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阳明学述要(大字本)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阳明学述要(大字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先生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阳明学
  • 明朝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阳明心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5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9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4
字数:8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由宋学入手,阐明王学之所由来。
  2.梳理王学之来龙去脉
  3.专门讨论了阳明晚年之思想与王学的流传
  4.附有阳明年谱

内容简介

  宋明六百年理学至王学而达到顶点,王学的价值和地位,是宋明理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钱穆先生把王学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方式解决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问题,贡献了独特的“良知”理论。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录


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二、 明学的一般趋向和在王学以前及同时几个有关系的学者
三、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四、王学的三变
五、王学大纲
六、阳明的晚年思想
七、王学的流传
八、阳明年谱

精彩书摘

  一、阳明与宋学
  此番问答全是说的心上功夫,要荡涤扫除,要无染着,无偏倚,要此心廓然,毫无留滞;这些话,本也是北宋以来相传“变化气质”的真功夫,也可说是宋明理学的真血脉。
  可见阳明只是宋学传统里一个克家的肖子,并不曾变换了祖宗的家风。若非从此功夫出头,便认不得真良知,了解不得真阳明,也配不上讲究理学的真意义。
  二、阳明说“敬”
  敬是一种心理的态度,或说是活动。若从反面说,则是中心没事,是心无所系,是心底里无潜隐,无躲闪;若从正面说,则是循理,是敬。人心有所系便是私,能循理便是公。
  照此说来,敬字工夫,也不过要我们“去人欲,存天理”,泯化小我,还归大我,达到变化气质的理想。
  三、王学大纲
  讲及王学,最先便联想到“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传习录》上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

前言/序言

  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作训诂条理的工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王学虽说是简易直捷,他的简易直捷,还从深细曲折处来。这是一本四五万字的小册子,若要把王学的深细曲折处一一剖示,自所不能;但王学之真着精神处,亦已扼要地显露。读者须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则自无不豁然解悟。为要指点争道统、闹门户的无聊,在起首增了两章,在结梢又添了一章,讲及北宋以下理学诸儒的努力和见地,直到阳明末后,以及清儒。虽则粗略已极,对于王学真切的认识上,决非无补。至于阳明一生事业,因本书体裁所限,不得不格外地从略。在第三、第四和第八章里,虽也叙到个大概,到底有不完不备之嫌。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练,是其着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读者能把《阳明全书》里详细的《年谱》和近人余重燿的《阳明先生传纂》仔细一读,庶无缺憾。本书所引各家原文,均据黄氏父子两学案;别有称举,则随条附注,此不备列。著者在人事纷拿之际,草促成书,未能精心结撰。本所欲言,十不得一,而气脉文理亦先后有殊。此则深所自疚。其纰缪处,以待大雅之教正。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无锡钱穆识


