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境景观

日本禅境景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川口洋子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日本园林
  • 景观设计
  • 庭院
  • 禅意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自然
  • 静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69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093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4
字数:20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日本禅境景观》:本书配合英国花园摄影师Alex Ramsay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日本禅宗庭园的发展历史。作者试图通过追寻这段历史,来展现不同文化跨越时空的融合,包括古代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内容上主要讲述了如何催生出多元化的日本庭园设计传统,并且如何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佛教寺院的范围之外,以及禅宗庭园中的景观设计手法。此外,另有一章专门探讨禅境景观与日本茶庭的关系,并介绍庭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树木与灌木等细节设计。

作者简介

  川口洋子,生于东京,曾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接受受教育。她已移居英国长达20年的时间。主要著作包括:《宁静的花园:在西方花园中融入日本元素》,她在各个地方就日本庭园史进行演讲,并在BBC的节目中担任嘉宾。她为《日本禅境景观》一书所邀请的摄影师Alex Ramsay是英国著名的专门拍摄花园景观的摄影师,在业内享有盛名。

内页插图

目录

008 综 述

013 第一部分

日本禅宗寺院及其庭园:

历史回顾

015 日本禅宗寺院及其庭园:历史回顾

015 南禅院

018 南禅寺塔头天授庵

020 日本池泉回游式庭园的传统

024 西芳寺(苔寺)

026 西芳寺

031 天龙寺

034 鹿苑寺(金阁寺)

