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鉴斋杂著集

三鉴斋杂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炜湛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笔记小说
  • 文集
  • 杂著
  • 地方文献
  • 史料
  • 文学
  • 古籍
  • 三鉴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1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14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4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陈炜湛先生师从容庚、商承祚先生治古文字学,有中大古文字学“四大金刚”之一的称号。在治学之外,致力于古文字的普及工作,著有学术普及性读物多本。除此之外,还不辞辛劳往返于各大院校及相关研究单位普及古文字知识。此书即为演讲稿、提纲、录音整理稿的结集。   陈先生早岁曾随商承祚先生北游实习,历时近两个月。其间或记商老教诲,或记同门雅事,或记行程所见所闻,既有学术史的价值,亦颇富意趣。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术讲演录,收录陈炜湛先生自1976年至2015年学术讲演二十篇(另附其他学者相关序、跋各一篇),包括讲稿、讲演提纲及录音整理稿,内容以古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等。第二部分为北行日记,为陈炜湛先生青年时期随商承祚先生北游实习的记录,内容除从师问学之外,兼及各地见闻、生活琐事、同学交往,颇富意趣之外,亦有相当的学术史价值。书前有全彩插页六十余面,为陈炜湛先生手稿原件,可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作者简介

  陈炜湛,1938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早岁毕业于复旦大学,后于中山大学师从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治古文字学。著有《甲骨文简论》、《古文字趣谈》、《三鉴斋甲骨文论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学术讲演录
秦楚兴亡的比较
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
书法美学漫谈
谈谈使用规范字问题
帝王与书法——再论帝王与文字
我如何研究古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
漫谈古文字
从甲骨文到简化字
与研究生谈治学
关于历组卜辞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如何学习和研究古文字
兵前(营)说“兵”
古文字学与现代化
古文字与书法
认真读书与学术勇气——关于读书治学的一些补充
关于殷虚甲骨文的一些基本认识
《古文字学纲要》导读
增强学术自信,坚持语文现代化
中国文字与书法
北行日记

精彩书摘

  商老拓人面鼎,我们站在旁边“见习”。商老边拓边讲,向我们传授拓墨的知识和技术:先用白桔水润湿铜器,然后上纸(需用绵连纸),再用湿毛巾轻轻按纸,使之紧贴器面,这时纸张已全湿。紧接着,盖上一张能吸水的薄纸(最好是毛边纸,或禾多纸),用打刷轻轻打击,一方面是为了吸水使干,以便上墨,另方面是为了将纸打下去使有花纹处的纸突现出来。打击完毕后,便用棉花扑子上墨。扑子里面装棉花,外罩一层玻璃纸,然后用绸布扎紧。上墨时先上淡墨,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加浓。上完墨,将拓纸慢慢揭下,轻轻拭平,就算完工了。从刷白桔水到上墨,四五道工序,一环紧扣一环,丝毫马虎不得,任何一点出毛病,都会影响拓本的质量。商老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十分熟练、准确,对打刷、扑子等工具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北行日记》  ……

前言/序言

  陈炜湛

  中岁以来,我应命或应邀所作学术讲演约有二十余次。或撰有讲稿,或仅拟一详略不一之提纲,或仅有腹稿,临场随机而言。现场如有录音则有录音整理稿。本卷所录,即大致分三类:一、讲稿,如《秦楚兴亡的比较》;二、讲演提纲,如《与研究生谈治学》、《古文字与书法》、《关于殷虚甲骨文的一些基本认识》;三、录音整理稿,如《增强学术自信,坚持语文现代化》、《中国文字与书法》。亦有既撰提纲复录音者,《如何学习和研究古文字》便是。故以文本论,手稿或与排印(打印)本并存,或仅存手稿,或仅有排印(打印)本。二者并存于一集,今世或已少见;规范字与毛笔字手写体各尽其用,俾或览手稿,或阅铅字,于读者或亦两便。是耶非耶,敬候读者赐教。

