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历史哲学要在哲学的视角下去考察历史问题的话,那也就是说理性统治世界,世界历史因此就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进程。在这种意义上,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也都是合乎理性的。
《哲人咖啡厅:黑格尔历史哲学》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主题,选编了《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理性》、《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内容。考虑到文本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译者为书中的各个部分拟加了小标题。
一、什么是世界历史哲学
1.三种类型的历史写作法
(1)原本的历史
(2)反思的历史:四种反思法
(3)哲学的历史:真正的历史
2.历史是独立自在的,民族精神不过是历史借来表演自身的工具
(1)世界历史哲学是什么
(2)世界历史中的“变化”和重生
(3)理性主宰世界
(4)“太阳底下无新物”
(5)作为世界历史之内蕴的精神是自由且自足的
(6)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个辩证的扬弃过程
(7)世界精神借助民族精神实现自己
3.世界各民族的“自由”
(1)民族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2)文化教养的养成
(3)理性主宰世界
(4)“太阳底下无新物”
(5)作为世界历史之内蕴的精神是自由且自足的
(6)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个辩证的扬弃过程
(7)世界精神借助民族精神实现自己
4.民族生命的辩证发展过程
(1)精神控制民族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2)民族精神的灭亡与新生
5.世界历史事关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
(1)终极目的存在于世界历史之中
(2)人类理想在世界历史中得以实现
6.人类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人类具有强大的欲望
(2)人类欲望推动建立民族伦理生活
(3)个人利益与国家目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个人、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世界历史由东方向西方发展
四、处于历史儿童期的东方社会
五、处于历史青年期的古希腊城邦
六、处于历史成年斯的罗马帝国
七、处于历史成熟期的欧洲世界
于是,人们似乎一致认为,国家的组织最低限度要做出这样的安排:在可能的范围内,公民所要服从的事项一定要减到最低程度,从而在可能的范围内,需要托付给那发号施令的人的事情也会减到最少。而在主要事务上,这些命令的内容需要由人民、由大多数人的意愿或者是全体的个人来做出规定或决定。但是,国家作为一个个体性的统一体,必须至少要保留自己的力量和元气。
在国家之中,首先需要做出的区分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区分。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会区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是在这点上我还需要多说几句。首先,君主制还需要进一步划分为君主独裁制和开明君主制。第二,从国家这个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所有划分的每个范畴中,只有基本决定因素是特殊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些范畴必然会被它的具体含义、具体视角之类的东西全部消磨掉,也就是说,普遍性还是会留下一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个概念会容纳许多种特殊变化,这不仅会出现在它们每个一般性的制度之内,而且会更进一步地把这些基本的制度混合在一起,但它们也会由此而变成模糊的、不稳定的,因此结构在自身之内就不太稳定。所以,在国家之中,首先需要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作出区分,从它之中衍生出的制度之间进行区分,还要区分它们背后的意义和目的。这个冲突就提出了如下问题,即什么是最好的宪法?这也就是说,应该怎么安排、怎么组织,或者说政治权力的机制该怎么运行,才能保证国家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诚然,这个目标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得到阐释,比如说,作为城邦居民的和平、喜乐的生活,作为普遍幸福而得到阐释。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产生了理想宪法这种东西,并且会与一般意义上统治者的教育问题相关,比如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涉及了一整套关于如何教育城邦统治者的理论。在这一类例子中,重点就落实在城邦统治者的个人品性上,理想宪法对国家自身的有机制度一无所说。“什么是最好的宪法”这类问题不仅把这个理论问题当做是一件主观的、可以自由地考虑的事情来看待,而且好像那种被认为是最好的宪法的实际运行能够自动地遵循一种纯粹理想类型,好像这里被选择的各种宪法不过完全是任意选择的结果,其标准仅仅是反思就可以决定的,而完全不需要深思熟虑。(2)国家宪法要与本国国情一致
在今天的时代,人们再也不会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宪法是任意选择的结果。对于自由基本的但却仍然有些抽象的定义导致了一个广泛流传的理论,即只有共和是唯一公正而真实的宪法。
……