036 室町幕府将军的宅第:鹿苑寺与慈照寺

044 雪舟等杨与常荣寺庭园

047 京都的塔头寺院及其庭园

052 方丈南庭

059 龙安寺

063 小堀远州与金地院

070 小堀远州与孤篷庵

074 慈光院的茶庭

077 慈光院

078 19世纪早期的禅宗庭园

080 东福寺开山堂和普门院庭园

082 20世纪:重森三玲与中根金作

090 妙心寺塔头大心院

092 黄梅院大书院南庭

095 第二部分

日本禅宗庭园中的意象与主题

097 日本禅宗庭园中的意象与主题

098 池塘与桥

103 龙门瀑与鲤鱼石

106 须弥山

108 三尊石

112 建仁寺潮音庭

115 观音石与不动石

118 道家思想的体现:鹤岛、龟岛与蓬莱仙岛

122 高台寺

128 大德寺塔头龙源院一枝坦庭园

130 龙

137 虎负子渡

141 正传寺

143 七五三庭园

146 十六罗汉

151 大德寺龙源院东滴壶

152 牛

153 瑞峰院与十字图

157 借 景

162 禅寺庭园与茶庭

168 高桐院

175 真珠庵

178 桂春院

184 植 栽

192 参拜寺院

196 其他重要的佛教寺院

198 术语表

203 致 谢


前言/序言

  综 述

  右图:一个枯瀑布石组。龙源院方丈北庭中倾斜的立石象征抬起的龙头或须弥山(佛教传说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前页图:退藏院西方丈庭园中的白砂象征一条小河,它流经一座小岛并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中。小岛左侧远处有一块直立的石头,象征仙鹤展开的羽翼。庭园最左侧排列的石块是群山的象征。全世界最神秘的庭园之一当属龙安寺(位于日本京都以北,山麓中的禅宗古寺)方丈前的石庭。这是一个四周以矮墙环绕的长方形庭园,庭园中铺以细细耙制的白砂,摆放十五块石头,石头共分为五组,每个石组以苔藓镶边。龙安寺方丈庭园似乎与庭园应有的样子完全不同。的确,它看上去缺少庭园最应具备的元素——植物,相反却以苔藓(在日本的许多文化中被视为杂草)构筑庭园。几个世纪以来,参观龙安寺的人们总是在试图寻找这十五块石头的含义。庭园被建于禅宗寺院内,这无疑使其变得更具神秘色彩。人们由此开始推测,石庭的抽象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内在的宗教特征——甚至“开悟(禅所追求的成佛境界)”的本质。这种抽象风格与佛教的神秘性紧密相连,使“禅宗庭园”一词在日本之外几乎成为“枯山水庭园”的同义词。然而实际上,枯山水庭园只是日本禅宗庭园某一发展阶段的产物。在禅宗寺院内建造庭园的传统由来已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等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它同时也汲取了日本悠久历史文化的特点。庭园的命运受到寺院的牵连,而寺院的命运又通常与资助人政治地位的动荡起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禅意庭院:静谧之美与心灵栖所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渴望寻觅一处安宁的港湾,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庭院,便是这方心灵栖所的具象化表达。它不仅是建筑的延伸,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寄居地。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禅意庭院的独特魅力,领略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美学智慧,领悟如何在庭院的空间里,营造一份超然物外的静谧与平和。 一、 禅意庭院的哲学根源:少即是多,空即是色 禅意庭院并非凭空而生,它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浸润。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注重内心体悟,追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哲学思想在庭院设计中,被转化为一种“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过多的装饰、繁复的色彩,反而会扰乱心神,遮蔽事物的本真。禅意庭院追求的是简约、纯粹,通过最少的元素,引发最深的联想。 “空即是色”,同样是禅宗的重要观念。它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与留白所产生的无限意境。在庭院中,水的空灵、石的沉默、风的呼吸,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的留白与呼应,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一泓清水,映照着天空的湛蓝,几株翠竹,随风摇曳,沙石庭院的沟壑纵横,仿佛勾勒出山川的轮廓。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在禅意庭院的构架下,却能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二、 禅意庭院的核心元素:静、雅、朴、空 禅意庭院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其核心的几个元素之中: 静 (Tranquility): 静是禅意庭院的灵魂。它要求庭院能够隔绝外界的纷扰,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潺潺的流水声,可以舒缓烦躁的心情;精心修剪的树木,投下斑驳的光影,带来一份安详;蜿蜒的小径,引导着人们放慢脚步,感受当下的宁静。即使是光线,在禅意庭院中也显得柔和而内敛,避免了刺眼的直射,营造出一种温润舒适的光影效果。 雅 (Elegance): 雅并非华丽,而是指一种内敛、高洁的格调。它体现在对材质的精挑细选,对线条的考究,以及对比例的精准把握。天然石材的质朴,古木的温润,苔藓的细腻,都散发着一种经久不衰的韵味。修剪整齐却不失自然的树木,姿态优雅的盆景,以及简洁的建筑线条,共同勾勒出庭院的雅致风骨。 朴 (Simplicity): 朴,即质朴、自然。禅意庭院避免使用人工痕迹过重的材料和装饰,更倾向于展现事物天然的本色。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一株随性生长的野草,都可能成为庭院中的点睛之笔。这种朴素,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它倡导“返璞归真”,让人们在庭院中感受到最纯粹的生命力。 空 (Emptiness/Vastness): “空”在禅意庭院中,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指通过留白、虚实相生,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与意境。一处开阔的沙石庭院,可以引人遐想无垠的沙漠或星空;几块错落有致的石头,可以构成山峦叠嶂的意境。这种“空”的运用,打破了视觉的局限,让庭院仿佛拥有了超越实际大小的深度与广度,赋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 禅意庭院的构成要素:景石、水景、植物、建筑与空间 1. 景石 (Stones): 景石是禅意庭院的骨骼,是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一块精心挑选的石头,其形状、质地、纹理,都能传递出独特的意蕴。它们可以被单独放置,也可以成组堆砌,形成或巍峨、或玲珑的景观。 选石原则: 选石的关键在于“自然”、“有韵味”。倾向于选择表面带有苔藓、自然风化痕迹的石头,避免过于规整、人工打磨的痕迹。石头的形状要讲究“瘦、漏、透、皱”,即形态要修长、有洞孔、通透、有皱纹,这些特点能增加石头的艺术表现力。 