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Double Helix]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Double Helix]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沃森 著,贾拥民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分子生物学
  • DNA
  • 沃森
  • 克里克
  • 科学传记
  • 诺贝尔奖
  • 插图本
  • 经典著作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6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404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外文名称: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Double Helix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沃森先生亲笔致信中国读者,冷泉港亚洲CEO季茂业博士撰文作序!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北京大学教授谢灿、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特别推荐!

在“20世纪100本zui佳非虚构类著作”中排名第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88本塑造美国的经典著作”!

一个讲述DNA结构发现过程的经典故事,新增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历史资料和注释!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作者简介

詹姆斯·沃森


1928年4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中向世人宣告: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而这篇论文仅用了1 100个单词和1张图片。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沃森入主冷泉港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冷泉港实验室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成了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精彩书评

如果用了解一个年轻科学家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话,这是一本好书,虽然作者对于其他人(特别是异性科学家)的一些猜想并不准确。

——饶毅

北京大学教授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故事或许是科学史上富戏剧性的重大一幕:一个20出头的博士后(沃森)和一位年近40的博士生(克里克)以极其原始的方式建模,却奠定了当代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沃森和克里克胜在他们拥有对DNA双螺旋结构深邃的前瞻性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两点使他们可以高效地把不同出处的信息创造性地组合起来,以zui快的速度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季茂业

冷泉港亚洲CEO

冷泉港亚洲基因学习中心主任

《双螺旋》这本书,展示的不只是关于DNA双螺旋被发现的历史,更是一段想象力在自然科学中大放光彩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因为过度追求烦琐细节和无懈可击的多余数据,而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也许正是科学的悲哀。我相信,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次一次地突破人类认知的极限,就如同1953年的DNA双螺旋。

——谢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

十几年前念研究生时,我读《双螺旋》,不过那时只读到文字。依稀还能记得的,无非是年轻时沃森的张扬与不羁,和一个伟大发现诞生的戏剧性过程。这次循着精选的图,重读下来,才真正体会到“his story is history”。很多批评者会说,这本书也许只还原了故事的一面。但这一面却是出彩的一面,怎能错过?

——黄岩谊

北京大学教授

DNA双螺旋的发现可以称得上整个人类智慧史的尖峰时刻之一。不管你是好奇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关心那些科学英雄的生动形象,还是单纯希望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沃森的《双螺旋》都值得一读。整个科学史上,可能都难以找到像沃森这样真实、犀利、充满个人情绪地记叙科学发现历程的书了。

——王立铭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科普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作者



目录

赞?誉 ?

插图注释本前言 ?

布拉格爵士推荐序 ?

初版前言 ?

楔?子?

01 我的好搭档克里克?

02 DNA 是什么?

03 拜师卡尔卡?

04 初识威尔金斯?

05 转投剑桥?

06 费尽周折的转学?

07 与克里克的第一次相见?

08 克里克与布拉格教授的恩怨?

09 理论与模型?

10 富兰克林向左,威尔金斯向右?

11 牛津之行?

12 不成功的“三螺旋模型”?

13 出师不利?

14 卧薪尝胆?

15 奖学金之忧?

16 我的第一张 X 射线照片?

17“DNA 结构不是螺旋状的”?

18 查加夫定律?

19 群英会巴黎?

20 抢发论文?

21 鲍林来信了?

22 鲍林的“三螺旋”论文?

23 第 51 号照片?

24 开始制作双螺旋模型?

25 曙光初现?

26 欣喜若狂?

27 尘埃落定?

28 来自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证据?

29 我们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了?

尾?声?

获诺贝尔奖的前前后后?

附录 1?最早描述 DNA 模型的两封信?

附录 2?第一版出版时被删掉的一章?

附录 3?沃森与默克奖学金委员会的争执?

附录 4?《双螺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

附录 5?查加夫的书评及相关争论?

致?谢 ?

译者后记 ?


