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新一版)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史(新一版)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晨升 等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设计
  • 设计史
  • 设计
  • 历史
  • 艺术设计
  • 产品设计
  • 现代设计
  • 设计理论
  • 西方设计
  • 设计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9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十三五”重点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威廉·莫里斯到无印良品,从乌尔姆造型学院到苹果公司,从维克多·帕帕尼克到绿色设计,我们看到了设计自身的发展轨迹,发现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而这相似又是未来的起点。
  《工业设计史(新一版)》梳理了设计史中典型的事件、重要的流派、代表人物,用客观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设计的发展轨迹,发展全貌,力求给读者一个清晰连贯的史实,同时又搜集和整理了当代全球重要、知名的设计协会、设计公司、设计师,力求给读者一个明确、横向的设计现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论

上篇:工业设计孕育与探索阶段(1850年前)
第一章 设计的萌芽(1850年前)
第一节 设计的起源
第二节 设计的分化
第三节 设计产生的必然性与分化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与设计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二、印刷术
三、火药
四、指南针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技术典籍
一、《考工记》
二、《营造法式》
三、《天工开物》
第三节 古代中国工艺设计
一、远古陶艺
二、青铜器
三、陶瓷
四、明式家具
第三章 国外古代设计
第一节 古埃及的设计
第二节 古希腊的设计
第三节 古罗马的设计
第四节 欧洲中世纪的设计
第五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
第四章 19世纪前后的设计
第一节 欧洲18世纪的设计风格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
二、浪漫主义风格
第二节 美国机械化设计与制造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标准化思想与标准化设计
……

中篇: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阶段(1850~1955年)
第五章 工艺美术运动(1850~1910年)
第六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第七章 机器美学(1900~1930年)
第八章 包豪斯与工业设计教育(1919~1933年)
第九章 装饰艺术运动(1920~1939年)
第十章 商业主义设计风格(1930~1955年)

下篇:工业设计繁荣阶段(1955年后)
第十一章 多元化设计(1955~1975年)
第十二章 工业设计新趋势(1975年)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工业设计史(新一版)内容摘要:一场穿越时空的工业美学之旅 本书《工业设计史(新一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审视工业设计这门学科从其萌芽到现今的演变历程。我们试图构建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相互作用的视觉编年史。本书内容涵盖了工业革命初期的背景铺陈,到当代设计理念的深度剖析,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勾勒出工业设计如何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黎明与设计的萌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本书开篇即回溯至工业革命的源头。我们首先探讨了手工艺传统在机械化浪潮冲击下的挣扎与转型。在机械化大量生产的初期,美学与实用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1. 机器美学的初步探索: 详细分析了蒸汽动力、铸铁技术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对早期产品形态的决定性影响。这一时期的设计,更侧重于效率和结构展示,而非精致的装饰。我们将重点考察早期机器设备的造型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无意中定义了“工业产品”的初始面貌。 2. 对过度装饰的反思与早期运动的兴起: 随着廉价、粗糙的复制品充斥市场,一股反对工业化“丑陋”的思潮开始酝酿。本书详细阐述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哲学基础,分析其对回归手工艺价值的呼唤,以及威廉·莫里斯等先驱如何试图弥合艺术与工业的裂痕。这一时期的争论,奠定了后续设计教育和理论的基石。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崛起与功能主义的胜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本部分是工业设计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随着技术成熟和全球化视野的拓展,设计理念开始系统化和规范化。 3. 从装饰艺术到包豪斯的理性回归: 我们详细梳理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短暂而绚烂的装饰浪潮,并将其与紧随其后的功能主义哲学进行对比。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和包豪斯(Bauhaus)的贡献。包豪斯的“形式追随功能”原则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主张,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宣言。通过考察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实践,读者将理解标准化、简洁性和材料的诚实表达如何成为现代设计的核心语言。 4. 欧洲大陆的设计先锋与国际风格的形成: 探讨了荷兰风格派(De Stijl)、捷克斯洛伐克的构成主义等流派如何运用几何抽象和纯粹的色彩理论来指导产品设计。同时,本书详细研究了美国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职业的诞生过程,分析了雷蒙德·洛伊(Raymond Loewy)的流线型设计(Streamlining)如何将速度感和未来主义融入大众消费品,以及他对“美的规律”(MA, More Admirable)的探索。 5. 战后复兴与斯堪的纳维亚的温情: 二战结束后,各国在重建过程中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设计开始更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尽管当时未被如此称呼)。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其对自然材料的尊重、简洁的线条和对普通人生活品质的关注而著称。我们将分析瑞典、丹麦等国设计师如何将现代主义的理性与本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设计理念的多元化与全球化挑战(20世纪后半叶至今) 进入后现代时期,工业设计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技术迭代速度加快,设计对象也从单一产品扩展到系统、服务乃至体验。 6. 反思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的回归: 面对现代主义被视为僵化和普适性的批评,本书详细介绍了后现代设计如何重新拥抱历史符号、幽默感和复杂性。孟菲斯学派(Memphis Group)的色彩、形式的戏谑性,是对既有设计权威的有力挑战。 7. 电子革命与人机交互的兴起: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产品内部的电子元件和用户界面(UI)的可见性日益增强。本书详细探讨了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特别是苹果公司早期产品的设计哲学,以及工业设计如何开始融入人机工程学和信息架构的范畴。 8. 可持续性、数字制造与未来设计方向: 本部分的重点转向当代议题。我们分析了工业设计界对环境危机的响应,包括循环设计、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引入,以及生物材料和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和造型潜力。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服务设计、用户体验(UX)设计等新兴领域如何与传统的产品工业设计进行深度融合,预示着设计角色的进一步拓展。 结论:设计的永恒命题 全书最后总结,工业设计史并非线性进步,而是一系列在“功能、美学、技术、社会责任”这四个轴心上不断寻求动态平衡的尝试。本书试图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细致考察,揭示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始终在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读者将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次设计风格的转变,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技术革新、经济波动或文化思潮的驱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而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讨论了设计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在收尾的章节中,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乐观的总结,而是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可持续性、数字化转型以及人机交互(HCI)等前沿议题对传统工业设计范式的冲击。这种对“历史如何指导未来”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格局瞬间打开,从单纯的历史回顾上升到了对设计学科未来使命的反思高度。它促使读者去思考,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工业设计师的角色将如何重塑?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美学、功能、伦理责任与商业需求?这种对行业未来深刻的洞察和严肃的审视,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剂强心针,它既让人了解了我们是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清晰地指明了我们应当往何处去。这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作品,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业宣言。