石组的配置: 石组的配置讲究“平衡”与“变化”。可以根据庭院的大小和风格,选择三五成组,形成不同的姿态。例如,象征山峦的“主峰”、“辅峰”、“宾石”的配置,或者象征岛屿的“山石配置”。石组的摆放要错落有致,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相互呼应,形成自然的“骨架”。 石头的意象: 不同的石头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象。一块孤高的石头,可以象征高洁的品格;几块叠石,可以模拟山脉的巍峨;圆润的石头,则能带来温和、宁静的感觉。 2. 水景 (Water Features): 水在庭院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它为庭院注入了生机与灵动。水的存在,能带来视觉的清凉感,声音的慰藉,以及生命的活力。 静水: 平静的水面,如镜子般倒映着天空、植物和建筑,营造出宁静、深邃的意境。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水池,一个素雅的水钵,甚至是一片经过细心处理的湿地区域。静水最能体现“空”的意境,水面之上的倒影,与水下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虚实相生的画面。 动水: 缓慢流淌的溪水、涓涓细流,能带来悦耳的声音,舒缓人的情绪。水流的跌落,形成小小的瀑布,增加了庭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禅意庭院中的动水,通常是极其克制的,避免水声过于喧闹,而是追求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自然韵律。 枯山水 (Karesansui): 枯山水庭院,又称“石庭”,是一种完全由砂石、石头和苔藓构成的庭院,没有实际的水体,却通过砂石的纹理来模拟水流或波浪,是禅意庭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白沙耙出的波纹,象征着无垠的水面,几块精心摆放的石头,则化身为岛屿或山峦,在静默中诉说着无限的意境。 3. 植物 (Plants): 植物是庭院的生命,是庭院的色彩与气息。在禅意庭院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同样遵循着简约、自然的原则。 精选品种: 倾向于选择常绿植物,如松、柏、竹、枫等,它们能带来四季常青的视觉感受,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永恒。同时,也注重植物的形态美,选择姿态古朴、线条优美的树木,如经过精心修剪的罗汉松、盆景化的枫树等。 苔藓与地被: 苔藓是禅意庭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赋予庭院一种古老、沧桑的质感,将石头、地面包裹得温柔而富有生机。低矮的地被植物,如矮生灌木、蕨类植物,也能有效地填补空间,营造出自然的野趣。 季相变化: 尽管禅意庭院追求静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具有季相变化的植物,如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为庭院增添一抹短暂而绚烂的色彩,也暗示着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但这些植物的选择和数量,都需十分克制,以不破坏整体的禅意氛围为前提。 修剪技巧: 对植物的修剪,是禅意庭院中重要的手工技艺。修剪的目标不是将植物塑造成僵硬的几何形状,而是通过精准的剪裁,突出植物的天然姿态,使其线条更加清晰、简洁,并引导其生长方向,形成富有艺术感的形态。 4. 建筑与空间 (Architecture and Space): 禅意庭院的建筑部分,通常是简洁、低调的,旨在不喧宾夺主,而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围墙与门: 围墙的作用是隔离外界的喧嚣,界定庭院的空间。禅意庭院的围墙,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石墙,并保持一定的通透性,避免过于封闭。入口处的门,也常是简洁的样式,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 景亭与廊架: 简单的景亭或廊架,可以为庭院提供休憩的空间,并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它们的设计风格与庭院整体保持一致,通常采用木质结构,线条流畅,不追求华丽的装饰。 空间布局: 庭院的空间布局,讲究“移步换景”、“虚实结合”。通过蜿蜒的小径、错落的景石、植物的遮挡,引导人们在庭院中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景致。同时,通过开阔的区域与狭窄的通道相结合,营造出空间的起伏与变化。 留白: 空间中的留白,是禅意庭院设计的重要手法。一片空阔的砂石庭院,一处简洁的草坪,都能给予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心灵得以自由驰骋。 四、 禅意庭院的生活情趣:品茗、冥想与自然对话 禅意庭院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栖所,是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 品茗与沉思: 在庭院中的一隅,摆放一张石桌、几把竹椅,便可在此品茗。茶香袅袅,伴随着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安宁的时光中。 冥想与观照: 庭院的静谧,为冥想提供了绝佳的环境。盘腿而坐,闭上双眼,感受微风的轻抚,倾听内心的声音,与自我进行深刻的对话。 自然对话: 禅意庭院鼓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观察一片苔藓的生长,感受一滴露珠的晶莹,聆听鸟儿的鸣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 季节的韵律: 庭院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美。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斑斓,冬天的肃穆,都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规律。 五、 结语:在庭院中找寻内心的平静 禅意庭院,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并非来自外表的浮华,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在这方寸之间的庭院里,我们学会放慢脚步,感受当下,聆听内心的声音,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将东方哲学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愿这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禅意庭院的大门,让您在其中,找寻到心灵的安宁与栖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聚焦于宏大的历史背景或者著名的园林案例,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近乎“无形”的元素,比如空气的流动、声音的消隐,以及光线如何被建筑结构所“驯服”。这种对氛围的细腻捕捉,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被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深深吸引:禅宗景观的真正目的,或许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忘却”。