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开元 著
图书标签:
  • 秦始皇
  • 历史
  • 考古
  • 文化
  • 帝王
  • 统一
  • 秦朝
  • 历史研究
  • 文物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3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92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谜团的*历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却迷雾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吕不韦?昌平君有着怎样的双重身份?秦始皇的表叔怎么成了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后宫为何集体失载?坑儒是秦始皇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国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碎片,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集两千年以来秦始皇种种奇案于一身,从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试图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给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一个全新而合理的解答。史书没有记载的真相,李开元教授让你知道。


  

作者简介

李开元,四川成都人,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在秦汉史研究领域极负盛名。受侦探小说启发,将刑侦推理引入历史写作,所著的历史推理作品比小说还要好看,被誉为史学界福尔摩斯。

北大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后留学日本,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师法司马迁,景仰苏轼和罗素。致力于恢复历史学的人文精神,倡导研究与叙述并重、文史哲贯通的学风。作品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会讲故事的学者本就不多,像李开元教授这样,把一段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狗血宫廷权斗,讲成科学严谨、立意高远的悬疑推理故事的学者 ,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似乎还是仅见的一位。

——罗振宇

因为时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时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出治史写史的特色来,这是难得。多走,走出行走历史的理念和风格来,这就可贵了!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好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海外华人,其作品共同特点是文体自由、在逻辑合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飞扬至字字珠玑…….黄仁宇、李开元,莫不如是。

——江筱湖(资深书评人)

在李开元先生的著作中,充满了打破常规、追寻真相的执着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再版序 ⅶ

自 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ⅹⅲ

第一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001

是他,创立皇帝制度,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是他,挟雷霆之威,第一次统一了天下。他,秦始皇,姓嬴名政——且慢,据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吕政?原来,他的出生是一件两千年来的无头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商人吕不韦的私生子?无数学者参与讨论,却一筹莫展:史料如此缺乏,而最原始的记载《史记》却自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

(一) 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 司马迁惹的祸 002

2 嫌疑人名单 005

3 发现了“奇货”007

4 “奇货”的价值 011

5 最高商业机密 014

6 华丽的家族 017

7 公关第一步 020

8 华阳夫人的眼泪 025

9 初审的意见 027

(二)鉴定和取证

1 法律鉴定 029

2 刻玉符的意义 033

3 医学鉴定 035

4 太史公忽悠人 038

5 第三条证据 040

第二案 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043

秦始皇的青少年时代,历史记载几乎空白;唯一的线索就是他有三个弟弟:一个突然在前线投敌叛国,两个被秦始皇活活扑杀而死。秦始皇与弟弟们,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生死情仇?年轻国君,如何面对亲情背叛、人伦惨剧?夹杂其间的,又是怎样的政治阴谋?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 弟弟临阵倒戈 044

2 邯郸脱逃路 046

3 成蟜的身世 050

4 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052

5 嬴政委政于谁? 055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057

7 寡居的帝太后 061

8 献面首嫪毐 065

9 嫪毐为什么封侯? 067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 嫪毐之乱 071

2 四大疑问 074

3 他想攻击谁? 077

4 动乱的余波 080

5 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082

第三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087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这一年,秦楚两国政局都发生大动荡:前者有嫪毐之乱,后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杀。此时,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位神秘的楚国王子,在秦国为秦王浴血奋战。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谁?他为什么留在秦国?他跟秦始皇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088

2 又一桩质子事件 091

3 被抛弃的母子 094

4 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099

5 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103

(二)铜戈的秘密

1 发现铜戈 107

2 你买哪一站票? 110

3 破解“丞相状” 114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119

(三)丞相的反叛

1 挖出历史来 125

2 “□山”在哪里? 128

3 混合洗牌 131

4 打出后三张牌 134

5 一箭双雕 137

6 被隐瞒的历史 140

7 王翦复出 145

8 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148

9 一场失载的战争 152

10 昌平君之死 154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157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谁知道,他的皇后是谁?难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没有皇后?更为吊诡的是,不仅是始皇后,秦始皇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历史抹去了她们的身影?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 世上有无始皇后? 158

2 唯一的线索 161

3 不幸的儿女们 163

4 发掘公子公主墓 167

5 废长立幼的打算 170

6 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173

7 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176

8 胡亥的母亲是谁? 182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185

2 “坑儒”事件的始末 187

3 黄牌警告 190

4 召回扶苏 192

5 一着险棋 196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199

7 扶苏的复活 201

8 藤田教授的推测 204

9 谁是王后? 206

谜 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209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于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宫廷,司马迁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干脆没有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历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 新的嫌疑人 210

