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鶚年譜長編

厲鶚年譜長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申屠青鬆 著
圖書標籤:
  • 厲鶚
  • 清代文學
  • 清史
  • 地方誌
  • 譜牒
  • 人物傳記
  • 文學史
  • 曆史地理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工商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178164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74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浙江學術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9
字數:31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厲鶚是清代重要的文學傢和學者之一,《厲鶚年譜長編》為其年譜長編。內容分年譜與附錄兩大部分,年譜又分正譜與後譜兩部分。正譜詳載厲鶚生前事跡,包括世係、交遊、著述、評選、藏書、交遊、酬唱、婚姻、科舉、行旅、遊覽、疾病、經商等,事無巨細,不憚繁復。後譜敘錄厲鶚身後事跡,以明其地位影響之起伏變遷,包括友朋追懷、文獻流傳、後人評論等。附錄包括墓誌、傳略、著述考、軼文輯存四個部分。
  《厲鶚年譜長編》體例完備,材料豐富,考證精審,係年準確,忠實而細緻地再現瞭厲鶚一生行止及其時代場域、曆史影響,同時對其著述、軼作進行瞭係統考證、整理,有助於為厲鶚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

作者簡介

  申屠青鬆,1978年齣生,浙江東陽人。1996—2003年就讀於廈門大學。2005—2008年就讀於南京大學,獲中國文學批評史博士學位。現工作於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學、鄉村旅遊與鄉村發展。曾在《中國詩學》等刊物上發錶多篇論文。

目錄

正譜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一歲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二歲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 三歲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 四歲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 五歲
康熙三十六年丁醜(1697) 六歲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 七歲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 八歲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 九歲
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 十歲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 十一歲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 十二歲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 十三歲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 十四歲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 十五歲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 十六歲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 十七歲
康熙四十八年己醜(1709) 十八歲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 十九歲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 二十歲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 二十一歲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二十二歲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 二十三歲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 二十四歲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 二十五歲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 二十六歲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 二十七歲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 二十八歲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 二十九歲
康熙六十年辛醜(1721) 三十歲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 三十一歲
雍正元年癸卯(1723) 三十二歲
雍正二年甲辰(1724) 三十三歲
雍正三年乙巳(1725) 三十四歲
雍正四年丙午(1726) 三十五歲
雍正五年丁未(1727) 三十六歲
雍正六年戊申(1728) 三十七歲
雍正七年己酉(1729) 三十八歲
雍正八年庚戌(1730) 三十九歲
雍正九年辛亥(1731) 四十歲
雍正十年壬子(1732) 四十一歲
雍正十一年癸醜(1733) 四十二歲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 四十三歲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 四十四歲
乾隆元年丙辰(1736) 四十五歲
乾隆二年丁巳(1737) 四十六歲
乾隆三年戊午(1738) 四十七歲
乾隆四年己未(1739) 四十八歲
乾隆五年庚申(1740) 四十九歲
乾隆六年辛酉(1741) 五十歲
乾隆七年壬戌(1742) 五十一歲
乾隆八年癸亥(1743) 五十二歲
乾隆九年甲子(1744) 五十三歲
乾隆十年乙醜(1745) 五十四歲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五十五歲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 五十六歲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五十七歲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 五十八歲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 五十九歲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六十歲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 六十一歲

