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轲,译 著,方韬 编
图书标签:
  • 儒家
  • 先秦
  • 经典
  • 道德
  • 哲学
  • 政治
  • 教育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4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703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丽国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是“美丽国学”中的一种,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为蓝本,博采众长编译而成,遴选了原著中的优秀篇目。每篇前有一篇导读,画龙点睛地阐明本篇的主旨。译文尽可能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准确通顺,简洁流畅。而书中意境深远的插图,图文相得益彰。本书是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国学通俗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梁惠王上

本篇所论分为七章,主要是孟子游说各国君主时的对话,集中讨论了执政者所应具有的品格和智慧。

梁惠王下

本篇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孟子与各国君主的对话。孟子涉及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追问君主是否具有作为领导人的资格,以及如何才能具有这种资格。

公孙丑上

本篇从各个方面论述君子如何加强品德修养以养吾浩然正气,如君子要善于择术择时,行事要以德服人,做人要有恻隐之心,要与人为善等等。

公孙丑下

本篇中,孟子主要通过在齐国和宣王、齐国臣子以及自己的学生的对话,从“仁政爱民”这一大主题延伸阐述到忠于职守,再谈到孟子离开齐国的根本原因。

滕文公上

本篇通过孟子与滕文公“道性善”,细致而深刻地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教育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同时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著名论点,展示了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滕文公下

本篇孟子从多方面来论述君子的立身处世、气节、品德修养,如何成为大丈夫,如何坚持正道等等,很富有哲理性,当然也仍然离不开政治。

离娄上

本篇是从仁、义、智、礼等多方面阐述君子如何完善人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开篇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大道理谈起,最终把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归根于一个“孝”字,归根于君子要做好身边的种种小事。

离娄下

本篇孟子从两个不甚相干的帝王引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仁政爱民,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万章上

本篇中孟子用许多圣贤的孝行来说明仁政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首先就是要做到孝。

万章下

本篇从评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等人的不同品行开始,孟子论述了国君如何养贤,士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结友、如何坚守道义职责等等,认为应以仁政爱民为己任,不谋私利,尽忠守职,合乎道义。

告子上

本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和其门人弟子关于性善、仁义的对话。通过孟子对告子关于人性、仁义的观点的批驳,论述了“性善”的观点。

告子下

本篇中孟子着重阐述了礼的问题,仁义的问题。提出了重礼,“人皆可以为尧舜”、“轻王霸,重仁义”,讲求个人修养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应该持之以恒。

尽心上

本篇是孟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篇,在这一篇里面,孟子着重阐述了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求舍得失等重要命题,同时阐述了自己关于政治的取向、教育的取向等观点。

尽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孟子在此篇陈述了“春秋无义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是孟子学说的最后一缕光芒,是孟子对自己学说的最后阐发。


精彩书摘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④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⑤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⑨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⑩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chùn),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国国君,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宣”是他死后的谥号。②齐桓: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晋文: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二人是春秋时期的霸主。③无以:不得已。④保:爱护。⑤胡龁(hé):齐国大臣。⑥衅:血祭。衅钟: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当国家的一件新的重要器物以至宗庙开始使用时,便要宰杀一件活物来祭它。⑦觳觫(húsù):恐惧的样子。⑧爱:吝惜。⑨隐:怜悯。⑩忖度:揣想。秋毫之末:鸟尾部的细毛,在秋天里最细微,这里比喻最细小的东西。舆薪:整车的木柴。许:同意,相信。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老吾老:前一个“老”作动词用,是尊重的意思。下文“幼吾幼”与此同类。刑:通“型”,规范、教诲。寡妻:国君的正妻,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抑:还是。便嬖(biànbì):这里指国君身边的姬妾、奴仆。朝:使动用法,使某某来朝拜。殆:副词,表示不肯定。邹:国名,即邾国,国土极小。盖:通“盍”,“何不”的合音。罔:通“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罗以捕捉之意,犹言“陷害”。赡:足够。奚:疑问词,何。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您能讲给我听么?”孟子回答说:“孔门弟子从不谈及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因此后世没有流传,而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我想谈谈王道,(不知是否可以?)”宣王说:“要具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说:“通过安抚百姓来实现王道,这将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宣王说:“像我这样的君主,能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么?”孟子说:“能。”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里听说,大王曾坐在殿堂之上,看到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便问道:‘这是要把牛牵到哪里?’那人回答说:‘要用它来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战栗发抖,毫无罪过,却要被处死。’那人问:‘这样的话,祭钟的典礼就不举行了么?’大王您说:‘怎么可以不举行呢?用只羊来代替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儿?”宣王说:“有的。”孟子说:“有这样的心地,就可以实现王道。百姓们都以为,大王这样做是出于吝啬,而我确实知道,您只是不忍心。”

