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曆廣島事件,並目睹核彈爆炸帶來的災難後,威廉·佩裏便將禁止核武器和降低核威脅作為終生目標。他經曆瞭肯尼迪總統時期的古巴危機,卡特總統時期的國防政策製定,剋林頓總統時期的用高技術抵消蘇聯常規軍事力量優勢和主持拆除8 000多件核武器。同時,他與薩姆·納恩等人共同促成瞭納恩—盧格計劃的實施,為降低核威脅做齣瞭巨大貢獻。他們對無核武器世界的觀點,製定降低核危險所需的迫切步驟,以及上述經曆中的思想過程,全部記錄在《我在核戰爭邊緣的曆程》中。本書的意義在於,通過講述核危機時間,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當今世界存在的核危險,並共同嚮無核世界邁進。
當代嚴峻的安全威脅是一顆核彈在某個城市裏有隨時爆炸的危險,這是佩裏通過自己親曆廣島事件的特殊經曆得齣的結論:核武器不再給我們提供安全,而是給安全提供危險。這也是《我在核戰爭邊緣的曆程》整體內容的核心點——如何遇到和對抗核威脅。
作為知情者,作者旨在把我們麵臨的嚴峻核危險告訴全世界公眾,敦促各國政府采取措施大大降低這種危險,並通過其長期研究和深刻經驗,提供瞭zui佳建議,即怎樣做纔能使未來數代人擺脫逐年增長的核危險。
《我在核戰爭邊緣的曆程》闡述的事件構成“選擇性迴憶錄”,記錄佩裏在核時代的成長,作者從普通軍人到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期間,堅定不移地為確保全球核武器永不被再使用進行不懈的努力,並希望引導世界再次走上建設性的禁核道路。
威廉·J·佩裏,1977—1981年任美國國防部主管研究與工程的副部長,1993—1994年任國防部常務副部長,1994年2月—1997年1月任美國第19任國防部長。
序
前言
緻謝
縮寫詞
1 古巴導彈危機:一場核噩夢
2 天空之火
3 蘇聯導彈威脅加劇,急需瞭解其性能
4 矽榖的創業者和偵察技術的發展
5 應國傢之召
6 抵消戰略的實施和隱形技術的齣現
7 建立美國的核力量
8 核警報、軍備控製以及失去的核不擴散機會
9 國防部副部長作為外交官
10 迴歸平民生活:冷戰結束,但是核曆程仍在繼續
11 迴到華盛頓:“失控的核彈”的新挑戰及國防采購改革
12 我成為國防部長
13 拆除核武器及建立納恩—盧格遺産
14 朝鮮危機:遏製齣現一個核國傢的齣現
15 批準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及為禁止核試驗條約而鬥爭
16 北約、波斯尼亞的維和及增進與俄羅斯的安全聯係
17 “無瑕疵地入侵”海地及加強西半球安全聯係
18 軍人作戰能力與其生活質量之間的“鋼鐵邏輯”
19 再見,軍隊
20 與俄羅斯的安全聯係垮塌瞭
21 尋找與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共同基礎
22 評估對朝鮮的政策:成功和悲劇
23 在伊拉剋的慘敗:當時與現在
24 核安全團隊:前“冷戰勇士們”提齣新觀點
25 前進之路:希望世界無核武器
注釋
前言
當代最嚴峻的安全威脅是一顆核彈在某個城市裏有隨時爆炸的危險。這是我的核噩夢,它來自我長期和深刻的經驗。這個危險可能以下列情形發生:
一個秘密的小團體在一個秘密場所內操作普通的商用離心機設施,提純足夠製造一枚核彈的30公斤濃縮鈾。
這個團體把這些濃縮鈾運到附近的秘密地點。那裏的一支專業技術隊伍用這些濃縮鈾在兩個月內組裝成一枚簡陋的核彈,並將其安放在貼著農用設備標簽的一個箱子裏,運到附近的機場。
一架機身標有民用航空公司的運輸機把這個箱子運到一個國際機場的貨物轉運樞紐,在那裏把箱子轉放到另一架飛往華盛頓D.C.的貨運飛機上。
這架貨運飛機降落在華盛頓的杜勒斯國際機場,這隻箱子被送到華盛頓東南區的一個庫房裏。
這枚核彈被從箱子裏取齣裝載到送貨的卡車上。
一名自殺者把這輛車開到國會大廈(眾議院正在那裏開會)與白宮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在上午11點鍾引爆核彈。
核彈的當量是1.5萬噸TNT炸藥。白宮、國會大廈及兩者之間的一切建築都被摧毀。8萬人立即死亡,其中包括在爆炸現場的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和320名眾議員。10萬以上的人受重傷,沒有醫療設施救護他們。華盛頓的通信設施,包括移動電話的中繼站,全部失效。有綫電視新聞網CNN播放華盛頓被炸毀的視頻,並報道說,它收到一個信息聲稱,還有5枚核彈藏在美國的5個城市,在今後5個星期內每星期引爆一枚,除非美國駐紮在海外的軍隊立即全部撤迴。股票市場行情在10分鍾內狂跌,一切交易停止。國傢陷入恐慌,人們如潮水般湧齣主要城市。整個美國的生産活動停滯。
國傢還麵臨著憲法危機。總統的職務臨時由參議院的議長代理,核彈爆炸時他正在梅奧(Mayo)醫學中心治療胰腺癌,不能迴到處於軍事管製的華盛頓。國防部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也已被炸死,當時他們正在齣席眾議院軍事委員會關於他們提交預算的聽證會……
我們很難接受——然而我們必須想象——這個假設性情境的災難性後果。這隻是用來闡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恐怖組織從朝鮮或巴基斯坦買到或偷到一枚核彈,或者從儲存著高濃縮鈾或鈈卻沒有足夠防衛措施的國傢之一偷到核反應堆中的裂變物質,其結果就與上例相似。
在某個城市引爆一枚核彈的危險是確實存在的。然而,雖然這個災難會導緻比“9·11”事件嚴重數百倍的傷亡,公眾對此卻隻有模糊的意識。其結果是,我們現有的措施不足以應付即使是小規模核攻擊導緻的災難性後果。
本書旨在把我們麵臨的嚴峻危險告訴公眾,並敦促各國政府采取措施以大大降低這種危險。我講述的是,我把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和超越一切的目標轉變為確保核武器永不再被使用。
我的特殊經曆使我敏銳地認識到核危險,並思考幾乎不可想象的核戰爭後果。我對於使用戰略核武器的各種可能選擇有第一手經驗,特彆是接觸過絕密的內情,而這些使我具有獨特的、冷靜思考的優勢,進而可以得齣結論:核武器不再給我們提供安全,而是給安全提供危險。我認為,作為知情者,必須把自己瞭解的這些危險告訴公眾,並且必須讓公眾知道我對該問題的想法,即該做些什麼纔能使未來幾代人擺脫逐年增長的核危險。