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所有的思绪和杂念都会被那种纯粹的几何和自然元素所吸收。书中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从建筑学的基本原则,过渡到美学理论,最后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探讨,结构完整得令人赞叹。对于我这种对深度思考有需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精神食粮,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高质量的问题。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寻找一些设计灵感,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极简主义来表达复杂情感的需求。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生硬地推销某种“日式风格”,而是通过对特定空间元素的解构与重组,让我理解了“少即是多”背后的哲学支撑。特别是关于水景的处理,书中展示的几种处理方式——从完全的静止到有控制的流动——都极具启发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西方美学理论来佐证东方概念时,处理得非常自然得体,避免了刻板的文化嫁接感。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索引和图注做得极其详尽,如果你想进一步研究某个特定的园林流派或建筑师的理念,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路径指引。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景观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意识地生活、如何与环境建立深层联系的指南。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变得更加敏感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配上精美的排版,捧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特别欣赏摄影师对光影的运用,很多照片简直是大师级的捕捉。尤其是一些描绘枯山水庭院的照片,那种留白和意境的处理,让人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园林设计师,但光是看着这些画面,就能感受到日本传统美学中那种“侘寂”的韵味。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算多,但作者的叙述非常克制而精准,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把背后深厚的文化意涵巧妙地传达出来。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世界。我花了一个下午,泡着茶,反复翻阅,每一次翻开都有新的发现。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品,即便是作为家居装饰品,也显得格调非凡。它成功地将视觉艺术与哲学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开始思考“空”与“有”的关系。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现代感却又不失传统韵味。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内文的字体选择,都体现出一种高级的克制美。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苔藓和砂砾纹理的特写镜头,那些微观世界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种湿润和细腻的质感。作者在描述材料选择时,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木材的腐朽、石头的风化,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永恒,恰恰是通过接纳变化和衰败来实现的。我原本以为阅读这种题材会感到沉闷,但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每一页都有新的视觉冲击和知识点抛出,让你欲罢不能。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园林学知识,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大众感知的、具有冥想性质的体验。我甚至开始在自家的小阳台上尝试用陶盆和几块鹅卵石,模仿书中描绘的那种极简布局,这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东方的哲学和建筑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确实满足了我对“禅”在空间中具体化呈现的好奇心。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通过深入剖析几个代表性的禅宗寺院和庭园,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其设计背后的精神内核。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借景”手法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构图技巧,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通过对比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景观照片,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时间在这些固定空间中所扮演的动态角色。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僧侣的札记片段,这些文字如同灵感的火花,瞬间点亮了那些看似静止的石头和水流,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故事。坦白说,这本书的门槛稍微有一点高,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轻松的旅游指南,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对于渴望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和深刻的解读框架,让人读完后,眼中的世界似乎都变得更有层次了。

评分

我当旅游书看的,去日本的时候就去这些地方,去日本购物的旅游太低端!

评分

活动很给力,书很喜欢,印刷质量很好,送货及时,调整订单客服售后都很给力,及时帮我调整了。

评分

日式庭院,意境优雅。

评分

不错,还会再来!!!!!!!!

评分

精致

评分

给朋友买的,不错,哈哈哈刺激哈哈爱离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给

评分

本书内容专业详实,印刷精美,值得学习。

评分

京东购书很方便,价格优惠,每次活动都忍不住买买买

评分

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