评分

书中对不同设计阶段的案例分析详略得当,逻辑清晰,尤其是在对20世纪中后期美国和欧洲设计风格的对比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例如,对于迪特尔·拉姆斯(Dieter Rams)的“少即是多”原则的阐述,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对博朗(Braun)系列产品设计的具体分解,让我们看到了“好的设计”是如何在细节中实现的。从螺丝的隐藏到按键的手感,每一个微小的决策背后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设计哲学。这种“见微知著”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此外,作者在讲述过程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设计师的访谈片段,这使得那些伟大的设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之物,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挣扎与创新的过程的产物。对于正在进行产品设计实践的读者来说,这些案例研究无疑是宝贵的实战经验总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一股清流。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力量,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黑白灰的经典搭配在现代设计中显得格外有品味。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出色,印刷色彩饱满,尤其是那些历史图片和草图的复刻,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完全没有那种廉价的影印感。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可以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投入的巨大心血。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文字与图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内容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压抑,反而有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或参考书,它本身就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产品”,体现了优良的设计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对设计美学有追求的人来说,光是这本书本身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展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同时,也将“美学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参考资料和脚注的丰富程度也足以证明作者在这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尽管它是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历史著作,但其引用的文献来源却十分扎实可靠,涵盖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博物馆档案以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设计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高度的客观性,平衡地呈现了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去追溯信息源头。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作者标注的那些陌生的期刊名或书籍名,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这种对基础研究的尊重和对事实的忠实记录,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持久价值,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门读物,而是一部值得长期置于案头的工具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式罗列,而是将工业设计的发展脉络巧妙地融入到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读到早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手工艺复兴,那种对机械化冷漠的反思,让人深切体会到设计精神的萌芽是何等不易;紧接着进入到包豪斯和功能主义的黄金时代,那种对几何形体和理性逻辑的极致推崇,又让人感受到一股颠覆传统、面向未来的磅礴气势。尤其精彩的是,作者对不同设计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传承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读完之后茅塞顿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设计师和作品,而是挖掘了驱动这些设计运动背后的哲学思考和时代诉求。这种层次感和深度,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它能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时期的设计会以这种方式出现?设计如何回应了那个时代最迫切的问题?

评分

内容还没看 但是京东这包装……支持少用塑料制品包装 塑封书的确没必要 但是可以有别的方法吧 比如硬纸壳(不需要箱子)夹一下 也能不用塑封还防止折角的吧

评分

,,,,,

评分

收到了,看起来质量不错

评分

前面讲瓶瓶罐罐的没什么兴趣。

评分

包装很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

评分

还可以吧没啥好说的嘞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前面讲瓶瓶罐罐的没什么兴趣。

评分

还可以吧没啥好说的嘞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