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禪境景觀

日本禪境景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川口洋子 著
圖書標籤:
  • 禪宗
  • 日本園林
  • 景觀設計
  • 庭院
  • 禪意
  • 文化
  • 藝術
  • 哲學
  • 自然
  • 靜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537695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6093
包裝:精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04
字數:204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日本禪境景觀》:本書配閤英國花園攝影師Alex Ramsay的精美圖片,介紹瞭日本禪宗庭園的發展曆史。作者試圖通過追尋這段曆史,來展現不同文化跨越時空的融閤,包括古代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內容上主要講述瞭如何催生齣多元化的日本庭園設計傳統,並且如何將其影響力擴展到佛教寺院的範圍之外,以及禪宗庭園中的景觀設計手法。此外,另有一章專門探討禪境景觀與日本茶庭的關係,並介紹庭園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樹木與灌木等細節設計。

作者簡介

  川口洋子,生於東京,曾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接受受教育。她已移居英國長達20年的時間。主要著作包括:《寜靜的花園:在西方花園中融入日本元素》,她在各個地方就日本庭園史進行演講,並在BBC的節目中擔任嘉賓。她為《日本禪境景觀》一書所邀請的攝影師Alex Ramsay是英國著名的專門拍攝花園景觀的攝影師,在業內享有盛名。

內頁插圖

目錄

008 綜 述

013 第一部分

日本禪宗寺院及其庭園:

曆史迴顧

015 日本禪宗寺院及其庭園:曆史迴顧

015 南禪院

018 南禪寺塔頭天授庵

020 日本池泉迴遊式庭園的傳統

024 西芳寺(苔寺)

026 西芳寺

031 天龍寺

034 鹿苑寺(金閣寺)

036 室町幕府將軍的宅第:鹿苑寺與慈照寺

044 雪舟等楊與常榮寺庭園

047 京都的塔頭寺院及其庭園

052 方丈南庭

059 龍安寺

063 小堀遠州與金地院

070 小堀遠州與孤篷庵

074 慈光院的茶庭

077 慈光院

078 19世紀早期的禪宗庭園

080 東福寺開山堂和普門院庭園

082 20世紀:重森三玲與中根金作

090 妙心寺塔頭大心院

092 黃梅院大書院南庭

095 第二部分

日本禪宗庭園中的意象與主題

097 日本禪宗庭園中的意象與主題

098 池塘與橋

103 龍門瀑與鯉魚石

106 須彌山

108 三尊石

112 建仁寺潮音庭

115 觀音石與不動石

118 道傢思想的體現:鶴島、龜島與蓬萊仙島

122 高颱寺

128 大德寺塔頭龍源院一枝坦庭園

130 龍

137 虎負子渡

141 正傳寺

143 七五三庭園

146 十六羅漢

151 大德寺龍源院東滴壺

152 牛

153 瑞峰院與十字圖

157 藉 景

162 禪寺庭園與茶庭

168 高桐院

175 真珠庵

178 桂春院

184 植 栽

192 參拜寺院

196 其他重要的佛教寺院

198 術語錶

203 緻 謝


前言/序言

  綜 述

  右圖:一個枯瀑布石組。龍源院方丈北庭中傾斜的立石象徵抬起的龍頭或須彌山(佛教傳說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前頁圖:退藏院西方丈庭園中的白砂象徵一條小河,它流經一座小島並消失在遠方的地平綫中。小島左側遠處有一塊直立的石頭,象徵仙鶴展開的羽翼。庭園最左側排列的石塊是群山的象徵。全世界最神秘的庭園之一當屬龍安寺(位於日本京都以北,山麓中的禪宗古寺)方丈前的石庭。這是一個四周以矮牆環繞的長方形庭園,庭園中鋪以細細耙製的白砂,擺放十五塊石頭,石頭共分為五組,每個石組以苔蘚鑲邊。龍安寺方丈庭園似乎與庭園應有的樣子完全不同。的確,它看上去缺少庭園最應具備的元素——植物,相反卻以苔蘚(在日本的許多文化中被視為雜草)構築庭園。幾個世紀以來,參觀龍安寺的人們總是在試圖尋找這十五塊石頭的含義。庭園被建於禪宗寺院內,這無疑使其變得更具神秘色彩。人們由此開始推測,石庭的抽象美在某種程度上反映齣其內在的宗教特徵——甚至“開悟(禪所追求的成佛境界)”的本質。這種抽象風格與佛教的神秘性緊密相連,使“禪宗庭園”一詞在日本之外幾乎成為“枯山水庭園”的同義詞。然而實際上,枯山水庭園隻是日本禪宗庭園某一發展階段的産物。在禪宗寺院內建造庭園的傳統由來已久。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佛教等中國文化的影響。然而,它同時也汲取瞭日本悠久曆史文化的特點。庭園的命運受到寺院的牽連,而寺院的命運又通常與資助人政治地位的動蕩起伏有著密切的關係。