精彩书摘

01 我的好搭档克里克

我从来没有见过克里克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也许,在有些人眼里,他就是一个自大傲慢的家伙,但是我并不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这样去评价他。这与他现在享有的盛名毫无关系。现在,人们经常谈起他,谈论时通常都颇有敬意。我还相信,总有一天,公众很有可能将克里克与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这样的伟大人物相提并论。但在 1951 年秋天,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时我刚刚来到剑桥大学,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加入了一个由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那一年,克里克 35 岁,在科学界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虽然他周围的同事都承认,他思考问题时思维敏捷、见解深刻,同事们都常常向他请教,但是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赏识,甚至许多人都觉得他有些过于夸夸其谈。

克里克所在实验室的负责人是马克斯·佩鲁茨(Max Perutz),他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化学家,于 1936 年来到英国。佩鲁茨从事结晶血红蛋白质 X 射线衍射的资料收集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当时刚刚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布拉格爵士为他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作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又是结晶学的创立人之一,布拉格爵士在长达 40 年的时间里一直密切关注着 X 射线衍射法在解决日趋困难的结构问题中的作用。一种新方法能阐明的分子结构越复杂,布拉格爵士就越高兴。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对解决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各种方法特别着迷,因为蛋白质分子是所有分子中最复杂的。在管理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布拉格爵士跑去佩鲁茨的办公室,与其探讨新近积累起来的 X 射线资料。即使在回家之后,布拉格爵士也仍然沉浸在对这些资料进行解释的思考中。

克里克既不是一个像布拉格爵士那样的理论家,也不是一个像佩鲁茨那样的实干家,他是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科学家。克里克偶尔会做些实验,但更多的时间都在埋头思考解决蛋白质结构的理论问题。他经常会突然冒出一些新想法,然后整个人就变得非常激动,并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愿意听的人。然而经过一两天的沉淀后,他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原来站不住脚,于是又回过头去做实验,等到做实验做得厌倦了,他又会陷入沉思,对理论发起新一轮冲击。伴随着克里克层出不穷的新想法,卡文迪许实验室发生了许多戏剧性事件。这大大活跃了整个实验室的气氛。要知道,这个实验室里的许多实验经常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对气氛的活跃部分要归功于克里克的大嗓门。他说话的声音比较大,说话的语速也比其他任何人都快。只要他开怀大笑,大家就知道他身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哪个地方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过克里克带来的快乐,特别是当我们倾听完他的想法,表示对他说的东西完全摸不着头脑时。

我们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布拉格爵士。克里克的谈笑经常打扰到布拉格爵士,因为他的嗓门实在太大了,布拉格爵士经常不得不躲到更加安静的房间里去。布拉格爵士很少参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早茶和午茶,因为那意味着必须忍受克里克震耳欲聋的“噪声”轰炸。当然,即使布拉格爵士不参加,他也无法保证自己是完全“安全”的。有两次,布拉格爵士办公室外的走廊就被从克里克所在的实验室里不断漫出的水给淹没了。克里克完全沉浸在对理论的思考中,竟然忘记了把抽水机龙头上的橡皮管绑紧。

我到卡文迪许实验室时,克里克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蛋白质结晶学的范围。任何重要的问题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经常到其他实验室去,目的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别人都完成了哪些新实验。一般来说,克里克对待实验室里的其他科学家都表现得彬彬有礼,而对那些并不理解自己实验真正意义的同事,他也会顾及他们的感受,但是他从来不隐瞒自己的目的。克里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设计出一系列能够证实自己的解释的新实验。紧接着,他就会开始夸夸其谈:克里克会告诉所有愿意听他讲解的人,他聪明的新想法将会怎样推动科学的进步。

克里克这种做法通常会引发其他科学家对他的一种心照不宣的、真实的恐惧,尤其是在那些尚未成名的同辈人中,这种倾向更明显。克里克掌握别人的资料并将之简化为内在一致性的统一模式的速度之快,常常令他的朋友们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担心,不久的将来克里克取得成功后,会在全世界面前揭露:剑桥大学各学院给外人留下的谨言慎行、温文尔雅的良好印象只是一种掩饰——掩饰他们头脑的糊涂。

