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年谱长编

厉鹗年谱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屠青松 著
图书标签:
  • 厉鹗
  • 清代文学
  • 清史
  • 地方志
  • 谱牒
  • 人物传记
  • 文学史
  • 历史地理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16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74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厉鹗是清代重要的文学家和学者之一,《厉鹗年谱长编》为其年谱长编。内容分年谱与附录两大部分,年谱又分正谱与后谱两部分。正谱详载厉鹗生前事迹,包括世系、交游、著述、评选、藏书、交游、酬唱、婚姻、科举、行旅、游览、疾病、经商等,事无巨细,不惮繁复。后谱叙录厉鹗身后事迹,以明其地位影响之起伏变迁,包括友朋追怀、文献流传、后人评论等。附录包括墓志、传略、著述考、轶文辑存四个部分。
  《厉鹗年谱长编》体例完备,材料丰富,考证精审,系年准确,忠实而细致地再现了厉鹗一生行止及其时代场域、历史影响,同时对其著述、轶作进行了系统考证、整理,有助于为厉鹗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作者简介

  申屠青松,1978年出生,浙江东阳人。1996—200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2005—2008年就读于南京大学,获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现工作于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曾在《中国诗学》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正谱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一岁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二岁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 三岁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 四岁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 五岁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 六岁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 七岁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 八岁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 九岁
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 十岁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 十一岁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 十二岁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 十三岁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 十四岁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 十五岁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 十六岁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 十七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 十八岁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 十九岁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 二十岁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 二十一岁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二十二岁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 二十三岁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 二十四岁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 二十五岁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 二十六岁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 二十七岁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 二十八岁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 二十九岁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 三十岁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 三十一岁
雍正元年癸卯(1723) 三十二岁
雍正二年甲辰(1724) 三十三岁
雍正三年乙巳(1725) 三十四岁
雍正四年丙午(1726) 三十五岁
雍正五年丁未(1727) 三十六岁
雍正六年戊申(1728) 三十七岁
雍正七年己酉(1729) 三十八岁
雍正八年庚戌(1730) 三十九岁
雍正九年辛亥(1731) 四十岁
雍正十年壬子(1732) 四十一岁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 四十二岁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 四十三岁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 四十四岁
乾隆元年丙辰(1736) 四十五岁
乾隆二年丁巳(1737) 四十六岁
乾隆三年戊午(1738) 四十七岁
乾隆四年己未(1739) 四十八岁
乾隆五年庚申(1740) 四十九岁
乾隆六年辛酉(1741) 五十岁
乾隆七年壬戌(1742) 五十一岁
乾隆八年癸亥(1743) 五十二岁
乾隆九年甲子(1744) 五十三岁
乾隆十年乙丑(1745) 五十四岁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五十五岁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 五十六岁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五十七岁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 五十八岁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 五十九岁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六十岁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 六十一岁

