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孙禄堂的武功究竟有多高——“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孙禄堂之嫡孙女——孙婉容诠释
解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家拳法
孙禄堂亲配全套珍贵拳照,逐式详解孙氏武学
民国武术大家孙禄堂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是武术爱好者及习练者长期以来着重搜寻的重要典籍。本版立足于孙氏武学著作的术业价值及读者对孙氏著作原版的渴求,融孙氏著作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并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精美印制,可同时满足众多读者研读与收藏的需求。
孙婉容,1927年生。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嫡孙女,蒲阳拳社社长,北京市孙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香港孙氏太极拳总会永远荣誉会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原北京体育学院训练竞赛科科长。副教授,射箭国际裁判,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其父孙存周幼承家学,继承了孙氏太极拳的精髓,善技击,在江南沪杭间颇有盛名。孙婉容系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主编了《孙式太极拳剑》,并与其姐孙叔容、其弟孙宝亨等合作编著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始终致力于孙氏武学的推广与普及,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并为日、美等国来访的太极拳代表团授课,还曾在外出工作间隙为四川、河南、广西等地练习者进行辅导,是当代著名的孙氏太极拳家。
第一章 左右手纳卦诀 89
第二章 练剑要法八字 91
第三章 八卦剑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剑穿手之分别 92
第四章 无极剑学 93
第五章 太极剑学 96
第六章 乾卦剑学 99
第七章 坤卦剑学 103
第八章 坎卦剑学 107
第九章 离卦剑学 110
第十章 震卦剑学 113
第十一章 艮卦剑学 117
第十二章 巽卦剑学 123
第十三章 兑卦剑学 127
第十四章 八卦剑应用要法十字 132
第十五章 八卦剑变剑要言 134
巽卦叶里藏花
起点白猿托桃式,右足在前,即将左足迈在右足尖处,与右足成一倒八字形式停住。再将右手剑老阳着往外翻扭,扭至手太阴。右足于右手剑往外翻扭时,同时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往外摆着。身子于剑往外翻时,同时往右边扭转,右手靠着左胁,剑平直着,剑之所指与左足根上下成一直线。左手于右手剑往外翻扭时,亦同时老阴着往里裹又往下落,裹至手太阳,胳膊直着高与心口平。两腿曲下,两腿里根缩住劲,腹内松空着,两眼顺着右肘往前平着看去,停住之形式如图是也。
……
前言
先祖父禄堂公1933年12月殁于故里,至今已82年;先父存周公1963年逝于北京,至今亦52年了。而不管过了多少年,先祖父和父辈留下的事业及由此带来的责任,却始终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先祖父孙禄堂,孙氏武学的创建者,喜文近武,得多位武术大师倾心传授,加以天赋资质,刻苦勤奋,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精修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经半个多世纪的研习、探索、提炼,终臻化境。时人公论,集三派拳术于一身且精通技理者,独孙禄堂一人耳。故先贤宋世荣曾赠言:“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
先祖父品德高尚,武功造极,学识渊博,又深谙国学,感悟武术与“周易”关联,遂参《易》修拳,首提关乎武学未来走向的“拳与道合”之理,并冶三拳技理于一炉,创立了“三拳形虽不同,其理则一”的孙氏太极拳,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历史上,立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先祖父武学著作颇丰,代表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技理俱佳,极具科学性、可读性以及实用价值。传播至今,仍被武学研究者奉为圭臬。
孙氏后人,时刻以先人的荣誉为荣,更以弘扬先人开创的一脉拳学为己任。20世纪90年代初,由先姐孙叔容组织孙氏武学门人,首次对孙禄堂武学著作进行了整理及简注。
21世纪初,再由先姐孙叔容,带领笔者及亡弟宝亨,编著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
先姐在这册《大全增订本》前言中申明了笔者姐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整理注释先祖父遗著的初衷。
先祖“阐明武学之道,刊行于世,裨益后学者多矣。”然“孙氏武学著作中常引用儒、释、道三家之说,及阴阳、五行、八卦、运行之理,以阐发拳中之奥义,每有文言体裁,且引述《易经》及黄老之学,难为近人所接受,笔者等遂编写《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一书以应读者之需,出版以来备受读者喜爱。现初版书早已告罄,而索书者日众。今经笔者对《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一书进行补充校订,以修订本问世,以飨孙氏武学爱好者。”
先姐所言,道出了吾辈孙氏后人的心声,在此《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之后,笔者亦筹资先后自费出版印行了再现先祖父五本经典拳学原版原貌的《孙禄堂武学全集》和全面展示先祖父文有养、武有成、文武共舞共融风采的《孙禄堂文武集》。
先祖父所著五本经典拳学,影响深远,求索者众。先父孙存周昔年在世时,几度再版,仍不敷求。本人效仿先父,为酬孙氏武学之知音,不畏其难,自筹资金,自费印制《孙禄堂武学全集》,亦是孙家后人“成先人之志,不坠其业”的一点儿执守。
光阴荏苒,仅《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的问世,转瞬已15年矣。包括以先姐为首的合作人,除笔者外,俱已驾鹤西去。然孙氏武学之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整理修订工作亦未有穷期。笔者虽届米寿之年,但责无旁贷,誓担此任,力足赴之,薪火相传,团结门人弟子、学生以及所有爱好者,为传承普及推广孙氏武学,继续进行公益教学、编著及有关的社会活动。恰逢此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紧跟国家前进步伐,为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以人为本,实现梦想,相约出版“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孙禄堂武学集注》,双方一谋即合,决心倾情共襄孙氏武学研究领域的这一盛举。
由笔者担任校注的《孙禄堂武学集注》,集孙禄堂武学著作竖排原版原文、横排简体版、孙禄堂部分历史图照及书法作品为一体,重点对孙禄堂原著进行点校正误,并在旧作《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的基础上,增加修正部分解注。旨在更有利于习者阅读,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武技水平。
本书完稿,即将付梓,虽严加校正,亦恐难臻至善不留讹舛,敬请方家正之。
孙婉容
乙未秋月书于北京颐清园
