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陳煒湛先生師從容庚、商承祚先生治古文字學,有中大古文字學“四大金剛”之一的稱號。在治學之外,緻力於古文字的普及工作,著有學術普及性讀物多本。除此之外,還不辭辛勞往返於各大院校及相關研究單位普及古文字知識。此書即為演講稿、提綱、錄音整理稿的結集。 陳先生早歲曾隨商承祚先生北遊實習,曆時近兩個月。其間或記商老教誨,或記同門雅事,或記行程所見所聞,既有學術史的價值,亦頗富意趣。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學術講演錄,收錄陳煒湛先生自1976年至2015年學術講演二十篇(另附其他學者相關序、跋各一篇),包括講稿、講演提綱及錄音整理稿,內容以古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漢字簡化與規範化等。第二部分為北行日記,為陳煒湛先生青年時期隨商承祚先生北遊實習的記錄,內容除從師問學之外,兼及各地見聞、生活瑣事、同學交往,頗富意趣之外,亦有相當的學術史價值。書前有全彩插頁六十餘麵,為陳煒湛先生手稿原件,可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作者簡介
陳煒湛,1938年生,江蘇常熟人,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早歲畢業於復旦大學,後於中山大學師從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治古文字學。著有《甲骨文簡論》、《古文字趣談》、《三鑒齋甲骨文論集》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言
學術講演錄
秦楚興亡的比較
甲骨文的學習和研究
書法美學漫談
談談使用規範字問題
帝王與書法——再論帝王與文字
我如何研究古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學習和研究
漫談古文字
從甲骨文到簡化字
與研究生談治學
關於曆組蔔辭論爭的迴顧與思考
如何學習和研究古文字
兵前(營)說“兵”
古文字學與現代化
古文字與書法
認真讀書與學術勇氣——關於讀書治學的一些補充
關於殷虛甲骨文的一些基本認識
《古文字學綱要》導讀
增強學術自信,堅持語文現代化
中國文字與書法
北行日記
精彩書摘
商老拓人麵鼎,我們站在旁邊“見習”。商老邊拓邊講,嚮我們傳授拓墨的知識和技術:先用白桔水潤濕銅器,然後上紙(需用綿連紙),再用濕毛巾輕輕按紙,使之緊貼器麵,這時紙張已全濕。緊接著,蓋上一張能吸水的薄紙(最好是毛邊紙,或禾多紙),用打刷輕輕打擊,一方麵是為瞭吸水使乾,以便上墨,另方麵是為瞭將紙打下去使有花紋處的紙突現齣來。打擊完畢後,便用棉花撲子上墨。撲子裏麵裝棉花,外罩一層玻璃紙,然後用綢布紮緊。上墨時先上淡墨,然後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加濃。上完墨,將拓紙慢慢揭下,輕輕拭平,就算完工瞭。從刷白桔水到上墨,四五道工序,一環緊扣一環,絲毫馬虎不得,任何一點齣毛病,都會影響拓本的質量。商老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十分熟練、準確,對打刷、撲子等工具更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北行日記》 ……
前言/序言
陳煒湛
中歲以來,我應命或應邀所作學術講演約有二十餘次。或撰有講稿,或僅擬一詳略不一之提綱,或僅有腹稿,臨場隨機而言。現場如有錄音則有錄音整理稿。本捲所錄,即大緻分三類:一、講稿,如《秦楚興亡的比較》;二、講演提綱,如《與研究生談治學》、《古文字與書法》、《關於殷虛甲骨文的一些基本認識》;三、錄音整理稿,如《增強學術自信,堅持語文現代化》、《中國文字與書法》。亦有既撰提綱復錄音者,《如何學習和研究古文字》便是。故以文本論,手稿或與排印(打印)本並存,或僅存手稿,或僅有排印(打印)本。二者並存於一集,今世或已少見;規範字與毛筆字手寫體各盡其用,俾或覽手稿,或閱鉛字,於讀者或亦兩便。是耶非耶,敬候讀者賜教。
就講演內容而言,則以古文字學為主,兼及書法、漢字簡化與規範化等,實不齣語言文字學範疇。唯一例外是“評法批儒”背景下的那次講演,所論秦楚興亡,實屬史學傢討論的題目,我是“門外史談”,除瞭留有無法抹去的“背景”即時代烙印外,恐怕還說瞭不少外行話。之所以仍存之而收入本集,是因為這在當時是一新題目,即在今日亦尚有研究價值,再則藉以保存一段曆史記憶。於己於人有益無害,相信讀者自可捨“烙印”而直評鄙見之得失也。
本書之得以編成問世,多賴偉武學弟鼓勵與督促並代理齣版之相關事宜,偉武並遣其弟子陳送文、蔡一峰、柳洋三君任整理文稿並輸入電腦(含手稿)之役。送文君於二零一四年獲博士學位,一峰、柳洋二君為在學之博士生,他們為此稿先後耗去許多業餘時間,悉心校錄,費力復勞心,真所謂“非夫人之力不及此”也。特誌之以申謝忱。
年逾古希後,我常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之嘆。所幸我校古文字學研究後繼有人,我乃得“後繼”者之助而稍有所為,綿薄之力亦有所施焉。近年印行之《古文字學綱要》(修訂本)、《三鑒齋甲骨文論集》、《北行日記與虞山四記》是其證,是書之印行又一證也。後生固可“畏”,後生亦可愛也。若無“後生”相助,“老朽”便老朽矣,無能為也矣。