2 《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212

3 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215

4 从女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218

5 从男性视角看历史现场 220

6 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223

7 请动护宝槌 225

8 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227

9 移花接木的线索 231

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234

11 莫做“耳食者”239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 又是司马迁的错? 244

2 《穰侯列传》的启示 247

3 魏冄身世之谜 249

4 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252

5 发现《诅楚文》刻石 256

6 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258

7 秦楚“袍泽之亲” 261

8 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263

9 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266

10 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269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73

2 重新寻找秦始皇 276

3 推倒重来的工作 278

4 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280

5 天意难测民意重 284

结 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291

后 记 303

致 谢 309

附 录

附录一 大事年表 314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317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326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332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 338

参考文献 353


精彩书摘

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乱平定以后,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处死,吕不韦免相自杀,帝太后失势,丧失对于秦王嬴政和秦国政局的影响力,赵系外戚势力彻底地崩溃,秦国的政坛将大规模地洗牌重组。在这种形势下,由于赵系外戚的崩溃而留下的政治权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势力和新的政治人物来填补。

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秦国历史上这桩大事,史书上完全没有提及。不但没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漏洞:吕不韦免相以后,新任的丞相是谁?没有消息。不仅如此,从吕不韦免相以后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秦国的丞相又是谁?也没有下落。吕不韦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间整整十六年。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一消灭六国的时间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剧烈的时间段,恰恰在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府的总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说是有些蹊跷,也不能不说又是一件难解的历史疑案。

为了破解这桩疑案,我们必须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乱。嫪毐作乱被察觉后,秦王下令镇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道命令,被称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是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乱时,他身任相国,是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下令由他来主持平叛是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已经讲过,吕不韦是由商人转型的政治家,长于算计和谋略,他也是文化事业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曾经广召各国人才,主持编修《吕氏春秋》。不过,吕不韦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当时的东周君,是一个毫无军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而已。所以我们说,嫪毐之乱暴发后,吕不韦只是诏令下达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来看,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当是地位仅次于吕不韦,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重量级大臣,他们是忠诚地站在秦王嬴政一边,全力辅佐嬴政亲政的权势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号,他们是拥有封号和领地的大人物,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拥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号的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动?所有这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不能不说是有些奇怪了。

对于这件奇怪的事情,我们只能解释为秦国政府的记载曾经有所隐瞒和删改,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这两位与吕不韦齐名、在平定嫪毐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重量级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找到了有关昌平君身世的线索。《史记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记索隐》的这个材料,是司马贞从所见到的古史当中引用的,这部古史今天已经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非常珍贵。《索隐》的上述材料告诉我们,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史书上失载了他的姓名。这一句话,也许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谜的关键。

不过,《史记索隐》所提供的线索过于简单,一位楚国的公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政权的中枢,他又为什么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的时候,出面平叛,化解危机,扶持嬴政顺利亲政?这一切,都增加了昌平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谁呢?

由于在秦国的有关记载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们只能根据他是“楚之公子”这条线索,暂时离开秦国,到楚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可能的踪影。


前言/序言

共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寄语本书的读者

学术考证与侦探破案方法类似,都是基于可信证据的合理推测。这一点,前辈学者已经作过论证,诚然信哉。不过,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探讨学术疑案,是否可行,则有待实践。

这本书,就是实验的结果。效果如何,需要读者判断。

《秦谜》这本书,初版于2009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台北联经版是第二版,出版于2010年。韩文版是第三版,也出版于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出版于2012年。北京联合版(罗辑思维版)是第五版,出版于2015年。一本书,7年之间能出五种版本,正是读者判断的验证过程。

2017年1月,我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赠送的大著《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一口气读完,久来难得的愉

快。相通的思路,类似的阅历,成功的实践,从作者的层面验证了写作新路之历史推理的可行。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是历史学,后来留学日本,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日本的大学。刘禾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英文系,专业是文学,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多年执教于美国的大学。

我在《秦谜》这本书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诸多疑案,也算是异类的历史研究。刘禾教授在《六个字母的解法》中,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作家纳博科夫自传中一位叫作“奈斯毕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异类的文学研究。

我写《秦谜》的另一个动机是甩开日语,回归母语写作。刘禾教授有类似的动机,她要甩开的是英语,也要回归母语写作。想来,也许是因为有脱离母语,完全使用外语的经验,催生了对于语言文字与思想表现间关系的关注,在外来的语言文字无法表现故有思想的特殊

环境中,产生了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写作方式的相同想法?

