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改造家》所邀请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是建筑师,且富有善心、甘当志愿者。动用这些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师来完成家装项目,大多数房屋的改装,都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就必须要求设计师使出浑身解数,
不仅要打破惯常的空间理念,甚至还要在时间思维上做足文章,包括在材料、装置方面,都必须有超前之举。
这三年中,《梦想改造家》的设计师团队打动我的,还不完全在于设计本身的精妙,而是他们具有一种“工具理性”的可贵的“价值理性”。
譬如在北京,针对一位高龄老人的老式平房的改造项目,设计师要为独居的老奶奶装抽水马桶时才发现,这条胡同的排污管网已经不具备这个功能,在装修预算已经用完的情况下,设计师也是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在胡同里铺设了一条长达百米的专用排污管,最终和胡同口的公共厕所相连,解决了老奶奶一辈子都没机会使用马桶的问题。当我们问他,连住户本人和他的儿子们都准备放弃这个“马桶方案”时,为什么还要坚持。设计师的回答很简洁:“我必须让老奶奶用上先进的如厕设施,因为这牵涉到人的尊严……”
摘自骆新为《梦想改造家》的序
《梦想改造家》是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家装改造节目。本套图书,把节目内容制作成了图书形式出版,节目大胆突破了以色彩和软装为主的传统装修形式,革命性的聚焦在空间改变和功能实现上,狭小的空间、奇葩的房型、看似无法解决的居住困难,都由设计师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空间里根据委托人的特殊需求进行彻底的改造,真正解决委托家庭的住房难题。
《梦想改造家Ⅰ》收录了第一季的六期节目,不想分开的家、断桥边的家、花园洋房里的家、令人烦恼的新家、一辈子的家、风景里的家。通过聚焦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不同类型和背景的家庭故事,揭示家给予人的意义,见证家装改造给予人的幸福。
梦想改造家栏目组,是东方卫视旗下一只编导队伍,2014年起,策划制作了《梦想改造家 第一季》《梦想改造家 第二季》共26期节目,记录了26个家庭旧房的改造过程,为广大民众介绍了众多的改造实用方法,深为大众喜爱。
一室一厅变身三室一厅空中小别墅
不想分开的家
杭州断桥老宅 三人空间完美呈现
断桥边的家
15 平方米一室户 巧改小复式
花园洋房里的家
90 后小夫妻30 平方米奢求4 大功能
令人烦恼的新家
北京百年四合院 中西合璧完美调和
一辈子的家
14 平方米巧改四室两厅三卫
风景里的家
27平方米一室变身为三室两厅两卫豪华小住宅
零采光的家
45 平方米百年四合院迎来新生
书画里的家
53 平方米大改造,30 口家人乐团圆
修补时间的家
14 平方米变身三室一厅两卫
无法团聚的家
13 平方米袖珍蜗居变身四室两卫一厅
无法成长的家
大山老屋蜕变为青年旅舍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45 平方米打造钢铁老人温馨居
钢铁之家
地处老汉口最繁华地段的汉润里,有着百年历史,与附近的宝润里、咸安坊等老式里弄分连成一片,是这片曾经的老洋行区最好的见证。然而,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嬗变。在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中,随着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汉润里周围的许多老房子,正在成片地消失。王俊文的女儿有个梦想——希望通过做工作室,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种老房子,通过创意将它们保留下来,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在老汉口的汉润里,街坊邻居们都知道,王俊文的婆婆许奶奶一天几次在窗户底下叫媳妇,已经成了巷子里的一道风景。自从王俊文的丈夫因为中风去世,一家三个女人相依为命地生活,现今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许奶奶住在与王俊文家一条巷子之隔的一栋老房子里,王俊文的家就在这栋老房子的二楼。除了阴暗潮湿之外,由于公用的卫生间在门外走廊的尽头,上厕所一直是个大问题。家里浴室的浴缸太高,许奶奶根本没法使用。王俊文有心把婆婆接过来住,可这二十几级台阶,对于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说,实在是障碍重重。老人始终有个愿望,就是要和媳妇、孙女住在一起。
……
梦想·家
施琰
东方卫视 主持人
“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每当看到这句话,内心都会被莫名触动。
梦想有大有小,不论是要去拯救银河系,还是仅仅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同样值得尊重和祝福。因为,它是支撑你在黑暗中跋涉的光。
在主持《梦想改造家》的日子里,流了很多眼泪,更收获了满满的温暖和爱。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作为主持人,施琰能遇上《梦想改造家》真是一种幸运!” 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
上学时,老师总教育我们,再悲伤的故事,也要留一个光明的尾巴。2012年,导演吕克·贝松获得冬季达沃斯水晶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九岁的女儿问我'这个世界会崩溃吗’?我说不会!我对她撒了谎……”
作为一位杰出的国际导演,这样绝望的表达或许和他艺术家的悲情主义情愫有关,但放眼世界,让人真心欢喜的消息有多少?屈指可数!所以,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要寻找一个光明的尾巴并没有那么容易。
于是,从一开始,《梦想改造家》似乎就是带着使命而来!
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在任何一个你不曾留意的空间,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他们或许活得平凡,却始终捍卫着自己寻找希望和尊严的权利。
于是带着梦想,他们与我们相遇了!
