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首度全面分享: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切换思维,升级认知,参与未来!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认知差距的本质就是我们能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完成思维方式的切换。这个时代已经快到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思维定式,就是没有定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关注事实,升级认知。世界上的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我们只有不断发现、看到、认知到更多的事实,才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跨越者。
本书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全新洞见的集中表达:
1.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我们普通人容易把道德、愿望当作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而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经济学思维能帮助我们去认知更多事实,把世界的真实面貌多看透几层,我们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高手。
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
从愿望到事实的距离有多远?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
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
……
2.创新是升级认知的工具: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
万众创新是痴人说梦?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创造?
中国式创新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
为什么创新是树也是网?
……
3.商业思维的突破与升级: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绝,“一针顶破天”,这才是未来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方向。
如何理解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
商业新物种的出现值得警惕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
每个员工都应有创始人心态
……
罗振宇,人称罗胖,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摩羯座。
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创始人。
主讲的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累计播放超过6亿次。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拥有900多万用户,是中国互联网知识社群。
第一章 知识焦虑的时代
每个人都被空间和时间这两堵大墙,死死地压缩在肉身的牢笼中,唯一能够让我们越狱的就是知识。
01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 003
楔子:我的朋友张泉灵 / 003
直播平台为什么这么火? / 004
传播方式已经发生转变 / 007
融资的本质是什么? / 014
选择“有把握”还是“冒险”? / 019
你真的了解用户的痛点吗? / 022
02 现代世界的诞生 / 029
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 / 029
牛顿到底有多重要 / 031
回到1642那一年 / 035
牛顿构筑了现代社会的观念地层 / 038
1666年:科学发现的奇迹之年 / 040
科学方法与精神病 / 044
其他民族都没有的际遇 / 047
最后一位魔法师 / 049
为什么牛顿能够构建出观念地层? / 050
不是每一代人都这样幸运 / 053
第二章 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
01 聪明人怎么看世界 / 059
经济学鬼才——史蒂芬·列维特 / 059
纽约的犯罪率为什么会突然下降? / 060
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相扑运动 / 063
用经济学思维寻找恐怖分子 / 068
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点球 / 070
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 / 072
社会结构的复杂度 / 073
协作的复杂度 / 075
人心的复杂度 / 077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 / 079
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 / 081
聪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实的人 / 084
02 认知差距的本质 / 085
经济学思维奇葩在哪儿? / 085
我们为什么要补足经济学思维? / 086
邓巴数字——150人定律 / 088
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 092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 094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 097
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 / 101
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相信专家 / 102
03 经济学改变世界 / 105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 105
“光辉道路”兴起之路 / 107
经济学家完胜“光辉道路” / 110
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重要? / 115
德索托的另一条道路 / 116
秘鲁的日裔总统藤森 / 119
藤森总统PK“光辉道路” / 122
三个主人公,命运各不同 / 124
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 / 127
第三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
只有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创造之网,独具慧眼地发现很多小创新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它连接起来,才是伟大的创新。什么是重要的革新和创造?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创造的中间关系。
01 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 135
万众创新是痴人说梦? / 135
借用医学故事来说创新 / 137
洗手: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 / 138
产钳: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 / 144
疾病也是副产品 / 147
对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 149
治病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 154
医生只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 / 155
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 / 158
02 创新:是树,也是网 / 162
智商越高,社会竞争力就越强? / 162
优生学真的成立吗? / 166
智商测试靠谱吗? / 168
创造就是一连串的事件 / 169
胰岛素:班廷和麦克劳德 / 172
宇称不守恒定律:杨振宁和李政道 / 174
功劳到底应该属于谁? / 176
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创造? / 178
从可口可乐看现代创新的两个维度 / 181
关于诺贝尔奖的预测 / 184
03 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 / 190
楔子:我的朋友王煜全 / 190
硅谷已经out了,大家要硬起来 / 191
积木式创新 / 200
算法没有专利 / 204
开放式创新 / 205
开放式创新的两个特点 / 207
中国式创新的挑战 / 210
中国式创新的机会 / 214
制造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大优势 / 217
不需要每个部分都创新 / 222
第四章 商业思维的升级
创业不是一个人上街耍大刀,它是整合周边所有的资源,包括自己团队内的资源,去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系统。创业者不是去做孤胆英雄,而是要让所有人在你的事业中都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
01 物种战争:重新理解商业社会 / 227
人类——自然界最大的杀手 / 227
《上帝的跳蚤》 / 228
黑死病肆虐欧洲始末 / 229
黑死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 234
细菌和病毒有什么分别? / 239
天花病毒到底厉害在哪里? / 240
病毒启示录一:千万不要小看小物种的崛起 / 244
病毒启示录二:重新理解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 / 247
病毒启示录三:商业新物种的出现最值得警惕 / 251
02 如何打造你的联盟 / 254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 / 254
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 / 255
招聘时最应该问的两个问题 / 257
你的价值取决于什么? / 258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261
第一种情况:员工想要留下怎么办 / 265
第二种情况:员工要跳槽怎么办 / 266
每个员工都应有创始人心态 / 270
第三种情况:员工要创业怎么办 / 272
所有员工都要如此对待吗? / 275
第五章 这个世界会好吗?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绝,“一针顶破天”,这才是未来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方向。
01 重新理解人类社会 / 279
《物演通论》 / 279
共识一:打破知识领域的界限 / 281
共识二: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都是必然的 / 284
共识三:人的生存境况是越来越惨的 / 285
人类会像恐龙一样灭绝吗? / 287