阳明学述要 一、 缘起与宗旨 《阳明学述要》一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的思想体系。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阳明先生的学说要点,而是试图揭示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剖析其核心概念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思想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力求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史料与文献,还原阳明学的本来面貌。全书围绕“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学核心命题展开,层层递进,力图使读者对阳明学的精髓有所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 本书的写作,并非为了替阳明学“翻案”或“造神”,而是基于对中国思想传统的高度关怀,试图通过对这一重要思想流派的精细解读,来展现中国哲学内在的生命力与创新性。钱穆先生认为,阳明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至巨,理解阳明学,是理解明清乃至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关键环节。 二、 核心思想解析 (一) 心即理:破除外在的客观 阳明学最核心、最具颠覆性的主张莫过于“心即理”。在此之前,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强调“理”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人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穷究事物的道理。然而,阳明先生却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 “心即理”并非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理”的根源在于人心。它意味着,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内心的认知结构和判断标准所决定的。这里的“心”,不仅仅是意识活动,更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是万物的本源。我们所说的“理”,并非独立于人心之外的某种抽象概念,而是人心固有的一种洞察力、判断力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哲学思考的重心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了内在的主体。这不仅是对程朱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更是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先生认为,如果“理”存在于外,那么格物致知就必然会陷入无穷的烦琐和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迷失自我。相反,如果“理”在心中,那么一切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都在于我们自己的心。 “心即理”也意味着,真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我们自身之中。每个人的心都具有先天之“理”,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气、私欲的遮蔽,才未能显现。因此,认识“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本心的过程。 (二) 致良知:发掘内在的道德自觉 “致良知”是阳明学实践层面的核心概念,也是“心即理”思想的必然推论和具体落实。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天然尺度。它就像一面明镜,本应照彻万物,只是被尘埃蒙蔽,才无法发挥作用。 “致良知”就是要主动去发掘、显露和运用我们内心的良知。这不是从外面去学习什么道德规范,而是回归内心,去体认我们本有的道德直觉。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不在于外在的书本知识,而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在面对具体事物,做出选择和判断时,我们要听从内心的声音,依据良知来行事。 “致良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涵养心性、去除私欲的过程。当我们遵循良知行事,就如同在擦拭蒙尘的明镜,良知的光芒会愈发显露。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它赋予了每个人自我完善的可能。 阳明先生通过“致良知”,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从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能动性,是对人自身潜能的充分肯定。这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根本肯定。 (三)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对传统“知先行后”观念的重大突破。阳明先生认为,真正的“知”一定是包含着“行”的,而“行”的实现也必然是“知”的体现。知与行,本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知”并非仅仅是知道道理,而是要去体认、要去实践。如果一个人只是空谈理论,却不能将其付诸实践,那么他所知道的就不是真知。例如,知道孝道,但却不行孝,这便不是真正的孝道之知。 同样,“行”也离不开“知”的指导。没有“知”的指导,“行”就可能变得盲目、失误。只有在“知”的指引下,“行”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行合一”的提出,是对“知”与“行”之间张力的消解,是将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的哲学理念。它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将学问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阳明先生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其知行合一。 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人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强调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实践性的智慧,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 三、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及之后数百年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思想层面: 阳明学打破了程朱理学高度理性化的哲学体系,将哲学重心拉回个体的心灵,强调个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它激发了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鼓励人们敢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 教育层面: 阳明学倡导的“致良知”,使得教育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了培养人的品德和自觉。这为后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层面: 阳明学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士人阶层乃至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一些反抗时期,阳明学也曾被赋予反抗封建压迫的意义。 文化交流: 阳明学不仅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回响,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钱穆先生的解读视角 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并非仅仅以学者的身份来分析阳明学,更是怀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试图通过对阳明学的解读,来重塑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 史观的注入: 钱穆先生强调,理解阳明学,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之下。他会将阳明学与先秦诸子、汉唐宋明理学进行对比,指出其继承与创新的地方,从而展现中国哲学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人文精神的强调: 钱穆先生对阳明学中的人文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阳明学所强调的“心即理”、“致良知”,正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类精神力量的呼唤。 实践智慧的挖掘: 钱穆先生特别关注阳明学如何指导人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实践。他认为,阳明学并非玄虚的理论,而是可以落实在生活中的一种智慧。 批判性继承: 钱穆先生在肯定阳明学贡献的同时,也敏锐地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他对阳明学在后期可能出现的“无理之气”等方面的泛化,持有审慎的态度。 五、 结语 《阳明学述要》一书,通过钱穆先生精到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带领读者走进王阳明波澜壮阔的思想世界。本书不仅是对阳明学一次系统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深刻回望与现代解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阳明学的核心要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对人生、对价值、对自我认知的启迪。在当下,重温阳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物质成就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充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探讨,那里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他将儒家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一些核心观念,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显得高深的学问,变得触手可及。他强调人伦日用中的道德实践,认为文化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这种强调实践性的论述,对我个人的修身养性有极大的启发。我发现,阅读这些经典的文字,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内在的对话与重塑。钱先生的洞见之处,在于他总能从最细微的现象中,捕捉到宏大的文化脉络。他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看似平缓,实则力量充沛,润物细无声地洗涤着读者的心智,让人对“何以为人”、“何以为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对阅读者的尊重。我深知阅读经典需要耐心与时间,好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能极大地减轻阅读的疲劳感。在翻阅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力求呈现出钱穆先生思想的完整面貌,同时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钱先生的著作,本质上是对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系统性阐释,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自主的观察视角。读完这些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中华文明有着其独有的辉煌与智慧,这些智慧并非已经失传,而是蛰伏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像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将其唤醒。这套书,无疑是唤醒这份历史记忆的绝佳工具,它不仅是书架上的珍藏,更是案头常备的精神良药。

评分

拿到这套钱穆先生的文集时,我心中充满了敬意。钱老学贯中西,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后世学者难以企及的。我首先翻阅的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这本书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内在逻辑。钱先生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到制度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需求中去探寻。他对于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的论述,不仅有宏观的历史视野,更有对具体制度细节的考证,比如他对宋代“重文抑武”的分析,就让人茅塞顿开。我深感,要理解当下的中国,就必须回到这些经典的论述中去,理解我们历史的惯性与转型。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传统政治智慧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钱老的文字,虽然是旧时白话,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这种将历史学、政治学与文化哲学融为一炉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

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国史大纲》,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都静止了。钱穆先生以一种极具情感和温情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精神轨迹。他强调“温情与敬意”,这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态度,更是他治学的核心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伟大的先贤对话。他对于“中国之定义”的阐释,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他将中国历史视为一个不断发展、自我认同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基石。它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持续至今,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在现代性冲击下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国史大纲》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锚点,让人在纷繁芜杂的现代思潮中,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民族精神的脉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

评分

在阅读钱穆先生的学术随笔系列时,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忧患。他那一代学者,亲身经历了民族存亡的剧变,他们的文字里,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例如,在他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述中,我看到了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平衡“继承”与“创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他并非泥古不化,盲目排斥西方新知,而是主张以深厚的传统学养为根基,去消化和吸收外来的思想精华。这种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胸襟,是当下许多急于求成的研究者所欠缺的。他的文字风格极为沉稳,逻辑推演严密,没有丝毫浮躁之气。读他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你对学问的严肃性和对时代的反思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学术的“道义之学”,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力量。

评分

京东自营买书,正版品质,等到折扣来买,再抢券叠加挺优惠的。

评分

非常的实惠,正好赶上618的前戏。廉价的买到,书的质量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经典钱穆,必须好评。

评分

字挺大,内容不错

评分

金融入门读物,值得一看。

评分

终于买到了。择时再认真读,这阵子就是京东书城转了。购回书太多了。谢谢京东!

评分

批量购书,虽然我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但是凑够字数就可以了,反正也没人看到我

评分

字体够大,内容很有可读性,又不乏趣味,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书,每次京东有活动都会买买买,希望喜欢过的书都能在京东集齐,要是活动的力度更大就更令人开心了?想买更多有趣的书籍?希望京东图书越搞越好的说,也希望自己能全部吸收书中的知识????希望自己能够有很大提升的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