总是很喜欢以蝴蝶效应来举例: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就掀起了一场飓风。这一效应是在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而蝴蝶效应如果转化为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那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梦想改造家》做的似乎就是蝴蝶振翅的工作。那些被感动到流泪的人们、那些在我们节目中发现美好的人们、那些由看节目而生出愿望去帮助他人的人们……你们就是动力系统中的一环,一直连锁反应下去,我们的世界总有一天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吕克·贝松在获奖感言的最后说道:“有孩子的人都有愿望把这个世界变美好!”我虽然还没有孩子,但是有相同的愿望。
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也是一个终将会实现的梦想!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触动人心!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在色彩上的选择,不是那种浮夸的亮色,而是偏向于低饱和度的灰调和大地色系,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内页的纸张厚实度也恰到好处,油墨印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字体排版,真的是下了大功夫的。行距和字距的把握非常精准,阅读起来丝滑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拥挤压迫感。我以前读过一些设计类的书籍,排版上总会有些许瑕疵,要么是页边距太窄,要么是引文格式混乱,但这本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尊重。特别是那些需要配图说明的段落,图片和文字的结合点找得极妙,不会让读者在信息切换时产生割裂感。而且,书脊的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完全摊开平放在桌面上,书页也不会轻易脱落或卷曲,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开卷有鞭辟入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捧着它,就感觉自己已经沉浸在了某种精心构筑的美学氛围之中,还没开始细读内容,就已经被这份对细节的执着所折服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可持续性”和“材料溯源”越来越关注的读者。很高兴看到这套书中专门开辟了篇幅讨论“时间的朋友”——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材料和设计理念。它里面有一段关于“老房子的包浆美学”的论述,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作者谈到,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去发掘和保护那些岁月留在空间里的痕迹,比如老木地板上的磨损纹理、老家具上的使用痕迹,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设计”。书中还探讨了对本地工匠的尊重与合作,强调了使用本地化、低碳足迹的材料的重要性。这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室内美学范畴,上升到了对待生活、对待环境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看到后立刻去研究了本地的竹材和回收砖的使用可能性,感觉自己不仅收获了家的改造灵感,更获得了一种更符合时代精神的生活哲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高级感”,并非来自于昂贵的进口材料,而是来自于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度理解与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实用性”要求极高的人,如果一本书空有理论而没有落地的操作步骤,我基本上会直接放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简直就是一本手把手的“改造行动指南”,但巧妙之处在于,它的操作性并非是强迫性的,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清晰的“选项菜单”。例如,在讨论厨房动线优化时,它细致地列出了不同户型和不同烹饪习惯(中式爆炒 vs. 西式烘焙)所对应的最佳布局模型,并且用清晰的流程图标注了每一步的拆除、重建和收尾工作。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非常坦诚地讨论了“预算和现实的拉锯战”。很多设计书籍会避开成本问题,但这本书毫不避讳地分析了不同材料的性价比,甚至给出了一个“高性价比替代方案清单”。我立刻拿来对比了我家客厅的改造计划,发现按照书里的建议调整一下灯光系统和墙面材质,就能省下一大笔钱,而视觉效果并不会大打折扣。这种既有诗意(美学理念)又有烟火气(具体执行)的平衡感,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这套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设计师自传那种高高在上的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者,拉着你的手,跟你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发现的宝藏。它的语言是极其生活化的,夹杂着不少幽默的小段子,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感。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他们团队第一次面对一个“全屋塞满收藏品”的客户时的窘境,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把那些物品比作“历史的重量”,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设计师在专业和情感之间游走的微妙平衡。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豪宅,而是大量取材于我们普通人会遇到的“老破小”或者功能受限的公寓。比如,那个如何将不足十平米的房间分隔出卧室、书房和储物区的案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空间魔术。它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去粉饰太平,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空间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爱的挑战,让人读完后不仅觉得“我也可以做到”,更会产生一种“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被重新定义”的激动。
评分我最近正好在着手整理我那个堆满了杂物的书房,原本是抱着“随便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借鉴的收纳技巧”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没想到,它带给我的启发远超我的预期。它讲的不是那种冰冷的、教条式的“如何摆放物品”,而是深入到“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这个层面。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纪念品的位置哲学”,它没有简单地说把它们收起来或展示出来,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这些物品对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意味着什么,是否需要一个仪式感的空间来安放它们。这个角度非常新颖,让我瞬间意识到,我那些所谓的“杂物”,其实都是被我随意丢弃的记忆碎片。书中提供的方案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断舍离”,而是非常注重个体差异性,它强调的是“你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家,你需要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家”。读到关于光影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的角色那一部分时,我甚至停下笔,走到窗边,开始留意下午三点阳光斜射进客厅时,投射在地板上的那块光斑是如何随着时间移动的。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让我对“家”的定义,有了一种从功能性向精神性回归的深刻理解,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工具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层的自我对话。
评分很速度!
评分满100-40的活动还是非常不错的
评分一直希望这套节目能有书。京东物流质量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我是真喜欢这个节目,一般不会买这本书
评分好东西!好东西!好东西!
评分物流超赞,快,真快,特别快,真特么快!
评分终于买齐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