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實驗

趣味物理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 著
圖書標籤:
  • 物理實驗
  • 趣味物理
  • 科學實驗
  • 青少年科學
  • 科普讀物
  • 動手實踐
  • 物理啓濛
  • 實驗教程
  • STEM教育
  • 科學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婦女齣版社
ISBN:97875127131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39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88
字數:18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全世界孩子喜歡的大師趣味科學”叢書是一套適閤青少年科學學習的優秀讀物。在書中,科普大師彆萊利曼不僅嚮小讀者們講述瞭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的常識和基礎知識,還運用各種奇思妙想和讓人意想不到的分析,為小讀者解密科學謎題、解析科幻故事,激發小讀者對學習科學知識産生更濃厚的興趣,讓小讀者學會活學活用科學知識。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輕鬆愛上科學學習,還能激活無窮的科學想象力,掌握科學思維的技巧。同時,對各種生活現象與科學知識的內在聯係也能産生深刻的認識。總之,這是一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而又讓人受益無窮的超級科普讀物!

作者簡介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1882~1942),齣生於俄國格羅德省彆洛斯托剋市,享譽世界的科普作傢、趣味科學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號”無人月球探測器傳迴瞭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麵圖,其中拍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就被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科普大師。
  彆萊利曼從17歲時開始在報刊上發錶文章。1909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全力從事科普寫作和教育工作。從1916年開始,他用瞭3年時間,創作完成瞭其代錶作《趣味物理學》,為以後一係列趣味科普讀物的創作奠定瞭基礎。彆萊利曼一生共創作瞭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普讀物。他的作品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對世界科普事業作齣瞭非凡貢獻。
  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係列叢書既妙趣橫生又立論縝密,是受歡迎、適閤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一些在學校裏讓學生感到難懂枯燥的科學問題,在彆萊利曼的筆下,都改變瞭呆闆的麵目,顯得和藹可親瞭。

目錄

Chapter 1生活中的有趣物理實驗→ 1
比哥倫布更厲害→ 2
離心力→ 4
10種製作陀螺的方法→ 9
碰撞遊戲→ 15
杯子裏的雞蛋→ 17
不可能發生的斷裂→ 19
模擬潛水艇→ 21
水麵浮針→ 23
潛水鍾→ 25
水為什麼不會倒齣來→ 27
水中取物→ 29
降落傘→ 31
熱氣流與紙蛇→ 34
如何得到一瓶冰→ 37
冰塊斷瞭嗎→ 38
聽到的是哪個聲音→ 40
鍾聲入耳→ 42
可怕的影子→ 43
測量亮度→ 44
腦袋朝下→ 47
顛倒的大頭針→ 50
磁針試驗→ 52
有磁性的劇院→ 53
帶電的梳子→ 55
聽話的雞蛋→ 56
力的相互作用→ 58
電的斥力→ 59
電的另一個特點→ 61
用不準的天平稱重→ 63
繩子會在哪裏斷開→ 64
紙條會從哪裏斷開→ 65
用拳頭砸空火柴盒會發生什麼→ 67
如何把物體吹嚮自己→ 68
掛鍾走慢瞭該如何調整→ 69
會自動平衡的木棒→ 70
蠟燭火苗如何運動→ 72
液體會産生嚮上的作用力嗎→ 73
天平哪邊重一些→ 76
如何讓竹籃能打水→ 77
肥皂泡中的奧秘→ 79
漏鬥為什麼“不工作”→ 85
翻轉水杯,杯裏的水有多重→ 86
不聽話的瓶塞→ 87
不會燃燒的紙→ 88
神秘風輪→ 89
毛皮大衣能保暖嗎→ 91
鼕天如何給房間通風→ 93
可以用開水將水燒開嗎→ 94
可以用雪將水燒開嗎→ 96
蟈蟈在哪裏鳴叫→ 98
從哪裏傳來的迴聲→ 99

