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多年游历京都的精华笔记。台湾著名作家舒国治,是梁文道眼中*会玩、*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青年时期以小说崭露头角,令作家詹宏志慨叹其“*好的作品总让评论者无言以对”。其后弃别文坛,流浪美国长达七年,以一辆二手车游历四十四州。因不愿干无聊的工作,除去早年的一份短暂工作,终身无业,整日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几乎走遍了台北的所有大街小巷。对于台北的风物人情、小吃名胜之熟悉几乎无出其右者,朋友们戏称为台北的“地下市长”,小说家帕慕克和劳伦斯·布洛克在台北时皆赖他导览。闲时或写文章谈旅行及小吃,或客串友人电影,如杨德昌的《一一》、侯孝贤的《聂隐娘》等,读者则称其为“终身的晃悠者”。
2.台北以外,舒国治唯*著书刻印的城市图景。舒国治笔下的城市,无论是纽约、斯德哥尔摩还是香港、台北,寥寥几笔,便能得其神韵,梁文道称其“简简单单地只用两个字就精准地写出纽约的抽象、日本的气氛,以及英国的萧简”。京都是台湾、美国之外,作者停驻时间*久的城市,为京都的氛围所吸引,多年来无数次往返,此书是他除台北以外,唯*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随书附赠大六开手绘京都地图。
海报:
他说的竹篱茅舍,
他说的流水长墙,
诸多游赏,
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有见地的一本。
台北以外,舒国治唯*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
*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会玩、*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舒国治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
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下雨天的京都
门外汉的京都
京都的黎明
京都的气
京都的水
京都的旅馆
京都的长墙
京都的手袋
京都之吃
宜采跳跃法来游
小景
日本人的鞋子
在京都坐咖啡馆
整个城市是一大公园
京都的晚上
日记游踪举隅
倘若老来,在京都
跋——何以写此书
门外汉的京都(节选)
不知为了什么,多年来我每兴起出游之念,最先想到的,常是京都。到了京都,我总是反复地在那十几二十处地方游绕,并且我总是在门外张望,我总是在墙外伫足,我几乎要称自己是京都的门外汉了。
很想问自己:为什么总去京都?但我怀疑我回答得出来。
难道说,我是要去寻觅一处其实从来不存在的“儿时门巷”吗?因为若非如此,怎么我会一趟又一趟地去,去在那些门外、墙头、水畔、桥上流连?
有时我站在华灯初上的某处京都屋檐下,看着檐外的小雨,突然间,这种向晚不晚、最难将息的青灰色调,闻得到一种既亲切却又遥远的愁伤,这种愁伤,仿佛来自三十年前或五百年前曾在这里住过之人的心底深处。
我去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引济南北极阁对联)。是的,为了沾染一袭其它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韵。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景象,中国也只少数古寺得有,京都却在所多见。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今日,惟京都可以写照。
我们于古代风景的形象化,实有太多来自唐诗。
因唐诗之写景,也导引我们寻觅山水所探之视角。
又有一些景意,在京都,恰好最宜以唐诗呼唤出来。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或如“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乃前者之盼雪,固我们在台湾无法有分明之四时、不易得见;而后者之“旅馆”辞意,原予人木造楼阁之寝住空间,然我们恁多华人,竟不堪有随意可得之木造旅馆下榻,当然京都旅馆之宝贵愈发教我们疼惜了。
许多古时设施或物件,他处早不存,京都亦多见。且说一件,柴扉。王维诗中的“日暮掩柴扉”、“倚杖候荆扉”、“倚仗柴门外”在此极易寓目。
我去京都,为了竹篱茅舍。自幼便读至烂熟的这四字,却又何处见得?台湾早没有,大陆即乡下农村也不易见。但京都犹多,不只是那些古时留下的茶庵(如涉成园的缩远亭、漱枕居),茶道家示范茶艺场所(如不审庵、今日庵),即今日有些民家或有些小店(如嵯峨野的寿乐庵、圆山公园的红叶庵),皆矢意保持住竹篱茅舍。“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这二句,岂不又是京都?
