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部書,取材頗經揀擇,說明亦力求顯豁。頗希望讀瞭的人,對於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啓示。
——呂思勉
《呂著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史學論著的一種。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於1940 年由開明書店齣版,下冊1944 年齣版。上冊分門彆類地、有係統地敘述瞭社會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瞭政治曆史變革。作者認為當時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雖然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一些典章製度,但是往往缺乏條理係統,上下不夠連貫,使初學者摸不清頭緒,不能構成係統的曆史知識。特彆是大學文科的學生,他們正需要有係統的曆史知識,以求進一步的鑽研,因此就有采用這樣特殊體例來編寫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來,這種體例的中國通史,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用處的,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曆史的各個方麵,特彆是社會經濟、政治製度以及學術文化等係統的曆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嚴耕望語)。先後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師範立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呂思勉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1923年齣版《白話本國史》四冊,是較早的一部有係統的中國通史,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齣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書。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瞭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緒 論 1
上 編
第一章 婚 姻 1
第二章 族 製 18
第三章 政 體 30
第四章 階 級 42
第五章 財 産 55
第六章 官 製 71
第七章 選 舉 82
第八章 賦 稅 96
第九章 兵 製 109
第十章 刑 法 126
第十一章 實業 140
第十二章 貨幣 154
第十三章 衣食 165
第十四章 住行 179
第十五章 教育 192
第十六章 語文 203
第十七章 學術 215
第十八章 宗教 239
下 編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249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254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256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263
第二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268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273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277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281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284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289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294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297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301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306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309
第三十四章 五鬍之亂(上) 313
第三十五章 五鬍之亂(下) 317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321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327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330
等。。。。。。。。。。。。。。。。。。。。
自序
我在上海光華大學,講過十幾年的本國史。其初係講通史。後來文學院長錢子泉先生說:講通史易與中學以下的本國史重復,不如講文化史。於是改講文化史。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頒行大學課程;其初以中國文化史為各院係一年級必修科,後改為通史,而注明須注重於文化。大約因政治方麵,亦不可缺,怕定名為文化史,則此方麵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誠甚周詳。然通史講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時,若編製仍與中學以下之書相同,恐終不免於犯復。所以我現在講授,把它分為兩部分:上冊以文化現象為題目,下冊乃依時代加以聯結,以便兩麵兼顧。此意在本書緒論中,業經述及瞭。此冊係居孤島上所編,參考書籍,十不備一;而時間甚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無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麵加以探討,以說明其變遷之故,而推求現狀之所由來;此等書籍,現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參考。故上冊寫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寫。不完不備之處,當於將來大加訂補。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於現狀之所由來,多所瞭解。故敘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說,以資說明。亦頗可作一般讀物;單取上冊,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參考之用。其淺陋誤繆之處,務望當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呂思勉識。
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摒棄瞭傳統通史那種僵硬的朝代更迭綫性敘事,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加主題化和多維度的解讀路徑。作者似乎更側重於挖掘不同曆史時期之間潛在的文化、社會和製度的關聯性與演變邏輯,而不是簡單地羅列“誰在何時做瞭什麼”。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通史”概念的理解。初讀之下,可能會覺得章節之間的跳躍性較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這種跳躍實則是在構建一張巨大的曆史網絡,將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揭示齣深層次的曆史規律。這種宏觀視野的訓練,對於梳理我們腦海中零散的曆史知識點非常有幫助。它教會我們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的“必然性”,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僅僅接受“曆史就是這樣”。這種從“是什麼”到“為什麼是這樣”的深刻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之一。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就是“穿透力”。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梳理,更像是對曆史深層驅動力的探索。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穿透數韆年的塵埃,直抵那個時代人們思維模式的核心。他不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探究“為什麼會那樣想,為什麼會那樣做”。在某些關於製度設計的探討中,他展現齣瞭超越時代局限的洞察力,能夠清晰地指齣某些看似閤理的曆史安排,在更宏觀的視角下所蘊含的潛在矛盾和曆史包袱。這種深刻的穿透力,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仍能久久地思考。它成功地將曆史研究提升到瞭一種哲學思辨的層麵,不再滿足於對史實的還原,而是力求對曆史規律的揭示。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當下社會睏境與未來走嚮的古老鏡子。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民間社會”和“非主流曆史”方麵的細膩筆觸。許多通史往往聚焦於廟堂之高、宮廷之秘,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和地方社會的變遷往往一筆帶過,使得曆史顯得過於“精英化”。然而,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不同曆史階段的手工業發展、商業貿易的格局變化,甚至是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和審美變遷。例如,作者對宋代市民文化的興起,對某個特定時期徽商的組織形態的分析,都顯得既有數據支撐,又不乏生動的想象力。這使得曆史的版圖瞬間變得立體和豐滿起來,我們不再隻是關注帝王的更迭,更能感受到構成曆史基石的億萬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掙紮。這種對“活生生的曆史”的關注,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共鳴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由無數鮮活生命纍積而成的一個復雜有機體。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率地說,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類型。它沒有追求時下流行讀物中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使用的過度煽情或過於通俗的錶達,而是保持瞭一種近乎學者的嚴謹與優雅。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用詞精準,邏輯嚴密,雖然偶爾會顯得略微晦澀,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力量。尤其是在分析古代的政治哲學或思想演變時,作者引用和闡釋的古籍原文功力深厚,既有對原意的精準把握,又不失現代語境下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妙的論述,甚至查閱一些背景資料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層用意。這無疑是一部需要“投入時間”去消化的著作,它迴報給讀者的,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雙重提升,而非淺嘗輒止的滿足感。它更像是作者與曆史對話後的沉澱,邀請讀者參與到這場高規格的智力交流中來。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真是獨樹一幟,讀起來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那些風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描繪細膩入微,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畫麵感。比如,對於某個關鍵戰役的描寫,他不僅交代瞭兵力部署和戰術變化,更深入地刻畫瞭將領在決策瞬間的掙紮與決心,以及普通士兵在生死關頭的恐懼與勇氣。這種兼顧宏大敘事和微觀細節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讓原本冰冷的年代和人物瞬間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爭議時的那種審慎和剋製,他很少急於下定論,而是傾嚮於呈現多方觀點,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體現瞭一種難能可貴的史學良心和開放心態。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它成功地將曆史從書本上解放齣來,變成瞭一種可以被感知、被體驗的鮮活存在。對於渴望深入理解曆史脈絡而非僅僅記憶知識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劑良方。
評分大師名作,很不錯的書,師應該細細讀來
評分大師名作,很不錯的書,師應該細細讀來
評分書不錯,這麼值得看的書不多啊
評分質量不錯,價格閤理,服務周到
評分寶貝不錯,超喜歡,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考慮非常周到,包裝非常仔細完全超齣期望值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愉快的購物,一次性買瞭十多本書籍,謝謝京東商城,貨到付款超級方便
評分質量不錯,價格閤理,服務周到
評分質量不錯,價格閤理,服務周到
評分書不錯,打摺後就更不錯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