  宣王说:“是啊,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只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战栗发抖,毫无罪过,却被处死,所以才用羊来代替。”孟子说:“大王也不必为百姓说您吝啬感到诧异,(牛大羊小),您用小的替换大的,他们怎能不这样认为呢?如果说是因为怜悯它毫无罪过却被送去屠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呢?”宣王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心理。的确没有想节省钱财,却又真的是用羊去代替,怪不得百姓们说我吝啬呢。”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的方法,(道理在于,)您看见了那头牛,没有看见用来代替的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嗥叫,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宣王说:“《诗经》所说‘别人的心理,我能恰当地解读’,正是在形容您。我只是这样做了,但是反思自己为何如此,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先生这么一说,我便豁然开朗了。但是说这样的心地与王道相符合,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告诉大王:‘我的力量能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把秋天里鸟儿的毫毛看清,却见不到一车的木柴’,您会相信他的话么?”宣王说:“不会。”孟子说:“现在大王您的恩德已经施加到禽兽之上,却不曾使百姓获益,这是为什么呢?可见,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肯用力的缘故;见不到一车木柴,是不肯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君主不肯施恩的缘故。因此,您之所以没有实现王道,只是因为您不肯致力于此,而不是因为您缺乏能力。”

  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孟子说:“挟持着泰山去跨越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办不到’,这是真的不能;为年迈的人折取树枝,告诉别人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肯,而不是不能。因此,实现王道对于您来说,不是挟持泰山去跨越北海一类(困难的)事情,而是折取树枝一类(容易的)事情。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也尊敬他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也爱护他人的儿女。这样的话,统一天下就如同手掌把玩东西一样容易了。《诗经》说‘为妻子做好榜样,进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自己的采邑和国家’,讲的就是用这样的心地去对待他们。所以说,广施恩惠就足以保有天下,而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儿也无法保护。古时的圣贤之所以胜过我们,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好的作为而已。现在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惠及禽兽,却没有使百姓得到好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万物都是如此,心尤其是这样。请大王衡量一下,难道说,您非得要动员军队,使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与诸侯结下仇恨,心里才感到快意么?”

  宣王说:“不,我哪里会为这样的事情感到快意?只是为了实现一个很大的目标,才不得不如此。”

  孟子:“是否可以把您的目标告诉我?”

  宣王笑了笑,却不回答。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能满足口腹呢,还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能满足身体?抑或是因为缤纷的色彩不能满足眼睛,美妙的音乐不能满足耳朵,宠幸的臣仆不能满足身边的使唤?所有这些,您手下的臣子都足以供给,难道说大王是为了这个么?”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个。”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就知道您的目标了。大王是想开辟疆土,让秦国和楚国前来朝贡,君临中土,而四周的蛮夷也都归顺于您。但是,以这样的作为来求取这样的目标,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不至于这样严重吧?”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捉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也没有后续的灾难。以这样的作为来求取这样的目标,尽心竭力地去做,(不但达不成目标,)以后还必定会造成灾难。”

  宣王说:“您能让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孟子说:“邹国与楚国作战,大王以为谁会获胜呢?”

  宣王说:“楚国获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就表明,小国肯定不能战胜大国,人数少的肯定不能战胜人数多的,力量弱的肯定不能战胜力量强的。现在天下方圆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而齐国只占据其中的一块。想要凭借这一块来制服其他八块,与邹国想要战胜楚国,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为何不从根本着手呢?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员都愿在您的朝廷里任职,农民都愿在您的土地上耕作,商人都愿在您的集市中交易,旅客都愿在您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其君主的百姓都愿赶来向您控诉,这样的话,谁又能抵抗您呢?”

