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第3版)

日本简史(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生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历史
  • 日本
  • 简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东亚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7614
版次:3
商品编码:120227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史图书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6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简史》(第三版):新版在旧版基础上新增一章,主线清晰,论述精当,全书篇幅不长,适合普通读者对日本历史的概观式了解;信息详实,参考资料丰富,更新至近期的研究成果,便于初学者使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日本简史》(第三版)以统治主体的演变为主线,从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与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转折时期的改革等方面,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政治演进过程,兼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经济发展、大众心态等内容,清晰、完整地绘制出日本历史的鸟瞰式全貌。

  《日本简史》(第三版)曾荣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第三版在前版的基础上,新增一章,叙述近十年的日本历史,对书中的大事年表、进一步阅读书目等学习工具也做了全面更新,以反映新研究进展,帮助读者展开进一步学习。

作者简介

  王新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日本历史与政治,著有《现代日本政治》《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日本史随笔》《战后日本史》等。

目录

目 录
第三版导言 Ⅰ
第一章 日本人的起源 1
旧石器时代 2
绳纹时代 3
弥生时代 6
邪马台国 9
古坟时代 11
结?语 17
大事记 18
进一步阅读书目 18
第二章 律令国家 21
律令国家 22
奈良时代的社会 32
庄园与摄关政治 35
武士与院政政治 40
唐风文化与国风文化 46
结?语 55
大事记 56
进一步阅读书目 58
第三章 武人政权 61
镰仓幕府 62
元军征日 67
南北朝 72
室町幕府 75
文化的演变 82
结?语 86
大事记 87
进一步阅读书目 88
第四章 前近代社会 91
战国大名 92
织丰时代 94
早期德川幕府 100
后期德川幕府 109
思想与文化 114
结?语 118
大事记 119
进一步阅读书目 120
第五章 明治维新 123
内外危机 124
王政复古运动 129
新政权的改革 132
自由民权运动 136
明治宪法体制 144
结?语 152
大事记 152
进一步阅读书目 154
第六章 对外侵略扩张 157
甲午战争 158
日俄战争 162
第一次护宪运动 165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68
城市化及其影响 173
结?语 175
大事记 176
进一步阅读书目 177
第七章 变革与战争 179
各种社会运动 180
各种政治思想 183
政党政治 186
中日战争 191
太平洋战争 198
结?语 206
大事记 2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207
第八章 占领与战后体制 211
占领及改革 212
政治与社会 216
走向媾和 219
两党体制 224
民族主义 228
结?语 234
大事记 235
进一步阅读书目 236
第九章 经济大国 239
经济的季节 240
佐藤长期政权 243
田中角荣政权 252
政界的混乱 257
稳定增长 260
结?语 264
大事记 265
进一步阅读书目 266
第十章 改革的年代 269
新保守主义改革 270
政治改革的启动 273
联合政权与政治改革 277
桥本内阁改革 281
持续的结构改革 284
结?语 291
大事记 292
进一步阅读书目 293
第十一章 漂流的国度 295
短命的自民党内阁 296
混乱的民主党政权 300
再次翻盘的大选 304
第二次安倍政权 308
停滞的社会 315
结?语 320
大事记 320
进一步参考书目 321
附录一 日本天皇世系 325
附录二 历代幕府将军 330
附录三 日本历任首相 332

