去,也呼吁我们采取保护行动,并且还预示了未来的变化。
萨斯曼本着强烈的环保意识而开启自己的全球生态之旅,她的工作既是永恒的,又是及时的,而《世界上zui老zui老的生命》则成功地跨越了学科、空间和时间,成为环境探究的人文表达。任何看过本书的人士都会为那些老生命的美和生命力所震撼,进而自觉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我们星球的命运。
作者简介
蕾切尔· 萨斯曼, 纽约布鲁克林的当代艺术家。她的摄影和文字作品多次荣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和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图片秀》节目。她曾在“技术、娱乐与设计”环球大会(TED)和恒今基金会做过演讲,获得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和纽约艺术基金会的资助,还是阿尔·戈尔的气候现实领导力训练营的培训学员。她的作品曾在美国和欧洲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并为许多博物馆、大学、团体和私人所收藏。因《世界上zui老zui老的生命》一书被提名为2014年古根海姆学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世界上zui老zui老的生命》展现了几乎永生的事物,其深广令人自感渺小,其命运又令人悲悯。我们从中看到了抽象的自我,感受到了那些我们无法拥有、注定只能观看之属性的可怕重击。蕾切尔·萨斯曼会带你来到科学、美与永恒交汇之地。
——杰利·萨尔茨(Jerry Saltz),《纽约》杂志高级艺术评论家
《世界上zui老zui老的生命》以戏剧性的方式,为我们打量身边的生命世界增添了一种迷人的新视角——可以说是恐龙的视角。
——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教授
我心怀敬畏——敬畏地凝视着我所在的这颗行星上的古老贤达,它们知道事物过去存在、将来存在和应该存在的方式。我看到蕾切尔·萨斯曼展开史诗般的不懈求索,把这些古贤聚集在一起,又勇于靠摄影窃取它们的灵魂,我因此心怀敬畏。
——帕奥拉·安托内利(Paola Antonelli),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
以《世界上zui老zui老的生命》的时间尺度来沉思生命吧,你的胸襟会变开阔,心灵会受启迪。看到蕾切尔感染人心的TED演讲扩展深化成这本迷人的著作,我真是欣喜若狂。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TED大会策展人
长寿意味着持续不断。长寿之人为我们把几代人联系在一起。更为长寿的生物——就像萨斯曼精彩的摄影集中呈现的那些生物——则把千万年联系在一起。它们把人类历史置于生存语境之中。而且,就像萨斯曼所展示的,它们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本书既表现了“恒久的此时”,又表现了“巨大的此地”。
——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恒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当蕾切尔·萨斯曼拍摄那些遍及全球的古老生物时,一些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她的摄影曝光时间只是一秒钟的微小片断,却让那些经历大自然的深时间演化而成的形体充满生气,创造出存活于世的深厚经验。萨斯曼用了十年时间来考察这些地球生态的象征之物,这项工作既严谨又有探索性,现在便如此宏富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她的雄心也成就了一个在感性和理性上都极为广阔的主题。
——夏洛特·柯顿(Charlotte Cotton),《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作者
目录
自序
我们所知的世界
序言(一)
未来,由过去的片断所创造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利斯特/文
序言(二)
生命如何千秋万岁
——卡尔·齐默/文
致谢
{地点图}
引言
北美洲
{01} 巨杉
{02} 长寿松
{03} 三齿团香木
{04} 莫哈韦丝兰
{05} 实柄蜜环菌
{06} 黄杨叶佳露果
{07} 帕默氏栎
{08} “潘多”颤杨
{09} “参议员”池杉
{10} 黄绿地图衣
{林奈分类体系}
南美洲
{11} 密生卧芹
{12} 智利乔柏
{13} 沟叶珊瑚
欧洲
{14} “福廷格尔”欧洲红豆杉
{15} “百骑”欧洲栗
{16} 地中海海神草
{17} 油橄榄
{18} 挪威云杉
{深时间年表}
亚洲
{19} “绳文杉”
{20} “室利摩诃”菩提树
{21} 西伯利亚放线菌
非洲
{22} 猴面包树
{23} “地下森林”
{24} 百岁兰
澳大利亚
{25} 澳洲冠青冈
{26} 塔斯马尼亚扭瓣花
{27} 泣松
{28} 新南威尔士的桉树
西澳大利亚的桉树
{29} 叠层石
南极洲
{30} 象岛的针叶离齿藓
南乔治亚岛的藓类
{生长策略}
未(来得及)走的路
研究者、向导、访客和其他帮助我“向前一点点”的人