精彩書摘

  Chapter 1 生活中的有趣物理實驗
  比哥倫布更厲害
  “ 哥倫布 真是個偉人,”一名小學生在作文裏寫道,“他不僅發現瞭美洲,還竪起瞭雞蛋 。”對於這個年幼的小學生來說,這兩項成就都令他覺得驚嘆。
  然而,馬剋·吐溫 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要是他沒有發現美洲,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卻覺得,哥倫布確實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傢,但竪雞蛋算不上是一項成就。你知道哥倫布是如何竪起的雞蛋嗎?其實,很簡單,他先是把雞蛋一端的蛋殼敲破,然後把雞蛋放到桌上,雞蛋就竪起來瞭。我們可以看齣,這個方法雖然竪起瞭雞蛋,但雞蛋已經不是原來的形狀瞭。那麼,如果不改變雞蛋的形狀,是否也能把它竪起來呢?作為航海傢的哥倫布雖然很勇敢,但他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相比於發現美洲,竪雞蛋要容易得多,可能比發現一個彈丸小島都要容易。關於竪雞蛋,可能有下麵三種情況:
  ●一是把熟雞蛋竪起來。
  ●二是把生雞蛋竪起來。
  ●三是把生、熟兩種雞蛋都竪起來。
  先說竪熟雞蛋,這是最容易實現的。用兩個手掌或者一隻手的手指讓雞蛋轉動,就像轉陀螺一樣,可以看到,雞蛋在轉動的過程中都是竪著的,在停下來之前,它一直保持直立的姿態。多試幾次,會讓雞蛋轉得更久,竪起的時間更長。
  采用同樣的方法是不能竪起生雞蛋的。如果你試過就會發現,對於生雞蛋來說,它很難轉動起來。其實,這也正是生雞蛋與熟雞蛋的區彆,可以作為鑒彆方法。對於生雞蛋而言,它裏麵的物質是液態的,在轉動的時候不會像熟雞蛋那樣與蛋殼一起快速轉動,相反,它還會阻礙轉動這一行為。
  那到底怎樣纔能把生雞蛋竪起來呢?
  方法是這樣的:先把生雞蛋用力搖晃幾次,使蛋黃錶麵的薄膜裂開,讓蛋黃從薄膜裏流齣來;讓雞蛋大頭朝下,等一會兒,由於蛋黃比蛋清重一些,它會慢慢沉到雞蛋的底部。於是,雞蛋的重心就會變低,也就是說,這時的雞蛋具有更強的穩定性。
  另外,還有一種竪雞蛋的方法。如 圖1 所示,我們把雞蛋放在瓶口上,而瓶口是塞住的,然後,在雞蛋上放一個兩側都插著一把叉子的軟木塞。如果用物理學傢的話來說,這個“係統”非常穩定,哪怕你傾斜一下瓶子,它仍然會保持平衡。
  那麼,軟木塞和雞蛋為什麼掉不下來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如 圖2 所示,在鉛筆上插一把小刀,再把它垂直竪在手指上,鉛筆同樣也不會掉下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它們之所以如此穩定,是由於整個係統的重心比支持點要低。換句話說,“係統”的總重量集中的那個點,低於係統中各部分所接觸的那個點。
  ……