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中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寒意和对氧气的渴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一种凝练的符号系统。它极少使用通俗易懂的类比或生动的叙事来辅助理解,作者似乎坚信,真理本身就足以支撑起其重量。这导致我在阅读一些关于历史辩证法如何运作的章节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构建模型,试图将那些抽象的“正题”、“反题”和“合题”具象化。然而,这种极端的纯粹性也带来了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旦某个关键的逻辑节点被成功打通,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拨云见日,瞬间驱散了之前的迷茫。但这种高光时刻并不频繁,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与那些坚硬、不屈服于常识的论证搏斗,感觉自己的日常认知框架正在被不断地拆解和重塑,这既痛苦又充满了一种学术上的快感。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形而上的“朝圣之旅”,而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知识获取。我购买它,是出于对人类理性思辨极限的好奇心。我并未期望能完全“掌握”它——坦白说,我认为真正完全掌握此书者寥寥无几。但即便只是在边缘地带进行探索,与这种级别的思维力量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对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强迫我审视自己思维的边界,认识到我们日常所依赖的常识和经验是多么的脆弱和片面。合上书本时,我并没有获得一套现成的答案,反而收获了更多关于“如何提问”的深刻体会。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前,虽然看不清遥远的星系细节,却清晰地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
评分我得承认,我被这本书的宏大叙事野心所折服,但同时,也对其内在的某些推导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作者似乎对历史的走向有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确定性,所有的个体事件和人类的挣扎,最终都被纳入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理性进程之中。这种全景式的俯瞰视角,虽然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体系,但在情感层面上,却显得有些冰冷和疏远。我无法在那些宏大的结构中找到普通人的位置,那些具体的痛苦、偶然的奇迹、以及无数次偏离“正轨”的瞬间,似乎都被简化为必须通过的“中介”步骤。这让我不禁思考,当我们用这样的框架去审视活生生的历史时,是否不经意间抹杀了生命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终极蓝图,但代价似乎是牺牲了对细节的温柔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白说,是一把双刃剑。译者显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努力地保留了原文那种古典而晦涩的德语结构和特有的句法节奏,试图还原哲学思维的原始韵律。然而,这种近乎“直译”的忠诚,使得许多原本就难以消化的概念变得更加佶屈聱牙。我时常需要对照多个版本的译文,甚至查阅德文原著中的关键术语,才能勉强把握住一个句子的确切含义。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思想的交流,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项艰苦的文献考证工作。每读完一个长达半页的复句,都像完成了一次耐力跑,需要停下来平复心绪,才能进行下一轮的挑战。这无疑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传播,将它牢牢地锁在了专业研究者的象牙塔内。
评分这本厚重的哲学著作,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那股不容置疑的思辨力量。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座迷宫,到处都是抽象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那些关于“绝对精神”的论述,如同高悬在云端的皓月,遥不可及,让人望而生畏。我试着用我有限的知识去捕捉那些关于历史必然性和理性在世界中展开的只言片语,但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试图用漏网去舀水,徒劳而挫败。作者的笔触极其严谨,仿佛在构建一座逻辑的巴别塔,每一个论断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留一丝一毫的模糊地带。这种精密的结构美学,在初学者看来,反而构成了巨大的阅读壁垒,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重复阅读才能勉强跟上其思维的轨迹。我常常在某一页停留许久,试图厘清一个段落内部的主谓宾关系,更别提理解它在整个宏大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了。它要求读者放弃对即时满足感的追求,转而投身于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心智磨练之中,这无疑是一次对阅读者意志力的严峻考验。
评分物流超快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很不错,踏下心来仔细读。
评分挺好
评分书还没有看,期待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评分将深奥的黑格尔大师的书写得浅显易懂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评分很不错!
评分哲人咖啡厅这一系列的收了一些,学点哲学应该不错
评分买了多年图书,就这一次600减450最划算,一次性囤了原价2000多的书
评分中意很久,终于买了,书是正版,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