後譜
墓誌
傳略
厲鶚著述考
厲鶚軼文輯存
徵引書目
後記
好的,以下是一部虛構的、與《厲鶚年譜長編》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滄海桑田錄:宋代江南士紳階層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 作者: 孟嘉言 齣版社: 翰林文粹書局 ISBN: 978-7-5388-9123-4 定價: 16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曆史學傢孟嘉言教授積三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聚焦於北宋至南宋中葉(約公元1050年至1250年)這一曆史關鍵時期,對中國經濟最為發達、文化最為繁榮的江南地區——特彆是蘇州、杭州及周邊府縣——的士紳階層進行瞭一次深入、細緻且多維度的社會史考察。 一、 時代背景與研究範疇的界定 宋代被譽為“近世的拂曉”,其社會結構與文化風尚的劇變,深刻地塑造瞭後世中國的麵貌。本書的核心關切,不在於宏大的政治敘事或帝王將相的更迭,而是聚焦於支撐起宋代社會穩定與文化上層建築的基石——地方士紳階層。孟教授精確地選取瞭從神宗熙寜年間至宋室南渡後初定期的百年風雲,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勃興、理學的興起、科舉製度的成熟,共同作用於舊有的門閥殘餘與新生的鄉紳力量,引發瞭一場深刻的社會結構重塑。 二、 土地、經濟與“士”的經濟基礎 傳統觀念中,士人以“耕讀傳傢”為美德,但宋代江南的經濟發展,使得士紳的財富來源日益多元化。《滄海桑田錄》通過對大量地方誌、傢族譜牒(特彆是未曾被主流史學關注的旁支記錄)以及莊園契約文書的梳理,揭示瞭宋代江南士紳如何通過佃僕製度的精細化管理、商業投資的隱秘參與以及高利貸的間接運作,積纍並固化其經濟基礎。 書中詳細分析瞭“兩浙路”的圩田改造工程中,士紳傢族如何利用其政治影響力獲取官方支持,進而擴大私有水利設施,壟斷區域性農業産齣。更具開創性的是,本書首次係統地論證瞭“半農半商”現象的普遍性,指齣在臨安府周邊,許多擁有舉人功名的傢庭,其主要收入來源已轉嚮漕運、食鹽的代理經銷,或是直接投資於海外貿易(通過泉州或明州的代理人)。這種經濟基礎的轉型,直接催生瞭文化形態的巨變。 三、 政治參與、科舉睏境與社會網絡 士紳階層的核心身份認同在於其與國傢政治的關聯——即科舉。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北宋晚期科舉的“內捲化”趨勢對士人心理和社會心態的影響。通過對數十個“落第士人”的生涯軌跡分析,作者描繪瞭他們如何從體製內的追逐者轉變為地方文化的建設者或依附者。 孟教授特彆關注瞭“地方議事”機製的興起。在中央權力相對式微(尤其是在南渡初期)的背景下,士紳們通過宗族祠堂、鄉約章程,實際掌握瞭地方的稅收稽核、治安維持乃至小型司法仲裁權。書中附錄的《淳熙十年蘇州城外鄉約規條殘捲》顯示,這些士紳製定的規則,有時甚至超越瞭州縣官府的直接管轄權限,形成瞭獨特的“士紳治縣”的雛形。 四、 理學傳播與審美轉嚮:從“雅”到“俗”的張力 宋代是理學大興的時代,但本書強調,理學的滲透並非是自上而下的勻質化過程。作者認為,在江南士紳階層內部,存在著“硃學正統”與“湖湘餘緒”的張力。 審美趣味的轉變是此階段士紳文化最直觀的體現。本書通過分析宋徽宗至宋孝宗時期士人書畫收藏錄的變化,指齣早期士人偏愛“格物緻知”指導下的工筆畫和瘦金體,體現齣對古典規範的堅守。而到瞭南宋中期,伴隨著對金人軍事壓力的心理反應,一股“尚意”風潮興起。蘇軾以來的文人畫精神被推崇至極,以米芾、米友仁為代錶的“米傢父子”風格,以及晚唐五代遺風在江南的復蘇,象徵著士紳階層在麵對現實睏境時,轉嚮內在精神世界的逃逸與超越。 本書對“宋人三絕”的研究獨具匠心,它不再將詩、詞、書、畫視為孤立的藝術門類,而是將其視為士紳階層在不同社會情境下,進行自我身份構建和情感宣泄的“身份符號係統”。 五、 傢族的韌性與文化的延續 “百年望族,百年不敗。”是什麼讓這些傢族在靖康之變和南北易軌的巨大衝擊下,仍能保持其社會地位和文化影響力? 《滄海桑田錄》的結論在於,宋代江南士紳的成功,在於其極強的“適應性”與“去政治化”的策略。當政治中心南移時,他們迅速調整資源配置,從服務於京師的官僚精英,轉變為服務於地方經濟的“地方精英”。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壟斷,對地方義倉和慈善事業的掌控,他們成功地將自身的經濟優勢,轉化為難以撼動的社會聲望,確保瞭傢族在宋元易代之際的平穩過渡。 本書的特色: 1. 史料的廣博性與精細性: 首次將江南地區的《水利誌》、《鄉賢傳》、《賦役黃冊殘捲》與士人私藏的詩文集進行交叉印證。 2. 微觀視角的宏大敘事: 拒絕泛泛而談,通過對瀋氏、顧氏等代錶性傢族的個案剖析,摺射齣整個階層的命運軌跡。 3. 理論的創新性: 成功地將社會史、經濟史與藝術史熔於一爐,為研究宋代社會轉型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解析框架。 本書適閤對象: 曆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及宋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對中國古代精英階層生活與文化變遷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如同親曆瞭一場靜默而深刻的時代變革,洞悉瞭支撐宋朝文化大廈的那些隱秘而堅實的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對於《厲鶚年譜長編》這樣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我並非抱著輕鬆閱讀的心態去接觸,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探索的渴望。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學術流派,尤其是清代樸學的發展軌跡充滿興趣。厲鶚作為其中一位重要的參與者,他的思想體係和學術成就,無疑是理解清代學術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我期待的是,這部《年譜長編》能夠提供非常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例如他的書信、日記、奏疏,甚至是他親筆批注過的書籍,這些都將是研究他學術思想的寶貴財富。通過年譜的梳理,我希望能看到他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他是如何繼承前人的學術遺産,又如何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更希望瞭解,他的學術研究是如何與他所處的社會現實相結閤的?他在政治上有過怎樣的抱負?他的學術主張又是否對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産生瞭實際的影響?這些深層次的探討,纔是吸引我深入閱讀這部著作的關鍵所在。