在凯斯学院(Caius College),克里克有每周吃一顿饭的权利,但他仍然不是任何一个学院的在编研究员。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很显然,他不想让本科生过多地找他,那会加重他的负担。另外,他的大笑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每个星期都要忍受他那种雷鸣般的笑声好多次,许多学监肯定会跳起来反对。我确信,这一点偶尔也会使克里克自己感到烦恼。克里克非常清楚地知道,“高桌吃饭的生活”都被那些学究式的中年人把持住了,而这些人既不会使他感到愉快,也不会使他得到任何教益。幸好还有国王学院,它历史悠久、财力雄厚,又素来不受古板传统的羁绊。国王学院接受了克里克,无论是他还是学院本身,都不用放弃自己的风骨或特色,因此这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然而,克里克的朋友们却不得不时刻如履薄冰,尽管他们都知道克里克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午餐伙伴,但他们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酒桌上的每一次偶尔失言,都可能给克里克提供机会,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遭受莫大的冲击。




前言/序言

插图注释本前言

2010 年6 月的一个晚上,我们一行人相聚在冷泉港的布莱克福德酒吧,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建议我们去浏览一下他最近捐献给冷泉港实验室档案馆的一批档案。他说,在这批档案中,除了他自己的材料之外,还混进了不少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相关的信件,因为在剑桥大学的时候,他们两人曾经共用一个办公室长达20 余年。查阅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宝藏”。在这批档案中,我们找到了多封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与克里克互通的信件。这些信件写作的时期,正是他们发现DNA 结构的前后。那个时候,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大学、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在伦敦,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为解开DNA 结构之谜工作着。

这些信件在差不多50 年前就已经宣告“遗失”了(据克里克回忆,它们是被“一个工作效率过高的秘书丢掉的”)。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来,关注分子生物学这个新领域的科学史专家从来没有机会阅读它们。这些信件提供了很多新的信息,特别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我们得以重新理解发现DNA 结构过程中的各个主角之间的一些轶事。

对于这些故事,最著名的讲述者是沃森本人。他的著作《双螺旋》简直像是一部小说—— 20 世纪50 年代初,作为一个年仅23 岁的美国青年,沃森只身前往了剑桥大学,对他来说,在那发生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确实像只会发生在小说中的情节。《双螺旋》一书,既不是正儿八经的个人自传,更加不是字斟句酌的历史著作,它的语言灵动跳跃,甚至颇有侦探小说和惊悚小说的味道。这本书于1968 年出版之后,许多人对其赞不绝口,但也有不少人嗤之以鼻。

在撰写关于这批新发现的有关“克里克信件”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又重读了沃森的《双螺旋》一书。对照这批新发现的信件,我们发现,沃森在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描写的生动、准确程度令人震惊—— 不仅对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等人而言如此,对沃森自己而言也是如此。在《双螺旋》一书中,沃森描述的各种派对、网球赛、法语课、度假以及其他活动,汇合成了一个“社交漩涡”,使这本书的页面之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八卦”气息—— 克里克形容如此。所有这些,沃森在剑桥大学时写给妹妹伊丽莎白·沃森的信件中也都有详细记录。