禪意庭院:靜謐之美與心靈棲所 在這喧囂的世界裏,我們渴望尋覓一處安寜的港灣,讓疲憊的心靈得以休憩。庭院,便是這方心靈棲所的具象化錶達。它不僅是建築的延伸,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場所,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寄居地。本書將帶領您深入探索禪意庭院的獨特魅力,領略其背後蘊含的東方哲學與美學智慧,領悟如何在庭院的空間裏,營造一份超然物外的靜謐與平和。 一、 禪意庭院的哲學根源:少即是多,空即是色 禪意庭院並非憑空而生,它深受佛教禪宗思想的浸潤。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彆傳”,注重內心體悟,追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哲學思想在庭院設計中,被轉化為一種“少即是多”的美學原則。過多的裝飾、繁復的色彩,反而會擾亂心神,遮蔽事物的本真。禪意庭院追求的是簡約、純粹,通過最少的元素,引發最深的聯想。 “空即是色”,同樣是禪宗的重要觀念。它並非指虛無,而是指事物之間的關係與留白所産生的無限意境。在庭院中,水的空靈、石的沉默、風的呼吸,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相互的留白與呼應,共同構築瞭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想象力的空間。一泓清水,映照著天空的湛藍,幾株翠竹,隨風搖曳,沙石庭院的溝壑縱橫,仿佛勾勒齣山川的輪廓。這些看似簡單的元素,在禪意庭院的構架下,卻能喚醒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考。 二、 禪意庭院的核心元素:靜、雅、樸、空 禪意庭院的美學追求,體現在其核心的幾個元素之中: 靜 (Tranquility): 靜是禪意庭院的靈魂。它要求庭院能夠隔絕外界的紛擾,營造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潺潺的流水聲,可以舒緩煩躁的心情;精心修剪的樹木,投下斑駁的光影,帶來一份安詳;蜿蜒的小徑,引導著人們放慢腳步,感受當下的寜靜。即使是光綫,在禪意庭院中也顯得柔和而內斂,避免瞭刺眼的直射,營造齣一種溫潤舒適的光影效果。 雅 (Elegance): 雅並非華麗,而是指一種內斂、高潔的格調。它體現在對材質的精挑細選,對綫條的考究,以及對比例的精準把握。天然石材的質樸,古木的溫潤,苔蘚的細膩,都散發著一種經久不衰的韻味。修剪整齊卻不失自然的樹木,姿態優雅的盆景,以及簡潔的建築綫條,共同勾勒齣庭院的雅緻風骨。 樸 (Simplicity): 樸,即質樸、自然。禪意庭院避免使用人工痕跡過重的材料和裝飾,更傾嚮於展現事物天然的本色。一塊未經雕琢的石頭,一株隨性生長的野草,都可能成為庭院中的點睛之筆。這種樸素,是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生命本源的迴歸。它倡導“返璞歸真”,讓人們在庭院中感受到最純粹的生命力。 空 (Emptiness/Vastness): “空”在禪意庭院中,並非指空無一物,而是指通過留白、虛實相生,營造齣無限的空間感與意境。一處開闊的沙石庭院,可以引人遐想無垠的沙漠或星空;幾塊錯落有緻的石頭,可以構成山巒疊嶂的意境。這種“空”的運用,打破瞭視覺的局限,讓庭院仿佛擁有瞭超越實際大小的深度與廣度,賦予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 禪意庭院的構成要素:景石、水景、植物、建築與空間 1. 景石 (Stones): 景石是禪意庭院的骨骼,是其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一塊精心挑選的石頭,其形狀、質地、紋理,都能傳遞齣獨特的意蘊。它們可以被單獨放置,也可以成組堆砌,形成或巍峨、或玲瓏的景觀。 選石原則: 選石的關鍵在於“自然”、“有韻味”。傾嚮於選擇錶麵帶有苔蘚、自然風化痕跡的石頭,避免過於規整、人工打磨的痕跡。石頭的形狀要講究“瘦、漏、透、皺”,即形態要修長、有洞孔、通透、有皺紋,這些特點能增加石頭的藝術錶現力。 石組的配置: 石組的配置講究“平衡”與“變化”。可以根據庭院的大小和風格,選擇三五成組,形成不同的姿態。例如,象徵山巒的“主峰”、“輔峰”、“賓石”的配置,或者象徵島嶼的“山石配置”。石組的擺放要錯落有緻,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相互呼應,形成自然的“骨架”。 石頭的意象: 不同的石頭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意象。一塊孤高的石頭,可以象徵高潔的品格;幾塊疊石,可以模擬山脈的巍峨;圓潤的石頭,則能帶來溫和、寜靜的感覺。 2. 水景 (Water Features): 水在庭院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它為庭院注入瞭生機與靈動。水的存在,能帶來視覺的清涼感,聲音的慰藉,以及生命的活力。 靜水: 平靜的水麵,如鏡子般倒映著天空、植物和建築,營造齣寜靜、深邃的意境。可以是一個小型的水池,一個素雅的水鉢,甚至是一片經過細心處理的濕地區域。靜水最能體現“空”的意境,水麵之上的倒影,與水下之物,共同構成瞭一個虛實相生的畫麵。 動水: 緩慢流淌的溪水、涓涓細流,能帶來悅耳的聲音,舒緩人的情緒。水流的跌落,形成小小的瀑布,增加瞭庭院的層次感和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禪意庭院中的動水,通常是極其剋製的,避免水聲過於喧鬧,而是追求一種“無聲勝有聲”的自然韻律。 枯山水 (Karesansui): 枯山水庭院,又稱“石庭”,是一種完全由砂石、石頭和苔蘚構成的庭院,沒有實際的水體,卻通過砂石的紋理來模擬水流或波浪,是禪意庭院中極具代錶性的一種形式。白沙耙齣的波紋,象徵著無垠的水麵,幾塊精心擺放的石頭,則化身為島嶼或山巒,在靜默中訴說著無限的意境。 3. 植物 (Plants): 植物是庭院的生命,是庭院的色彩與氣息。在禪意庭院中,植物的選擇與配置,同樣遵循著簡約、自然的原則。 精選品種: 傾嚮於選擇常綠植物,如鬆、柏、竹、楓等,它們能帶來四季常青的視覺感受,象徵著生命的堅韌與永恒。同時,也注重植物的形態美,選擇姿態古樸、綫條優美的樹木,如經過精心修剪的羅漢鬆、盆景化的楓樹等。 苔蘚與地被: 苔蘚是禪意庭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賦予庭院一種古老、滄桑的質感,將石頭、地麵包裹得溫柔而富有生機。低矮的地被植物,如矮生灌木、蕨類植物,也能有效地填補空間,營造齣自然的野趣。 季相變化: 盡管禪意庭院追求靜謐,但也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巧妙地運用一些具有季相變化的植物,如春天的櫻花、鞦天的紅葉,為庭院增添一抹短暫而絢爛的色彩,也暗示著生命輪迴的自然規律。但這些植物的選擇和數量,都需十分剋製,以不破壞整體的禪意氛圍為前提。 修剪技巧: 對植物的修剪,是禪意庭院中重要的手工技藝。修剪的目標不是將植物塑造成僵硬的幾何形狀,而是通過精準的剪裁,突齣植物的天然姿態,使其綫條更加清晰、簡潔,並引導其生長方嚮,形成富有藝術感的形態。 4. 建築與空間 (Architecture and Space): 禪意庭院的建築部分,通常是簡潔、低調的,旨在不喧賓奪主,而是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圍牆與門: 圍牆的作用是隔離外界的喧囂,界定庭院的空間。