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0-10岁家长 赞美,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吗?
如何划分父母与孩子的隐私界限?
孩子不怕惩罚又不屑奖赏,怎么办?
既不能打骂管教,又不能纵容管教,到底该怎样把握界限?
这些困惑,也许每个妈妈都会遇到
正面管教
立场坚定而有弹性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这些教育理念,你可能都听过
很多人道理都懂,但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付诸行动
这本书,算不上“家教圣经”,也不能解决所有的育儿问题
它只是从父母关心、困惑的问题入手
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不切实际的“假大空”
作者将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
通过接地气的语言、紧贴现实的案例娓娓道来
希望能为您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内容简介
教养,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正向态度能让孩子乐观自信、积极进取、遵守社会秩序,也能让您的教养工作备感轻松。
本书通过近100个实例,深度剖析了孩子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和行为特点,并给父母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指导父母用对的情绪、对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摆脱负面行为。
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不切实际的“假大空”,本书作者将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通过接地气的语言、紧贴现实的案例娓娓道来,希望能为您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作者简介
陈芳宜
彰化师范大学特教系研究所毕业。
目前任教于台北市启明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长达25年。
长期与有特殊问题的孩子相处,喜爱他们有如天使般的单纯心灵,也心疼他们被一般大众“异类化”,深刻认识到品格、美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精彩书评
这本书刷新了我的家教理念。“管教孩子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的确是这样。有时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其实是自己心情不好,那样对孩子太不公平了。——Linda妈
书中介绍了很多不吼不叫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受益匪浅。看了之后觉得,当好父母,需要用一生来修炼。我会更努力的。——晴晴妈
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孩子居然没那么逆反了。看来方法太重要了。——小岛爸
目录
第1章
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
拥有正向态度的孩子,能力也会比一般孩子强,有自信,同时勇于尝试与表现。因为肯定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告诉自己:“我会把事做好!”
01|正向态度的构成要素 /2
02|正向态度是无价资产 /6
03|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丹 /9
04|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态度,先要明白几件事 /10
05|“回应”好过“反应” /18
第2章
孩子的负面行为,是爸妈管教不当惹的祸
在我所教导的学生中,来自纵容型家庭的学生与权威型家庭的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谓“旗鼓相当”,都让人很头疼。权威型家庭的学生惹是生非是借机发泄,尝尝“反抗”的滋味;纵容型家庭的学生,则是为所欲为、目中无人,到处惹是生非。
01|权威管教是孩子健康情绪的杀手 /24
02|纵容管教会使你手中的教养缰绳失控 /26
03|纵容换来孩子的加倍叛逆 /28
04|纵容的下场是孩子肆无忌惮地操控一切 /30
05|别当全天候待命救援的父母 /32
06|家庭气氛决定孩子的行为态度 /34
第3章
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
想要培养孩子的正向态度并不困难,只要遵守爱孩子的7条正确准则,孩子自然会因为满足了被爱、被接纳等基本心理需求,而开始产生自信并且肯定自我。
01|立场坚定但有弹性──培养孩子思考、提问与质疑的能力 /43
02|尊重孩子,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的最佳法宝 /46
03|犯错,是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 /49
04|教养,在于“称职”而不在于“完美” /51
05|真正爱孩子,就要有限制、有条件 /53
06|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 /55
07|父母态度一致,孩子才能建立正确价值观 /57
第4章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训练孩子独立时,必须确保孩子有绝对的安全感,要让孩子觉得有人随时可以保护他,做他的后盾,不会让他陷入孤立无援的恐慌中。孩子会因为信心而产生勇气而独立,而其自信心就来自父母的爱与保护。