什么是递弱? / 289
什么是代偿? / 291
结论一:对外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 / 293
结论二:对环境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 296
结论三:自由度会越来越高 / 297
结论四:结构度越来越复杂 / 299
人是万物演化最悲惨命运的承担者? / 302
递弱代偿是终极真理吗? / 303
02 理性乐观派 / 305
什么是递弱代偿? / 305
递弱代偿原理的两点颠覆性 / 308
我们对世界到底应该抱什么态度? / 312
这对我们当下的生存有什么用? / 317
原因一:总规律不可逆 / 319
原因二:人性不可违 / 320
原因三:分工总趋势不会逆转 / 321
推论一:社群经济不可避免 / 323
推论二:中间环节不可去掉 / 324
推论三:“共享经济”中的某些结论并不成立 / 326
推论四: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以群团化的状态进行 / 327
推论五:新的商机已经到来 / 329
推论六:想要做大、做强,就要与更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 330
推论七:越小而美,就越稳定 / 331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读书的必要性正在消失,因为互联网简直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一搜即得,什么知识都有,而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用手机去连接互联网求知。但是这几年,我心中有个界线越来越清晰,就是在互联网上求知和退回书斋中去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求知领域: 在互联网上,我主要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新东西,朋友圈里面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微信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我没有见过的文章,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书斋中,往往是往后去求知。
对我来讲,阅读这件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利用我此生所剩不多的时间,去搞清楚我这个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举目四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也都知道,这背后有科技、政 治、社会、经济各种各样的力量在支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东西上面,那就是特定时代的“观念地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的观念体系上的。没有下面的基础,上面的东西决计不会发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数字0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这个0,什么现代数学,包括建立在现代数学上的物理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业文明,全部都不会存在。
发明0为什么难?因为我们发明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指一个东西,而0意味着什么都不指。为什么这个数字只有印度人能发明出来?因为在印度哲学中有一个空或者无的概念,所以只有印度人能发明0。
也就是说,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但是请注意,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这样幸运。
牛顿和他那一代人构筑了一个观念地层,没有那个观念地层,现代社会根本就不会发生。牛顿之后,一直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也就是爱因斯坦那一代人出来,才能够构筑下一个地层。这中间的好几百年时间,科学家们在干吗?他们也有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本质上都是牛顿这个地层上长出来的东西,没有决定性的突破。
理解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牛顿身上有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可以算一下,他出生于1642 年,到了1666年,他24岁的时候,几乎已经搞完了他的所有重大发现,后来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突破。他老人家活到84岁, 后来的60年都比不上24岁这一年的质量,为什么?不是牛顿堕落了,而是历史的观念地层的突破仅仅有这样一个小窗口。他倾尽才智也只能完成这样的突破,后面更大的突破得再等上好几百年。
这不是什么真理,只是一个视角—一个观察人类文明史或者科技史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后面得出来的结论可就不一样了。比如,对科技的未来,你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以前,我们介绍过一个观点,是乐观的,叫2046奇点来临。就是科技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它会越来越快,到2046 年就会迎来一个奇点,此后就是科技大爆发。这是乐观的观点。
但是,在美国也有一派悲观的观点,它的名字叫“低垂之果”。什么意思?我们这一代人好像科技也很发达,但是我 们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念地层上面。这个地层是由“二战”前后,冯·诺依曼、图灵他们那代人构筑的,他们创建了计算机的基础原理。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都没有突破那个基础原理。我们都在吃他们栽种的果子,而且是低垂之果—这棵果树上有很多果子低垂下来,我们伸手就可以够着。但是,这些果子吃完之后,再往上够就难了。如果想要有巨大的突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构筑起下一代的观念地层。所以,持这一派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的繁荣快要到头了,所有的低垂之果都快吃完了。
这只是一派观点而已。我介绍这派观点,其实只想说明,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层累结构。不管我们现在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从对和错的角度来看自由、民主、法制、私有财产、市场经济这些东西,其实太浅了。要深知,我们是站在人类的一个观念地层的顶端。每一个我们确认的观念,都有它逐渐发育的过程。换言之,它并不是天然正确的东西。
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然热爱阅读的人的优势,别人只知道什么是对的,而热爱阅读的人可以往下看,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且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才变得对的。这就让我们一边品尝知识的果实,一边可以避免知识带来的傲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贪婪的拾荒者,拼命地在信息的海洋里搜集各种“有价值”的碎片,却很难将它们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项链。这种感觉让我非常沮丧,因为我总觉得离“通透”还差得很远。所以,《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从这种“碎片化”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知识焦虑”的本质?它仅仅是信息过载造成的吗?还是我们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存在误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系统性认知框架的思路,让我们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有机的整体。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内容的技巧,并且教我如何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我期待它能让我拥有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能够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思维网络。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然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东西,却发现它们并不能真正地指导我们的行动,甚至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仍然束手无策。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也加剧了我的知识焦虑。《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提供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看待“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他会提出哪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给出一些切实可行、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建议。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明白,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知道”,更应该是为了“做到”。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的一位“实践导师”,指导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学些什么?我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各种“热门”的知识点,结果发现,等我学懂了,它们又已经过时了。这种“追赶式”的学习让我身心俱疲,而且收效甚微。我渴望找到一种更本质、更可持续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拥有真正的认知升级,而不是原地打转。所以,当看到《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激动而又充满期待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普遍存在的“知识焦虑”的?它仅仅是信息过载的问题吗?还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本身存在偏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知识的本质,帮助我们区分“有用”和“无用”的知识,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构建我们认知框架的基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路,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和整合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指南,指引我如何在这个知识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并且能够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而不是被瞬息万变的潮流所裹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道“学什么”,更是希望知道“怎么学”,以及“为什么而学”。