我去京都,为了村家稻田。全世界大都市中犹能保有稻田的,或许只有京都。一个游客,专心看着古寺或旧庵,乍然翻过一列村家,竟有稻田迎目,平畴远风,良苗怀新,怎不教人兴奋?京都府立植物园跨过北山通,向北,走不了几分钟,便是稻田。嵯峨野清凉寺与大觉寺之间,亦多的是稻田。奈良的唐招提寺,墙外不远便是稻田。大原的稻田,竟是一片片的列在山上的坪顶,即使辟垦艰辛,也努力维持。稻田能与都市设施共存,证明这城市之清洁与良质;也透露出这城市之不势利。四十年前台北亦早已是城市,却稻田仍大片可见,何佳好之时代,然一转眼,改观了。
我去京都,为了小桥流水。巴黎的塞纳河很美,但那是西洋的石垣工整之美;东方的、比较娇羞的河,或许当是小河,如祇园北缘的白川,及川上伫立的鹤,与那最受人青睐的巽桥,及桥上偶经的艺伎,并同那沿着川边一家又一家觥筹交错、饮宴不休的明灭灯火店家。夜晚的白川,是祇园的最璀璨明珠,称得上古典京都酣醉人生的写实版本。又白川稍上游处,与三条通交会,是白川桥,立桥北望,深秋时,一株虬曲柿子树斜斜挂在水上,叶子落尽,仅留着一颗颗红澄澄柿子,即在水清如镜的川面上亦见倒影,水畔人家共拥此景,是何等样的生活!家中子弟出门在外,久久通一信,问起的或许还是这棵柿子树吧。另外的小桥流水,如鸭川西侧的高濑川,只是近日旁边太过热闹。或如上贺茂神社附近的明神川,及川边的社家。
我去京都,也为了大桥流水。子在川上所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人在台湾不易找到这样的河与这样的桥。而京都却不乏,且它原就称川,川水淙淙,长流而不断,你能在大桥上伫足看它良久。白日好看,夜里亦好看。这些大桥不因过往的车辆造成你停留的不安,便好似这些大桥原是建造来让人伫停其上一般,且看桥畔的栏杆便削磨得教人乐于扶倚,不论是三条大桥(鸭川)、是出云路桥(贺茂川),是宇治桥(宇治川),或是那古往今来受人留影无数的岚山渡月桥(保津川)。
桥头便有小店,紧邻川水,何好的一种传统,教人不感临川的那股凄凉。电影《宫本武藏》中,武藏与阿通相约三年后会面的“花田桥”,桥头一小店,阿通便自此在店打工;这桥与店,今日的宇治桥与桥头的通圆茶屋,其不依稀是那景意?而通圆茶屋门前立一牌,似谓宫本武藏曾在此停留过。
由东往西,三条大桥一过,右手边一家内藤商店,是开了一百多年的专卖扫帚的老铺。试想挂满了一把又一把扫帚与棕刷的铺子,怎么不是桥头最好的点景?
为了氧气。京都东、西、北三面的山皆密植杉树,不惟水分涵养极丰厚,使城中各川随时皆水量沛畅,气场甚佳,且杉桧这类温带针叶树种,单位密度极高,保拥土水最深浓,释出氧气最优,我在京都总感口鼻舒畅。而我最喜在下鸭神社的“糺丿森”、贺茂川岸边、嵯峨大泽池畔以及鞍马山的森林等地漫步并大口深吸氧气。南禅寺南边的琵琶湖疏水之水路阁,沿着这条九十多公尺长的水渠散步,水流湍急,撞打出极鲜翠的气流,加上旁边山上的树林,此地亦成了我“氧气之旅”的佳处。最大片的林中漫步,则是在奈良公园。可自猿泽池始,向东,取有参天大树的路径而行。经过建在林子中的旅馆江户三,续沿春日大社的参道东行,于春日大社神苑附近北行,经过了古梅园墨庄,至二月堂,可稍憩也。台北人出到外国的城市观光,常感到兴高采烈,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异国城市的佳好带氧度。须知台北的带氧度一向偏低。京都周边的山虽不高,但植被太厚,水谷穿梭蜿蜒,气水宣畅,霖泽广被,令京都无处不青翠、无翠不光亮;即不说自然面,便是京都的人文面,各行百工脸上精神奕奕,亦是带氧度极高的城市。
……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京都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发现”的书。作者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在京都这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里,进行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我喜欢他那种不带预设、不带功利的目的的探索。他不是为了完成一份旅游清单,而是真正地去感受、去体验、去与这座城市进行对话。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意营造的“深度”或“专业”,反而充满了质朴和真诚。他会因为看到一朵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花而驻足,会因为一家默默坚守的手工艺店而感动,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对当地人生活的遐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笔下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让我看到了京都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那充满烟火气、充满人情味的一面。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那些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的零星的互动,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暖意,让我感受到了京都人民的热情与淳朴。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路线建议,没有给我省钱的攻略,但它给予我的,却是远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一种打开心扉去感受世界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心境去遇见它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清新感。在充斥着各种“秘籍”、“攻略”的旅行读物中,这本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作者就像一个初来乍到的访客,带着最纯粹的好奇心,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缓缓踱步。他没有试图去征服京都,而是沉浸其中,任由这座城市的韵味一点点渗透。我最欣赏他对于“生活”的描绘。他笔下的京都,不是一个冰冷的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他会关注那些经营了百年以上的店铺,关注那些在巷口默默等待的猫咪,关注那些在晨曦中忙碌的人们。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构成了京都最真实的面貌,也最能打动人心。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京都的“古老”或“神秘”,反而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京都的日常描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能听到老街上木屐的哒哒声,能闻到路边小店飘出的淡淡的料理香气,能感受到午后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一点是去感受它的呼吸,去体会它最寻常不过的生活。