  就讲演内容而言,则以古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等,实不出语言文字学范畴。唯一例外是“评法批儒”背景下的那次讲演,所论秦楚兴亡,实属史学家讨论的题目,我是“门外史谈”,除了留有无法抹去的“背景”即时代烙印外,恐怕还说了不少外行话。之所以仍存之而收入本集,是因为这在当时是一新题目,即在今日亦尚有研究价值,再则借以保存一段历史记忆。于己于人有益无害,相信读者自可舍“烙印”而直评鄙见之得失也。

  本书之得以编成问世,多赖伟武学弟鼓励与督促并代理出版之相关事宜,伟武并遣其弟子陈送文、蔡一峰、柳洋三君任整理文稿并输入电脑(含手稿)之役。送文君于二零一四年获博士学位,一峰、柳洋二君为在学之博士生,他们为此稿先后耗去许多业余时间,悉心校录,费力复劳心,真所谓“非夫人之力不及此”也。特志之以申谢忱。

  年逾古希后,我常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之叹。所幸我校古文字学研究后继有人,我乃得“后继”者之助而稍有所为,绵薄之力亦有所施焉。近年印行之《古文字学纲要》(修订本)、《三鉴斋甲骨文论集》、《北行日记与虞山四记》是其证,是书之印行又一证也。后生固可“畏”,后生亦可爱也。若无“后生”相助,“老朽”便老朽矣,无能为也矣。

  今年适逢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敢献此册以为微薄贺礼,衷心祝愿我青年时代在此求学,中年在此工作以至退休之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即今古文字研究所,继往开来,蒸蒸日上,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两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再创辉煌。

  二零一六年三月廿四日 陈炜湛

  序于中山大学三鉴斋

  附 白

  本书原名《三鉴斋杂著之二·学术讲演录》,以前年已刊有《三鉴斋杂著之一·北行日记与虞山四记》也。书成,有学友谓前出“杂著之一”系自刊本“非卖品”,流传甚少,而《北行日记》于学界颇有参考价值,宜与《讲演录》合为一集而刊之云,且出版社亦有此雅意,乃附入而易为今名。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陈炜湛白