今年適逢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敢獻此冊以為微薄賀禮,衷心祝願我青年時代在此求學,中年在此工作以至退休之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即今古文字研究所,繼往開來,蒸蒸日上,在人纔培養與學術研究兩方麵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再創輝煌。
二零一六年三月廿四日 陳煒湛
序於中山大學三鑒齋
附 白
本書原名《三鑒齋雜著之二·學術講演錄》,以前年已刊有《三鑒齋雜著之一·北行日記與虞山四記》也。書成,有學友謂前齣“雜著之一”係自刊本“非賣品”,流傳甚少,而《北行日記》於學界頗有參考價值,宜與《講演錄》閤為一集而刊之雲,且齣版社亦有此雅意,乃附入而易為今名。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陳煒湛白
《洞冥記》:奇幻誌怪的悠遠迴響 《洞冥記》,一部充滿奇思妙想與瑰麗想象的誌怪小說,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生動的故事,為讀者開啓瞭一扇通往神秘未知領域的門。它並非一部正史,也非尋常的說教之作,而是寄寓瞭作者對宇宙萬物、神仙鬼怪、異域風情的奇特觀察與大膽構築。 這部作品的魅力,首先在於其構建的宏大而又細緻的奇幻世界。在這裏,山川異域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充滿瞭超乎尋常的生靈與奇異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洞冥”二字,便暗示瞭其核心內容——探究那些隱藏在幽深之處、不為凡人所知的奧秘。無論是天界的縹緲仙境,還是地下的幽冥鬼域,抑或是四海之外的奇絕國度,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動人的傳說。這些描繪,往往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仿佛是從遙遠的洪荒時代流傳下來的低語,又像是從夢境深處悄然浮現的幻象。 作品的敘事風格,與其說是嚴謹的編年體,不如說更接近於一種自由奔放的遊記或漫談。作者像是漫步在無盡的想象花園中,隨心所欲地采擷他認為奇絕之事,並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齣來。這些故事,時而描繪神仙的逍遙遊,時而講述鬼怪的興衰變遷,時而又穿梭於人界與異域之間,展現瞭各種形態各異的文明與生命。其中不乏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聞異事,例如那些身形奇異、習性怪誕的異獸,那些擁有通天徹地的神力的仙人,以及那些潛藏在黑暗中的神秘力量。這些元素的組閤,共同構成瞭《洞冥記》獨特的誌怪圖景。 《洞冥記》並非僅僅滿足於獵奇,其背後也蘊含著作者對人性和世事的某種隱喻和思考。雖然作品錶麵上講述的是神怪之事,但細細品味,不難從中窺見作者對當時社會風貌、人生百態的微妙觀察。那些神仙的飛升與墮落,鬼怪的善惡報應,異域的風俗人情,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被視為對現實世界的投射與映射。作者通過這些虛構的敘事,探討瞭權力、欲望、貪婪、善良等永恒的主題,並以一種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現瞭作者對這些主題的理解與感悟。 再者,作品的語言風格也獨具特色。作者擅長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色彩斑斕的詞匯,將那些抽象或難以描繪的意象轉化為讀者能夠感知和理解的畫麵。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韻味,既有漢代誌怪小說的樸拙之美,又融入瞭作者個人的纔情與想象。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使得《洞冥記》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帶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沉浸感,仿佛置身於那個奇幻的世界之中,與其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 《洞冥記》所描繪的異世界,並非全然脫離現實的空穴來風。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往往會從當時的地理知識、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記載中汲取靈感。他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閤、提煉、升華,最終演化成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因此,這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當時人們認知世界邊界的拓展,是那個時代對未知世界探索與想象的生動體現。 總體而言,《洞冥記》是一部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意蘊的誌怪小說。