精彩书摘

漂流的国度

小泉纯一郎长期政权结束后日本政局再次出现动乱,内阁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首先是自民党在2009年重新失去政权,民主党上台执政,但其政策未能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且其“敲打官僚”的做法引起强烈的反弹,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均出现障碍,再加上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东北大地震、钓鱼岛附属岛屿国有化等,外交、内政均出现较大问题,不仅在2012年失去政权,而且在众议院的席位与第二在野党相差无几。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再次执政,首先提出由三支箭组成的“安倍经济学”,其次推动国会通过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为中心的安保法案、达成TPP协议等,接着提出振兴经济的新“三支箭”,但均未取得明显效果,已执政近四年的安倍首相能否顺利走下去仍然是个未知数。
?
短命的自民党内阁
三届政权暗淡无色
在2006年9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晋三当选,接着当选为首相,仍然维持了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的框架。安倍晋三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为岸信介,属于保守派政治家,热衷修改宪法、恢复武装,上台之初便在众议院全体会议发表施政演说时强调修改宪法的必要性。在其推动下,2006年秋季召开的临时国会通过了旨在提高国民爱国心的《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以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法案》,2007年5月国会通过了允许就修改宪法举行全民投票并制定相关法律程序的《国民投票法》。
尽管如此,内阁成员丑闻不断,特别是丢失养老金交纳记录事件的曝光更是引起国民不满。2007年5月,社会保险厅丢失5000多万份养老金交纳记录一事浮出水面,使本来就因老龄化、少子化而处在危机状态的养老金制度更陷困境,许多已经缴纳保险费的国民担心无法按期领取养老金。尽管国会通过了带有补救内容的《取消养老金时效特例法案》和《社会保险厅改革相关法案》,但舆论调查显示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迅速降至30%以下。在此形势下于7月29日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严重打击了自民党,减少了改选的近半数席位。加上没有改选的席位,在野的民主党共有109席,超过自、公执政党合计的103席。加上日本共产党、社民党等党派,在野党总共拥有242个总席位中的138个席位。
尽管安倍不得不暂时搁置所谓“建设美丽国家”“脱离战后体制”的政治理念,在推动修宪等敏感议题上顾虑主流民意,并通过改造内阁提高支持率,但终究无望在国会通过即将到期的《反恐特别措施法》,因而在临时国会召开后的第三天——9月12日宣布以健康原因辞去首相职务。出于对过急改革引发不满的反省,自民党选择了性格温和、政策稳健、擅长协调的福田康夫为该党总裁和政府首相。
自、公两党在10月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向临时国会提交《新反恐对策特别措施法案》,替代即将到期的《反恐特别措施法》。新法案删除了原法案中“救援灾民”和“搜索救助”的内容,将自卫队在印度洋的支援活动限定在供应燃料和供水两项,实施期限也改为一年。尽管在自、公执政两党的多数赞成下两次决定延长临时国会会期,但在2008年1月众议院终于以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再次表决通过反恐法案,不过大大影响了其他法案的审议及成立。在2008年年初召开的通常国会上,在野党故伎重演,两次在参议院否决政府提出的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总裁人选,使这一职位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出现空缺,参议院甚至在6月11日通过针对福田首相的问责决议案,福田首相自知难以过关,而且在内阁支持率低迷的状态下也难以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只好以辞职了事。
面临即将到来的大选,为逃避败选的责任,自民党内重量级人物纷纷回避总裁选举,结果使数次参加自民党总裁竞选、性格直率、政治统率能力较弱的麻生太郎脱颖而出。由于麻生首相漫画性的直线思维导致其经常失言,因而内阁支持率迅速跌至25.5%,受其影响,自民党内所谓“反麻生”的倾向日渐活跃起来,甚至出现与在野党联合或者脱离自民党的动向。