术语表
年表索引
生物群系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 02 } 长寿松
年龄:5,068 岁
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怀特山脉
绰号:玛土撒拉,普罗米修斯
中文名 长寿松
拉丁名 Pinus longaeva
5,000年,足有大变。
仅仅一个世纪之前,才有一位天文学家而非生物学家建立了现代树轮年代学。安德鲁·道格拉斯(AndrewDouglass)正在研究20 世纪初的气候变化,想找到太阳黑子周期与相应的树木年轮数据之间的关系。1932 年,道格拉斯聘埃德蒙德·舒尔曼(Edmund Schulman)为助手。舒尔曼由此便把终生献给了寻找最长寿树木(尽管他自己只活了49岁)的事业,收集了很多还没来得及分析的材料。舒尔曼的工作从巨杉开始,但他很快意识到,生存于逆境之下的树木事实上才可能活到最长的寿数。这也是我开始我的研究时最先了解到的教训——能够拥有最长寿命的不是生长迅速而蓬勃的生物;事实常常截然相反。长寿松据称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单一(非无性繁殖群体)生物”的美誉。1957年,舒尔曼和那时还是他的学生的汤姆·哈兰(Tom Harlan)一起发现了“玛土撒拉”树,如今它已经有4,845 岁,是最有名的一棵长寿松。哈兰由此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长寿松研究者。
“玛土撒拉”树的故事常常不如另一个臭名昭著的犯错故事有名,不过,这后一个故事已经变成了带有神话色彩的野外研究的警诫性报告。1964 年,一个叫唐·卡利(Don Currey)的研究生来到内华达州惠勒角的另一片长寿松林,这是寥寥无几的长寿松林之一。卡利钻取树芯的钻头断在了他采样的一棵树里面。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一件昂贵的设备。于是一位公园护林员建议他干脆把树砍倒,把钻头拿出来。既然森林里有数以百计的长寿松,只砍倒一棵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后来人们发现,这棵在死后命名为“普罗米修斯”的树在被砍倒时已经有4,844 岁了,它成了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知的最老的单一生物体。这棵树的一个横切片曾经在一个小镇赌场里展出,但我去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当地商会转移到商会会议中心了。另一个切片则得到了亚利桑那大学树轮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利用。卡利后来换了职业,成了一名地质学家。
事实上,哈兰发现了一棵比这两棵树都老的树;它可能就在舒尔曼生前采集的样品之中。
当我2006年找到哈兰时,他告诉我,已知最老的长寿松并不是大众以为的“玛土撒拉”树,而是在公园同一个区域内生长的一棵大约5,000 岁的无名树。(落基山树轮研究组织最近确定它的年龄为5,062 岁。)哈兰和他的同事把对树芯样品的交叉定年和放射性碳定年结合在一起,来确定很多长寿松的年龄。落基山实验室主任彼特·布朗(PeterBrown)在电子邮件中告诉我,令人感兴趣的不只是树木个体的年龄;哈兰在他最后的研究项目中还把舒尔曼的未分析样品都研究了一遍,试图把能和树轮完全锚定的年代一直向前推到公元前12,000 年。令人难过的是,哈兰本人已经在2012年去世。有关他的发现的新闻一直没有广泛流传,同样,标记在山路边的哈兰之树或“玛土撒拉”树也不怎么为人所知。曾用来标出“玛土撒拉”树的标志已经被拿掉很久了,
因为游客一直喜欢从它身上摘取“纪念品”,对它造成了伤害。
到我2006 年秋天自己动身之时,哈兰在那个秋天安排的野外工作已经完成,所以我只能独自前往。九月份,10,000 英尺高的地方寒意阵阵,路上很少能碰到第二个人,山路起点处的人就更难得一见了。哈兰事先提醒过我要找什么,在沿路的什么地方找。他还说,没有理由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最老的那棵长寿松,因为在森林里还有数以千计的松树呢。
沿着裸露的山坡攀登时,我被这些老态龙钟的树木打动了。一棵又一棵的古树——有的树年龄差不多是最老的巨杉的两倍——冲击着我的双目。我在这里还获得了对“森林”的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经验。巨杉庞大的体魄令人敬畏。它让我想起摄影家杜安·米夏尔(Duane Michals)《真实的梦》(Real Dreams)一书中的妙语:“你不得不成为一台不会被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之美打动的冰箱。”对巨杉来说也是这样。然而,长寿松之美却多少体现在它们在树线上界进行的生存斗争之中。我们越了解这一点,它们越是迷人。譬如说吧,它们可以在养分有限的情况下维持生存,关闭所有非必需的系统,保证整体的存活。一棵树可能看上去已死,只有唯一一根枝条还活着。长寿松的松针五针一束,可以存留长达40年的时间,比大多数松树要久得多。这两个特征都说明,长寿松把效率看作一种生存策略。它的茎干满是鼓包,暗示着岁月沧桑。看到它们壮健的耐力周围覆满了年岁的标记,人们不禁会想,它们可能抱有刻骨铭心的生物学意志要生存下去。
