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纯洁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史
  • 纹章学
  • 德意志
  • 历史
  • 欧洲史
  • 文化史
  • 中世纪
  • 近代史
  • 象征符号
  • 图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9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145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通过对一百多个色彩斑斓、蕴意深刻的纹章,尤其是鹰纹章的全面介绍,将整个德意志的历史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附录中更是将德国城市的城徽与德国大学的校徽一一做了解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本书是国内首部全方位介绍德意志纹章的图书,资料精确,图文并茂,四色彩印;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更是对纹章感兴趣的读者的不二选择,同时,因其详细记录并阐释了一枚枚德意志纹章的来龙去脉,本书也堪称是一部收藏佳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导 言 1
第一节 纹章产生的背景 4
第二节 纹章的起源与规则 12
第三节 纹章的类别 22
第四节 纹章材料来源 34
第一章 帝国之鹰: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37
第一节 从单头鹰到双头鹰 37
第二节 鹰狮之争:皇权衰落与诸侯并立 52
第三节 帝国自由城市之鹰:夹缝中的艰难生存 67
第四节 哈布斯堡之鹰:“日不落帝国”的短暂辉煌 82
第二章 普鲁士之鹰:民族国家的建立 96
第一节 普鲁士的起源 96
第二节 普鲁士的崛起 105
第三节 德国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建立 116
第三章 从共和之鹰到联邦之鹰:现代国家的建立与重构 137
第一节 共和之鹰:魏玛共和国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137
第二节 纳粹之鹰:法西斯暴政与现代国家的失败 148
第三节 联邦之鹰:现代国家的重构与统一 157
结 语 171
参考文献 174
附录一:德国州徽的起源与含义 182
附录二:德国大学校徽与时代精神 211
附录三:龙与鹰:中德政治符号与文化象征的比较 233
图片来源 249
德意志大事年表 261
索 引 264
后 记 270