它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瑰麗奇幻的描繪、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含蓄深刻的寓意,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代人民對神秘世界的嚮往、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那份永不熄滅的探索精神。閱讀《洞冥記》,便是在與一份古老而璀璨的想象力對話,是在觸摸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精神世界。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奇觀,更是心靈深處的共鳴與啓迪。 《山海經》:古老東方文明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這部被譽為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民俗、天文、動植物的百科全書式的奇書,穿越瞭漫長的歲月,至今仍然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它並非一部敘事嚴謹的小說,也不是一部邏輯清晰的學術論著,而是一種集描述、傳說、歌謠、神話於一體的獨特文本,以其龐雜的信息量和古樸的文字,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中國及周邊世界的圖景。 《山海經》最直觀的魅力,在於其對廣袤地域的描繪。它詳細記載瞭中國古代的各種山脈、河流、湖泊、海岸綫,甚至遠達海外的異域。這些地理信息,雖然在現代看來可能存在著許多與實際地理不符之處,但卻反映瞭古代人們對世界地理的認知水平和想象力。作者通過對這些山川的描述,不僅記錄瞭它們的方位、走嚮,更重要的是,他們賦予瞭這些山川以生命和故事。例如,書中會詳細記載某座山上有何種奇特的植物,棲息著何種神異的動物,甚至隱藏著何種礦藏,又與哪位神祇有著特殊的聯係。這種地理與神話的結閤,使得《山海經》中的地理描述充滿瞭想象的張力和神秘的色彩。 除瞭地理,《山海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其汪洋恣肆的神話世界。書中記錄瞭大量的神祇、怪獸、異人、神術。這些神祇,有的是掌管自然之力的創世神,有的是守護一方的地域神,有的是掌管祭祀或戰爭的司職神。他們的形象、來曆、能力以及與人類的互動,構成瞭《山海經》豐富而龐雜的神話體係。而那些形態各異、習性怪誕的怪獸,更是《山海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這些怪獸,有的具有強大的力量,有的象徵著某種預兆,有的則以其奇特的外形和行為,挑戰著人們的想象極限。例如,燭龍、窮奇、饕餮等,至今仍是漢語中形容凶惡或貪婪的經典詞匯。 《山海經》中的內容,並非僅僅是零散的神話和地理描述的堆砌,其中也隱藏著對古代社會風貌和民俗的記錄。書中對一些部族的居住地、生活習俗、祭祀方式、甚至衣食住行都有所提及。這些零散的信息,為我們瞭解古代社會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例如,書中對某些部族的描述,可能反映瞭古代社會由母係社會嚮父係社會過渡的某些痕跡;對某些祭祀儀式的記載,則可能揭示瞭古代人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山海經》的語言風格,古樸而凝練。作者並未采用華麗的辭藻或麯摺的敘事,而是以一種近乎記錄的方式,將信息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簡潔的語言,反而增添瞭作品的神秘感和曆史感,讓讀者仿佛在閱讀一份古老的文獻,從中探尋失落的文明密碼。雖然文字晦澀難懂之處不在少數,但正是這種挑戰,也使得《山海經》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和解讀的寶庫。 《山海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學術界探討的焦點,這恰恰也增加瞭其神秘色彩。它似乎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曆經數代人的增補和修訂,纔逐漸形成瞭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這種集體創作的性質,也使得《山海經》的內容更加龐雜,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更加符閤其“百科全書”的特質。 《山海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記錄瞭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古代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瞭中國古代先民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它展示瞭古代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如何理解宇宙的運行,如何處理與超自然力量的關係。書中那些奇特的想象,那些充滿力量的神祇,那些象徵著各種寓意的怪獸,都體現瞭古代先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好奇與探索。 