禪意庭院的圍牆,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石牆,並保持一定的通透性,避免過於封閉。入口處的門,也常是簡潔的樣式,引導人們進入一個寜靜的世界。 景亭與廊架: 簡單的景亭或廊架,可以為庭院提供休憩的空間,並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它們的設計風格與庭院整體保持一緻,通常采用木質結構,綫條流暢,不追求華麗的裝飾。 空間布局: 庭院的空間布局,講究“移步換景”、“虛實結閤”。通過蜿蜒的小徑、錯落的景石、植物的遮擋,引導人們在庭院中漫步,每一步都能發現新的景緻。同時,通過開闊的區域與狹窄的通道相結閤,營造齣空間的起伏與變化。 留白: 空間中的留白,是禪意庭院設計的重要手法。一片空闊的砂石庭院,一處簡潔的草坪,都能給予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心靈得以自由馳騁。 四、 禪意庭院的生活情趣:品茗、冥想與自然對話 禪意庭院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棲所,是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重要橋梁。 品茗與沉思: 在庭院中的一隅,擺放一張石桌、幾把竹椅,便可在此品茗。茶香裊裊,伴隨著微風拂過竹葉的沙沙聲,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惱,沉浸在安寜的時光中。 冥想與觀照: 庭院的靜謐,為冥想提供瞭絕佳的環境。盤腿而坐,閉上雙眼,感受微風的輕撫,傾聽內心的聲音,與自我進行深刻的對話。 自然對話: 禪意庭院鼓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觀察一片苔蘚的生長,感受一滴露珠的晶瑩,聆聽鳥兒的鳴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理。 季節的韻律: 庭院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展現齣不同的美。春天的新綠,夏天的繁茂,鞦天的斑斕,鼕天的肅穆,都提醒著我們生命的循環與自然的規律。 五、 結語:在庭院中找尋內心的平靜 禪意庭院,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是一種對內心寜靜的追求。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美,並非來自外錶的浮華,而是源於內心的平和與對生命本真的尊重。在這方寸之間的庭院裏,我們學會放慢腳步,感受當下,聆聽內心的聲音,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智慧。它不僅僅是一處風景,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將東方哲學與自然之美融為一體的生活藝術。願這本書,能為您打開一扇通往禪意庭院的大門,讓您在其中,找尋到心靈的安寜與棲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為瞭尋找一些設計靈感,尤其是關於如何利用極簡主義來錶達復雜情感的需求。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生硬地推銷某種“日式風格”,而是通過對特定空間元素的解構與重組,讓我理解瞭“少即是多”背後的哲學支撐。特彆是關於水景的處理,書中展示的幾種處理方式——從完全的靜止到有控製的流動——都極具啓發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西方美學理論來佐證東方概念時,處理得非常自然得體,避免瞭刻闆的文化嫁接感。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索引和圖注做得極其詳盡,如果你想進一步研究某個特定的園林流派或建築師的理念,這本書提供瞭非常清晰的路徑指引。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景觀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有意識地生活、如何與環境建立深層聯係的指南。閱讀完後,我感到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準瞭,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變得更加敏感和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我本來以為它會聚焦於宏大的曆史背景或者著名的園林案例,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那些近乎“無形”的元素,比如空氣的流動、聲音的消隱,以及光綫如何被建築結構所“馴服”。這種對氛圍的細膩捕捉,是許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我被作者提齣的一個觀點深深吸引:禪宗景觀的真正目的,或許不是為瞭“看”,而是為瞭“忘卻”。當你真正沉浸其中,所有的思緒和雜念都會被那種純粹的幾何和自然元素所吸收。書中的論述邏輯非常嚴密,從建築學的基本原則,過渡到美學理論,最後上升到對生命本質的探討,結構完整得令人贊嘆。對於我這種對深度思考有需求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份精神食糧,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高質量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厚實的紙張觸感,配上精美的排版,捧在手裏就覺得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特彆欣賞攝影師對光影的運用,很多照片簡直是大師級的捕捉。尤其是一些描繪枯山水庭院的照片,那種留白和意境的處理,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片刻的寜靜。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園林設計師,但光是看著這些畫麵,就能感受到日本傳統美學中那種“侘寂”的韻味。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算多,但作者的敘述非常剋製而精準,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把背後深厚的文化意涵巧妙地傳達齣來。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審美世界。我花瞭一個下午,泡著茶,反復翻閱,每一次翻開都有新的發現。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品,即便是作為傢居裝飾品,也顯得格調非凡。它成功地將視覺藝術與哲學思考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開始思考“空”與“有”的關係。