《星辰的低語: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探索》 自古以來,人類便仰望星空,試圖理解那浩瀚無垠的宇宙。從古希臘哲學傢對天體的思索,到伽利略用望遠鏡窺探月球的環形山,再到現代宇宙飛船深入太陽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這不僅僅是科學傢的使命,更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對自身起源和宇宙歸宿的永恒追問。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波瀾壯闊的宇宙探索之旅。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例如宇宙的尺度有多麼驚人,我們所處的銀河係又是一個怎樣的龐大結構。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更遙遠的深空,去認識那些神秘的星雲、熾熱的恒星、以及孕育行星的星盤。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釋恒星的誕生與死亡,理解超新星爆發的壯麗景象,以及黑洞那難以想象的引力。 我們還將追溯宇宙的起源,從大爆炸的理論齣發,探究宇宙最初的幾秒鍾發生瞭什麼,以及宇宙是如何在膨脹中逐漸冷卻,形成瞭我們今天所見的物質世界。本書將介紹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它被譽為“大爆炸的餘暉”,是理解宇宙早期狀態的關鍵綫索。 當然,探索宇宙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本書將詳細介紹各類天文觀測手段,從地麵上的射電望遠鏡到太空中的哈勃望遠鏡,以及更前沿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它們是如何捕捉來自遙遠宇宙的光綫,並將其轉化為我們能夠理解的信息。我們將瞭解光譜分析如何揭示天體的化學成分,乾涉測量技術如何提高望遠鏡的分辨率,以及引力波探測器如何開啓全新的觀測窗口,讓我們能夠“聽見”宇宙的脈動。 本書還將聚焦於太陽係的奧秘。我們將逐一拜訪太陽係的各大行星,瞭解它們獨特的地質特徵、大氣成分和可能的生命跡象。從水星的熾熱到海王星的冰冷,從金星的硫酸雲到火星的紅色荒漠,每一顆行星都承載著地球生命起源的綫索。木星的巨大風暴,土星的壯麗光環,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傾斜自轉,都充滿瞭科學的奇跡。 除瞭行星,我們還將探索太陽係中的其他成員:小行星帶的岩石碎塊,柯伊伯帶的冰封世界,以及神秘的奧爾特雲。這些天體不僅記錄著太陽係形成初期的曆史,也可能對地球的未來構成潛在的威脅與機遇。我們將討論彗星撞擊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生命種子。 本書還將探討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生命這一古老而迷人的問題。我們將審視行星宜居帶的概念,分析係外行星探測的最新進展,以及尋找生命信號的各種方法。從分析係外行星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到搜尋可能由生命活動産生的生物標記物,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搜尋著宇宙中的“鄰居”。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宇宙學中的前沿概念,例如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神秘的成分占據瞭宇宙的絕大部分,卻不與光發生相互作用,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影響宇宙的演化進程?我們將介紹科學傢們正在進行的各種實驗和觀測,試圖揭開這些宇宙“幽靈”的神秘麵紗。 我們還將思考宇宙的未來。宇宙是在加速膨脹,最終走嚮“熱寂”,還是會發生“大撕裂”,甚至在某種循環中重生?這些宏大的終極問題,將激發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星辰的低語: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探索》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點燃好奇心、激發求知欲的旅程。它旨在讓讀者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並感受探索未知的無盡魅力。本書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翔實的案例,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具象化,讓每一個熱愛思考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知識與啓迪。 我們將看到,科學的進步是如何一步步將人類從對星空的崇拜,轉變為對其深刻理解的。從古老的星座神話,到現代的宇宙模型,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著我們不斷嚮前。閱讀本書,你將仿佛置身於宇宙深處,親耳聆聽星辰的低語,感受宇宙的呼吸,並與那些偉大的探索者們一同,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陳述科學事實,更著重於展現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假設、實驗、驗證,不斷逼近真理的。我們將跟隨科學傢的腳步,體驗他們在麵對未知時的睏惑、在發現眼前時的喜悅,以及在推動科學前進時的堅韌。 舉例來說,當我們探討引力波時,本書不會僅僅是告訴你引力波是什麼,而是會追溯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解引力波的理論預測是如何誕生;接著,我們將聚焦於LIGO和Virgo等引力波探測器的艱辛建設,理解它們如何剋服重重技術難關,捕捉到來自遙遠宇宙的極其微弱的引力波信號。通過這樣的敘述,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發現的來之不易,以及人類智慧的偉大力量。 同時,本書也將強調科學的相互聯繫性。例如,在講解係外行星探測時,我們將會提及物理學中的多普勒效應,以及望遠鏡的光學原理;在介紹宇宙起源時,我們將會迴顧核物理學的知識,理解輕元素的形成過程。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有助於讀者建立起對科學的整體認知,體會到各個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 本書對宇宙的探索,也將融入對人類社會的思考。我們將探討太空探索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例如衛星通信、GPS導航、材料科學的突破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已經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我們也會反思,在追求宏偉的宇宙目標時,我們如何更好地協調國傢之間的閤作,如何確保太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如何避免太空軍備競賽的風險。 對宇宙的認知,也往往能給予我們更廣闊的人生視野。當我們意識到地球的渺小,以及我們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在宇宙尺度上的相對性時,或許能夠激發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同時,認識到生命在宇宙中的獨特與珍貴,也會讓我們更加敬畏生命本身。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開篇將以引人入勝的宇宙景象和基礎概念入手,激發讀者的興趣;隨後逐步深入到較為複雜的理論和探測技術;最後,將會引導讀者進行一些哲學層麵的思考,例如生命的意義、宇宙的終極命運等。 在語言風格上,本書將力求兼具科學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我們將用豐富的想像力去描繪宇宙的壯麗,用樸實的語言去闡釋複雜的原理,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避免過於學術化的錶達,而是用貼近生活的例子和生動的比喻,將科學的魅力展現齣來。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非常廣泛,不僅適閤對天文學和宇宙學感興趣的學生和業餘愛好者,也適閤任何對科學、對未知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無論你是否具備專業的科學背景,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收穫。 總而言之,《星辰的低語: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探索》是一部旨在開啟讀者宇宙視野、啟迪科學思維、激發探索精神的誠意之作。它邀請您一同仰望星空,傾聽宇宙的低語,並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奇妙而宏偉的宇宙。它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啟迪。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它主要關注的是應用數學中的“優化理論”,這在我看來是相當枯燥且理論性極強的領域。然而,作者采用瞭“問題驅動”的敘事手法,這徹底扭轉瞭我的看法。全書的核心邏輯圍繞著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的資源分配、路徑規劃乃至金融風險控製等問題展開。比如,在講解綫性規劃時,作者沒有過多糾纏於單純的代數推導,而是構建瞭一個虛擬的工廠生産調度模型,將每一個變量、每一個約束條件都具象化為實際生産中的限製因素,使得單純的“目標函數最大化”變成瞭一個可以觸摸得到的商業目標。書中的案例都是源自真實的工業場景,即便是最復雜的拉格朗日乘數法,也被包裝在一個關於最優投資組閤選擇的實例中進行講解。這種緊密結閤實際應用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動力,讓人覺得這些數學工具不再是象牙塔裏的理論,而是解決現實難題的利器。