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偉大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視野、奇特的想象、古樸的語言,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古代世界的窗戶。閱讀《山海經》,不僅僅是在閱讀一部古籍,更是在與一份古老的智慧對話,是在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一脈清流。它所展現的,是中華民族早期對世界最原始、最深刻的認識與想象,是中華文明最古老、最璀璨的遺産之一。 《搜神記》:誌怪小說之濫觴與璀璨 《搜神記》,一部在中國誌怪小說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以其精煉的筆觸、奇絕的故事和豐富的內容,勾勒齣瞭一個光怪陸離、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它並非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取勝,而是以一個個獨立而精彩的“鬼神故事”串聯而成,猶如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閃耀著引人入勝的光芒。 《搜神記》的魅力,首先體現在其廣泛而深刻的內容。這部作品涵蓋瞭神仙鬼怪、奇聞異事、靈異傳說、方術異能等方方麵麵。作者乾寶在其中廣泛搜集瞭漢代至東晉時期流傳的各種傳說和故事,並以其獨到的眼光和精湛的文筆,將它們記錄下來。書中既有對曆史人物的奇異經曆的描繪,也有對民間傳說的搜集整理;既有對神祇仙人的神秘活動的記述,也有對鬼魅精怪的驚險故事的敘述。這種內容上的多元性,使得《搜神記》宛如一個古代超自然現象的寶庫,滿足瞭讀者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作品的敘事風格,以“記”為主,即以簡短、精煉的篇幅,記述一件奇異之事。這種“記”的風格,恰恰符閤瞭誌怪小說的特點:不追求情節的麯摺復雜,而在於展現事件的奇特與神秘。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顆被精心打磨的寶石,雖然體積不大,卻閃爍著獨特的光芒。作者的敘事,往往直入主題,不拖泥帶水,卻能營造齣一種撲朔迷離、引人遐想的氛圍。例如,書中關於某些神仙的點化,或某些鬼怪的報復,都以一種簡潔而有力的方式呈現,讓讀者在短時間內便能感受到故事的奇特之處。 《搜神記》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於其對後世誌怪小說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開創或完善瞭許多誌怪小說的寫作手法和敘事模式。許多後來的作傢,在創作自己的誌怪作品時,都曾藉鑒《搜神記》的寫作經驗。《搜神記》中的許多故事,如“韓憑夫婦化為鴛鴦”、“管輅占蔔”、“李寄斬蛇”等,都成為瞭傢喻戶曉的經典,並被後世的戲劇、小說、繪畫等藝術形式廣泛改編和演繹。可以說,《搜神記》為後世誌怪文學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樹立瞭重要的標杆。 更深層次來看,《搜神記》並非僅僅是記錄一些奇聞異事,它也寄寓瞭作者對人生、命運、因果報應等問題的思考。在許多故事中,作者通過神鬼之說, subtly 地錶達瞭對善惡有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觀念。那些作惡多端者最終受到懲罰,而善良正直者則得到善報,這樣的情節在《搜神記》中屢見不鮮。這種對因果報應的強調,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嚮。 《搜神記》的語言,充滿瞭古樸、典雅的韻味。雖然其文字有時會顯得較為晦澀,但正是這種古老的文字,賦予瞭作品獨特的曆史感和神秘感。作者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描寫,將那些虛無縹緲的神鬼世界描繪得栩栩如生。例如,書中對某些鬼怪的形態、聲音、習性的描繪,都極具畫麵感,讓讀者仿佛親眼所見。 總而言之,《搜神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誌怪小說。它以其豐富的想象、精煉的敘事、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神秘與奇幻的古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摺射齣古代人們對生命、命運、道德的理解與思考。閱讀《搜神記》,就是走進一個充滿古老智慧和奇特想象的寶庫,感受中國古代誌怪文學的獨特魅力。 《搜神後記》:奇幻想象的延續與拓展 《搜神後記》,作為一部與《搜神記》同源同宗的誌怪小說,延續瞭前者的奇幻敘事風格,並在其中注入瞭新的想象與視角。它並非對《搜神記》的簡單模仿,而是以一種“後記”的姿態,承接並拓展瞭誌怪文學的疆域,為讀者呈現瞭一個更加廣闊、更加離奇的超自然世界。 《搜神後記》繼承瞭《搜神記》的精髓,即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單元,串聯起一個個驚心動魄或引人入勝的奇聞異事。這些故事,依然圍繞著神仙鬼怪、妖魔精怪、靈異現象等主題展開。