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

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传玺 著
图书标签:
  • 法治
  • 北京
  • 报告
  • 2016
  • 法律
  • 政治
  • 社会
  • 发展
  • 研究
  • 时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00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21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法治发展报告仍然沿用“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总报告总体上回顾了2015年北京法治发展的成绩,分别从立法、法治政府、司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利于全面把握2015年北京法治发展的历程。
分报告有6篇,分别是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北京市审判工作报告、北京市检察工作报告、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北京市知识产权法治工作报告。这些分报告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某一领域的法治部门2015年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北京市在某一方面的法治发展状况,为深入认识北京市的法治发展历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专题报告共15篇。常秀娇的《完善地方立法体系的要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从静态和动态地方立法体系两个层次上分别总结了北京地方立法体系的基本情况,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就完善北京地方立法体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的《2015年北京市法治建设情况及公民对依法治国矛盾水平的调查报告》对近两年北京市立法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结合北京市社会矛盾指数调查中关于依法治国主观矛盾水平的调查指出,北京市公众对依法治国的主观矛盾在逐渐缓解,反映出依法治国的认同度在不断提高。黄宝跃等的《“诉访分离”机制研究》对诉访不分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导致“诉访分离”难以真正实现的种种障碍进行了细致总结,并就完善“诉访分离”的机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朱小芹等的《反腐新常态下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机制》一文从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展现的新特点入手,系统总结了北京检察系统的相关实践探索,提出了以追求执法办案“质效合一”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北京市检察机关职侦工作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的发展思路。北京市司法局课题组的《关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制建设几个实践问题的探讨》以北京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为基本视角,就社区矫正法制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就《社区矫正法》制定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方案。尤国珍的《法治中国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并就法治中国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目录

总报告
2015年北京法治发展报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
分报告
2015年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2015年北京市审判工作报告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5年北京市检察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2015年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
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仲裁委员会
2015年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
2015年北京市知识产权法治工作报告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专 题 报 告
完善地方立法体系的要点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常秀娇
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立法研究
左袖阳
2015年北京市法治建设情况及公民对依法治国矛盾水平的
调查报告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
“诉访分离”机制研究
黄宝跃孔亮张哲张伟严岩
不起诉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办案实践
魏建侯继男
刑事强制措施期间启动精神病鉴定程序的人权保障
——以审判中心主义语境下审前程序的法治化为视角
王庆刚
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惩戒与防范
田向红吴春妹王拓胡静王瑶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司法分析报告
许冬莹
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案件管辖研究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探讨适当扩大跨行政区划检察
机关案件管辖的可能性
王志民游兆兴周恩深刘勇宋杨
反腐新常态下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机制
朱小芹温都日娜王戈汪蕾余作泽
关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制建设几个实践问题的探讨
北京市司法局课题组
“小区道路公共化”的舆情分析
张真理
法治中国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尤国珍
关于确认北京市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的思考
罗瑞芳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分析及调整建议
刘蕾
大事记
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法治大事记
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
2015年北京法院大事记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5年北京检察大事记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2015年司法行政法治大事记
北京市司法局
2015年北京律师行业十大亮点
北京市律师协会
2015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大事记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
2015年北京知识产权法治大事记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前言/序言

前言

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年头。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立法上,着重于立法机制改革,以立法回应改革;以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简政放权改革以及实施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为抓手,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职业保障、司法责任制、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统一管理等为重点内容的司法改革稳步推进;以党纪和国法为经纬织密反腐败之网,廉政法治取得重要进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以《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在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的进程中,以法治积极回应改革的需要,发挥法治的积极引导和规范作用,在“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立法方面,坚持立法为民的基本理念,运用法治思维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行政执法方面,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司法层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案件,推进立案登记制、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责任制等司法改革,确保以公正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公民法治层面,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普法,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带动律师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提高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性,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主导作用。
本卷法治发展报告的编撰,得到了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法学会、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编委单位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本卷法治发展报告仍然沿用“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总报告总体上回顾了2015年北京法治发展的成绩,分别从立法、法治政府、司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利于全面把握2015年北京法治发展的历程。
分报告有6篇,分别是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北京市审判工作报告、北京市检察工作报告、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北京市知识产权法治工作报告。这些分报告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某一领域的法治部门2015年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北京市在某一方面的法治发展状况,为深入认识北京市的法治发展历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专题报告共15篇。常秀娇的《完善地方立法体系的要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从静态和动态地方立法体系两个层次上分别总结了北京地方立法体系的基本情况,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就完善北京地方立法体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的《2015年北京市法治建设情况及公民对依法治国矛盾水平的调查报告》对近两年北京市立法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结合北京市社会矛盾指数调查中关于依法治国主观矛盾水平的调查指出,北京市公众对依法治国的主观矛盾在逐渐缓解,反映出依法治国的认同度在不断提高。黄宝跃等的《“诉访分离”机制研究》对诉访不分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导致“诉访分离”难以真正实现的种种障碍进行了细致总结,并就完善“诉访分离”的机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朱小芹等的《反腐新常态下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机制》一文从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展现的新特点入手,系统总结了北京检察系统的相关实践探索,提出了以追求执法办案“质效合一”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北京市检察机关职侦工作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的发展思路。北京市司法局课题组的《关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制建设几个实践问题的探讨》以北京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为基本视角,就社区矫正法制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就《社区矫正法》制定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方案。尤国珍的《法治中国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并就法治中国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报告的编撰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联系邮箱为bassfxs@126.com。
编辑部