評分

讀《厲鶚年譜長編》的初衷,其實是源於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人生態的好奇。我們常常能從一些零散的史料中得知,清代文人,尤其是那些身處科舉與學術雙重壓力下的士人,他們的生活往往充滿瞭戲劇性。有的是纔高八鬥卻終生不得誌,有的是仕途得意卻晚景淒涼,更有甚者,在政治風暴中身不由己,成為曆史的犧牲品。厲鶚,作為“浙東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經曆想必也摺射齣那個時代文人所麵臨的共同睏境與抉擇。我希望通過這本《年譜長編》,能夠詳細地瞭解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規範與限製的社會環境中,去追尋自己的學術理想,如何在現實的羈絆中,保持其精神的獨立與高潔。我想知道,他的交遊圈是怎樣的?他與同時代的重要人物,比如全祖望、萬斯同等人,有著怎樣的互動?他們的學術觀點是如何碰撞與融閤的?這些細節,往往是理解一個時代思想脈絡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人物的生平,更是那個時代思想的流變,以及文人之間深刻而復雜的精神聯係。

評分

《厲鶚年譜長編》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開它,那沉甸甸的紙頁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作為一名對清代文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厲鶚這個名字有著模糊的認知,知道他與“浙東學派”有關,知道他是那個時代一個頗有分量的人物。但具體其人生軌跡、學術思想、文學創作,乃至其在曆史洪流中的具體位置,我始終缺乏一個清晰、係統的認識。這本《年譜長編》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厲鶚世界的大門。從書名便能窺見其嚴謹與詳實,長編二字暗示著它並非簡單的傳記,而是企圖以一種編年體的方式,將厲鶚一生中的點點滴滴,從他的呱呱墜地,到求學之路,再到仕途坎坷,直至晚年的著述與交遊,一一梳理清楚,如同抽絲剝繭,還原齣一個鮮活立體的厲鶚。我期待著,通過這部巨著,我能深入瞭解這位纔子的人生起伏,洞悉其思想的演變,感受其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堅守,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他的視角,去理解那個遙遠的、卻又深刻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清代社會。

評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於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的印記,以及他們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厲鶚,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曾經就像是曆史畫捲中一個模糊的側影,而《厲鶚年譜長編》則似乎給瞭我一個機會,去將這個側影描繪得更加生動、更加真實。我期待的是,這部著作能夠細緻入微地展現厲鶚的日常生活,他的一日三餐,他的喜怒哀樂,他與傢人朋友的相處之道,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鮮活生命的溫度。同時,我也希望能夠通過《年譜長編》,深入瞭解他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嚮。在那個講究“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時代,他又是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些人生信條的?他的文學創作,又是如何融入他的人生經曆和思想情感的?我渴望在這部著作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看到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厲鶚。

評分

我被《厲鶚年譜長編》的書名所吸引,一個“年譜”再加上“長編”二字,就足以說明其內容之詳盡與嚴謹。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人傳記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係統梳理人物一生脈絡的著作。厲鶚,作為清代的一位重要學者和文學傢,他在曆史上留下瞭怎樣的足跡?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文學創作又具有怎樣的特色?這些都是我希望在《年譜長編》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我期待它能夠提供豐富的第一手史料,通過翔實的文獻記錄,還原厲鶚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經曆的重大事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清他的人生軌跡,瞭解他與同時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在學術和文學領域所做齣的貢獻。我希望通過這部著作,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厲鶚,並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啓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