令人后怕的是,当年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就在内华达试验场的边上进行,离这里不过一百英里开外。如果长寿松不是处于上风口的话,即使没有被一下子全部杀死,它们也可能会受到不可平复的创伤。显然,它们没法起身避开。如今,长寿松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一记正在打出的左右组合拳。左拳是松疱锈病,一种一个世纪之前入侵美国的由空气传播的真菌病害;右拳是本土的松小蠹的蜂起。它们合谋造成了长寿松的缓慢死亡,这一局面又因气候变暖而益显严重。
长寿松的长寿,并非和周边的极端环境无关;它们恰恰是因为这些环境才长寿。高山地区升高的气温不只是会让一大群威胁性的物种到达新的海拔高度,它还意味着长寿松现在会比从前几乎所有的时代都长得更快。最新的树轮计数表明,在过去50 年中,它们的生长速率增加了30%,在此之前的3,700 年中,任何一个同等长度的时间段中的生长速率都没有这么快。
前言/序言
引言
1.搅动我创意的旅行
我有点心神不定,但不太确定原因。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我不会说日语,只会几个礼貌的实用句子,还有一句古怪的习语,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古老时代的用语——“丰多西奥西买呆”,意思是“下定决心吧”,直译却是“系紧你的兜裆布”,感觉就像是你的爷爷在叮嘱你振作起来。这些都让我更加心神不定。时值2004 年夏。除了拍摄一些照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不绝如缕的关系之外,我几乎是漫无目的地在日本旅行。我刚刚离开库珀联合学院的艺术家住所,受一些朋友的邀请在东京过了闲适的一周。之后,我便一个人在京都蜿蜒的街道上漫步。尽管寺庙和花园富有静谧之美,看到城市里不时出现的金考快印(Kinkos)和星巴克招牌,我却不禁感到有点沮丧。我想在这个像是古代的地方获取一些想法,但我不确定它是什么,这就好比在知道问题之前便竭力想要找到答案。
我毫无灵感(或者可以说是毫不自在),甚至考虑缩短行程。这不像我的风格,我一直都觉得有一种动力拉着我去越来越多不熟悉的地方旅行。我收到了好几条不约而同的建议,不禁陷入沉思。他们建议我去寻找“绳文杉”,一棵据说已经7,000岁的古树。它位于偏远的屋久岛上,从九州岛最西南端到那里需要坐几个小时的渡轮。即使到了岛上,也还要徒步整整两天才能到达那棵树。我被这个建议吸引住了。本来我已经觉得可以回家了,但几乎与此同时又决定遵从内
心的劝告。我振作起来,打包好行李,便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发了。
铁路止于鹿儿岛。第二天早晨,我登上了前往屋久岛的渡轮。船上有一对夫妇(妻子是日本人,丈夫是加拿大人)和我攀谈起来,很好奇我这样的一个“盖金”(外国人)怎么会想到来这么偏远的地方。毕竟,虽然很多人知道屋久岛,却几乎没有人真的到访过,特别是外国人。他们边打量着我那随着船摇摇晃晃的行李箱边问我,准备在哪儿住宿,想怎样到达那棵树。等我们到达屋久岛海岸时,他们便邀请我一起住在他们要拜访的那户人家里,还决定加入我寻访古树的行程——哦,其实应该说是决定带我寻访古树。主人给我安排了一个睡觉的地方,我卸下野营和潜水设备,吃到了烤饭团。我们聊起生命、旅行、政治。房主浴室里的蜘蛛大得吓人,我受惊的狼狈模样让主人一家乐不可支。随后,我们就开始徒步,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生物圈保护区。这里有本地特有的鹿和猴,有海龟、野杜鹃和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还有护林员那种日本式的尽力打理萌发植被的作风。我们睡在一间小屋的地板上,我躺在那两位刚结识的朋友和一位衣冠朴素、爱打呼噜的男士(以及其他很多在这里躲避连绵阴雨的登山者)之间,这真是有趣的尴尬场面。最终,我感受到了这棵古老的日本柳杉的静谧之美和力量,它得名于约7,000年前的名为“绳文”的历史时代。在观景区,我望向这棵矗立峻坡之上的古树。映入眼帘的是壮硕的树干、虬曲的枝条和深刻着千年皱纹的树皮。接着,我们继续徒步到岛的另一边。那时,我并没有得到什么神秘的启示,但是我知道,当我把握时机继续日本之行的时候,我就开启了一扇门,通往超越我的个人经验和预言的诸多可能性。
我回到纽约家中,继续做着交互媒体制作人的工作。第二年,我又住进了麦克道威尔艺术营,这是另一个艺术家住所(八年之后,我又重回这里创作这本书)。我再次强烈感到有些事情已经发动起来,但是我就像一个伤心欲绝的人,渴望能更清楚地知道它们是什么。我坐立不安,我频频跳槽。在日本之行结束一年多后的一天晚上,我和一些朋友在苏荷区的一家泰式餐馆共进晚餐。终于,就在我给他们讲述我的探险故事时,突然之间,所有这些形形色色、扣人心弦的经历都活灵活现地串联在一起。就在这天晚上,我冲回家,开始创作这本《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
2.时间/旅行
在美国之外,我计划的第一次考察是去非洲。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考察时需要有武装卫队的保护,当我拍摄猴面包树时,他们负责挡开随时可能出现的狮子或其他的攻击性野生动物。随后,我抵达纳米比亚,却发现我一直指望能带我去寻找百岁兰的那些研究者已经动身前往安哥拉了,我只能在那里想别的法子。