2016年7月
首都法治建设的时代脉动:2017年中国法治前沿透视 本书聚焦于中国法治建设在2017年所展现出的新动态、新挑战与新成就,深度剖析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首都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法律实践、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它不是对既有研究的简单重复,而是以高度的现实关切和严谨的学术视角,勾勒出中国法治发展的新图景。 第一部分:法治理论与宪法实践的深化(约450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本书首先回顾了2017年法学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法治部分的深入解读与理论构建。重点探讨了“良法善治”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转化路径,以及如何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融入到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新时期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关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理论层面引发的对公权力制约机制的重新审视。 二、宪法实施监督机制的探索与完善: 2017年是修宪议程酝酿和相关立法准备的关键一年。本书细致分析了当年中国在宪法监督体系构建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人大常委会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方式创新,以及地方性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精细化管理。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程序保障宪法精神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公民权利保障等具体领域的有效落地,为实现“良法善治”奠定坚实的宪制基础。此外,对司法解释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批判性评估。 三、法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交叉研究: 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出的治理短板,本书提出了将法治思维融入社会矛盾化解、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策略。重点研究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理基础、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边界,以及网络空间治理中对言论自由与信息传播秩序的平衡之道。 --- 第二部分:司法改革的纵深推进与审判质量提升(约550字)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与瓶颈分析: 2017年,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核心目标的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本书深入考察了以“员额制”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对法官职业化、专业化的影响。审视了跨区域、集中管辖等新型审判机制在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专业化领域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制度挑战。 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落地情况: 本书详细评估了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制度改革的实际效果。在刑事领域,重点分析了以审判为中心对庭审实质化、证据裁判规则的重塑;在民事领域,关注了专业化审理对商业纠纷解决效率的贡献;在行政诉讼领域,对行政机关出庭应诉率的提升及其对依法行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考察。 三、裁判文书的公开与统一标准的实践: 为保障司法公开透明,2017年裁判文书的集中上网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书分析了大规模公开带来的法律文书数据库建设经验,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识别司法审判中的地域差异和自由裁量权过度使用问题,进而推动裁判尺度的统一化与规范化。 四、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与法律援助体系的优化: 本书关注了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法律援助资源的向基层和重点群体倾斜的政策效果。对如何建立更高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司法公正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 ---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立法与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约500字) 一、行政法治建设的重点突破: 2017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清理“证照”和“放管服”的深层次阶段。本书考察了《行政程序法》制定预备阶段的相关理论探讨,以及行政处罚法在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的最新实践。重点分析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落地情况及其对规范执法行为的约束力。 二、经济法领域与产权保护的强化: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书对公司法、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等领域的最新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梳理。特别关注了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合法财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环境资源法治的刚性约束: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本书深入剖析了2017年环境法律实施中“按日计罚”等严厉处罚措施的适用情况,以及行政部门在环境监管执法中的权限划分与协同机制。探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试点进展及其在修复受损环境中的法律功能。 四、社会治理相关法律的精细化调整: 本书涵盖了对食品药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行层面出现的“堵点”和“难点”的分析。强调了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在应对复杂社会风险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明确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渠道,提升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总结: 《首都法治发展报告(2017)》(非此书名) 以宏大的视野和精细的个案分析,勾勒出中国法治建设在关键转型期所付出的系统性努力。它展示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法律体系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并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的方向迈进。本书为观察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与思辨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普通公民,我拿到《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时,内心充满了探究的渴望。2016年,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听到过不少关于改革的声音,也有过一些令人振奋的案例。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如实地记录下这一年的法治足迹,尤其是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北京究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报告是否会关注到那些在法律面前可能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比如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等,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如何得到法律的保护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法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法律是如何介入并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希望它能坦诚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法治建设提供改进的方向,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希望和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在京工作的法律从业者,对于《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的出版,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专业和实操层面。2016年,正值国家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其法治实践的样本意义尤为突出。我非常关注报告是否会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在北京市的实施情况进行细致的解读,比如《网络安全法》的落地如何影响互联网企业的合规性,以及《反家庭暴力法》在基层社区的执行效果如何。此外,报告中对于行政执法、司法审判、仲裁调解等各个环节的效能评估,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对我日常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希望看到数据能支撑起结论,案例分析能生动形象地揭示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例如,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进展,能否有详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以及对北京在这一领域面临的独特挑战,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和对策。

评分

我对《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它所呈现的宏观趋势和战略布局上。作为研究中国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学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北京法治建设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的视角。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其法治发展无疑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报告是否会对北京在建设国际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例如,在吸引外资、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此外,报告对于北京在反腐败斗争、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法治保障机制,是否有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些都将是我研究的重要素材。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法律改革进程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北京法治发展报告”这个系列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这次拿到的是2016年的版本,心中难免会好奇,在这一年中,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报告会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重要的变化?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在北京的具体落地情况,例如在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及基层依法治理方面,究竟有哪些可喜的进展或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作为报告,它通常会包含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我希望能够从中一窥北京在改善营商环境、保障民生权益、打击新型犯罪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对这些举措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报告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指明未来北京法治建设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为普通市民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理解和参与法治建设的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北京城市发展历程有着深厚情感的市民,我对《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6)》的期望,更多地体现在它能否描绘出这座城市在法治阳光下的面貌,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2016年,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空气污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法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报告能否清晰地阐释,在这些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决策中,是如何遵循法律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我特别希望看到,在保障城市居民的居住权、迁徙权、以及在公共服务领域,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对于那些涉及民生的小事,比如交通秩序的规范、社区纠纷的化解、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等,报告是否能有所体现,让普通市民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