而且,沃森在同一时期写给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和其他朋友的信件中,与他的《双螺旋》一样,话题都并不仅仅局限于他在探索DNA 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沃森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他在细菌遗传学和烟草花叶病毒等领域中的研究工作,这些活动在整个故事中也占据着相当突出的位置。在写给同期其他人的信件中,沃森本人的性格表露无遗:他既自信—— 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自傲,但同时又很会自嘲。他就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完全“透明”的年轻人,这一点,在他的书中和信件中表现得完全一致。这个发现触发了我们更大的好奇心,我们决定将所有能够找到的当事人的材料都找出来看一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查看了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等人的信件,而且还查看了富兰克林、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以及其他人的信件。我们还注意到,《双螺旋》一书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人物—— 与“发现DNA 结构”这个核心故事无关的人物。沃森渴望保持叙事的张力和生动性,往往只愿意提供最简短的关于书中出场人物的信息,读者有时甚至无法确定那些次要人物身上最有趣的一面是什么。例如,我们不知道那个在自己诊所墙壁上挂着赛艇用桨的“当地医生”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我们也不知道,那个“热爱文物的建筑大师”,他为了保护自己的房子,既不用煤气,也不用电,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还有那个名叫贝特朗·富尔卡德(Bertrand Fourcade)的人,读者只知道他被称为剑桥大学里“最帅、最有魅力的男子”,对他其他的逸闻趣事则一无所知??所有这些,我们和读者都有兴趣知道。这样一来,编辑出版《双螺旋》插图注释本的设想就逐渐成型了。我们想要在原有正文的基础上配以适当的注解,加入有关人士的观点和看法,再附上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插图,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更有立体感。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我们努力的结果。除了加入大量的图片外,我们还刊载了许多书信、传真件、手稿和其他档案材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查阅档案材料的一大乐趣就在于,我们能够亲眼看到和亲手翻动原始文件,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让读者分享这种乐趣,但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许多与收信人当时看到的一模一样的信件和手稿,相信他们肯定会喜欢这一点。

我们在本书注释中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各类已经公开发表或从未发表过的文献材料。就前者而言,我们查阅了许多书刊,包括历史著作和本领域的传记资料,它们都被列在了本书末尾的参考书目中。而就以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资料而言,主要来源是沃森写给他妹妹和父母的信件,他在这些信件中描述了自己在剑桥大学的生活和工作。而这些信件此前并不为人所知。而且,在沃森写给德尔布吕克、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和其他人的信件中,还包含了许多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在本书中,除了引用沃森的档案材料之外,我们还引用了克里克、威尔金斯、彼得·鲍林(Peter Pauling)和富兰克林等人的档案材料。本书还收录了雷·戈斯林(Ray Gosling)专门为这个插图注释本撰写的一段文字。戈斯林在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且几乎所有最有名和最有影响力的DNA 衍射照片都是他一手拍摄出来的。

除了注释和插图之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其他内容。首先是沃森本人对获得诺贝尔奖经历的回忆,这原本是他在《双螺旋》之后出版的《不要烦人》(Avoid Boring People)中的一个章节。在沃森获得诺贝尔奖50 周年之际,他的这篇回忆录为发现DNA 结构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结尾。书中还增加了五个附录。

附录一中包括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 年发现DNA 结构之后写给家人的相关信件,它们都是首次公诸于世。附录二则是沃森当初撰写的《双螺旋》初稿中的一章,它没有被选录在公开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这是首次向世人公开这一章的内容。虽然它没有提供新的与DNA 结构发现过程有关的信息,但还是填补了一个空白:1952 年夏天,沃森在阿尔卑斯山度假。

我们还以在必要位置添加注释的方式修正了一些事实性错误,但对沃森的原文仍然一字未动。很显然,现在这个插图注释本并不是一篇巨细无遗的专题论文。相反,我们只是选择了我们感兴趣的材料。我们希望,无论是新读者还是已经读过原版《双螺旋》的读者,都会觉得这个版本不但有用,而且有趣。