  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深入体会这些道理。希望先生辅佐我达成志愿,明确告诉我该怎样做。我虽然不聪明,也能试着去做。”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恒定的心理,只有知识精英才能做到。至于普通民众,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恒定的心理。而如果没有恒定的心理,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反道德,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罪之后,再去施加刑罚,这是在陷害民众。仁慈的君主当政,却做出陷害民众的事情,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因此,贤明的君主划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在丰收的岁月里可以温饱,在饥荒的岁月里也不至于死亡,进而诱导他们走向善良,因此民众很容易听从。现在大王您为民众划定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育妻儿,在丰收的岁月里还要困苦,在饥荒的岁月里难免死亡。这样的话,每个人全力去救助自己的生命,尚且害怕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去讲求礼仪道德呢?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呢?在五亩大的院落里种上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鸡、狗、猪等家畜按时喂养、照料,年满七十的人就有肉可吃了。方圆百亩的田地,假如不被夺去耕种的时间,那么八口之家就不会忍饥挨饿。注重学校的教育,再三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者的道理,那么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背负着重物在道路上苦苦奔波了。年迈的人可以穿上丝绵、吃上肉食,普通百姓不必忍受饥饿与寒冷,做到这些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人,从来没有过。”

  解读

  这章文字内容相当丰富,而孟子的政治思想由此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归纳起来,孟子所论围绕三点展开,即执政者的道德意识、政策方略和其主观目的。他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儒家理想政治的基本框架,劝导宣王推行以“仁”为核心的王道,拒斥当时所流行的霸道。

  宣王对于齐桓公、晋文公心存仰慕,决心效法二人,创建自己的霸业,因而向孟子询问他们的事迹。孟子却以为,与上古时代的圣明君主相比,春秋霸主的功绩终究只是一时的权谋,并不值得称颂。他劝导宣王志存高远,不要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王道的实现,必然要以执政者的德行为根基,而在政治领域内,领导者所应具有的德行无非是安抚百姓。凭借一国的实力来统一天下,其中的阻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通过分析历史的法则和人心的向背,可以发现,只要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保障他们的利益,进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就能克服任何阻力,无敌于天下。

  宣王怦然心动,但却不自知、不自信,怀疑自己缺乏安抚百姓的品格和能力。孟子深入分析宣王本人原先的行为,务求使他能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宣王曾因为一丝怜悯之心释放一头将要用作祭祀的牛,转而用羊代替。在孟子提起之后,宣王回忆过往,记得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也想起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这丝怜悯之心终究是短暂细微的意念,假如不清晰地把握,自然会被其他的意念掺杂、掩盖,泯灭其存在,因此孟子并没有急于往下引申,而是设想各种可能,反复追问,使其明朗。他描述了普通百姓对于这件事情的观感,以为宣王之所以放生,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吝啬。这样的揣测,并不足以使宣王困惑,但孟子未曾止步于此,他继续追问怜悯之心本身。假如说牛是无辜的,那么羊又有什么罪孽?到这时,宣王不能不怀疑自己当时的初衷,而怜悯之心也即将被抹杀。孟子立即向他说明,道德意识往往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相伴随,而这些方式、方法则成就着道德意识,将其落实,转变成道德行为。宣王那时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所以通过以羊代牛的方法来成全自己的怜悯之心,在孟子看来,非但宣王当时的慈悲之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所采用的方法也与“君子远庖厨”的礼仪规定暗相符合。

  宣王的良知未曾泯灭,因而也没有什么变态的心理。他固然希望使百姓生活安定,也期待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但以为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能通过战争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孟子故意假设不大可能的情形来试探宣王,剥离那些附着于其主观意愿上的尘埃。普通人常常感觉自己的欲望未能得到满足,因而沉迷于物质的享受,追求感官的愉悦,最终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但是百姓的供奉,足以使宣王不为这些担忧。这样,他的志愿就得以明朗,目标也得以明确,只能是统一天下、称雄于世。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分析达成目标的方法。宣王将穷兵黩武视为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甚至于为此舍弃良知,但孟子却指出,穷兵黩武非但不能达成他的目标,反而会使他一败涂地。