前言/序言


《列奥波尔第那的遗产:哈布斯堡王朝的文化脉络与欧洲秩序的重塑》 导言:多瑙河上的金色回响 本书聚焦于哈布斯堡王朝的鼎盛时期——从神圣罗马帝国末期直至奥匈帝国解体的漫长历史跨度。我们并非简单地叙述战争与联姻,而是深入挖掘维也纳宫廷这一独特文化熔炉所孕育的,对欧洲大陆秩序、艺术风格乃至民族心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在驱动力。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哲学,植根于一种将神权合法性、法律主义和艺术赞助紧密结合的“帝国精神”,这种精神在面对启蒙运动的冲击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最终的悲剧性。 第一章:从“德意志之鹰”到多瑙河上的双头鹰——合法性的嬗变 在探究哈布斯堡的文化遗产之前,必须理解其权力基础的演变。查理五世的退位标志着帝国权力中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性理想向奥地利君主制(Hofstaat)的收缩。这一转变并非衰落,而是一种战略性的聚焦。 本章详细考察了哈布斯堡君主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天主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巩固其在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等多元领土上的权威。我们分析了巴洛克艺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马蒂亚斯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的宫廷,通过赞助如多梅尼科·芬蒂(Domenico Fetti)和巴托洛梅奥·斯特罗齐(Bartolomeo Strozzi)等艺术家的作品,将胜利和虔诚转化为视觉语言。这些视觉叙事旨在将王朝的统治描绘成上帝意志的直接体现,从而在宗教狂热的年代建立起超越地方贵族势力的绝对合法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维也纳的耶稣会学院如何成为培养忠诚的官僚和知识分子的摇篮,他们构筑了帝国行政体系的骨架。 第二章:维也纳的“风格之治”——巴洛克、洛可可与古典主义的交响 哈布斯堡家族的文化赞助并非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构建方式。查理六世时期,维也纳的宫廷生活达到了极度的精致化。 本书细致剖析了美泉宫(Schönbrunn)的建造及其室内装饰,如何模仿凡尔赛的宏伟,却又融入了更多东部和南部的异域情调(如土耳其战役留下的印记)。在音乐领域,我们着重探讨了宫廷乐队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娱乐机构,更是外交工具。通过为欧洲主要君主和教皇使节举办盛大的歌剧首演(如巴赫和亨德尔的早期作品在维也纳的传播),哈布斯堡王朝确立了自己在欧洲文化阶梯上的至高地位。 进入启蒙时代后,玛丽亚·特蕾莎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展示了“开明专制”的复杂性。他们对艺术的支持转向了实用主义和理性化。本章对比了老一辈贵族对华丽巴洛克的偏爱与改革派官员对新古典主义的推崇,探讨了这种艺术风格的更迭如何反映了国家官僚体系对效率和秩序的追求。 第三章:边疆上的帝国——多民族治理的文化张力 哈布斯堡的领土是欧洲文化和民族的万花筒。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对中央集权的过度强调,转而关注地方文化在帝国框架下的生存与适应。 我们考察了匈牙利贵族的“美德”(Virtus Hungarica)与维也纳中央政府之间的持续张力。从拉科齐起义到1848年革命,匈牙利贵族通过维护其独特的法律传统和文化符号(如马扎尔语和传统服饰)来抵抗“德意志化”的倾向。同样,我们分析了波西米亚(捷克)的文化复兴如何在帝国内部寻找空间,以及加利西亚(波兰/乌克兰)地区的贵族阶层如何利用帝国提供的相对自由来培养其民族知识分子。 这些“边疆”文化在与维也纳宫廷的互动中,既吸收了帝国提供的文化产品(如维也纳的歌剧和建筑风格),又反过来,通过其自身的语言、民俗和宗教实践,丰富了帝国的文化版图。 第四章:十九世纪的文化防线——浪漫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挑战 1815年维也纳会议奠定了欧洲的“哈布斯堡式秩序”,即神圣同盟下的保守主义。然而,文化领域内部的变革是无法被政治会议完全压制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恰恰为被压抑的民族情感提供了表达的出口。 本章深入研究了费迪南德·冯·拉伊蒙德(Ferdinand Raimund)和约翰·尼斯特罗伊(Johann Nestroy)等剧作家在“民间剧场”(Volkstheater)中的创作。他们的讽刺剧往往通过对宫廷滑稽角色的模仿和对官僚体制的戏谑,来表达底层民众对僵化体制的不满,这是一种巧妙的、在审查制度下进行的文化批判。 此外,我们考察了奥地利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复杂反应。当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兴起时,维也纳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陷入了深刻的身份危机:是继续作为“德意志文化的首府”,还是专注于自身独特的“奥地利性”?这种内在的分裂,最终体现在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化先锋派中,例如克里姆特(Klimt)和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的出现,他们是对传统、僵硬的帝国美学的激烈反叛。 结论:遗产的碎片与现代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奥匈帝国(1867-1918)的文化解体过程。这一时期,尽管帝国在政治上摇摇欲坠,但在文化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高潮。犹太裔知识分子在维也纳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作为文化的催化剂,促进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以及许多现代艺术流派的诞生。 哈布斯堡王朝的遗产并非一个统一的、光辉灿烂的整体,而是一系列相互碰撞、最终破碎的文化碎片。理解这些碎片——从宏伟的宫廷仪式到民间剧场的讽刺,从对古典主义的推崇到对现代性的逃避——是理解中欧现代历史的关键。本书旨在揭示,正是这种持续的、有时是充满矛盾的文化张力,塑造了现代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国的国家性格及其在欧洲文化地图上的独特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导言,我就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陈述,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向你娓娓道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盛大戏剧。