经济再陷困境
2006年日本经济继续平稳复苏,各产业状况良好,股市稳中有升,地价缓慢回升,不良债权处理完毕,企业的设备、人员及债务“三过剩”问题得到解决,物价出现全年度正增长,失业压力减轻,居民消费也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政府财政状况严峻,2006年财政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为5.1%,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在发达国家最为糟糕。另外,还有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贫富差距重新拉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负担愈加沉重等问题。为解决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安倍首相提出“再挑战计划”,试图为经济竞争失败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个重新发展的机会,但需要较多费用。
2007年的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首次从2002年以来2%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为1.6%左右。首先是股市急剧走低,在2007年6月上升到18000点的峰值后下跌,年底跌到15000点。其主要原因除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股市普遍下跌的影响外,与日本国内经济停滞也不无关系;其次是住宅投资急剧下降。针对不断出现的耐震建筑造假事件,日本政府修改《建筑标准法》,提高建筑质量标准,同时审查标准进一步严格,审查文件增多,并且规定在申请得到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工艺程序等,结果使建筑业遭到较大打击;设备投资明显趋缓。2003年到2006年设备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0%,但2007年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职工收入停滞不前。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2008财政年度GDP实际增长率为-3.5%,创战后年均经济增长率新低,衰退速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日经平均股指从2008年9月初的12834点下降到10月底的7163点,两个月内跌幅高达44%,前所未有;其次是出口急剧减少,时隔28年首次出现7253亿日元贸易赤字;大型制造业企业出现年终赤字,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设备投资第四季度比前期下降16.7%,创历史最高纪录,工业生产指数在第四季度下降至1953年以来最低点,消费在第四季度也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从2007年的3.8%上升为4.4%。
为应付此次来势凶猛的危机,日本政府在2008年先后采取“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紧急对策”等措施,计划分别投入1.8万亿、4.8万亿、5.8万亿日元,预期调动11.5万亿、27万亿、37万亿日元规模的事业投资,以期减轻高龄者的医疗费负担、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向居民发放消费补助金、下调高速公路费、创造自治体就业机会、降低就业保险费、强化住房贷款减税、降低中小企业法人税等。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受冲击最大的是钟点工、派遣员工、临时工或合同工等非正式雇佣者。2009年1月,参议院通过《确保雇佣和居住》的紧急决议,要求政府确保失业人员的居住和生活稳定,要求企业“不要轻易解雇员工和取消内定就业人员,全力维持雇佣的稳定”。与此同时,内阁会议通过包括放宽保险加入条件、延长难以再就业人员的事业补贴时间、降低雇佣保险费用等内容的《雇佣保险法修正案》并提交国会审议,两个月后众参两院通过该法案。

