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黄仁宇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明朝
  • 万历
  • 历史小说
  • 历史传记
  • 历史故事
  • 皇权
  • 宫廷
  • 政治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664
商品编码:1745384611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黄仁宇 著 定  价:40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页  数:320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8053664 自序
万历皇帝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精)》的作者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其代表作。80年代出版以来,形成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欧历目前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许多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的“大历史”观在本书中这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美)黄仁宇 著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秦汉帝国:制度的奠基与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至关重要的王朝——秦朝与汉朝的制度构建、社会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演变。它超越了传统史学对帝王将相的叙述,聚焦于权力如何在广袤的疆域内被组织、分配和执行,以及这些制度设计在后续两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的回响。 第一部分:秦的统一与制度的极限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秦始皇及其丞相李斯如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制度创新。 郡县制的实践与挑战: 我们将详尽梳理郡县制的具体运作模式,从中央向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如何取代了传统的封建分封制。重点分析了秦朝官员的任免机制、考核标准(如秦律的严苛性),以及这种高度集权对地方豪强势力和传统贵族的冲击。通过对出土文献(如岳台简、睡虎地秦简)的解读,本书力图还原郡县在不同地域的实际落地情况,揭示其在强力推行下所暴露出的对地方差异的漠视。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的文化工程: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被视为秦朝维系庞大帝国的关键举措。本书不将此视为简单的技术性统一,而是将其置于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框架下考察。统一文字如何成为朝廷对知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统一标准如何促进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压制了地方性的文化表达。 帝国的财政与劳役: 庞大的徭役(修筑长城、驰道、阿房宫)和沉重的赋税是秦亡的直接诱因。本书详细分析了秦朝的土地清丈、户籍登记制度(编户齐民)的精细程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最大化地榨取了农业剩余。我们探讨了国家对矿产、盐铁等战略资源的垄断政策,以及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在短期内支撑了巨大工程,却在长期内耗尽了社会动员力的历史悖论。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制度的韧性 汉朝的建立,并非对秦制度的彻底抛弃,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带有妥协性的调适,史称“汉承秦制”。本书着重探讨了汉代如何在继承秦朝集权框架的同时,引入了儒家思想,以柔化统治的刚性。 中央官僚体系的演变: 汉初的“三公九卿制”如何继承了秦朝的基本结构,但通过削弱丞相权力(如设立中朝、外朝的雏形)和强化皇帝的个人裁决权,逐步构建出更符合“独尊”理念的中央集权模式。重点分析了汉武帝时期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改革,这标志着选官制度开始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开放,但也催生了地方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 地方治理的平衡术: 汉朝对秦朝郡县制的修正体现为其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本书细致分析了初期对异姓王和同姓王的册封政策,以及“推恩令”等一系列精妙的政治操作,如何逐步瓦解了封国势力,最终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中央权力边界的一次次试探与重塑。 意识形态的整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转向,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定型。本书探讨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如何被改造,以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强调“天人感应”以赋予皇权神圣性,推崇“三纲五常”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这种官方意识形态如何渗透进法律、教育和家庭结构,成为维系汉代长久统治的精神支柱。 边疆治理与“和亲”的成本: 面对北方的匈奴威胁,汉朝采用了军事威慑、经济输送(和亲与朝贡)相结合的边疆政策。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政策背后的经济账和社会成本,探讨国家资源在内政(如盐铁专营)与外政(如卫青、霍去病的远征)之间的分配张力,以及这些长期投入如何影响了帝国的财政稳健性。 第三部分:制度的内在张力与衰变的伏笔 秦汉虽然伟大,但其制度设计中也埋下了深刻的结构性矛盾。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揭示这些张力如何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的衰落。 土地兼并与“豪强化”: 汉代对土地私有权的承认,与秦代严格控制“编户齐民”的政策形成了根本冲突。本书系统梳理了土地如何从自耕农手中流向拥有政治特权的士族和地方豪强,这一过程如何瓦解了汉代税基的稳定性和兵源的可靠性。豪强地主阶层凭借其经济实力和与官僚体系的联系,逐渐架空了中央的权威。 宦官与外戚的权力斗争: 随着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皇权内部的“圈子政治”也日趋激烈。本书剖析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如何利用其对皇帝的亲近性,逐渐侵蚀了正常官僚体系的权力,形成一种周期性的、破坏性的权力循环。这反映了在缺乏有效制度制衡的君主制下,权力寻租和派系斗争的必然性。 思想的僵化与社会活力: 独尊儒术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的趋同与僵化。本书探讨了经学研究在东汉末年如何演变为脱离现实、追求清谈玄学的风气,这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削弱了士大夫阶层对社会弊病的有效干预能力,使得社会矛盾积累而无法通过制度进行自我修正。 结论:帝制遗产的回响 本书总结认为,秦汉奠定的政治框架——一个统一的、高度官僚化的中央集权国家——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但也内置了资源分配不均和地方抗衡中央的结构性矛盾。汉朝在制度上的“柔化”虽然延长了帝国寿命,但未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和地方势力膨胀带来的危机。秦汉的经验,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关于“如何建立”与“如何维持”的深刻教训,其制度遗产的韧性与局限,构成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本书以扎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为基础,辅以严谨的制度史分析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早期帝国形态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它不像许多厚重的史书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反而有着一种近乎小说的张力。它巧妙地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人物线索编织在一起,每一条线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但所有的史料堆砌最终都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关于“体制的惯性”和“个体的极限”。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平衡的舵手,深知稍有不慎便会倾覆。它的文字语言是克制而有力的,不渲染、不煽情,但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张力,却足以让最坚硬的内心也为之触动。这是一种高级的讲述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个体命运的微观观察之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图景,那些光鲜亮丽之下的暗流涌动,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背后,蕴藏的却是足以撼动江山的力量。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与尘土的气息,能感受到那些身处权力顶峰的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判标准,而是将复杂的人性、制度的僵化,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层层剥开,呈现在我面前。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选择,往往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困境,那种无力感,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视角,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它不追求让你在某一刻拍案叫绝,而是追求一种缓慢渗透、持久回味的韵味。作者的文笔是冷静的,如同一个身居高位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疏离的视角审视着人间的悲喜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制度与人性的永恒张力,在看似强大的帝国机器面前,个体的智慧和努力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同时,正是这些微小的个体,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在既定的轨道上完成了或偏离了历史赋予的任务。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只是提出了问题,并以无可辩驳的史实作为背景,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这本书能够长久流传的根本原因所在,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时代”这个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采取了一种散点透视的策略,聚焦于一个特定年份,却能辐射出整个王朝的兴衰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多维度的交叉对比,将不同阶层、不同部门的人物命运在同一时间轴上并置,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它迫使你跳出单一的英雄叙事,去理解一个复杂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对于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那些关于礼仪、官僚流程的描述,精确到令人咋舌,但也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构建起了那个时代坚不可摧的框架,也是最终限制所有人的枷锁。

评分

老实说,初读此书时,我对其评价有些复杂。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初期的铺陈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然而,一旦跨过那道门槛,你会发现作者搭建的世界观是多么的严谨而迷人。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它对于“沉默的力量”的深刻洞察。那些没有被浓墨重彩记载的细节,那些被历史略过的日常决策,恰恰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对这些“边缘”信息的挖掘和重组,成功地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历史定论。它让人反思,我们所理解的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骨架,又有多少是后人为了叙事方便而添加的血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暗线。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宝贝不错支持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写的不错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满意,物流也很快

评分

评分

还没有看,包装简洁朴素,不错!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