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方重要艺术史学流派“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学者、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zui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奥托·帕赫特(Otto Pächt,1902—1988),新维亚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物,曾在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教授艺术史。他在中世纪彩绘写本研究,对15世纪荷兰、法国、德国绘画与雕塑研究都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为牛津大学的博德林图书馆和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彩绘写本所编撰的目录,是中世纪书籍插图研究的奠基之作。
译者简介:薛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撰写、翻译了大量学术类文章,并发表在专业刊物上。编撰《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博物馆学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西方美术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美术文献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本书以奥托·帕希特在维也纳大学系列讲座的讲稿为基础编撰而成,最初为德文,编撰者有约尔格·奥伯海德歇尔[Jorg Oberhaidacher]、阿图尔·罗泽瑙尔(Artur Rosenauer)和格特鲁特·希科拉[Gertraut Schikola],他们主要是补充完成了一些注释。三位编者均为本书作者的学生,后成为同事。
本书中文版得以问世,全得力于薛墨先生的翻译。至此,本书不仅有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版,而且在汉语读者中得以传播,我由衷地感激译者所付出的努力。
克里斯托弗·S.伍德[Christophers.Wood]先生能为本书作序,实在是荣幸之至。在序言中,他既说明了奥托·帕希特在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指出了帕希特先生对当前艺术史研究的意义。
最后我要向商务印书馆致以谢意,她使汉语世界对帕希特先生传奇的教育方式产生兴趣。我父亲自己曾写道:“我在课堂上,有意激发年轻艺术史学者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诚如沃尔夫林所言,’借助众多例证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更想说,必须对所研究作品本身加以涵泳体察,达到共鸣后发现问题,并非一口气摆出已确定、拟好的方案。总之在我看来,~种研究方法并非始于思辨推论,而是来自对眼睛观察艺术品的感知过程加以理性的思考。我一直相信,艺术史所关注的内容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哇,最近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关于西方绘画史的巨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的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把握得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分析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时,那种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深入挖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创造力的年代。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生平,更深入探讨了“美”的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演变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之间的微妙张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符号的辨认上。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研究方式,将艺术作品还原到其诞生的土壤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也处理得相当老道,时而磅礴大气地勾勒宏观历史走向,时而又细腻入微地剖析一幅壁画背后的光影和笔触细节,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数字艺术与交互媒介的理论汇编,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艺术创作流程的认知。这本书聚焦于算法生成、虚拟现实(VR)叙事和生物反馈艺术这几个前沿领域。作者们以一种近乎黑客的精神,探讨了代码作为新的“画笔”的可能性。书中对于“创作者身份”在AI辅助创作中的模糊化讨论尤其引人深思,它不再是关于谁按下了快门或雕刻了石头,而是关于谁设计了生成数据的规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锐利,充满了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当前媒介局限性的批判,读起来有一种置身于科技前沿的紧张感。它没有提供太多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去思考:当艺术不再依赖物质实体,我们该如何定义它的价值和权威性?这对于任何关注艺术与科技交汇点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挑战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现当代雕塑发展的文集,特别是其中关于材料革新的那一卷,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这本书详尽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家们如何挣脱传统青铜和大理石的束缚,大胆拥抱工业废料、塑料乃至光影等非传统媒介。书中对后结构主义美学在雕塑领域的渗透分析得尤为透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作品看起来“粗糙”甚至“未完成”,其实这恰恰是艺术家对权力结构和完美主义的反叛。作者在描述那些装置艺术时,文字极富画面感,我仿佛能闻到作品中金属氧化和混凝土尘土的味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那些挑战传统定义的艺术品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维工具,让我意识到雕塑早已超越了“形体塑造”,而成为了一种对空间、时间、和物质性的哲学介入。
评分我手头这本是关于亚洲传统建筑美学的比较研究,说实话,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它没有落入那种程式化的“东方神秘主义”的窠臼,而是非常冷静、科学地对比了日本、中国和韩国在庭院布局、屋顶结构以及空间序列上的差异。作者极其擅长用空间感极强的语言来描述建筑的“气场”。比如,它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法,与日本枯山水中的“留白”意境进行对照分析,指出两者在对自然“模仿”和“超越”之间的哲学取向是多么不同。读完后,再去看任何一处传统建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轴线、韵律和尺度感,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拍照留念了。这本书的跨文化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空间艺术”的理解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关于摄影艺术理论的书会非常晦涩难懂,毕竟理论类的书籍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太扎实了。它没有过多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行话,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去探讨“瞬间的永恒性”这一核心议题。书中对布列松的街头抓拍哲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甚至将存在主义哲学和量子力学的某些概念巧妙地引入其中,构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理论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凝视”(the Gaze)这一概念的讨论,作者提出了一种“反向凝视”的理论,挑战了传统艺术批评中以观看者为中心的视角,让人忍不住合上书本,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的可读性,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可以被感知和体会的思维火花。
评分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这本书非常非常的好啊!!!
评分这本书非常非常的好啊!!!
评分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纸张很好,印刷清晰,物流很快。
评分本书为西方重要艺术史学流派“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学者、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
评分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这本书非常非常的好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