更深的解答,我还力不从心。无论如何,刘禾教授和《六个字母的解法》的出现,使我深感欣慰,孤独探索的道路上,终于迎来了同志同道,且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经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正在观望积累,跃跃欲试。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他们会解脱工分体制的绳索,加入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

这些年来,我游走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倡导打通文史哲,师法司马迁,主张研究与叙事并重,求真与求美同行。先后写成《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三联书店,2015年)、《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三联书店,2015年),和这本《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内容都是秦汉时代的古代史,手法却各不相同。《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是科学主义的历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义的历史叙事,《秦谜》则是逻辑思维的历史推理,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越发确信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的科学基础,是讲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历史学的人文性,是讲历史学的本源和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叙事。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就内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母体;就方法而言,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就未来而言,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循此思路,继续展望下去:未来的历史学,不再是画地为牢,自言自语,自残自损的缩小版,而是自信开放,你言我

语,开疆拓土的增长门。未来的历史学家,不再是手脚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妇,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飞扬,有担当有思想的大闺秀。

常言道,学问是天下的公器;我补充说,学问,也是学者生命的历程。这本《秦谜》,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伟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这是两千年以来的学术公案。这本《秦谜》,用的是侦探破案的手法,这是作者个人喜好的体现形式。

学者研究学问的基本动机,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为学者和公众所共有。这本《秦谜》,是一位喜好推理的历史学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公众写的一本历史推理。不过,作者所想定的公众,是喜欢历史和文学,有文化的读者朋友。作者相信,通过阅读《秦谜》这本书,读者朋友会在体验历史推理的乐趣中,与戏说、瞎说、胡说历史的低俗世风拉开距离;会在体验学术精神的满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会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中,内外呼应,共同开创有担当、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风。