有些不幸的遭遇在意料之中。我在澳大利亚被蚂蝗叮过,在多巴哥岛被珊瑚虫蜇过(后来珊瑚虫在我的腿上活了好几个月),这些小麻烦就像一种提示,提醒你在做一些非比寻常的事情。其他的麻烦则必须马上认真地关注,比如我曾在斯里兰卡一个偏远的地方扭了手腕。我还遇到过真正的危险时刻,一个人在格陵兰迷了路,而且没有任何与外界联系的手段。我的旅途中满是愉快的个人气质,极好的人(对,也有极烂的人),还有我从未想过我会去的那些地方的景象、声音和味道。我一次次面对恐惧,有一个人在泛美公路上开车的恐惧,有学习水肺潜水时对深水的恐惧,还有穿越德雷克海峡前往南极洲时的恐惧——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开阔水域之一,而那次又是我第一次在海上过夜。
我的其他冒险则具有学术性。我不再攻读美术硕士,也放弃了之后再读个哲学博士的计划,因为马克·吐温说过,不要让一个人的学校经历妨碍他受的教育,我把这句格言的智慧铭刻于心。当然,我还有财务上的麻烦。我并没有富到可以自立的程度。有一种独特的认知失调,就是你的作品成了《华尔街日报》版面上的特色,与此同时你却付不起房租。然而,这也不能让我止步。
有时候,不是目标本身,而是它的周边,成了我最深刻经验的来源。
2008年在格陵兰,我和考古学家马丁·阿佩尔特(Martin Appelt)及他的同事一起在一条冰川溪流里捕鱼。我们那时很饿,必须吃晚饭。溪水里满是肥大的鳟鱼,让人感觉好像经历了时间的扭曲,得以一瞥这颗行星在人类蔓延之前本来的面貌。我向溪里撒下网,马上就捕到两条鱼。男士们决定提高难度,开始徒手捉鱼。是阿佩尔特率先把一条鳟鱼按在石头上,沿着石头表面把它滑上来,用一个流畅的动作把它扔在岸上。然后,他把我叫过去,说如果我想吃这条鱼,就
应该自己杀掉它。
这真是古怪的一刻,但我的食物链哲学让我决定一试。我在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是完全的素食者,但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感到自己体力不佳,于是重新在食谱里加入了海产品。我自己杀不了(或不想杀)的东西我是不想吃的,但是我觉得杀鱼的行为在食物链里占有天经地义的位置,至少我是这样说服我自己的。我拿起石头,往鳟鱼的头上笨拙地砸了一下,然后又来了一下。阿佩尔特收拾了残局。
能和你的意识形态正面相对,不管它们是什么,都让它们接受试验,这是天赐的礼物。这份礼物可能会在异域某地拆开,但它会成为印在你心里的经验。
我又想起以前我曾经觉得我永远也不会去南极洲,因为那里太冷了,不由哈哈大笑。我不光去了南极洲,而且到那里时还一头扎进水中——这是到达南极洲时的一种仪式,叫“南极跳”。我只穿着一件泳衣就头朝下跳进了南极海峡中,过了很长时间才在纯寒的打击下浮出水面。华氏30度的海水摸起来很重,而且几乎黏滞。我很难形容我那种深深的敬畏感,既敬畏我要寻找的藓类,又敬畏最早那些敢于到如此骇人的未知之地冒险的探险家。如今,南极洲和南乔治亚岛都在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之列,此外还有格陵兰和纳米比亚。这些深远宏阔的景观我怀疑我本来会以别的方式打量它们。所有到这些地方的旅行都像是沿着时间回溯。它们是展现这世界本来面貌的窗口,让人感到阵阵剧痛,这是对那些美丽得可怕而难以想象、却在遥远的过去永久失落的事物的怀念;伴随着剧痛的是希望,我们仍然可能修复自己造就的一些破坏的希望。
然而,就像潜入深水一样,停在深时间中也是一场战斗。我们不断被带回到表面,忙于此刻的想法和需求。不过,和已经活了至少2,000岁的生物相联系并不意味着要减少我们此时此地的经验;事实上恰恰相反。也许,通过这些古老生命之眼来打量世间,与深时间的最深之处相联系,可以让我们学会像它们那样全盘而长远地考虑问题。我想,这世界上不会有哪个问题是不能通过长时段的思考而获益的。
我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摄影,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古老的生命,这也让死亡进入了我的视野。面对“永远”的高深莫测的广度,我对人类个体生命(我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的短暂有了更直接的理解;与此同时,站在这些古老生命之前,我们却有很多与瞬间的联系,它们小如分子,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都构成了一部持续开展的叙事。任何瞬间都很重要,我们都在其中。
所以,亲爱的读者,听过我的这些话之后,请和我一道出发吧,在全世界向过去的时间做一番小小的旅行。我邀请你回忆那些曾经逗起你的想象的任何事实、幻想或记忆碎片,带上它们去实验室,去工作室,去保护,去对话。你并不非得知道你要寻找什么,只需要确定你在寻找。
附:作者穷尽十年时光考察了三十个老寿星
北美洲
(01) 巨杉(2150-2890年) (02)长寿松(5068年)
(03) 三齿团香木(12000年) (04) 莫哈韦丝兰(12000年)
(05) 实柄蜜环菌(2400年) (06) 黄杨叶佳露果(8000-13000年)
(07) 帕默氏栎(13000年) (08) “潘多”颤杨(80000年)
(09) “参议员”池杉(3500年) (10) 黄绿地图衣(3000-5000年)
南美洲