《洞冥记》:奇幻志怪的悠远回响 《洞冥记》,一部充满奇思妙想与瑰丽想象的志怪小说,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生动的故事,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神秘未知领域的门。它并非一部正史,也非寻常的说教之作,而是寄寓了作者对宇宙万物、神仙鬼怪、异域风情的奇特观察与大胆构筑。 这部作品的魅力,首先在于其构建的宏大而又细致的奇幻世界。在这里,山川异域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充满了超乎寻常的生灵与奇异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洞冥”二字,便暗示了其核心内容——探究那些隐藏在幽深之处、不为凡人所知的奥秘。无论是天界的缥缈仙境,还是地下的幽冥鬼域,抑或是四海之外的奇绝国度,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传说。这些描绘,往往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仿佛是从遥远的洪荒时代流传下来的低语,又像是从梦境深处悄然浮现的幻象。 作品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严谨的编年体,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自由奔放的游记或漫谈。作者像是漫步在无尽的想象花园中,随心所欲地采撷他认为奇绝之事,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出来。这些故事,时而描绘神仙的逍遥游,时而讲述鬼怪的兴衰变迁,时而又穿梭于人界与异域之间,展现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文明与生命。其中不乏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奇闻异事,例如那些身形奇异、习性怪诞的异兽,那些拥有通天彻地的神力的仙人,以及那些潜藏在黑暗中的神秘力量。这些元素的组合,共同构成了《洞冥记》独特的志怪图景。 《洞冥记》并非仅仅满足于猎奇,其背后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世事的某种隐喻和思考。虽然作品表面上讲述的是神怪之事,但细细品味,不难从中窥见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人生百态的微妙观察。那些神仙的飞升与堕落,鬼怪的善恶报应,异域的风俗人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视为对现实世界的投射与映射。作者通过这些虚构的叙事,探讨了权力、欲望、贪婪、善良等永恒的主题,并以一种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现了作者对这些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再者,作品的语言风格也独具特色。作者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色彩斑斓的词汇,将那些抽象或难以描绘的意象转化为读者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画面。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韵味,既有汉代志怪小说的朴拙之美,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才情与想象。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洞冥记》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那个奇幻的世界之中,与其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 《洞冥记》所描绘的异世界,并非全然脱离现实的空穴来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会从当时的地理知识、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记载中汲取灵感。他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提炼、升华,最终演化成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因此,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当时人们认知世界边界的拓展,是那个时代对未知世界探索与想象的生动体现。 总体而言,《洞冥记》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的志怪小说。它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瑰丽奇幻的描绘、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含蓄深刻的寓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秘世界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那份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阅读《洞冥记》,便是在与一份古老而璀璨的想象力对话,是在触摸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精神世界。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奇观,更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与启迪。 《山海经》:古老东方文明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民俗、天文、动植物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至今仍然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它并非一部叙事严谨的小说,也不是一部逻辑清晰的学术论著,而是一种集描述、传说、歌谣、神话于一体的独特文本,以其庞杂的信息量和古朴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及周边世界的图景。 《山海经》最直观的魅力,在于其对广袤地域的描绘。它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山脉、河流、湖泊、海岸线,甚至远达海外的异域。这些地理信息,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着许多与实际地理不符之处,但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作者通过对这些山川的描述,不仅记录了它们的方位、走向,更重要的是,他们赋予了这些山川以生命和故事。例如,书中会详细记载某座山上有何种奇特的植物,栖息着何种神异的动物,甚至隐藏着何种矿藏,又与哪位神祇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地理与神话的结合,使得《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和神秘的色彩。 除了地理,《山海经》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汪洋恣肆的神话世界。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祇、怪兽、异人、神术。这些神祇,有的是掌管自然之力的创世神,有的是守护一方的地域神,有的是掌管祭祀或战争的司职神。他们的形象、来历、能力以及与人类的互动,构成了《山海经》丰富而庞杂的神话体系。而那些形态各异、习性怪诞的怪兽,更是《山海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些怪兽,有的具有强大的力量,有的象征着某种预兆,有的则以其奇特的外形和行为,挑战着人们的想象极限。例如,烛龙、穷奇、饕餮等,至今仍是汉语中形容凶恶或贪婪的经典词汇。 《山海经》中的内容,并非仅仅是零散的神话和地理描述的堆砌,其中也隐藏着对古代社会风貌和民俗的记录。书中对一些部族的居住地、生活习俗、祭祀方式、甚至衣食住行都有所提及。这些零散的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书中对某些部族的描述,可能反映了古代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某些痕迹;对某些祭祀仪式的记载,则可能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山海经》的语言风格,古朴而凝练。作者并未采用华丽的辞藻或曲折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记录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简洁的语言,反而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和历史感,让读者仿佛在阅读一份古老的文献,从中探寻失落的文明密码。虽然文字晦涩难懂之处不在少数,但正是这种挑战,也使得《山海经》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解读的宝库。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这恰恰也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它似乎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历经数代人的增补和修订,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这种集体创作的性质,也使得《山海经》的内容更加庞杂,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符合其“百科全书”的特质。 《山海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它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如何理解宇宙的运行,如何处理与超自然力量的关系。书中那些奇特的想象,那些充满力量的神祇,那些象征着各种寓意的怪兽,都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好奇与探索。 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伟大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奇特的想象、古朴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古代世界的窗户。阅读《山海经》,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古籍,更是在与一份古老的智慧对话,是在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脉清流。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早期对世界最原始、最深刻的认识与想象,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璀璨的遗产之一。 《搜神记》:志怪小说之滥觞与璀璨 《搜神记》,一部在中国志怪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以其精炼的笔触、奇绝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勾勒出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它并非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取胜,而是以一个个独立而精彩的“鬼神故事”串联而成,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闪耀着引人入胜的光芒。 《搜神记》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这部作品涵盖了神仙鬼怪、奇闻异事、灵异传说、方术异能等方方面面。作者干宝在其中广泛搜集了汉代至东晋时期流传的各种传说和故事,并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精湛的文笔,将它们记录下来。书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奇异经历的描绘,也有对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既有对神祇仙人的神秘活动的记述,也有对鬼魅精怪的惊险故事的叙述。这种内容上的多元性,使得《搜神记》宛如一个古代超自然现象的宝库,满足了读者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作品的叙事风格,以“记”为主,即以简短、精炼的篇幅,记述一件奇异之事。这种“记”的风格,恰恰符合了志怪小说的特点: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复杂,而在于展现事件的奇特与神秘。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被精心打磨的宝石,虽然体积不大,却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作者的叙事,往往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却能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引人遐想的氛围。