在整個冷戰和大量構建核武庫的年代裏,世界曾麵臨由於誤算或偶發事故造成核災難的前景。我認為這些危險從來不隻是理論上的。我曾在古巴導彈危機時做過分析員的工作,並且此後在國防部擔任過3個高級職位,這個經曆使我每日與這些令人恐怖的可能性有密切接觸。
雖然這些核危險隨著冷戰結束而消退,它們現在卻以一種令人警覺的新僞裝迴來瞭。自世紀之交以來,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緊張。由於俄羅斯在常規力量方麵遠遠不如美國和北約國傢,因此它的安全依賴於核力量。俄羅斯感覺自己受到北約擴展至它的邊境及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係統的威脅,其言論日益具有敵意。它的敵意論調是以大規模改進其核力量——新一代的導彈、轟炸機、潛艇及這些運載係統上的新型核彈頭——作為支持的。最不祥之兆是它拋棄瞭“不首先使用”政策,並聲稱準備用核武器對付它感受到的威脅,無論是核威脅還是常規威脅。越來越令人擔憂的是,俄羅斯可能由於嚴重的誤算而認為它的安全取決於先發製人地使用核武器以對付緊急情況。
除瞭這個日益增長的危險外,我們還麵臨著冷戰時代未曾有過的兩個新危險:地區性核戰爭,例如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核戰爭,以及核恐怖襲擊,如我在本文開端描述的那樣。
我在1996年(即我任國防部長的最後一年)的一段經曆使我認識到核恐怖威脅是實際存在的。一輛卡車上的炸彈在沙特阿拉伯的霍巴大廈(Khobar Tower)軍營附近被引爆,19名空軍人員被炸死,假如恐怖分子能把他的卡車開到離軍營更近的地方,數百名空軍人員可能被炸死(就像1983年在黎巴嫩發生的炸死220名海軍陸戰隊員那樣)。美國不知道是誰組織瞭這次襲擊,但是我們知道其目的是迫使我們從那個國傢撤軍,就像黎巴嫩的那次襲擊後美國撤軍那樣。
我認為我們在沙特阿拉伯的使命是重要的,如果在這種形式的壓力下撤軍將是嚴重的錯誤。所以,在沙特國王法赫德的閤作和支持下,我們把美國空軍基地搬遷到遠處,確保我們軍隊的安全並繼續執行我們的使命。我發布瞭聲明,宣布這個搬遷,我們將嚴密地防衛我們的新基地,恐怖集團將不能阻止我們完成在沙特的使命。
一個名叫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人在互聯網上刊載瞭對我的新聞發布會的反應,他號召發動對駐沙特阿拉伯的美軍的聖戰,並附有針對我個人的古怪而有威脅性的詩篇:
啊,威廉,明天你將被告知,
年輕人將麵對你狂妄自大的對手,
一個小夥子微笑著投入戰鬥,
並且帶著沾染血跡的長矛迴來。
5年後,在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更多地知道瞭本·拉登,我也明白瞭他發信息給我的全部含意。隨著分析傢們加強對本·拉登的恐怖集團“基地組織”的研究,他們認識到,這個組織的使命不僅是殺害數韆名美國人(如它在“9·11”事件中做的事),而是要殺害數百萬人,而且它要努力得到一枚核武器。如果基地組織得到核武器,我毫不懷疑他們將用於對付美國人。
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預防措施,我前麵戲劇性描述的核噩夢可能成為悲劇性的現實。這些預防措施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公眾介入就不能付諸實踐。本書解釋瞭這些危險,並闡述瞭能大大減少這些危險的措施。
我的內心依然充滿希望,我們能扭轉危險日益增長的趨勢,並提供我的最佳建議:該怎樣去扭轉。公眾隻有深刻瞭解危險是怎樣的現實和緊迫,纔會願意按這些建議去做。
這是一部讓我屏息凝.讀的作品。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常常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卻又能將最細微的情感捕捉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構建的那個世界深深吸引,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滿瞭未知的危險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主人公的每一次抉擇,都讓我心懸一綫,因為我深知,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場戰爭的幸存,更是關於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如何在絕望中尋找意義。我被書中那些關於人性的探討所打動,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陰暗麵,但他更強調瞭在睏境中閃耀的光輝。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充斥著那些驚心動魄的畫麵和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它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對生命的價值,有瞭更深刻的思考。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傑作。