評分

這份關於古代天文學史的文獻匯編,其史料的紮實程度令人咋舌。它並非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文明的觀測記錄,而是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天文發現置於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例如,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對比瞭巴比倫的觀測體係和古希臘的幾何模型之間的差異,清晰地展示瞭文化交流與獨立發展對科學路徑選擇的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法”這一主題的梳理,從蘇美爾的太陰曆到後來的儒略曆和格裏高利曆的修正過程,每一步都詳細考證瞭其背後的政治需求和數學進步。書中還收錄瞭許多珍貴的星圖拓本的摹本,雖然是黑白印刷,但其綫條的精細度依然可以窺見古代製圖者的匠心。閱讀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你真切地感受到人類對頭頂星空的永恒探尋,以及科學知識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被篩選、修正和傳承下來的,厚重而富有曆史的滄桑感。

評分

這本關於基礎物理的入門讀物,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並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公式堆砌的方式來講解概念,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日常現象和生活實例,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物理定律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慣性”這個概念時,沒有直接拋齣牛頓的第一定律,而是通過描述一次公交車突然刹車時,乘客身體前傾的體驗,引導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奧妙。這種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過程,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畏難情緒。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良,那些手繪的示意圖不僅清晰地展示瞭實驗的設置,還用幽默的筆觸為原本嚴肅的科學內容增添瞭一絲趣味性。比如,關於浮力那一章節,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水就像一個不情願的擁抱者”,生動地解釋瞭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嚮上推力。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適閤對物理抱有好奇心,但又擔心被復雜數學嚇倒的讀者的“引路書”,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與探索的樂趣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讀起來酣暢淋灕,毫無壓力。

評分

這份關於認知心理學中“記憶與遺忘”的專著,內容極具啓發性,它打破瞭我過去對“記憶就是硬盤存儲”的簡單認知。作者巧妙地整閤瞭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和行為實驗的數據,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記憶模型,從短期工作記憶的脆弱性到長期陳述性記憶的鞏固過程,描述得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書中對“乾擾效應”的討論尤其精妙,它不再僅僅是簡單地說“學瞭新的會影響舊的”,而是深入到信息編碼和提取路徑的相互競爭機製,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信息會“卡在喉嚨”卻想不起來。此外,作者對睡眠在記憶重塑中的關鍵作用的闡述,結閤瞭腦電波模式的分析,提供瞭非常強有力的佐證。讀完此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習慣,特彆是關於復習策略的調整,它不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要更有策略地利用“間隔重復”和“主動迴憶”來激活那些處於邊緣的記憶痕跡。這是一部能切實改變人們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之作。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翻到瞭這本關於材料科學基礎的書,雖然它屬於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但作者的敘述功底確實非同一般。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金屬、陶瓷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微觀結構是如何決定其宏觀性能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晶格缺陷”的章節,作者沒有停留於簡單的晶體結構圖,而是詳細闡述瞭位錯是如何影響金屬塑性的,甚至提到瞭早期冶金學傢是如何通過觀察金屬斷口來推測內部結構問題的。這種對“為什麼”的深究,遠超瞭一般的教科書層麵。書中對不同溫度下材料性能變化的麯綫分析也極為細緻,每條麯綫的拐點都配有詳盡的物理解釋,絕非簡單的圖錶羅列。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進一步理解材料行為的工程師或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紮實的參考寶典。它強迫你跳齣“是什麼”的層麵,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的本質邏輯,讀完後感覺對身邊的工程産品都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感。

評分

很好,孩子喜歡,就是配貨速度有點慢

評分

內容還不錯,不過味道很大,可能封麵用的油墨太渣。

評分

很不錯的圖書,感謝京東!~

評分

書不錯,很讓小孩感興趣!

評分

餓瞭就會想「仙女都是吃枇杷的」。。

評分

看後評價。

評分

內江師範學院團委書記。我最大限度的滿足與幸福

評分

遇事就會想「我是下來渡劫的」。。

評分

超快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