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古要论

格古要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曹昭,[明] 王佐 著,赵菁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中国古典
  • 经史子集
  • 文献
  • 传统文化
  • 格古
  • 考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4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39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世经典,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论述文物概述、名玩优劣、作伪手法和真伪鉴别的文物鉴赏专著。
业内名家历数年之功集成,全彩图文;翔实、准确的资料解读。

内容简介

曹昭“取古铜器、书法、异物分其高下,辨其真赝,正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目之曰《格古要论》”。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经王佐增补为13卷,名为《新增格古要论》。

作者简介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江苏松江人。其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有大量古法书、名画、古琴、旧砚及彝、鼎、尊、壶等古代器物。曹昭自幼在家庭环境的熏染下,苦心钻研,培养了精到的鉴定文物能力。

精彩书评

其(《格古要论》)于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解,皆能剖析纤微。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厘然,故其书颇为鉴赏家所重。
——《四库全书》

目录

卷一
古琴论

卷二
古墨迹论上
古碑法帖

卷三
古墨迹论下
新增陕西碑帖
新增各处碑帖

卷四
金石遗文
宋金石遗文
金石录跋尾
法帖题跋

卷五
古画论

卷六
珍宝论
古铜论

卷七
古砚论
异石论
古窑器论

卷八
占漆器论
古锦论
异木论
竹论

卷九
文房论

卷十
古今诰敕题跋

卷十一
杂考上

卷十二
杂考中

卷十三
杂考下
宋宫殿记
再考之

精彩书摘

卷一
古琴论
断纹琴
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其纹不断。然断纹有数等类,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寸许,或寸半(一作半寸)。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或有背面皆断者(背一作底)。(图001)
又有梅花断者,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最古。琴虽古而有断纹者,不精实脆透。及有病者,亦不为奇也。(图002)
伪断纹
用琴于冬日内晒,或以猛火烘琴极热,以雪罨(音奄)激裂之,然漆色远新。又有入鸡子白灰内。漆后以甑蒸之,悬于燥处,自有断纹,此皆伪者。
唐宋琴
唐时有雷文、张越二家,制琴得名,其龙池凤沼间有舷,余处悉洼,令关声而不散。(图003)
古琴色
古琴历年既久,漆色(一作光)尽退,其色如乌木,此最奇古也。(图005)
古琴样
古琴惟有孔子、列子二样琴合古制。若太平古琴,以一段木为之。近有云和样者,其样不一,皆非古制也。(图006、007、008、009)
制琴法新增见《事林广记》
造琴之法,木用阴阳,取其相配以召和也。桐木属阳,以为琴面;梓木属阴,以为琴底。面圆象天,底方象地。长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合十三徽以应律吕。象十二月,中徽为君,以象闰也。
《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应五音。记曰:舜作五弦琴,歌南风。桓谭《新论》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缯丝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为七弦,谓之文弦、武弦。(图010、011)
焦尾琴新增
汉吴人有烧桐爨者,蔡邕闻火烈声,知其良材,请以制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曰焦尾琴。(图012)
图014紫檀首象牙孔梧桐木古琴宋元高4.5 厘米长107.5 厘米
图012武侯焦叶式琴明长120.6厘米额宽17.3厘米
肩宽20厘米尾宽13.7厘米
图013高山流水仲尼式琴南宋“高山流水”篆书款识
长122厘米额宽17.8厘米肩宽18厘米尾宽13.3
厘米
008 格古要论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格物致知集》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基于该书可能涵盖的领域,避免提及您提到的《格古要论》: 《格物致知集》 探寻万物之理,穷尽事物之真谛 图书简介 《格物致知集》是一部汇集了对自然现象、社会结构、人文精神深入观察与理性思辨的鸿篇巨制。本书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理念,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象的认知,深入探究事物本源、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物理世界的基本法则、生命演化的奥秘、人类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 第一编:物理世界的精微探究 本篇聚焦于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能量转化与基本运动规律。书中详细梳理了古代先哲在对天文、历法、水文、地质等领域积累的朴素科学观察与系统性总结。 我们探讨了“气”在不同形态下所展现出的物理特性,分析了山川河流的形成机制,以及气候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篇对古代冶金术、建筑学中涉及的材料性能与结构力学的理解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书中通过对古代建筑遗址的分析,揭示了古人在受力分析、基础稳定性和材料耐久性方面所达成的卓越成就。