那些对于纹章学基本规则的介绍,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陷入枯燥的术语泥潭,而是立刻将规则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让人能迅速掌握解读这些“古代Logo”的钥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各邦国为了彰显自身合法性而进行的纹章“军备竞赛”,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些宫廷设计师们为了一个小小的盾形设计争得面红耳赤。这说明作者对那个时代宫廷政治生态的把握非常到位。而且,这本书似乎非常注重区域差异,它没有将所有德国领主视为铁板一块,而是分别探讨了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莱茵河沿岸诸侯的纹章差异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文化归属感。这种分而治之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让人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何“德意志”这个概念的形成如此漫长且充满内部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配图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要知道,研究纹章,光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那些颜色、比例和细节的描述,如果没有高清的视觉参考,读起来总会感到隔靴搔痒。我翻阅的这个版本,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1871年帝国成立、1918年共和制建立时,都配有全彩的、跨页的纹章大图,细节清晰到能看到羊皮纸的纹理和颜料的厚重感。尤其是关于中世纪骑士团纹章的那几章,那些绘制精美的彩绘插图,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世纪骑士文化图谱。作者在配图说明中,并没有仅仅简单地描述“这是什么”,而是深入解读了特定色彩(如蓝、金、红)在不同时期所蕴含的宗教或政治寓意,例如,某些偏向于勃艮第十字的变体,是如何在特定冲突中代表了与法国王室的对立,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每一张图都充满了故事性。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结合得天衣无缝。它不像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高冷晦涩,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作者仿佛是一位导游,手里拿着一把精巧的放大镜,带领我们穿梭于德意志历史的各个角落。当他讲述到某个偏远小镇的市政厅徽章时,他能迅速将其与同时期整个德意志的政治格局联系起来,解释这个小小的徽章背后,是帝国权力制衡的缩影。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关联性和趣味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德国”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柏林或普鲁士,而是变成了一幅由无数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纹章碎片拼贴而成的复杂马赛克。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鹰”的历史,更是关于无数“旗帜下的人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侧影,非常值得深入品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德意志历史长河中。光是“鹰”这个意象,就让人联想到力量、帝国和荣耀。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与纹章这一视觉符号紧密交织的。比如,霍亨索伦家族的标志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地方领主的徽章,演变为普鲁士乃至统一德意志的象征的?我希望作者能细致描绘出每一次权力更迭、每一次战争胜利或失败,是如何在那些盾牌、绶带和王冠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更进一步,纹章不仅仅是贵族的标记,它更是国家精神和民族认同的载体。如果这本书能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些纹章符号如何被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甚至在民间艺术和地方传说中流传,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公国和邦国,他们的纹章是否还保留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帮助我们拼凑出那个分裂却又充满活力的德意志世界。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仅是一本关于符号学的图鉴,更是一部用视觉语言讲述的、充满细节和洞察力的德国通史。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文献引用是超乎我预期的。在探讨俾斯麦时代纹章的政治功能时,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的外交电报和内阁会议记录,来佐证铁血宰相如何利用特定的视觉符号来压缩“小德意志”方案中的非普鲁士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官方媒体反复展示帝国鹰,来巩固新生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将具体到符号层面的研究,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层面的分析,是教科书式的德国史著作往往会忽略的维度。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纹章如何被挪用和扭曲的批判性分析。它没有回避纳粹政权对传统日耳曼符号的粗暴占有和改造,而是冷静地剖析了这种“符号盗用”的机制,并清晰地勾勒出战后德联邦共和国在重建国家认同过程中,如何审慎地“净化”和重塑新的国家标志,这个过程中的挣扎和妥协,读来令人深思。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少见的纹章学题材。其实在国外已经是门显学,而国内的比较少人研究。可能是考据的繁琐抑或是大众兴趣的缺乏?值得一读

评分

书不错,快递好快!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很多资料都有用

评分

罐子很大,量很足,促销活动时买的

评分

理解德国历史的新颖作品。

评分

满减加用券,活动很给力!内容也不错。

评分

简装,小开本的薄册,被网图忽悠了

评分

对徽章后面的历史和文化比较陌生 而此书为我打开了这扇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