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篆书选》是中华书局新推出的一套篆书字帖。特色如下:
入门必备 篆书是书法入门的优选书体,学习篆书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用笔,感受书法线条的生成,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形制优越 首次以超大八开呈现篆书作品,更能展现其雄浑大气,利于读者观察墨迹细节,以及临写直径超过10厘米的大字。
印制精良 力邀彩印巨头雅昌艺术共同打造,四色还原,用纸考究,传统书迹珍品与现代印刷工艺交相辉映。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以书信形式,创作出一篇美文《与朱元思书》。此文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美丽风光,被后人称誉为写景佳作。深受此文感染的书家吴让之,以其擅长的篆书形式,书写出全文。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这件文章优美、书法精湛的珍迹现藏日本。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碑学发展的学者,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令人称道。它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被过度模仿和“泛滥”的经典碑帖,转而深入挖掘了吴让之在特定时期,比如与陈鸿寿、赵之谦等人的交流碰撞下所形成的独特面貌。那些笔画圆润、体势略取隶意的作品,展现了篆书从古籀向金文、再向碑学演进过程中的微妙过渡。我尤其欣赏它对“金石气”的把握,那种经过精心锤炼后,既有金文的厚重,又不失魏晋风度的中和之美。这种选本的价值,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有侧重”。它为研究吴让之如何革新篆书,使其在乾嘉篆刻复兴的大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语言,提供了极为扎实的文本支持。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篆书的学习一直停留在“认识”的阶段,总觉得那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古老艺术,直到我翻开了这本选集。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堆砌材料,而是非常有层次感地展示了吴让之在不同时期的用笔特点和结字规律。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不仅展示了成篇的作品,还挑选了许多单字进行特写,这对于理解篆书的结构美感至关重要。比如,观察他如何处理“之”、“月”这类常用字的异化与规范化,简直是一堂生动的书法解剖课。我尝试着临摹了其中一两幅小楷尺度的作品,发现线条的流畅性和内敛的力道是关键,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参考,远胜过我之前看过的许多模糊不清的影印本。这本册子,简直是篆书进阶的绝佳阶梯,让人从望而生畏到心生亲近,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帖学”与“碑学”的交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吴让之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家,其篆书无疑是连接清代碑学高潮的重要一环。我发现,通过对比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如何消化吸收了邓石如的磅礴气势,又融入了自己对古文字学的理解,最终形成那种既雄强又不失文气的风格。此书的优势在于它对吴让之书法实践的全面展示,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特定碑刻的模仿。它提供了一个研究范本,让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一位书法大家艺术成熟的心路历程。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比如某处转折的提按,或是某一笔画的收束,都值得反复揣摩和体会。
评分我第一次捧读此书时,最大的感受是“静”。书中的字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能让人瞬间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吴让之的篆书,不像某些篆刻家作品那样过于强调刀味和生硬,他的笔法更为圆转流畅,有一种文人书写的雅致。我特别喜欢他处理结构时的那种疏密得当,特别是空间的处理,方寸之间,气韵生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种雅致,书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讲究,使得每一个字都有了呼吸的空间。对于初学者而言,也许难以完全领会其深层意蕴,但仅仅是看着这些工整、舒展的线条,就足以感到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篆书选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研究清代篆书碑帖的同好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吴让之篆书风格的梳理,那种浑厚中见秀逸的笔意,在当下的书坛中已属罕见。书中收录的拓片或摹本,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微的笔触变化,如“蚕头燕尾”的起收处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印制,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尊重。我个人觉得,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吴让之生平及其篆书理论的深入研究文章,那就更完美了。但就目前呈现的书法文本而言,它已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晚清篆书流派的认知,那些遒劲古拙的线条,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感,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翻阅此书,更像是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篆刻大师进行无声的对话,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评分正版书,质量高,点赞
评分速度快,书的质量好
评分oKoKoK
评分满意
评分挺好,清楚实用
评分字迹清晰!好帖,好帖,好帖
评分很好…………………………
评分京东配送小伙热情,价格公道
评分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