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芩推荐阅读版本。
★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极其畅销、广具影响力、非常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读物。
★ 如何处置我们心中的孤独、迷失、疯狂和热爱?了解自我内心冲突,重建人生自信的心理学。
霍妮在本书中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研究与分类,涵盖了所有的人格类型,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她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你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上了他?
看到亲人离世,你是真的感到悲伤,抑或只是习惯性地表达哀悼?
你是真的希望成为某种人,还是仅仅因为这种人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
……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选择了疏远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作者简介:
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第一批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卡伦·霍妮一生著作颇丰,《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她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霍妮展示了对人心理活动与矛盾惊人的洞察力,使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对号入座”。
我们的内心容纳着各种矛盾冲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当你愿意承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苏芩
卡伦·霍妮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压迫“真我”、让“真我”无法成长的问题,这是神经症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的成长就是要摆脱“假我”的束缚,让“真我”显现出来,获得自由。每个个体最终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 ——知乎
霍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她的理论为推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试着去解决
第一章
激烈的神经症冲突 002
第二章
基本冲突 015
第三章
亲近他人 032
第四章
抗拒他人 051
第五章
疏远他人 064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092
第七章
外化作用 113
第八章
和谐假象和辅助手段 132
第二部分
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
第九章
畏 惧 146
第十章
人格衰竭 159
第十一章
绝 望 189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203
结论: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203
我们能通过对顺从型的人格结构的了解而明白患者这样看重爱情的原因,这是因为“他疯狂,有他疯狂的道理”。想要满足他的神经症需求,只能让他得到爱情,谁让他具有矛盾的神经症倾向呢?况且,不管是他想要被人喜欢,还是想要控制别人(利用爱情),抑或者是他想要隐藏在背后或展现自己(利用对方全心全意的付出),都能在这种方式中得到满足。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以让他在对所有攻击性驱力进行释放时,找到一个合理、单纯甚至能得到所有人好评的基础,同时,也能让他把自己身上那种让人喜欢的品质表现出来。而且,他还觉得,爱情是自己的良药,所以后的事情都会在他找到爱情之后好起来,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发现痛苦和挣扎来源于内心的冲突这件事情。这种愿望如果放在我们身上是非常荒唐的,但他这种逻辑显然也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理解:“懦弱无助的我根本就没办法一个人生活在这个满是敌视和威胁的世界上,那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为了回避危险,我必须要找一个最爱我的人(他或她)来保护我。这样的话,因为他理解我,甚至在我不说出要求或进行解释的情况下,就把所有我想要的东西都带给我,那我岂不是就什么都不用去争取了,如此看来,我的软弱也并不是坏事,因为我有他的喜爱,也有他可以依赖。虽然我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主动的欲望,但也是有变得很主动的可能的,前提必须是为了他,或者我做的事情,是他要求我去做的。”
他一步一步系统地对自己的推理和思想进行重建,层次非常清晰。这里面,除了他从思考和感觉中得到的东西,占比重最大的,其实是无意识的行为,他会想:“一个人待着时,我觉得自己就像被绝望和焦躁的情绪所包围一样,更何况,如果某个东西我不能和别人分享,我是不会产生任何兴趣的,所以单独一个人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在星期六的晚上,我一定会仔细安排,坚决不自己一个人待着,这不是因为我不能单独看一场电影或读一本书,这是觉得这样做会让别人觉得没有人喜欢我,那样就实在是太丢人了。当然,在任何时候我都不希望一个人待着。只要我找到爱人,那我就不再是一个人了,自然就不用在忍受这种煎熬。到那时候,准备早餐、工作、看日落等现在看起来非常无聊的事情,都将变成很有趣的事情。”
他还会这样想:“我一点都不自信,觉得自己在能力、魅力和天赋上都比不过别人,甚至在努力完成工作之后也感觉是运气好,没有任何光荣的感觉,要是再让我做一次的话,谁知道我还能不能完成。我这种没有任何优点的人,那些真正了解我的人肯定不会喜欢。当然,我也有可能让别人高看一眼,前提是我能找到一个喜欢真正的我,也非常重视我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爱情才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人,人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抓着爱情不放的,甚至不愿意从内在改变自己,那个过程实在是太艰难了。
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来自我对病人和自己进行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努力促进精神分析的发展。这本书中的理论是慢慢形成的,期间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曾邀请我进行一系列讲座,我的观点就是在对这些讲座进行准备的时候,变得清晰起来的。我第一个讲座的题目是《精神分析的技巧》,其主要的内容,就是讨论精神分析的技术问题。我在一九四四年又以《人格整合》为题目进行了第二次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不但包括了这本书中说到的问题,还有在专科医学院和精神分析推进学会上讲过的一些主题,比如“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单心理学”和“偏向于虐待狂的意义”。
我知道,有一些精神分析师是真的想改良我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他们,也很希望他们能在他们的患者和他们自己身上,都用到这里描述的观点。想要精神分析能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动用强硬的手段,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困难都包括进去,以此来得到经验,并在经验中进行学习。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我们的理论就会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僵化思想。