它让我摆脱了“游客”的身份,仿佛融入了当地,以一种更贴近的方式去认识京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对我心中那份对京都的“不明就里”的完美解答。我一直以来都对京都情有独钟,但总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无法真正触及它的灵魂。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那扇门。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像其他攻略书那样,列出必去的景点和必做的攻略,而是将京都拆解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片段,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京都“慢”的理解。在他笔下,时间似乎在京都凝固了,人们悠闲地散步,店铺静静地经营,就连流淌的小溪也仿佛带着一丝古老的韵味。这种“慢”不是停滞,而是一种深厚的底蕴,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描绘的那些老街、老店、老物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他则耐心地倾听,并将其传递给我。读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京都的四季变换,听到了雨滴落在木屋上的声音,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寺庙香火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我被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也让我对京都的向往更加强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京都不仅仅是一座拥有古老寺庙和精致庭院的城市,它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韵味的地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高高在上的讲解姿态,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将他在京都的点滴感受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描绘,那些早起去市场买菜的老奶奶,那些在街角默默工作的职人,那些在午后阳光下打盹的猫咪,都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这些鲜活的画面,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也置身于京都的某个街头巷尾,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慢节奏和人文情怀。书中对于一些非著名景点的描写也让我眼前一亮,那些隐藏在市井中的小神社、那些充满年代感的老建筑、那些承载了当地人记忆的街区,都让我对京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京都的美,不只在于宏伟的寺庙,更在于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日常细节。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读来倍感亲切。这本书让我更加期待亲自踏上京都的土地,去寻找那些他描绘过的风景,去体验那些他感受过的生活,去成为一个真正的“门外汉”的旅行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门外汉的京都”,多么直白又多么诱人。我一直对日本文化,尤其是京都,抱有一种朦胧的向往,但又深知自己的无知,总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场邂逅。这本书没有落入俗套地罗列景点、介绍历史,而是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漫步京都。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我正跟在他身后,穿梭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巷,感受着古都的脉搏。他描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物,更是那些景物背后沉淀的时光、承载的情感。我喜欢他提到的一些细节,比如一家老茶馆里弥漫的茶香,一家不起眼小店里匠人专注的神情,甚至是雨后石板路上泛起的光泽。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理解一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我感觉作者并没有试图成为一个学究式的讲解员,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带着我去他最喜欢的地方,分享他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分享是真诚的、不加修饰的,也正是因为这份“门外汉”的坦诚,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意识到,去理解一个地方,不一定要博览群书、熟知典故,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本书让我对京都的印象不再是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是活生生、有温度的,触手可及的存在。
评分以下图的方式吃过很多高丽菜…
评分意外发现里面作者签字的书签,棒
评分物流速度比较快,印刷质量好
评分今年书价太毛了,几乎原价都冲五十或五十+了,是钱太毛的缘故吗。
评分价格优惠,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舒国治的书,只喜欢关于旅行关于晃荡那本。这本诚意不足。
评分“以这些佳美寺院肃静神社为我身背的屏风,以这些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作为我无尽的想象”,写的很美很有意境的一本书。
评分喜欢蔬果汁,淡淡的文字柔柔的味道
评分“以这些佳美寺院肃静神社为我身背的屏风,以这些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作为我无尽的想象”,写的很美很有意境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