在光学领域,我们考察了光影的形成原理,以及早期对反射、折射现象的经验性描述。 此部分的精髓在于,它并非仅仅记录了现象,而是力图从现象中提炼出能够解释自然运行的内在逻辑,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秩序的早期认知模型。 第二编:生命与生态的复杂系统 生命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格物致知集》的第二编深入剖析了生物界的结构、功能及其生态平衡。 本篇详细记录了对动植物分类的早期尝试,观察了不同物种的生长周期、习性以及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常见药用植物的药性记录,更重要的是,尝试解释了这些植物为何能对人体产生特定的生理反应,这涉及到早期对“体质”与“环境适应”关系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初步的体现。作者关注到森林、湖泊、草原等不同生境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强调了破坏平衡可能带来的深远后果。此外,书中对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水利灌溉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均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体现了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实践智慧。 第三编:人伦秩序与社会构造 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是“格物”的另一重要维度。《格物致知集》第三编将目光投向群体生活中的规范、伦理与治理体系的演变。 本篇从氏族社会的形态过渡到早期国家机构的建立,分析了权力分配、契约精神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法律条文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了惩戒、补偿与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伦理道德部分,着重探讨了“孝悌”作为社会基石的构建逻辑,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对“义、礼、信”的不同侧重。作者认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必须建立在对个体责任与群体义务的清晰认知之上。此外,对货币的起源、贸易活动的兴起及其对社会财富流动的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 第四编:心性修养与认知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溯到“致知”的本体论层面,即人如何认知世界以及如何完善自身的心灵。 “知”的获取途径,是本篇讨论的重点。作者区分了通过感官直接体验获得的知识(经验之知)和通过逻辑推演、内省反思获得的知识(思辨之知)。书中批判了仅凭臆测或权威论断而缺乏实证检验的知识获取方式,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求真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心性修养方面,本书提出了如何通过“格物”的实践来磨砺心性,去除蒙蔽心灵的杂念与偏见。真正的“知”,不仅是掌握外部信息,更是达到一种内在的清晰与和谐。书中探讨了情绪管理、专注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在面对复杂变故时保持心神的安定与判断的准确性。 《格物致知集》并非简单的知识汇编,而是一套完整的认知方法论,引导读者以严谨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和理解我们所处的广袤世界及其内在的逻辑秩序。阅读此书,如同手持一把钥匙,开启通往事物本真之门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这个人看书向来是比较功利的,我习惯于在书里寻找可以直接应用到我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干货”。所以,当我打开这本《格古要论》的时候,我的期望值是,它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或者投资理财的新视角。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曲折的徒步旅行,你走在一条铺满碎石子的路上,周围的风景不断变化,但你就是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我翻阅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正好是关于“材质的永恒性”那一部分,里面大量描述了不同矿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变化,引用了大量的化学公式和晶体学的图示,虽然我承认那些图画绘制得非常精美,线条有力,但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买错了版本,或者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就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我试图去寻找一些可以让我产生共鸣的例子,比如,作者有没有提到“就像我们看到的石头一样,人心也是坚硬而难以琢磨的”这种比喻?完全没有。它就是冷峻地、精确地、毫不留情地陈述着那些复杂的原理。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就好像我站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门口,面前是无数的书架,但我手上却拿着一张完全看不懂的地图。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它对我目前的认知结构来说,可能过于“超纲”了。