例如,书中关于某些神仙的点化,或某些鬼怪的报复,都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便能感受到故事的奇特之处。 《搜神记》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其对后世志怪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或完善了许多志怪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模式。许多后来的作家,在创作自己的志怪作品时,都曾借鉴《搜神记》的写作经验。《搜神记》中的许多故事,如“韩凭夫妇化为鸳鸯”、“管辂占卜”、“李寄斩蛇”等,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并被后世的戏剧、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广泛改编和演绎。可以说,《搜神记》为后世志怪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重要的标杆。 更深层次来看,《搜神记》并非仅仅是记录一些奇闻异事,它也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因果报应等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故事中,作者通过神鬼之说, subtly 地表达了对善恶有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观念。那些作恶多端者最终受到惩罚,而善良正直者则得到善报,这样的情节在《搜神记》中屡见不鲜。这种对因果报应的强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搜神记》的语言,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韵味。虽然其文字有时会显得较为晦涩,但正是这种古老的文字,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历史感和神秘感。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将那些虚无缥缈的神鬼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例如,书中对某些鬼怪的形态、声音、习性的描绘,都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 总而言之,《搜神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志怪小说。它以其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叙事、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古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古代人们对生命、命运、道德的理解与思考。阅读《搜神记》,就是走进一个充满古老智慧和奇特想象的宝库,感受中国古代志怪文学的独特魅力。 《搜神后记》:奇幻想象的延续与拓展 《搜神后记》,作为一部与《搜神记》同源同宗的志怪小说,延续了前者的奇幻叙事风格,并在其中注入了新的想象与视角。它并非对《搜神记》的简单模仿,而是以一种“后记”的姿态,承接并拓展了志怪文学的疆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离奇的超自然世界。 《搜神后记》继承了《搜神记》的精髓,即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单元,串联起一个个惊心动魄或引人入胜的奇闻异事。这些故事,依然围绕着神仙鬼怪、妖魔精怪、灵异现象等主题展开。然而,《搜神后记》在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上,展现出了一种更为大胆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说《搜神记》更侧重于对民间流传的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奇异经历的搜集整理,那么《搜神后记》则在这些基础上,更加侧重于作者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对神话传说进行了更加自由的重塑和拓展。 作品中的叙事,往往更加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虽然依然保持着志怪小说“记”的简洁风格,但《搜神后记》的故事往往更加跌宕起伏,人物的命运也更加扑朔迷离。作者在讲述鬼神故事的同时,也常常融入了对人性、命运、善恶等主题的思考。例如,某些故事中,对于人类的贪婪、欲望的描绘,与神鬼世界的力量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搜神后记》的语言风格,同样保持着古朴典雅的特点,但相较于《搜神记》,其文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流畅和富有文学色彩。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那些抽象或难以描述的意象,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奇幻之处。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既有对古代传说的敬畏,又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继续丰富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宝库,更在于它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持续关注和想象力。在《搜神记》之后,依然有如此多新颖奇特的志怪故事被创作出来,这充分说明了志怪文学在中国古代的生命力旺盛。《搜神后记》的出现,也证明了志怪小说并非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可以承载作者的个人风格、思想感悟,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 总体而言,《搜神后记》是《搜神记》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吸引着读者走进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世界。阅读《搜神后记》,就是与一份古老的想象力对话,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神秘世界的独特视角和不竭的创作热情。它为我们展现了志怪小说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其在传承古代文化和探索未知领域方面的独特价值。 《搜神记》与《搜神后记》的关联与辨析 这两部作品之所以常被一同提及,是因为它们都属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范畴,并且都以“搜神”为名,暗示了其内容的核心——搜集和记载关于神、鬼、怪、异的传说故事。它们在题材、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搜神记》,如前所述,是志怪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其广泛的搜集和精炼的笔触,奠定了志怪小说的基本形态。其内容多源于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观察。 《搜神后记》,则是在《搜神记》的影响下,进一步对志怪题材进行拓展和深化的作品。它可能在继承《搜神记》的搜集整理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更多个人的想象和创作。因此,《搜神后记》的故事有时会显得更加离奇,想象力更加天马行空。 在内容层面,两者都聚焦于超自然现象。但《搜神后记》可能会在细节的刻画、情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文学性。一些关于人与神鬼之间关系、因果报应的探讨,在《搜神后记》中也可能被赋予了更为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作者层面,虽然《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历史上较为明确,但《搜神后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则存在一些争议,这也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无论其具体作者是谁,这两部作品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神秘世界和超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以及古代文人丰富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搜神记》和《搜神后记》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志怪小说的一座高峰,后者则是在这座高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延伸,为后世的志怪文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范本和灵感。阅读它们,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古代的“奇闻异事录”,既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也能从中窥见古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积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的韵律感和音韵美学角度来看,作者的中文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使得阅读过程如同欣赏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激昂的高潮,也有宁静的低回。特别是他描写自然景色的部分,那些描绘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词汇,用得极其考究,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描绘的精确性,很少出现生硬的堆砌辞藻的现象。我甚至会忍不住大声朗读某些段落,去感受那些四字词组和对仗句之间迸发出的内在节奏感。这种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在当代写作中是越来越少见了,很多作品为了追求速度感和直白,牺牲了语言本身的质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对于学习写作或者对中文文学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范本,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其背后的声韵布局和结构安排。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指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我们似乎都在忙着消费信息,却很少有时间进行内心的沉淀和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对“无用之用”的推崇,非常具有疗愈效果。他会花大量篇幅去描述一朵花的开放,或者一块旧石头的纹理,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质感恰恰蕴藏在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瞬间之中。阅读这本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点,而是为了重塑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像是一剂温和的清醒剂,让我们从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生命的本真意义。我发现自己读完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观察窗外天空的颜色变化,或者留意手中茶杯的温度,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提供的价值远超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看似松散随意,实则暗含一条若有若无的哲学脉络在其中运行。它不像那种严谨的学术著作,章节之间有明确的逻辑递进,更像是一个饱学之士,在不同心境下,信手拈来记录下的感悟与见闻的合集。这种“杂著”的形态,恰恰提供了极大的阅读自由度。我可以随手翻到任何一页,都能获得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思考片段。我特别喜欢他谈论“时间”与“记忆”的那些篇章。他的观点颇为新颖,将时间比作一种可被感知、可被“修复”的物质,而非仅仅是线性的流逝。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对自身已有的认知发起挑战。这种思辨性的文字,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邀请你一同探索未知领域的向导。对于一个热衷于哲学思考,又对传统文化抱有探究热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充满宝藏的迷宫,值得反复探索。