评分我是一个总觉得“别人比我懂得多”的人。每次看到别人在某个领域侃侃而谈,我总是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简直是一窍不通。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焦虑”吧。所以我对《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焦虑的根源,并且提供一些摆脱它的方法。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自信的思路,让我们不再因为觉得自己“懂”得少而感到不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如何去拥抱未知,而不是逃避。我期待它能够让我明白,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自己,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我希望它能给我一种“我也可以”的力量,让我不再因为知识的差距而感到被压垮。
评分我是一个对“未解之谜”和“前沿探索”充满好奇的人。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让我思考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的书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显得那么“实用主义”,仿佛一切都必须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这种局限性让我感到有些窒息。《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它所传达的“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让我觉得作者能够理解那种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超越现实的思考。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探讨一些更具启发性、更具哲学性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引导我思考,知识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发现的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充实感”,让我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学习,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智慧。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知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功用,更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我一直觉得,知识不仅仅是文字和概念,它更应该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在这一点上给我惊喜。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有温度的知识”?他会分享哪些故事或者案例,来展示知识如何能够连接人心,如何能够促进沟通和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能够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如何用更清晰、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的一位“智慧伙伴”,帮助我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拥有更多的自信和智慧,也能够让我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认知层面,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评分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那些看起来“有用”的技能,比如编程、数据分析,我以为掌握了这些,就能在这个时代立足。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发现很多东西又在悄然改变,我的“有用”也在不断地贬值。这种感觉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也让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怀疑。《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它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迷茫。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看待“永恒的知识”与“易逝的技能”之间的区别?他会提供哪些方法,让我们能够掌握那些真正具有普适性、能够穿越时间考验的“硬核”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让我不再盲目地追逐潮流,而是能够找到那些能够构建我认知基石的根本性知识。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应该是能够让我们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过时的“工具”。
评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节奏飞快的时代,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抛入信息洪流中的游泳者,不断地扑腾着,却总是感觉被潮水推着走,很难掌控自己的方向。《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好像在直接呼唤着我。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剖析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知识焦虑”?它是否是一种现代社会独有的“文明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帮助我理解这种焦虑的心理根源,以及它对我们个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新观点?是焦虑地追赶,还是从容地选择?我期待它能够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知识的关系,不再被焦虑所裹挟,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甚至更享受的态度去拥抱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光听这名字就觉得很有共鸣,特别是我这种整天被各种信息轰炸,感觉自己懂的东西永远不够用的人。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焦虑简直是标配。每天打开手机,不是这个新理论,就是那个新发现,感觉自己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抛弃。我总是在想,到底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才能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没,而是真正地吸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期待它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解析知识焦虑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些“秘籍”。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迷雾,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或者是在一片漆黑的森林中,有人点燃了火把。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知识焦虑”?它是一种病态,还是一种时代特有的征兆?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答案,让我不再是那个在知识的海洋里盲目挣扎的溺水者,而是能成为一个有策略、有方法、甚至能享受学习过程的探索者。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摆脱那种焦虑感,真正地拥抱知识。
评分我总觉得,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知识焦虑,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可能在努力的方向上出了问题。我们拼命地吸收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更宏大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期待《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能够在这一点上给我启发。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知识点,而是能够帮助我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我希望作者能够教会我如何从表象看本质,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让我们摆脱“浅尝辄止”的学习模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它们成为我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一堆堆的“死知识”。我期待它能给我一种“掌握”知识的感觉,而不是被知识所“掌控”。这种感觉,就像是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果然是逻辑思维的书,包装也和其他的书不一样
评分书很不错,关注很久了,终于买了。
评分活在妄念中的张廷玉,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
评分618搞活动,已经非常便宜了,希望以后可以多做一些。
评分《罗辑思维》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评分京东自营的送的很快,书很不错。
评分这次京东活动太给力了,一口气买了一堆书,希望对自己会有所帮助,少看手机,多读书,提高自己阅读能力!!
评分618提前囤滴书,首先感谢快递小哥速度真心快。其次活动书便宜的不要不要的,开心。
评分书很好很新,内容很棒,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