(11) 密生卧芹(3000年) (12) 智利乔柏(2200年)
(13) 褶叶珊瑚(2000年)
欧洲
(14) “福廷格尔”欧洲红豆杉(2000-5000年) (15) “百骑”欧洲栗(3000年)
(16) 海神草(10000年) (17) 油橄榄(3000年)
(18) 挪威云杉(9550年)
亚洲
(19) “绳文杉” (2180-7000年) (20) “室利摩诃”菩提树 (2294+年)
(21) 西伯利亚放线菌 (40万-60万年)
非洲
(22) 猴面包树 (2000年) (23) “地下森林” (13000年)
(24) 百岁兰 (2000年)
澳洲
(25) 澳州冠青冈 (6000-12000年) (26) 塔斯马尼亚扭瓣花 (43600年)
(27) 泣松(10500年) (28) 新南威尔士的桉树 (13000年)
(29) 叠层石 (2000-3000年)
南极洲
(30) 象岛的藓类 (5500年) 南乔治亚的藓类 (2200年)
《苍穹之下:生命演进的史诗》 序章:追寻生命的起源 数亿万年的光阴,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上,或许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这短暂的刹那,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却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从单细胞的卑微起源,到如今参差万象、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生命的旅程充满了无数的未知与传奇。我们的目光,将穿越时间的迷雾,追溯那最古老的印记,探寻生命演进的宏伟史诗。 第一章: primordial soup——生命的摇篮 想象一下,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一个充斥着火山活动、闪电频发、海洋原始而浑浊的世界。这样的环境,看似贫瘠,却恰恰是生命诞生的温床。在大约40亿年前,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与现在截然不同,富含甲烷、氨、水蒸气和氢气等。剧烈的地质活动和频繁的闪电,为这些简单的无机物提供了能量,促使它们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海底热泉喷口,富含矿物质的海水中,这些反应可能得到了更有效的催化。在经历了漫长而不可思议的分子“碰撞”与“组合”之后,一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有机分子,比如核酸和蛋白质的前体,逐渐诞生。它们可能是孤立地漂浮在海洋中,也可能被限制在黏土颗粒的表面,或是被微小的脂质囊包裹起来,形成了最早的“细胞”。这个阶段,就像是一个巨大的“primordial soup”(原始汤),无数的可能性在这里孕育,等待着被筛选和强化。 第二章:古菌与细菌——生命的早期居民 最早的生命形态,一定是极其简单的。它们可能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它们依靠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或者利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化能自养)。这些生命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默默地奠定了生命的基础。 其中,古菌(Archaea)和细菌(Bacteria)是如今我们所知的最古老的生命分支。它们适应了各种极端环境,例如高温、高压、无氧、高盐度甚至强酸强碱的环境。这表明,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具备了惊人的生存韧性。它们的存在,证明了生命并非一定依赖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温和”条件。 化石记录中,最古老的生命证据可以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的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蓝细菌等微生物形成的层状沉积结构,它们的存在标志着生命已经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为后续更复杂生命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第三章:光合作用的革命——氧气的降临 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无疑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吸收阳光的能量,它们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起初,释放的氧气被海水中的铁离子氧化,形成了大量的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s),这些铁建造至今仍是重要的铁矿石来源。 