评分

初读下来,我立刻被作者那极其老辣而又充满生活智慧的笔触所吸引。他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急不缓,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或者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比如他描述某个旧时街市的段落,那种市井的喧嚣、商贩的叫卖声,乃至空气中弥漫的油烟味和香料味,都仿佛穿透纸面直抵鼻端,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功力绝非一日之寒,看得出作者在人生阅历和观察事物上的深度。特别是他对人性细微之处的刻画,那种微妙的嫉妒、不易察觉的温情,都被他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捕捉并呈现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或说教,全凭意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比那些动辄长篇大论分析人性的作品要高明得多,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被悄悄地拉进了一个个真实的时代切面之中,体验着那些早已消逝的日常百态。这种叙事的力量,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让人读完一段,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很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式线装书的韵味被现代印刷技术完美地复刻了出来,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扉页上的题字更是别具匠心,笔法苍劲有力,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种文人墨客的雅致氛围之中。我特意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翻阅起来,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油墨的香气混合着书页特有的陈旧气息,简直是一种享受。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一些篇章的空白处似乎留下了一些批注的痕迹,虽然只是印刷上去的,但那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足以见得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往往在这些“可有可无”的细节上敷衍了事,但这本书显然反其道而行之,让我感受到了匠人的精神。我期待着深入其中,看看文字内容是否能与这精美的外表相匹配,带来同等的阅读愉悦。整体而言,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