01|消除分离焦虑的方法──保持适当距离 /63
0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这样做 /68
0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这样做 /71
04|尊重孩子独处的时间与空间 /75
第5章
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回应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负面行为”,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往往专注于一件事,但却努力过头了。
01|造成孩子行为脱轨的4大主因 /84
02|“引起父母注意”的想法,影响孩子的行为 /86
03|“贿赂”只会使孩子学会操控父母 /92
04|奖赏时机决定效果好坏 /99
05|鼓励孩子追求卓越而非表现完美 /105
06|对于孩子的负面行为,要停→看→听→了解 /108
第6章
养成孩子正向生活态度的6大技巧
要训练孩子正向的生活态度,就必须允许孩子拥有选择权,并让他们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这个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拥有了某些权利,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立性,反而更愿意与父母配合。
01|对待孩子要爱与权威兼具 /116
02|教导孩子为自己负责 /118
03|训练孩子有计划地运用与管理金钱 /123
04|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127
05|实际行动胜于“说破嘴” /130
06|体罚是管教孩子的最后手段 /132
第7章
鼓励比称赞更能激发孩子的正向态度
越常受到赞美的孩子,越缺乏面对失败的能力;而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就比较能够坦然面对失败。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对不可以毫无依据地给予孩子鼓励,在鼓励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实力到底有多少。
01|管教孩子,最重要的元素是鼓励 /140
02|过度赞美的喇叭未必管用,关掉它吧! /142
03|赞美+奖赏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正向 /145
04|引导孩子勇于面对挫折、挑战困难 /150
第8章
要感同身受,不要轻易判断对错
很多时候父母都将注意力放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上,完全拒绝理解他们的感受,同时又经常灌输他们某些情绪是不被接受的。以至于一旦这些情绪出现时,孩子马上就会认为自己也是不被父母接受的。
01|孩子越得不到聆听,情绪就越沮丧 /162
02|了解孩子感受的妙方是:用想象力圆个不可能的梦 /165
03|对孩子的委屈如何感同身受? /169
04|当你的情绪也遇到障碍时,怎么办? /175
精彩书摘
对于孩子的负面行为,要停→看→听→了解
切记,孩子所有的负面行为都事出有因。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别急着动怒、斥责,而要先想想孩子这些行为的动机。
孩子会逾矩通常有两大因素——引起父母注意和控制生活环境,而父母每天就在这两个“战场”上接受孩子的考验。要谨记的是,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表现,都直接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父母一定要妥善处理。而处理孩子负面行为有效方法就是:停→看→听→了解。
也许你经常嘴里念念有词地说:“喔!不!我不能被这小鬼激怒,不然又没好日子过了……”与其说些消极的话,不如改变一下念头,采取“停→看→听→了解”这个方法吧!下面是个成功的例子。
下午有朋友要到家里聚会,安迪的妈妈早上将房子打扫完毕后,就外出去采购东西。回到家后,她被眼前的惨状吓了一跳。七岁的
安迪把乐高玩具倒出来玩耍,玩具散落在客厅的各个角落。另外,地毯上还到处沾满果酱、花生酱,饮料也形成了一个“小湖”。安迪不只玩乐高,还玩点心!
多数妈妈见到这种惨状,个反应往往是:“我要宰了这小子!”安迪妈妈按捺不住,几乎脱口而出:“安迪!马上给我过来!”不过她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对自己说:“不行!我说过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
安迪早已吓得蜷缩在墙角,不知接下来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但妈妈只是简短地告诉他:“坐在这张椅子上别动,我待会儿就回来。”
说完便走到后院,边踱步边沉思。她冷静地分析现况并倾听内心的声音:“大声责骂、鞭打都不管用。”
五分钟后,妈妈回到屋里,安迪仍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判决”。妈妈看着地毯上的果酱、可乐,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她会马上拿肥皂、刷子来刷洗。可是,这一次她决定改变方式。刚才“停”住冲动的情绪,“看”清楚现况,现在,就来“听听”孩子怎么说。
妈妈:“安迪,我想知道客厅为什么这么乱?发生了什么事?”
安迪:“妈妈,对不起!”
妈妈:“妈妈知道你很抱歉,可是你明知道下午有客人,为什么还把客厅弄脏了?”
安迪:“我想玩乐高啊!”
妈妈:“我们不是有约定,你要先问妈妈可以在哪儿玩,而且我们也有规定,不可以坐在地毯上吃东西的啊!”
安迪:“我知道,可是人家肚子饿嘛!”
妈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定个新规定,午餐前我会替你准备三明治和饮料,不过一定要在厨房吃。现在呢,我要去准备午餐了,那你就把客厅清理干净,而且要在十分钟内完成哦!”