《帝国之影:汉武大帝的权力与扩张》 一、 序章:崛起于风云际会之际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武帝刘彻统治下的汉帝国,一个在东方大地上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强盛的黄金时代。我们不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而是将目光投向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探讨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如何塑造并最终被他所创建的帝国形态所重塑的过程。刘彻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的凯歌,而是充满权谋、血腥与深刻矛盾的复杂历程。本书旨在透过史料的迷雾,重构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汉武大帝形象,而非神化或一味批判。 二、 帝国的内部结构:中央集权与思想控制 汉武帝时期,对中央集权的推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详尽阐述“推恩令”的精妙之处,分析其如何釜底抽薪地瓦解了地方封国的势力,将其彻底纳入中央的掌控之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操作,更是一场涉及土地、资源和人心的深刻社会工程。 同时,我们着重探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背后的政治逻辑。董仲舒的思想是如何被选择、被改造,并最终成为维护皇权合法性和帝国意识形态的基石的。这部分内容会详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学术流派,蜕变为国家机器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以及这种思想统一带来的长期历史后果——即对创新和异议的压制,为后世王朝的僵化埋下了伏笔。我们也将揭示在儒家光鲜外衣下,阴阳五行、谶纬迷信是如何渗透入宫廷决策,影响着帝国的方向。 三、 边疆的铁与血:对匈奴的决战与战略转型 汉武帝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对北方匈奴展开的持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本书摒弃传统上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汉族抵抗游牧民族”的叙事,转而细致考察汉朝战略的演变。 从最初的防守和屈辱和亲,到卫青、霍去病时期的大规模反击,每一次战役的部署、后勤的压力、将领的选择与制约,都体现了汉武帝高超的军事调控能力。我们会深入分析“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对帝国版图和军事哲学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战争的经济成本——连绵不绝的战争如何耗尽国库,加重了底层民众的负担,并催生了盐铁官营等垄断政策。战争的胜利带来了领土的扩张,但胜利背后的财政危机,却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四、 帝国的延伸:开辟丝绸之路与对西域的控制 张骞凿空西域,是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另一个侧面。本书将重点分析张骞出使的原始动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以及最终带来的意外成果——贸易路线的开辟。 我们不仅仅是描述丝绸之路的繁荣,更要分析汉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府”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这标志着汉帝国首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中亚腹地,建立起一套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这种“远征”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也极大地改变了汉帝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使其具备了早期“世界性帝国”的雏形。 五、 帝国的阴影:晚年的迷惘与继承危机 盛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本书用大量篇幅审视了汉武帝晚年的心态变化。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他越来越依赖少数亲信,猜忌日益加深,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党争和政治清洗的常态化。 “巫蛊之祸”是理解汉武帝晚年统治心态的关键。这场灾难性的事件,不仅导致了卫太子刘据的悲剧,更揭示了帝王在极端权力压力下,如何从英明君主滑向偏执的暴君。我们分析了这场事件中,朝臣间的互相倾轧、迷信的推波助澜,以及最终对皇权传承产生的毁灭性影响。这为我们理解“光武中兴”前夕汉朝为何迅速衰落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六、 结语:一个时代的遗产 汉武帝的统治,是古典中国帝国模式的奠基时刻。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疆域辽阔、思想统一、军事强大的“大汉”形象。然而,这种“大”是以巨大的社会代价换取的。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探讨,汉武帝留下的制度遗产(强干集权的官僚体系、稳定的意识形态),与他留下的财政透支、以及对民间苦难的忽视,如何共同塑造了西汉后期的命运,并为后世王朝的兴衰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这是一个关于权力、野心、荣耀与代价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迷宫般的探险,作者似乎对历史的灰色地带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他没有满足于描绘那个我们熟知的、威严的秦始皇形象,而是像一个拿着显微镜的考古学家,试图从那些被尘封的竹简和模糊的碑文中,拼凑出一个更具人性、更复杂的君王侧影。尤其是在对长城修建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劳役和牺牲的描写上,笔触极其细腻,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痛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因为被那些细节所震撼——比如对秦代官僚体系中某一文书往来的精准还原,那种枯燥却又充满力量感的历史肌理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腐蚀、又如何塑造一个伟大灵魂的深度剖析,而非简单的历史传记,它挑战了我们对“暴君”这一标签的刻板印象,将一个历史巨人置于更广阔、更微妙的道德光谱中进行审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沉浸式”的,与其说在看书,不如说像被拉进了那个两千多年前的铁血时代。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原始的、近乎野性的力量感,尤其是在描述战国末期列国纷争的残酷与混乱时,那种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画面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仿佛摒弃了现代人对历史的“滤镜”,直接用最原始的视角去呈现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适者方能生存。这种叙事的高饱和度,使得即便是描述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充满了张力,空气中似乎都能闻到硫磺和血腥味。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史料“活化”了,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温度和温度下应有的热度,让读者在为历史的磅礴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不由得为个体命运的渺小而感到唏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传统历史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织、不断在时间维度上跳跃的方式来构建叙事。有时候,焦点会突然从宏大的战场转向某个不起眼的小吏的日常记录,再迅速拉回到决定天下命运的政治密谋中。这种剪辑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揭示哪个层面的信息。而且,作者对于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对秦代军制中某一特定兵种的装备描述,或是某个特定祭祀仪式的流程还原,都极其详尽,让人感觉这不是“研究”,而是亲身参与。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反而成就了叙事的流畅与真实,它巧妙地规避了历史叙事的枯燥,将复杂的信息结构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拼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疏朗与现代洞察力的结合体。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文言词汇,保证了可读性,但其句式结构和遣词造句,又处处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权力本质的冷峻审视。读起来,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声音”非常清晰——一种带着距离感的观察者视角,既不谄媚,也不过度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记录者”姿态,呈现历史的残酷美学。特别是对特定人物内心挣扎的心理侧写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内心独白,但通过环境的烘托和行为的刻画,将人物的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历史深层结构的严肃叩问,它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千古一帝”所代表的复杂遗产。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统一”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没有将秦的统一描绘成一帆风顺的功绩,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在文化、思想、地域隔阂面前,中央集权是如何一步步强行“熨平”差异的过程。这种对“同质化”背后代价的探讨,非常具有现代意义。书中对“书同文、车同轨”的推行过程的描述,简直是一场关于国家意志如何碾压地方特色的教科书式展示。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抹去的地方方言和习俗在历史的洪流中无声消逝的悲哀。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他并不全然否定统一的必要性,但他用极为克制的笔法,揭示了这种“大一统”的内在矛盾和其留下的历史遗痕,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

评分

第一部就看过了,觉得非常好,第二部出来之后又买了一本,感觉比第一部要薄内容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京东自营,早上下单,晚上就收到了,支持京东自营!!

评分

一位善于化繁为简的管理专家,一部开启领导秘诀的商业之作,一个事关所有人的成功寓言。

评分

书的质量大失所望,不过,主要在于内容。

评分

很好的,价格便宜,希望下次有更大优惠谢谢

评分

李开元老师的大作值得一读,题材视角一流之作!

评分

京东送货上门,速度快,炒鸡的方便,足不出户,便利生活在身边。小哥服务好。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李开元老师的大作值得一读,题材视角一流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