  宣王已然被孟子说服,但他也明白,徒然凭借道德意识并不足以实现伟大的功业,只有通过周详、完备的方法体系加以辅助才可以。人们的言行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执政者要寻求民众的支持,就应诉诸他们的意识。可以说,儒家的行政体系,完全围绕人的意识而展开。但是,人们的意识却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因此执政者首先应当改善治下百姓的经济基矗在说明仁政的基本原则之后,孟子转而陈述具体的方法体系。历史上,贤明的君主已经为此设定了基本框架,只要根据时代的变迁,批判地继承,就不难构建起适合于现在的政策。归纳起来,无非两点:给予民众相应的生产资料,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化,辅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使其情感需求得以实现。孟子以为,君主只要切实做到这些,就能在人民的支持下,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建立不逊于圣人的功业,而这也正是他本人道德意识的自我成就、自我完成。

……

前言/序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圣人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尊称“亚圣”,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亦追随孔子的足迹游历诸国,四处宣扬儒家仁政思想,结局也和孔子差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无人理会。最后退而讲学授徒著书,书名《孟子》。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书目,成为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学说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施政纲领和个性修养方式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以“性善”作为品德修养和推行王道“仁”的依据。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实行仁政一要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二要爱民为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三要重视德治的作用。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最成熟精美的对话体散文。孟子其人以知言善辩著称,其文思想深邃,善于用喻,说理畅达,长于论辩,气势充沛。文章粗看铺张扬厉,散漫无边,其实逻辑清晰,层次井然,有理有据。孟子还善于因势利导,常常不直接攻击对方的言谈,而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说下去,让其谬论不攻自破。

  此《孟子》一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为蓝本,博采众长编撰而成。为方便读者阅读,采取原文、注释、译文和解读并重。其中注释以简约浅白为主,不作学理考究。译文尽可能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追求自然流畅、通顺可读。解读是本书的亮点,注重挖掘《孟子》一书在当代的人文价值,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生发出对当前世界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指向。此外,书中切合文意的大量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孟子思想的平台。



《国策》:一部风云变幻的战略智慧宝典 《国策》,一部洋洋洒洒,字斟句酌的先秦谋略巨著,以其深邃的思想、跌宕起伏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刻画,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启迪。它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外交手腕、以及权力斗争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理解那个风云激荡、诸侯争霸时代的一把金钥匙。 本书収録了自春秋末期至战国晚期,各国君臣之间关于国家兴衰、政治得失、外交策略、军事布局等一系列对话、计谋与辩论。其核心在于“策”,即谋略、计策、方略。这里的“策”,并非简单的权谋诡计,而是基于对人性、权势、利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洞察,所形成的系统性、策略性的行动指南。它展现的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博弈中,如何运用智慧、勇气、和远见来达成目标。 《国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政治运作肌理的精妙剖析。在那个时代,国家间的较量,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征伐,更是智慧与策略上的博弈。书中描绘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两国君主、使臣之间唇枪舌剑,每一次言辞的交锋,都可能决定国家的命运。那些精妙绝伦的纵横捭阖之术,诸如“连横”、“合纵”,至今仍被视为处理国际关系、平衡力量的经典范例。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并非只有硬碰硬一条路,巧妙地利用矛盾,联合弱小,孤立强大,往往能以弱胜强,以小博大。 《国策》中的人物,更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他们或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或是足智多谋的谋士,或是舌灿莲花的辩士。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触龙的“说赵太后”,范睢的“远交近攻”,无不展现了个人智慧在历史进程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行事风格,都成为了后人研究政治家风范、学习决策艺术的宝贵教材。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胆识、口才、以及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在关键时刻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更为重要的是,《国策》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深刻逻辑。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君主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驾驭臣下,如何识别奸佞,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它不仅仅是为君王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更是为所有身处权力场中的人,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与借鉴。它让我们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伟业,也能招致毁灭。如何运用权力,如何避免被权力所腐蚀,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都是《国策》留给我们的永恒课题。 《国策》的叙事方式也极具特色。它多以对话、短篇故事的形式呈现,节奏紧凑,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戏剧,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最终以一个深刻的道理或一句令人回味的箴言收尾。这种叙事手法,使得那些宏大的政治策略,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让读者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悟其中的政治智慧。 《国策》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许多词语和成语,至今仍在汉语中使用,成为我们表达思想、描绘情境的利器。例如,“焚书坑儒”、“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鸡鸣狗盗”等,都出自《国策》或与之相关的历史记载。这些成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精彩的故事,一种深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财富。 然而,《国策》并非一本简单的“宫廷秘史”或“权谋手册”。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狭隘的政治斗争。它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对名誉、利益、忠诚、背叛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个人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国策》中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残酷的政治环境中,也存在着对道义的坚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国策》的启示意义,跨越了时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国际关系的处理,还是企业经营的管理,抑或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它教导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洞察人心,如何制定长远规划,如何灵活应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策略,有智慧,有耐心,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道德的底线。 总而言之,《国策》是一部集政治智慧、外交谋略、人性洞察、语言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权力、洞察人性、运用智慧的宝贵工具,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它并非教唆人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运用理性和智慧,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实现更长远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道德经》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灵,洗涤去世俗的尘埃,留下的是一份宁静与通透。老子这位神秘而伟大的哲人,以其如同“道”一般包罗万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根本的联系。初读此书,或许会被其晦涩的语言所困扰,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领略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世间万物皆由“道”生,而“道”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并非让你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以一种柔韧而圆融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到“上善若水”时,我深受启发,水之无形,却能容纳万物,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其柔弱却能克刚,这不正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吗?《道德经》带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并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智慧。