然而,《搜神後記》在內容的選取和呈現上,展現齣瞭一種更為大膽和豐富的想象力。如果說《搜神記》更側重於對民間流傳的傳說和曆史人物的奇異經曆的搜集整理,那麼《搜神後記》則在這些基礎上,更加側重於作者個人的想象力發揮,對神話傳說進行瞭更加自由的重塑和拓展。 作品中的敘事,往往更加注重情節的戲劇性和衝突性。雖然依然保持著誌怪小說“記”的簡潔風格,但《搜神後記》的故事往往更加跌宕起伏,人物的命運也更加撲朔迷離。作者在講述鬼神故事的同時,也常常融入瞭對人性、命運、善惡等主題的思考。例如,某些故事中,對於人類的貪婪、欲望的描繪,與神鬼世界的力量形成鮮明對比,引發讀者對現實人生的反思。 《搜神後記》的語言風格,同樣保持著古樸典雅的特點,但相較於《搜神記》,其文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流暢和富有文學色彩。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那些抽象或難以描述的意象,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麵,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奇幻之處。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韻味,既有對古代傳說的敬畏,又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熱情。 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繼續豐富瞭中國古代誌怪小說的寶庫,更在於它展現瞭古代文人對於超自然現象的持續關注和想象力。在《搜神記》之後,依然有如此多新穎奇特的誌怪故事被創作齣來,這充分說明瞭誌怪文學在中國古代的生命力旺盛。《搜神後記》的齣現,也證明瞭誌怪小說並非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可以承載作者的個人風格、思想感悟,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的。 總體而言,《搜神後記》是《搜神記》精神的延續和發揚。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繼續吸引著讀者走進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古代世界。閱讀《搜神後記》,就是與一份古老的想象力對話,感受中國古代文人對於神秘世界的獨特視角和不竭的創作熱情。它為我們展現瞭誌怪小說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以及其在傳承古代文化和探索未知領域方麵的獨特價值。 《搜神記》與《搜神後記》的關聯與辨析 這兩部作品之所以常被一同提及,是因為它們都屬於中國古代誌怪小說的範疇,並且都以“搜神”為名,暗示瞭其內容的核心——搜集和記載關於神、鬼、怪、異的傳說故事。它們在題材、風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上,都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搜神記》,如前所述,是誌怪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以其廣泛的搜集和精煉的筆觸,奠定瞭誌怪小說的基本形態。其內容多源於民間傳說、曆史軼事、以及作者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觀察。 《搜神後記》,則是在《搜神記》的影響下,進一步對誌怪題材進行拓展和深化的作品。它可能在繼承《搜神記》的搜集整理精神的同時,也融入瞭作者更多個人的想象和創作。因此,《搜神後記》的故事有時會顯得更加離奇,想象力更加天馬行空。 在內容層麵,兩者都聚焦於超自然現象。但《搜神後記》可能會在細節的刻畫、情節的設置上,更加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文學性。一些關於人與神鬼之間關係、因果報應的探討,在《搜神後記》中也可能被賦予瞭更為生動的錶現形式。 在作者層麵,雖然《搜神記》的作者乾寶在曆史上較為明確,但《搜神後記》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則存在一些爭議,這也為其增添瞭一層神秘色彩。不過,無論其具體作者是誰,這兩部作品都代錶瞭那個時代對於神秘世界和超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以及古代文人豐富的想象力。 總而言之,《搜神記》和《搜神後記》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誌怪小說的一座高峰,後者則是在這座高峰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和延伸,為後世的誌怪文學提供瞭更豐富的範本和靈感。閱讀它們,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古代的“奇聞異事錄”,既能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也能從中窺見古代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