亚历山大·江恩

简·维特科夫斯基

写于冷泉港


《双螺旋:图文注释本》—— 开启生命的解码之旅 在科学的浩瀚星河中,有那么一些发现,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瞬间照亮了人类对自身起源和生命奥秘的理解。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它不仅为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石,更是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序章,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而《双螺旋:图文注释本》(The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Double Helix)这本书,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重访,它邀请我们不仅仅是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更是沉浸其中,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这一划时代发现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生命的方式。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沃森的经典著作《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而是对其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注解和图文并茂的诠释。这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拥有了一位博学且细致的向导,引导我们穿梭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感受着科学探索的艰难曲折、灵感迸发以及团队合作的微妙之处。 回溯历史的洪流:揭开科学发现的面纱 《双螺旋:图文注释本》将我们带回到20世纪中叶,一个科学研究充满活力与竞争的时代。它不仅聚焦于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卓绝工作,更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为DNA结构研究做出贡献的众多关键人物和研究机构。 罗莎琳·富兰克林与莫里斯·威尔金斯:X射线衍射的贡献 书中,对罗莎琳·富兰克林的研究给予了恰如其分的重视。她的X射线衍射技术,特别是那张著名的“照片51号”,是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关键证据。这本书会详细解读富兰克林的工作方法、她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的数据如何在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不仅还原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也纠正了以往一些叙述中对富兰克林贡献的忽视,展现了女性科学家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莫里斯·威尔金斯,同样是DNA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他与富兰克林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合作与分歧,以及他将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照片提供给沃森和克里克的过程,都会在书中被细致地梳理。这种对人物互动和信息传递链条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科学进步并非孤立个体的灵光乍闪,而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有时甚至是竞争)过程。 埃德温·查尔加夫的规则:关键的线索 埃德温·查尔加夫在1940年代末发现的DNA碱基组成规律(A与T的比例相等,G与C的比例相等),为双螺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化学线索。这本书会详细阐述查尔加夫的发现,并解释他的规则是如何帮助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碱基配对的机制,从而构建出精确的双螺旋模型。这部分内容将科学的逻辑链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理解理论构建是如何建立在扎实的实验数据基础之上的。 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氛围:科学家的工作日常 书中还会生动地描绘卡文迪什实验室当时的研究氛围,以及沃森和克里克在其中进行的智力较量和思想碰撞。那些关于实验室里的争论、他们的模型构建过程、以及他们如何从零散的线索中拼凑出DNA结构的完整图景,都将通过详细的注解和丰富的插图得以呈现。读者仿佛能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科学家们严谨的思考、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面对未知时的探索热情。 图文并茂的深度解析:可视化科学之美 《双螺旋:图文注释本》的“图文注释”之名,绝非虚设。书中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科学插图、以及对关键概念的图示解读,使得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关键概念的可视化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典模型图,在这里会被分解、标注,甚至以动态图的形式(如果可能)来展示其三维结构、碱基配对的方式(A-T、G-C)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氢键连接。这些图示将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DNA分子的精巧设计,认识到生命信息载体的基本形式。 历史照片的再现 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威尔金斯等科学家的肖像,以及他们所处的研究环境。这些照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能够帮助读者在人物和事件之间建立更深的联系,感受到那个年代科学家的风采。 科学实验的图解 对于X射线衍射等关键实验技术,书中会通过图解的方式进行生动展示,解释其原理和操作过程。这将帮助读者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获取关于DNA结构的证据的,从而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历史文献的呈现 书中可能还会引用或展示一些原始的研究手稿、论文片段,甚至是一些重要的通信记录。这些原始资料的呈现,不仅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更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到科学发现的第一手材料,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对沃森原著的深度解读:不仅仅是故事 沃森的原著《双螺旋》以其坦率的叙事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而闻名,它讲述了一个充满个人视角的故事。而《双螺旋:图文注释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解读。 科学背景的补充 对于沃森书中提到的科学背景,本书会进行更详尽的补充说明,解释当时的科学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是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的。 科学家的性格分析 书中也会更深入地分析沃森、克里克以及其他相关科学家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性格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相互关系。这种分析并非八卦,而是旨在揭示科学研究中复杂的人性因素,以及它们如何与科学发现交织在一起。 对科学过程的反思 通过对沃森原著的注解,本书会引导读者反思科学发现的本质,包括科学家的直觉、猜测、错误尝试,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走向成功。它强调了科学研究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探索。 后续影响的梳理 《双螺旋:图文注释本》不会止步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本身。它还会对这一发现的后续影响进行梳理,包括它如何催生了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基因组学等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医学、农业、法学等各个领域。 伦理与社会议题的探讨 随着对DNA认识的深入,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议题,例如基因隐私、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等。