我最近读的《咏春拳的结构解析与应用》简直是一本“解构主义”的武术著作,它以一种近乎军事工程学的严谨态度,将咏春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拆解到了最基础的几何结构和力学作用线上。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确,充满了专业术语,但又不失清晰度,比如它详细分析了“日字冲拳”中,前臂和肩关节的相对角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产生高效的冲击力。它对于“黐手”环节的讲解尤其深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粘连”,而是深入到手指、手腕接触点上的压力变化和意图传递,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模型和反馈机制,帮助练习者快速捕捉到对手的虚实。这本书的图示非常精良,各种剖面图和受力矢量图清晰地展示了力量的传递路径,这对于理解“寸劲”的奥秘有着无与伦比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逻辑分析、追求极致效率和技术精确度的习武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细节的苛求。它让你不再满足于“感觉对了”,而是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对了。
评分我偶然翻到这本《内家劲力的修炼密码》,原本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完全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硬朗、直接,没有太多拐弯抹角的比喻,就是实实在在地跟你探讨如何将身体变成一个高效的“力学传导器”。它对筋膜、骨架、肌肉群如何协同发力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学描述,这点尤其让我震撼。很多传统武术书籍总是强调“松”,但这本书则清晰地解释了“松”与“紧”在不同时机下的辩证关系——什么时候需要彻底放松以便于接收外力,什么时候又需要瞬间的“紧”来蓄劲和释放。书中特别提到了“螺旋劲”的产生机制,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拉伸和力量训练,作者展示了如何将直线运动转化为具有切割性的旋转力。这对于提升实战中的穿透力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就像是上了一堂高强度的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结合的课程,读完后,我立刻去照着书中的提示调整了自己的站桩姿势和推手手法,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自己的重心一下子稳固了许多,不再是虚浮的支撑。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花哨的套路,而在于打磨内功的基石,是真正想突破瓶颈的习武者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相较于前几本侧重实操和理论的书籍,这本《中国武术史论纲》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力作,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纵深视角来看待我们所练习的武术。作者以史为鉴,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流派的兴衰更迭,解释了为何某些技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发展,而在另一些环境下则逐渐隐退。书中对武术如何从军旅格斗技术,逐渐演变为民间强身健体和道德修养体系的过程描述得尤为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传统武术在近代面临的挑战和转型的部分,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我们所学技艺的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之心。阅读此书,就像是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能帮助我们跳出日常练习的局限性,理解我们所练习的每一个动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沉淀。它让我更加珍惜这份遗产,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身体的技术,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这本书对拓宽武术爱好者的视野,提升对武学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部《太极拳之理与应用》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太极拳招式的书,更深入地剖析了太极哲学的核心思想。作者用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有些“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家拳理论,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特别是对于“掤、捋、挤、按”这几个基本劲力的阐述,书中不仅有图解,更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告诉我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这些看似柔和却蕴含巨大力量的技巧。我过去练拳时总感觉“气”这个东西虚无缥缈,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它和身体的结构、呼吸的配合息息相关,不再是玄学,而是可以量化、可以训练的功夫。书中的章节安排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功法的桩功谈起,逐步过渡到套路中的劲力转换,最后落脚于心法的修炼,整个体系非常完整,让人感觉自己跟随一位老前辈在系统地学习,而不是零散地拼凑知识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动作,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是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武术书籍所不具备的。对于真正想在太极拳这条路上走得远、走得扎实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把它作为我的核心指导手册来对照实践。
评分《道家养生与武学心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清晨在山涧边喝了一口甘冽的泉水,清醒又平和。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典雅含蓄,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引导而非僵硬的招式讲解。这本书巧妙地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武术的修炼中,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在发力与卸力中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静中生动”的论述,它教我们如何在看似静止的状态下,感知到敌人微小的意图变化,并提前做出最省力的反应。书中对“意念”在引导“气血”运行方面的描述极其精妙,不像其他书那样空泛,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呼吸法和冥想练习,让人可以切实感受到内在能量的流动和充盈。这本书对武术练习者的心性修炼有着极大的裨益,它让我明白,武学的最高境界往往不是力量的对抗,而是心神的统一。对于那些常年被招式和力量困扰,渴望寻求内心平静与技艺升华的习武者,这本书无疑是心灵和技艺的双重滋养。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伴随终生的哲学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