评分

《庄子》的书页,像一个奇幻的梦境,带我进入了一个超脱凡尘的哲学世界。庄子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汪洋恣肆的文笔,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洒脱的精神家园。书中那些生动而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趣味。它们挑战着我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我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庄子对“齐物论”的阐述,让我开始思考万物皆同的道理,世间存在的差异,不过是认知上的局限。他的“逍遥游”,更是向我展示了一种超越功利、挣脱束缚的生命状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和谐。在读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时,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达与广阔。庄子用一种近乎狂放的姿态,解构了世俗的价值体系,倡导人们回归本真,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适。这本书不适合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深邃的哲理,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加超然的视角去看待人生,去体会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而非被外在的得失所羁绊。

评分

《孙子兵法》这本书,绝对是战场上的智慧宝典,但它所蕴含的道理,远不止于军事。我每次翻开它,都会被其中精炼而深刻的军事思想所折服。孙子兵法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对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对手的全面了解。书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更是将其智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告诉我们,最高明的胜利,是避免冲突,用智慧和策略瓦解对手,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职场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考方式,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如何分析竞争对手,如何制定策略,如何把握时机,如何在不引起正面冲突的情况下达成目标,这些都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启示。书中对“势”的运用,对“奇正”的结合,对“虚实”的变幻,都展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战略思维,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能运用这种辩证的思维去应对挑战。

评分

《诗经》仿佛是一幅幅古老而生动的画卷,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百态、情感世界,以最质朴、最真挚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那些优美的诗句所吸引,它们或描绘了劳作的艰辛,或抒发了离别的愁绪,或赞美了爱情的甜蜜,或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仿佛直接从人们的心灵深处发出,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描绘爱情的篇章,无论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山盟海誓,还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青涩爱恋,都充满了纯真与热烈,让人感受到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同时,《诗经》也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祭祀礼仪,他们的风俗习惯,都通过这些诗歌得到了鲜活的展现,仿佛我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曲人类情感的永恒赞歌。

评分

《论语》读罢,脑海中反复回响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乱世之中,对仁德、礼乐、孝悌等人生根本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那个古老的时代,诸侯争霸,民生凋敝,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始终怀揣着“吾道一以贯之”的信念,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温厚的品格,试图为动荡的社会寻觅一剂良药。书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更是令我醍醐灌顶。何为君子?是“敏于行,慎于言”的审慎,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辩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至圣先贤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得以审视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德行,并在一次次的叩问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与品格的升华。

评分

书挺好的,包装也很满意

评分

很好,孩子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给孩子买的

评分

书非常好,是正版图书,印刷清晰,纸张厚实,孩子喜欢看。

评分

六个字,六个字,

评分

包装很好,物流速度

评分

还没看,感觉还不错,活动价很便宜

评分

物流给力!书质给力!开心的一次购物!买了两套,送一套朋友,朋友很高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