本书可能会在适当的篇幅中,引导读者思考这些与DNA研究相关的深层问题,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人文关怀。 总结:《双螺旋:图文注释本》—— 科学探索的永恒教材 《双螺旋:图文注释本》不仅仅是一本关于DNA发现的书,它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史以及科学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将一个看似简单的科学发现,演绎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 对于学生而言,这本书是一本极佳的学习材料,它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对于科学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次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能够满足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每一个关心生命起源和未来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 通过《双螺旋:图文注释本》,我们不仅学习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科学的发现如何改变世界。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对生命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的礼物,一次通往科学殿堂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站在科学前沿的先驱者们进行着深入的交流。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侧面的切入点,不断深化我们对核心主题的理解。我发现自己对科学家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而是有着七情六欲、会犯错也会有英雄主义的普通人。书中对当时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那份微妙的权谋与才华的较量,比任何小说都来得真实可信。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伟大的发现往往诞生于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即便面对晦涩的专业术语,也能用通俗易懂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科学研究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近乎纪实性的还原,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坦途。它充满了曲折、误解乃至争议。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尴尬的伦理困境和个人恩怨,反而将它们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我特别喜欢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为了验证一个想法,需要花费多少个不眠之夜,或者一个微小的实验结果如何能颠覆整个既有的世界观。这种对“过程”的深度挖掘,远比仅仅记住“结论”来得震撼人心。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求知精神的深刻敬畏。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探索未知时,那种既脆弱又无比坚韧的本性。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写作”的定义。作者的文笔时而如冷静的观察者,精确记录事实;时而又像一个激情澎湃的辩手,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这种风格的快速切换,使得全书保持着极高的阅读张力,让人几乎无法停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你不再只是学习一个物理或生物学的概念,而是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由特定的人群,以何种方式被“创造”出来的。它充满了对人类智慧的赞颂,同时也冷静地审视了科学背后的复杂人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科学发现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堪称大师级。它绝非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有些章节读起来如同快节奏的侦探小说,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让你不断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另一些段落则变得异常沉静和内省,引导读者反思科学的边界和责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回顾原始资料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尊重与批判并存的态度,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显得极其扎实可靠。它不仅记录了一项发现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创新、竞争与人性抉择的社会学观察报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历史的拐角处,既能看到过去的辉煌,也能预见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发现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刻寓言。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和探索欲深深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带着我们亲身走进了那个充满未知的实验室。他对于科学发现过程的描绘,那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以及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挣扎与狂喜,都让人感同身受。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史料,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悬疑剧,只不过它的“凶手”是等待被揭开的生命奥秘。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之间的竞争、合作与理念冲突,为这个科学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实验和理论突破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灵动并存的笔触,让人在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之美。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通过文字被完美地传递了出来,让人仿佛也能分享到发现真理的喜悦。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科学叙事,还原成了无数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

评分

十年时间可以改变什么?有人从青春懵懂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稳重的青年;有人从失恋的阴霾走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还有的人从白手起家变成了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让我们在经历风霜后浴火重生。

评分

量子力学和生命也能挂上钩?不错

评分

在线教育网最高性价比的学校贵阳市实验中学时代学校贵阳市第四十校园招聘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恋情后还是被送向社会各界朋友莅临我校调研

评分

这本书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文学讲述手法,在全书中埋下层层伏笔,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学之树下摇着扇子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其内容之深入浅出、讲述手法之驾轻就熟,令人手不释卷。

评分

给小孩买的,做为扩充知识用,小孩觉得不错。快递也快,客服态度很好,还会回头。

评分

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评分

非常不错,我很开心,大家一起快乐起来吧,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解释得比较清楚透彻而且也是图文并茂的,看不明白《宇宙简史》、《时间简史》的,可以看看这个,更好懂些

评分

书质不错,讲解了这部电影里的一些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