后谱
墓志
传略
厉鹗著述考
厉鹗轶文辑存
征引书目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一部虚构的、与《厉鹗年谱长编》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沧海桑田录:宋代江南士绅阶层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作者: 孟嘉言 出版社: 翰林文粹书局 ISBN: 978-7-5388-9123-4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孟嘉言教授积三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聚焦于北宋至南宋中叶(约公元1050年至1250年)这一历史关键时期,对中国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繁荣的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杭州及周边府县——的士绅阶层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且多维度的社会史考察。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宋代被誉为“近世的拂晓”,其社会结构与文化风尚的剧变,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面貌。本书的核心关切,不在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聚焦于支撑起宋代社会稳定与文化上层建筑的基石——地方士绅阶层。孟教授精确地选取了从神宗熙宁年间至宋室南渡后初定期的百年风云,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勃兴、理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成熟,共同作用于旧有的门阀残余与新生的乡绅力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重塑。 二、 土地、经济与“士”的经济基础 传统观念中,士人以“耕读传家”为美德,但宋代江南的经济发展,使得士绅的财富来源日益多元化。《沧海桑田录》通过对大量地方志、家族谱牒(特别是未曾被主流史学关注的旁支记录)以及庄园契约文书的梳理,揭示了宋代江南士绅如何通过佃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商业投资的隐秘参与以及高利贷的间接运作,积累并固化其经济基础。 书中详细分析了“两浙路”的圩田改造工程中,士绅家族如何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获取官方支持,进而扩大私有水利设施,垄断区域性农业产出。更具开创性的是,本书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半农半商”现象的普遍性,指出在临安府周边,许多拥有举人功名的家庭,其主要收入来源已转向漕运、食盐的代理经销,或是直接投资于海外贸易(通过泉州或明州的代理人)。这种经济基础的转型,直接催生了文化形态的巨变。 三、 政治参与、科举困境与社会网络 士绅阶层的核心身份认同在于其与国家政治的关联——即科举。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北宋晚期科举的“内卷化”趋势对士人心理和社会心态的影响。通过对数十个“落第士人”的生涯轨迹分析,作者描绘了他们如何从体制内的追逐者转变为地方文化的建设者或依附者。 孟教授特别关注了“地方议事”机制的兴起。在中央权力相对式微(尤其是在南渡初期)的背景下,士绅们通过宗族祠堂、乡约章程,实际掌握了地方的税收稽核、治安维持乃至小型司法仲裁权。书中附录的《淳熙十年苏州城外乡约规条残卷》显示,这些士绅制定的规则,有时甚至超越了州县官府的直接管辖权限,形成了独特的“士绅治县”的雏形。 四、 理学传播与审美转向:从“雅”到“俗”的张力 宋代是理学大兴的时代,但本书强调,理学的渗透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匀质化过程。作者认为,在江南士绅阶层内部,存在着“朱学正统”与“湖湘余绪”的张力。 审美趣味的转变是此阶段士绅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本书通过分析宋徽宗至宋孝宗时期士人书画收藏录的变化,指出早期士人偏爱“格物致知”指导下的工笔画和瘦金体,体现出对古典规范的坚守。而到了南宋中期,伴随着对金人军事压力的心理反应,一股“尚意”风潮兴起。苏轼以来的文人画精神被推崇至极,以米芾、米友仁为代表的“米家父子”风格,以及晚唐五代遗风在江南的复苏,象征着士绅阶层在面对现实困境时,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的逃逸与超越。 本书对“宋人三绝”的研究独具匠心,它不再将诗、词、书、画视为孤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将其视为士绅阶层在不同社会情境下,进行自我身份构建和情感宣泄的“身份符号系统”。 五、 家族的韧性与文化的延续 “百年望族,百年不败。”是什么让这些家族在靖康之变和南北易轨的巨大冲击下,仍能保持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沧海桑田录》的结论在于,宋代江南士绅的成功,在于其极强的“适应性”与“去政治化”的策略。当政治中心南移时,他们迅速调整资源配置,从服务于京师的官僚精英,转变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地方精英”。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对地方义仓和慈善事业的掌控,他们成功地将自身的经济优势,转化为难以撼动的社会声望,确保了家族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平稳过渡。 本书的特色: 1. 史料的广博性与精细性: 首次将江南地区的《水利志》、《乡贤传》、《赋役黄册残卷》与士人私藏的诗文集进行交叉印证。 2. 微观视角的宏大叙事: 拒绝泛泛而谈,通过对沈氏、顾氏等代表性家族的个案剖析,折射出整个阶层的命运轨迹。 3. 理论的创新性: 成功地将社会史、经济史与艺术史熔于一炉,为研究宋代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解析框架。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及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中国古代精英阶层生活与文化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如同亲历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时代变革,洞悉了支撑宋朝文化大厦的那些隐秘而坚实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厉鹗年谱长编》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它,那沉甸甸的纸页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作为一名对清代文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厉鹗这个名字有着模糊的认知,知道他与“浙东学派”有关,知道他是那个时代一个颇有分量的人物。但具体其人生轨迹、学术思想、文学创作,乃至其在历史洪流中的具体位置,我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这本《年谱长编》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厉鹗世界的大门。从书名便能窥见其严谨与详实,长编二字暗示着它并非简单的传记,而是企图以一种编年体的方式,将厉鹗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从他的呱呱坠地,到求学之路,再到仕途坎坷,直至晚年的著述与交游,一一梳理清楚,如同抽丝剥茧,还原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厉鹗。我期待着,通过这部巨著,我能深入了解这位才子的人生起伏,洞悉其思想的演变,感受其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更重要的是,能够透过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遥远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清代社会。

评分

读《厉鹗年谱长编》的初衷,其实是源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生态的好奇。我们常常能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得知,清代文人,尤其是那些身处科举与学术双重压力下的士人,他们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戏剧性。有的是才高八斗却终生不得志,有的是仕途得意却晚景凄凉,更有甚者,在政治风暴中身不由己,成为历史的牺牲品。厉鹗,作为“浙东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经历想必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与抉择。我希望通过这本《年谱长编》,能够详细地了解他如何在一个充满规范与限制的社会环境中,去追寻自己的学术理想,如何在现实的羁绊中,保持其精神的独立与高洁。我想知道,他的交游圈是怎样的?他与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比如全祖望、万斯同等人,有着怎样的互动?他们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碰撞与融合的?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思想脉络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人物的生平,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的流变,以及文人之间深刻而复杂的精神联系。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于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他们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厉鹗,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曾经就像是历史画卷中一个模糊的侧影,而《厉鹗年谱长编》则似乎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将这个侧影描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我期待的是,这部著作能够细致入微地展现厉鹗的日常生活,他的一日三餐,他的喜怒哀乐,他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之道,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生命的温度。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年谱长编》,深入了解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在那个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他又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些人生信条的?他的文学创作,又是如何融入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我渴望在这部著作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到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厉鹗。

评分

我被《厉鹗年谱长编》的书名所吸引,一个“年谱”再加上“长编”二字,就足以说明其内容之详尽与严谨。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人传记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系统梳理人物一生脉络的著作。厉鹗,作为清代的一位重要学者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文学创作又具有怎样的特色?这些都是我希望在《年谱长编》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第一手史料,通过翔实的文献记录,还原厉鹗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他的人生轨迹,了解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在学术和文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我希望通过这部著作,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厉鹗,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评分

说实话,对于《厉鹗年谱长编》这样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并非抱着轻松阅读的心态去接触,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渴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流派,尤其是清代朴学的发展轨迹充满兴趣。厉鹗作为其中一位重要的参与者,他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成就,无疑是理解清代学术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期待的是,这部《年谱长编》能够提供非常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例如他的书信、日记、奏疏,甚至是他亲笔批注过的书籍,这些都将是研究他学术思想的宝贵财富。通过年谱的梳理,我希望能看到他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他是如何继承前人的学术遗产,又如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更希望了解,他的学术研究是如何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他在政治上有过怎样的抱负?他的学术主张又是否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这些深层次的探讨,才是吸引我深入阅读这部著作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