但是,只要是那些想要认识自我、想要继续努力成长的人,应该能从任何一本不是单纯讨论技术问题和抽象心理学理论的书中得到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内心冲突,大多数生活在复杂文明中的人都有,并且只要是能对这些人产生帮助的东西,他们全都需要。虽然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治好严重的神经症,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我觉得一定能在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我是在和我的患者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对神经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的,所以我最先要感谢的就是他们。也多亏了同事们的兴趣和热情的理解,我才有动力继续工作下去,所以我也要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我所说的同事不但包括那些年龄比我大的同事,还包括那些正在接受我们研究所培训的年轻同事,不论是他们的反对意见还是那些议论,都对我起到了启发和鼓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三个人,虽然不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但是在我的工作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却都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进行了支持。第一位是埃尔文·约翰逊博士,是他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在新社会研究院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知道,当时能得到认同的分析理论并实践的,就只有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新社会研究院哲学和人文科学系主任克拉拉·梅耶,也是我要特别感谢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不但一直关注着我的工作,还鼓励我把所有在分析工作中得到的新发现和新观点,都拿出来和他们一起分享和讨论。我要提到的第三个人,就是在我对这本书进行修改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对我帮助很大的有用建议的出版人诺顿先生。最后,我之所以能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书中的材料组织得好,而帮我做这一步的是米纳特·库恩,所以我还要对她表示深深的谢意。
老实说,刚翻开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自说自话的窠臼,变成一部纯粹的心理分析报告。但很快,我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深奥的理论和内省的痛苦,成功地转化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故事。那些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火花,他们之间的误解与和解,构建了一个极为真实可信的社交生态。你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你认识的某个朋友的影子。尤其是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处理得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我们为了适应外界要求,不得不穿上的那些“社会面具”,以及面具之下,真实自我被压抑的悲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意味着要鼓起勇气去面对那些最不愿承认的自我部分,并试图与之和解。这种和解的过程,充满了阵痛,但却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犹如一座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时间线、视角转换,还是关键的意象反复出现——都精确地服务于整体的阐释目标。我特别注意到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感”的。在某些段落,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一个瞬间的犹豫被分解成了无数的微小粒子;而在另一些地方,多年的积压的矛盾又被压缩进一个爆发性的场景。这种节奏的自由切换,完美地模拟了我们内心体验的非线性特征。它教会了我,审视内心冲突,不能用线性的、非黑即白的逻辑去套用,而需要一种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此外,语言风格的变化也十分耐人寻味,时而冷峻客观,如同一位外科医生在解剖组织;时而又变得极富诗意和感性,流淌出对生命本身的深切同情。这种文体的多变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把控得炉火纯青,行文间透露着一种老练的沉静,却又不失内在的张力。它不像有些文学作品那样故作晦涩,而是用极其精准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构建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我常常在某一页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对某一特定心境的描述,那份细腻程度,仿佛作者直接从我的脑海中抽取了那些原始的感受并加以提炼。更妙的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故事的表层叙事之下,涌动着更为宏大和普世的主题。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心灵搏斗,更触及了社会结构对个体完整性的侵蚀。我常常会好奇,一个人是如何做到在如此复杂的心理迷宫中,还能找到那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并将之如此优雅地呈现给读者的。这绝非一日之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心理学功底可见一斑。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释放”。在被社会期待和既定规范层层包裹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不知道如何挣脱,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渴望过什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像一面强光灯,照亮了牢笼的结构,让你看清了那些墙壁是如何由自己的恐惧和妥协构建起来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万能解药”,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因为它尊重了复杂性的存在。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框架,一种更具韧性的心理装备。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清明的疲惫,那是深度思考后的必然结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未来行动的清晰预判。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注定要成为一本需要反复翻阅、时常对照自身状态的案头常备之作,它带来的长期影响,远超阅读时的几个小时。
评分这本新近拜读的力作,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震撼与反思。首先,作者在构建叙事时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那种直白地剖析矛盾,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生活片段和人物互动,将那种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巨大拉扯感,缓缓地、却又不可抗拒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选择”这一主题的处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无数细小欲望、社会期望与个人本能相互纠缠的结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入的内心探险,那些原本模糊不清、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挣扎,都被赋予了清晰的轮廓和名字。那种体验是极其深刻的,它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思考那些驱动我行动的、看似合理的动机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未被承认的需求。这种自我觉察的价值,远非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它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的人性困境。
评分去不去,何以至此朋友给,毕竟人也是人之常情,不信你。
评分发货快,塑封包装很好,活动买很划算,支持京东!
评分上海锦绣文章出版
评分无意间在公众号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特意买来看看,已经看了三章,内容很好,纸质赞~
评分物流速度快,包装精美,趁着618实惠
评分好滴好滴就是就是烦的很思思说说你的不会迟到聚合横道河的很好第几覅的呵呵告诉
评分在京东商城购的书〈我们内心的冲突〉,休闲时看看。
评分打开看啦,评价满分,还没看书的内容,买了心里就很满足啊?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