趋于平衡的外交
在安倍政权之前的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由于小泉在执政的5年多时间里顽固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导致日本和中国的政治关系严重倒退,同时也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孤立的困境。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于2006年10月8日至9日对中国进行了舆论界称为“破冰之旅”的正式访问。中国是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日本领导人5年来首次访华,反映了其希望打破中日关系僵局、以访华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的迫切愿望。
安倍首相在访华期间与温家宝总理就年内启动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达成共识,胡锦涛主席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APEC会议期间会晤安倍首相时对该共识再次予以确认。中日双方各自成立由10名学者组成的委员会,设置“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小组,由中日双方轮流主办会议,对中日2000多年来的交往历史、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共同研究,旨在通过加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安倍首相访问中国后在10月9日访问韩国,恢复了中断一年的首脑互访和会谈,并就历史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交换了意见。当天朝鲜宣布核试验成功,日本不仅再次带头推动联合国通过对朝制裁的决议案,而且对朝鲜采取追加制裁措施,决定禁止向朝鲜出口高级食物材料和贵金属等24种商品,同时全面禁止进口朝鲜产品以及所有朝鲜船只进入日本港口,结果在与朝鲜邦交正常化谈判及解决“绑架问题”方面没有任何进展。
福田康夫政权成立后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应日本海上自卫队邀请,中国海军“深圳”号导弹驱逐舰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首届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加强节能环保合作、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和加强多边及区域经济合作四大领域坦率交换意见,增进了相互理解。2007年12月27日,福田首相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5月6日访问日本,并同福田康夫首相就中日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坦率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日本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日元的紧急救援物资。6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6月24日,日本海上自卫队高波级导弹护卫舰“涟”号驶入湛江港,开始为期五天的友好访问;7月9日,应邀参加北海道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的胡锦涛主席在主会场温莎酒店会见了福田首相;8月8日,福田首相夫妇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在对外关系上,福田首相明确表示“以日美关系为主,首先是与美国的外交”,并于2007年11月访问美国,巩固和强化日美关系。比较右倾的麻生太郎首相也十分重视发展与大国的关系。2009年2月18日,麻生首相访问俄国萨哈林岛,与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北方领土问题举行会谈;同月24日访问美国,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就加强日美同盟关系达成共识;4月29日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会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深度探究,聚焦于其独特的文化演变、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转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精细的视角,理解塑造现代日本的复杂历史进程。 《东瀛风云录:从神话时代到数字前沿的日本历史》 引言:岛屿的宿命与开化 本书从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入手,探讨了自然地理如何深刻影响了早期社会结构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我们首先描绘了神话传说中的“国诞生”场景,接着深入考察了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的文化交替,特别是大陆水稻文明的引入如何彻底改变了早期日本的社会形态,催生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重点分析了卑弥呼时代的政治碎片化,以及大和政权如何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联姻,逐步统一了早期日本。 第一部分:律令制的奠基与贵族政治的兴衰(公元600年—1185年) 这一部分将详尽阐述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改革。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和推行的大化改新,是日本首次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精髓的尝试。我们将解析律令制是如何被移植、适应并最终本土化的过程。 随后,我们将进入平安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表面上是华丽的贵族文化鼎盛,如《源氏物语》所描绘的精致生活,但实际上,中央集权的律令体系已在地方豪族和新兴武士力量的冲击下逐渐瓦解。本书将重点分析藤原氏如何通过“摄关政治”垄断权力,以及这种寄生性的政治结构如何为武士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对早期佛教宗派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进行细致的梳理。 第二部分:武士的崛起与幕府时代的统治(1185年—1600年) 源平合战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本书细致地重构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以及武士阶层如何取代公家(贵族)成为实际的统治者。我们不仅关注镰仓时代的政治军事结构,更探讨了武士道精神的早期雏形是如何在与蒙古入侵的考验中得到淬炼和确立的。 镰仓幕府衰落后,日本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战国乱世。本书将这一时期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权力争夺战。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位“天下人”的战略、军事创新(如火绳枪的应用和筑城术的革新)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都将得到深入的剖析。特别关注信长对宗教势力的压制和秀吉的统一大业如何最终为和平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德川的和平与锁国政策(1603年—1868年) 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独特而漫长的稳定期。德川幕府通过精密的“幕藩体制”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微妙平衡。本书详细分析了“参觐交代”制度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名,以及幕府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尤其是朱子学)来维护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本书特别辟章节探讨了“锁国”(Sakoku)政策的复杂性。它并非完全的闭关,而是对特定贸易港口(长崎、萨摩、对马)的严格管控,目的是在维护政治稳定与获取必要物资之间寻求平衡。在看似停滞的社会表层下,我们揭示了町人(市民)阶层经济力量的壮大、元禄文化的繁荣以及“兰学”(对西方科学的非政治性学习)的悄然发展,这些都为后来的剧变积累了能量。 第四部分:明治维新与帝国崛起(1868年—1945年) “黑船来航”是外部压力催化内部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本书细致描绘了倒幕运动的复杂性,以及倒幕志士们如何利用西方技术和思想来推翻旧体制。明治维新被视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激进现代化运动,我们审视了其核心要素:废藩置县、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以及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尝试。 重点分析了日本如何迅速吸收西方技术和制度,建立起现代化的官僚体系、教育系统和工业基础。然而,现代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冲突和军国主义的抬头。本书将探讨《大日本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的神圣化,以及军部力量如何在国内外危机中逐渐攫取实权,最终将国家引向了扩张和灾难性的战争。对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战略分析,以及对侵略战争的根源和后果的批判性考察,构成了这一部分的核心。 第五部分:战后重建与经济奇迹(1945年—2000年) 战败后的日本经历了盟军的占领,这是一场深刻的“去军事化”和“民主化”的社会工程。本书评估了道奇路线、吉田茂的政策,以及新宪法的制定对日本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塑。 随后,我们将探讨“经济奇迹”的发生机制。日本如何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政府产业政策(如通产省的作用)和高储蓄率,在短短几十年内重建了其经济实力。重点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终身雇佣制和“产业协同组合”在这一时期的作用,以及日本在全球汽车和电子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第六部分:平成时代的挑战与新世纪的展望(2000年至今) 进入平成时代,日本面临着泡沫经济破裂带来的“失落的十年”及随后的长期经济停滞。本书探讨了结构性改革的困难,以及社会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严峻的内部挑战。 最后,本书展望了21世纪的日本——一个在全球文化输出(如动漫、游戏)方面依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同时也在努力应对地缘政治的变动,并在“安保法”的讨论中重新审视其战后和平主义的遗产。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日本的复杂性和韧性提供坚实的基石。 本书采用多学科视角,融合了政治史、社会文化史和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展现一个既充满古典美学又饱受现代性冲击的,鲜活而多面的日本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日本历史的著作,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了那个岛国波澜壮阔的历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他并不急于对事件做出道德上的评判,而是像一位精密的历史学家,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文化变迁和社会思潮,像解剖标本一样细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时空隧道,亲历了从古老的部族时代到幕府更迭的漫长岁月。特别是对平安时代贵族文化的描摹,那种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得以窥见其精致与颓败并存的哀愁。然而,书中对于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剧烈碰撞和传统势力的顽固抵抗,着墨似乎略显克制,或许是篇幅所限,有些关键的转折点,我感觉还未及深入体会,便匆匆翻页而过,留下了几处需要我再去查阅资料来填补的知识空白。总体而言,它为我们理解日本这个复杂民族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全面的框架,但若想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在驱动力,可能还需要借助其他补充材料。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的历史就像一幅层层叠叠、色彩浓郁的浮世绘,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费解的矛盾。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疾风骤雨,笔锋犀利地剖析了战国时代的残酷与魅力;时而又像春雨润物,温和地讲述了江户时代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如何内化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描绘明治维新时期的那种“脱胎换骨”的决心和执行力时,那种强烈的紧迫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一个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后,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自我革新的民族肃然起敬。不过,书中对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分析,略显单薄,似乎更侧重于政治结构的变化,而对支撑起“经济动物”神话的社会心态和企业文化的深层剖析,总觉得少了一点火候。这使得后半部分的论述,相较于前半段对古代和中世纪的扎实铺陈,显得有些意犹未尽,像是精彩的交响乐突然加快了速度,让人还没来得及细品和声的复杂性。