安迪:“知道了。”
十分钟后,妈妈回到客厅检查,大部分的乐高玩具都收回桶里,地毯擦得不是很干净,不过对一个七岁的小孩而言算是不错了。妈妈不想当着安迪的面清理他没擦干净的部分,于是便告诉他:“你做得很好,妈妈很感谢你的帮忙。”她让安迪到外头玩,然后
才开始清理残渍。
这件事让安迪了解到,把屋子弄脏就必须承担后果;而妈妈也体会到,冷静处理的效果远大于责打、惩罚。她打算在聚会时和朋
友们分享这个小故事和心得。
停→看→听→了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年龄层的孩子。他们不再遭受父母的辱骂、责打,而且每个孩子后都为自己的负面行为负起责任。这得归功于生活规律的训练,它有助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待孩子成年后,他会是个成熟、负责、有自信、人格健全的人。
前言/序言
《静水流深:生命成长的智慧》 内容梗概: 《静水流深:生命成长的智慧》是一本深入探讨个体生命成长轨迹的哲学散文集。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理论,也不是一本快速解决人生难题的指南。相反,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静谧的午后,为你缓缓铺陈人生成长的宏大画卷,邀你一同品味生命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深刻智慧。 本书从“静水”的意象出发,引申出生命的本真状态——一种看似平静,实则蕴藏着巨大能量与深邃智慧的底层流动。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万物生长规律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哲思名言的独到解读,试图揭示生命内在的成长逻辑。它强调,真正的成长并非外在的急功近利,而是源自内在的觉察与转化,如同静水之下,暗流涌动,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自我生命之旅的探索。 第一部分:根植于“静”的觉察 这一部分着重于引导读者回归生命的本源,学会“看见”。作者认为,许多生命中的困惑与挣扎,源于我们过度关注表象,而忽视了深层的原因。因此,他鼓励读者放下评判,以一种孩童般的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自己、观察世界。 “看见”的艺术: 作者从童年时对一粒沙、一片叶的专注开始,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的微小细节。他探讨了如何通过冥想、正念练习,以及简单的静坐,来培养一种“看见”的能力——看见自己情绪的起伏,看见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看见生活中的美与真。他引用了禅宗的“无心”之境,并非指心智的麻木,而是去除杂念,回归当下,以最纯粹的状态去感知。 生命的节律: 作者将自然的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比作生命内在的节律。他认为,个体生命同样遵循着“孕育-萌发-生长-成熟-衰老-回归”的周期。理解并顺应这些节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对抗。例如,在“萌发”的阶段,给予足够的耐心与滋养;在“成熟”的阶段,学会分享与传承;在“衰老”的阶段,拥抱智慧与宁静。 边界的智慧: 在人际关系中,“看见”同样至关重要。作者探讨了健康关系的建立,并非是无条件的融合,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他反思了“占有欲”与“爱”的区别,强调了“放手”也是一种深刻的爱,一种对个体生命自由空间的尊重。这包括对子女、伴侣、朋友,甚至是对自己的“看见”与“放手”。 第二部分:流淌于“深”的力量 在“看见”的基础上,本书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如何激活生命内在的力量,让“静水”真正“流深”。这一部分更侧重于行动与实践,但其根基依然是深刻的自我理解。 情绪的转化: 作者坦承,生活中难免有阴雨天气,情绪的波动是生命的常态。他提出,与其压抑或抗拒负面情绪,不如学习与其共处,并从中汲取养分。他并非提倡“积极思考”,而是鼓励一种“真实接纳”。例如,当愤怒来临时,不是试图立刻消除它,而是去理解愤怒背后的需求,去看见它所传递的信息。他分享了一些古老的智慧,如通过艺术、写作、体育等方式,将情绪的能量转化为创造性的输出。 挫折的熔炉: 生命的成长绝非坦途,挫折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熔炉”。作者从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中,看到了“苦难”赋予生命的高度。他并不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看见”挫折的意义,来锻造更坚韧的品格。他认为,那些看似“坏”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最宝贵的老师,教会我们谦卑、同情与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关系的深化: “静水流深”不仅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成长,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化。作者探讨了“同理心”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痛苦与喜悦。他强调了“倾听”的力量,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我,全身心地去接纳对方的表达。在亲子关系中,这意味着理解孩子的需求,而非强加自己的期望;在伴侣关系中,意味着共同经历风雨,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价值的追寻: 当个体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价值的追寻便成为自然的走向。作者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超越物质层面的,能够点燃生命激情的价值。这可能是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热爱,对社会的贡献,或是对真理的探求。他认为,当我们活出自己的价值时,生命便会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如静水深处,自有清泉涌动,滋养万物。 第三部分:回响于“永恒”的智慧 本书的最终部分,将视野进一步拓展,从个体生命的成长,升华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以及这种智慧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回响”。 时间的长河: 作者将个体生命比作一条河流,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他探讨了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去感受与历史、与宇宙的连接。他通过对古典哲学、宗教思想的解读,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永恒性与短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 传承与生生不息: “静水流深”的智慧,也体现在生命的传承之中。作者探讨了如何将生命的经验与智慧,以一种不被遗忘的方式传递下去。这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能够继承并发展这份宝贵的财富。他认为,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对生命整体的贡献。 宁静的力量: 最终,作者回到了“静”的意象。他认为,真正的“静”,是经历了“深”的流淌之后,所达到的那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宁静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在深刻理解生命之后,拥抱当下,坦然面对一切。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抵御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让生命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其内在的光辉。 生命的“回响”: 作者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邀请读者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将留下怎样的“回响”。这回响可以是爱的传递,智慧的分享,艺术的创造,或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相信,每一个生命,只要顺应其内在的节律,勇敢地探索其深度,就能在时间的维度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成为“静水流深”中,那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静水流深:生命成长的智慧》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没有绚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昂的论调,但它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引导我们去“看见”生命的美好与真相,去感受生命内在的力量,去追寻生命的价值,最终,在“静”与“深”的融合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与安宁。这是一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一场与生命真谛的温柔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