评分

我尝试从不同的时间点去接触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个“对味口”的切入点,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比如,我曾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那里的噪音和拥挤的环境让我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句子。我试着去标记一些我“感觉重要”的词汇,但标记完之后回头看,发现那些词汇之间毫无逻辑关联,完全是随机捕获的知识碎片。我又尝试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泡上一杯手冲咖啡,试图给自己营造一个“学术氛围”,结果却是,咖啡的香气和书中的那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气质产生了奇妙的冲突。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要求读者进入一个非常特定的心境:你需要暂时放下所有外界的纷扰,并且放弃对“即时回报”的期待。它像是一位要求你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严厉老师,而我,一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在面对这种“全幅冲击”时,显得有些招架不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不适合被“阅读”,而是更适合被“研读”,需要配合工具书,甚至需要一个研究小组来进行集体破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让我对自己目前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完全是冲着那封面去的,你知道吗?那种古朴的色调,配上几个我看不懂的、像是古代图腾一样的花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就在想,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格古要论’,嗯,听起来像是某种精深的学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纹理,让人感觉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手稿。我本来是想随便翻翻,找点古代的轶闻趣事来打发时间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要论”太多了,大多都是故作高深,内容空洞。但是这本书,光是目录那一块,就让我有点懵了。它不是按时间线或者地域划分的,而是用一些非常抽象的词语来命名章节的,比如“空之律动”、“形意的交织”、“虚实的辩证”。我当时就感觉,完了,这可能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或者是什么小众艺术流派的理论大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去理解第一章的引言,那里面引用了大量我从未听过的古代典籍的片段,而且翻译得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拗口,完全没有现代译本那种流畅性。这感觉就像是,你手里拿着一把非常精美的钥匙,却不知道它到底能打开哪扇门,甚至不知道那个门是通往花园还是地窖的。我至今都还没搞懂,这本书到底是在讨论什么宏大的主题,但那种被知识的厚重感包裹住的感觉,是最近读书体验中非常罕见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当代出版界的清流。我最近买的很多书,要么是过度包装,又是烫金又是UV工艺,看起来花哨但拿在手里轻飘飘的;要么就是那种极简主义到近乎粗糙的白纸黑字。而《格古要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外壳是那种哑光的布面材质,手感非常细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书脊的缝线非常工整,每一页翻过去的时候,都能听到那种轻微的、令人愉悦的摩擦声,这在现在这种胶装书泛滥的时代,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甚至有段时间没有急着去读里面的内容,而是单纯地把玩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我喜欢在晚上,关掉主灯,只留一盏暖黄色的台灯,让灯光洒在书页上,那些复杂的排版——那些精心设计留白的段落,那些偶尔跳出来的、像是手写体一样的脚注——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品或者一个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有时候,一本好书,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达了什么信息,还在于它在物理层面上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无可挑剔,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困惑的,或者说,最让我感到“陌生”的,是它的叙事视角。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所有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我阅读其他一些历史或理论类书籍时,总能捕捉到作者的某种倾向、某种偏爱,或者至少是某种可以被归类的思想流派。但《格古要论》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客观、中立,甚至是超然物外。它描述事物的方式,就像是宇宙诞生之初的冷漠记录,没有任何褒贬,没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引导性的词语。这种极端的客观性,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压迫感。你会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这只是一套经过复杂算法生成的、完美契合某种逻辑模型的文字集合?我甚至去查了作者的生平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了解他/她/它身处的时代背景,但收效甚微。这种“无面目”的写作风格,让我很难建立起与内容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智力上的“解谜”,而不是一场思想上的“对话”。我只能不断地问自己: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它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而它似乎也以一种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回应着:答案就在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而我不会提供任何捷径。

评分

质量非常好!

评分

没什么用,描述得太抽象了,帮助不大,图片还有些借鉴作用。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东西还是不错的,不过有点小贵,推荐下吧!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收到的书有些旧了.还有磕碰

评分

了解古代人是如何收藏的

评分

收到的书有些旧了.还有磕碰

评分

帮朋友代买的书,有时间借来一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