評分

我一直對東方的哲學和建築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確實滿足瞭我對“禪”在空間中具體化呈現的好奇心。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不是簡單地羅列景點,而是通過深入剖析幾個代錶性的禪宗寺院和庭園,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其設計背後的精神內核。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藉景”手法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種構圖技巧,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通過對比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的景觀照片,我真切地體會到瞭時間在這些固定空間中所扮演的動態角色。書裏還穿插瞭一些古代僧侶的劄記片段,這些文字如同靈感的火花,瞬間點亮瞭那些看似靜止的石頭和水流,賦予瞭它們生命和故事。坦白說,這本書的門檻稍微有一點高,如果你隻是想找一本輕鬆的旅遊指南,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但對於渴望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符號和精神追求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為豐富和深刻的解讀框架,讓人讀完後,眼中的世界似乎都變得更有層次瞭。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充滿瞭現代感卻又不失傳統韻味。封麵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內文的字體選擇,都體現齣一種高級的剋製美。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苔蘚和砂礫紋理的特寫鏡頭,那些微觀世界的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那種濕潤和細膩的質感。作者在描述材料選擇時,花瞭很大篇幅去探討木材的腐朽、石頭的風化,這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永恒,恰恰是通過接納變化和衰敗來實現的。我原本以為閱讀這種題材會感到沉悶,但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每一頁都有新的視覺衝擊和知識點拋齣,讓你欲罷不能。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園林學知識,轉化成瞭一種可以被大眾感知的、具有冥想性質的體驗。我甚至開始在自傢的小陽颱上嘗試用陶盆和幾塊鵝卵石,模仿書中描繪的那種極簡布局,這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實踐。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評分

不錯,還會再來!!!!!!!!

評分

挺好

評分

挺好

評分

不錯,還會再來!!!!!!!!

評分

裝訂精美,物有所值,值得收藏。

評分

日式庭院,意境優雅。

評分

希望包裝的時候給加層泡泡膜 ? 送到的時候書角都摺瞭…

評分

圖書是正版的,還沒有來得及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