当海水中的铁离子被消耗殆尽后,氧气开始逐渐积累在大气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发生在约24亿年前。氧气的出现,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厌氧生物来说是致命的毒药,导致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然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或利用氧气的生物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氧气为更高效的能量获取方式——好氧呼吸——提供了可能。好氧呼吸比厌氧发酵能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为细胞的复杂化和新陈代谢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大气中氧气的积累也为臭氧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这使得生命得以从海洋中走向陆地,大大拓展了生命的生存空间。 第四章:真核生物的出现——生命的复杂度提升 在大约1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细胞——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一个由膜包裹的细胞核,其中包含着遗传物质DNA。此外,真核细胞还拥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能量工厂)和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真核细胞的出现,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tic Theory)。该理论认为,早期的真核细胞吞噬了细菌,并与其形成了共生关系。例如,线粒体可能起源于好氧细菌,而叶绿体则起源于蓝细菌。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真核细胞获得了更强大的功能,能够进行更精密的活动,并最终孕育出多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的出现,意味着生命开始迈向复杂化的道路。从最初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后来形态各异的藻类、原生动物,生命的演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物多样性的井喷 在地球生命史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大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这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几乎所有现存的动物门类(Phyla)都在地质记录中突然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在此之前,地球上的生命相对简单,主要是软体生物和一些具有简单骨骼的生物。而寒武纪的到来,似乎一夜之间涌现出了拥有硬质外壳、骨骼、复杂的身体结构和感觉器官的生物,如三叶虫、奇虾、奥帕比林等。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索动物等门类的祖先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可能的因素包括: 基因调控的革命: 新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出现,使得生物体能够发展出更复杂的身体计划。 环境的改变: 氧气浓度的升高,可能为更活跃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支持。 捕食者-猎物关系的出现: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可能加速了生物结构的进化,以适应防御和攻击的需求。 生态位的开放: 前期生物的灭绝可能腾出了新的生态位,为新物种的演化提供了机会。 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都标志着地球生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多样性空前丰富的时代。 第六章:陆地征服与生物的迁徙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生命主要局限于海洋。然而,随着陆地环境的逐渐稳定,以及对氧气和阳光的需求,一些植物率先登陆。大约在4.7亿年前,最早的陆生植物出现,它们必须克服失水、支撑身体、繁殖以及抵抗紫外线等一系列挑战。苔藓、蕨类植物的出现,为陆地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植物的登陆,又为动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昆虫是第一批大规模登陆的动物,它们适应了陆地的生活,并迅速繁衍。