評分我從未讀過如此能引起共鳴的作品。書中的情節雖然發生在極端情境下,但那些關於失去、關於愛、關於責任的思考,卻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麵對的。主人公的旅程,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跋涉,更是心靈上的洗禮。他經曆瞭從迷茫、恐懼到逐漸成熟、堅韌的過程,這種成長弧綫讓我覺得無比真實。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詩意的錶達,又不乏現實的殘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生活細節的描繪,即使在核戰的陰影下,人們依然會為瞭生存而努力,會去尋找食物,會去維係親情,這些微小的日常,反而更能襯托齣生命的意義。讀這本書,我仿佛與主人公一起經曆瞭一場靈魂的蛻變,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是一本有深度、有溫度的書,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欲罷不能,我一口氣讀完瞭,感覺心髒都快跳齣來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著主人公的每一次心跳加速,每一次瀕臨絕望又絕處逢生的掙紮。故事的展開一點也不拖遝,從最初的平靜生活,到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再到如何在這個破碎的世界中尋找一綫生機,每一個轉摺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驚嘆於作者的敘事功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爆發齣來的人性光輝和陰暗麵,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令人動容。有時候,我會因為主人公的某個選擇而捏一把汗,有時候,又會被他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核戰爭生存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人性的復雜和堅韌,以及在絕境中求生的可能性。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書中的情節和那些鮮活的人物,感覺自己也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冒險。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刺激、思考人性,並且不懼怕深刻話題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節奏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又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憂傷。作者擅長用簡練卻充滿力量的筆觸,勾勒齣那些驚心動魄的畫麵,以及角色內心的波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環境描寫的細膩,那種荒涼、破敗卻又暗藏生機的末日景象,仿佛就在我眼前展開。人物的塑造也極其成功,每一個角色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優缺點,他們在極端環境下互相扶持,又或是在利益麵前暴露本性,這種復雜的人際關係網,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我曾多次被書中某些情節的殘酷性所震撼,但同時,我又被那些微小的人性之光所打動。主人公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孤獨中建立聯係,這種頑強的生命力,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依然有追求美好和生存下去的勇氣。
評分我承認,一開始我被書名吸引是因為它那種撲麵而來的末世感和緊張刺激的氛圍。然而,讀下去之後,我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堂關於曆史、政治和人性的復雜課程,通過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展現瞭全球局勢的脆弱和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令人印象深刻,從各種軍事術語的運用,到對國際關係的微妙描繪,都顯示齣其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一切描繪成非黑即白,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鬥爭背後的動機,以及個人在宏大曆史洪流中的無力感和掙紮。我反復咀嚼書中關於選擇的部分,主人公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猶豫、痛苦和最終的決斷,都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這本書讓我對“和平”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的一切。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即便是在讀完之後,也會讓你不斷迴味,並對世界産生新的看法。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圖書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昨天下午網上訂貨,今天下班前送來~包裝完整~好!
評分見過老頭,所以纔買的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圖書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圖書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感覺自己萌萌噠
評分圖書不錯,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