评分

我向来对岛国文化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疏离的复杂情感,而这本《日本简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可以保持距离但又深入了解的视角。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日本塑造成一个“他者”的刻板形象,而是还原了一个在地理限制和文化选择中不断自我塑造的共同体。我特别喜欢它对“物哀”和“幽玄”这些美学概念的解释,这些抽象的理念被作者巧妙地植入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比如某次战役的结局,或是某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这让我明白了,美学观念在日本社会中并非是锦上添花,而是塑造决策和行动的底层逻辑。然而,在描述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对日本政治版图重塑的影响时,内容稍显保守和公式化,仿佛是引用了传统的教科书论述,缺乏了一些对当时民众心理的细致捕捉,比如那种被“强制和平”下的复杂情绪,这一点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这个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堪称是一次愉快的“扫盲”。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错综复杂的皇权、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的交织影响,讲得清晰明了。尤其是在讲解“天皇”这一特殊概念的历史演变时,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其神圣性与世俗权力的拉扯,这在很多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论述中是很少见的清晰度。读这本书,我明显感觉到,作者对“地方自治”和“武士阶层”的兴衰有着特别的关注,这使得日本历史不再是一个由上而下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来自草根和边缘力量的博弈。唯一的遗憾是,在处理近现代的文化输出,特别是动漫、流行音乐等“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时,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审慎的退让,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去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全球意义,这让习惯了关注当代议题的我,感到了一丝时代的脱节。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结构严谨,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但设计精巧的年鉴。我从中学到的一点,是日本历史中“学习与模仿”的主题是如何贯穿始终的,从早期的中国文化输入,到后来的西方科技引进,再到现代的全球商业模式吸收,这种极强的消化能力是其能够持续存在并演化的关键。作者对佛教的传入及其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的巨大能量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展示了一个外来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最深层。若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在探讨少数族群,比如阿伊努人等原住民的历史轨迹和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时,笔墨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些边缘声音往往能揭示主流叙事下被掩盖的复杂性,而本书似乎为了保持叙事的宏大和流畅,不得不忍痛割爱,使得那部分内容显得较为单薄,留下了期待后续深入阅读的余地。

评分

是正品,物流也快,不错不错!!!!

评分

比书店便宜,孩子喜欢

评分

虽然是教材,但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当一般的书看也是不错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发货时间长了些,十多天才收到。

评分

很好的一本专业书。

评分

学点历史而已。

评分

书很好,真的很好

评分

书挺好的,塑封都还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