随后,鱼类中的一些适应性物种开始尝试游向浅水区,寻找食物,并最终发展出四肢,成为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 动物和植物在陆地上的相互作用,构建起了日益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从裸露的岩石到植被覆盖的土地,生命的足迹一步步印在了这片新的疆域。 第七章:灭绝与复苏——生命韧性的考验 地球生命史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危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被称为“地球生命的大死亡”,超过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灭绝。紧随其后的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导致了非鸟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这些灭绝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小行星撞击、大规模火山活动、气候剧烈变化、海平面升降等等。然而,每一次灭绝之后,生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幸存下来的物种,往往能够抓住机遇,快速演化,填补空缺的生态位,孕育出新的生命形式。灭绝与复苏的循环,是生命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第八章: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崛起 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哺乳动物一直扮演着不起眼的配角。它们体型较小,多为夜行性,以昆虫或其他小型生物为食。然而,在白垩纪末期的灭绝事件后,恐龙的消失让它们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哺乳动物利用它们恒温、胎生、哺乳等优势,迅速占领了恐龙留下的生态位,体型和多样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们演化出了各种形态,从微小的鼩鼱到巨大的鲸类,占据了陆地、海洋和天空的各个角落。 与此同时,恐龙的近亲——鸟类——也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它们继承了恐龙的骨骼结构和一些生理特征,并演化出了飞行能力,成为了天空中的主宰。 第九章:智慧的曙光——人类的出现 在数亿年的生命演化长河中,人类的出现相对晚近。我们所属的灵长类动物,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而我们直立人属(Homo)的祖先,则在大约200万年前才出现在非洲。 人类与其他物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社会行为,以及最终发展出的抽象思维、语言和文化。火的利用、工具的制造、语言的出现,以及符号的创造,使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环境,并积累和传递知识。 人类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演进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生物,而是成为了能够主动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力量。 尾声:未知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 从最古老的岩石中寻觅生命的痕迹,到思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我们对生命的好奇从未停止。地球生命的史诗仍在继续,未来的演化将走向何方,我们尚不得而知。或许是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或许是新的物种的崛起,也或许是人类自身演化的继续。 《苍穹之下:生命演进的史诗》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生命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微小,都承载着亿万年的演化印记,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理解生命的演进,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紧密联系。这趟穿越时空的生命之旅,将带领我们领略自然的伟大,生命的顽强,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无穷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