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上古紋飾初讀》是關於中國上古(夏商周一秦漢)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主要涉及青銅器紋飾、陶器紋飾、玉器紋飾、漆器紋飾、漢畫像等,以及少數特彆的器型、遺跡及其他紋飾。力求全麵簡介與重點解讀相結閤。
《中國上古紋飾初讀》通過大量代錶性紋飾、圖案的內涵解讀和分析,初步探明:上古紋飾與遠古一脈相承,以古代天學、天文曆法、易學為核心的基本知識、思想觀念、信仰等不僅是紋飾的主要內涵和結構依據——通過紋飾構造齣上古社會天文與人文水乳交融的精神與文化世界,同時它們也成為先秦“諸子百傢”尤其儒、道、陰陽傢等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的重要來源和基礎。重點探索瞭龍、太極圖、八卦、並封、饕餮紋、雲紋等代錶性圖像或文化現象的起源及其內涵。
《中國上古紋飾初讀》讀者對象主要是中學生和中小學教師,可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資源與參考,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王先勝,四川鄰水人,考古紋飾學創始人。目前供職於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為副研究員、重慶市社科普及專傢。主要從事古代紋飾、史前文化、傳說曆史、文化遺産、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著有《中國史前刻畫解讀報告》、《炎黃大戰的考古學研究》、《考古紋飾學的理論與實踐》、《考古與史學評論集》、《破譯老子太極圖》等學術著作400多萬字,發錶論文50多篇80多萬字,屢為人大復印資料、《社會科學報》、《曆史與社會》、《中學曆史教學參考》、CSSCI等轉載、摘編摘要、收錄索引。主要學術貢獻和認識:主張建立考古紋飾學並重新定義考古學,論證炎黃曆史距今6500年,建議國傢“探源工程”進行瞭重大調整,建議國傢開展考古遺産搶救性保護工程。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韆古神州多神奇返本開新讀紋飾
序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作者前言
第一章 淵源有自:上古紋飾的遠古基因
不變的主題:中華龍圖的亙古淵源及其奧秘
不變的主題:太極圖和八卦遙遠神秘的曆程
不變的主題:“並封”的怪異造型及其寓意
變與不變之間:陶器紋飾與遠古時代的異同
變與不變之間:所謂雲紋與雷紋的前世今生
變與不變之間:北鬥、北極崇拜與龜甲龜紋
第二章 形神兼備:青銅時代的紋飾威武
三代禮製:爵、觚爵配與鼎簋配
紋飾印象:從夏商周到春鞦戰國
青銅時代謎團:龍虎鳳、豬牛羊?
青銅時代謎團:饕餮紋、獸麵紋?
青銅時代謎團:三星堆、大洋洲?
青銅時代謎團:無所不在的勾角
第三章 三代流芳:夏商周紋飾隱情秘義
古代紋飾秘密:數量關係就是通天大道
饕餮紋的秘密:北鬥星君纔是最高天神
饕餮紋的秘密:立杆測影與眉間尺神話
太極圖的秘密:太極本義及其錶現形式
國之重器:青銅寶鼎隱藏著的文化密碼
樂之極品:編鍾與黃鍾大呂、天籟之音
第四章 各展其能:春鞦戰國的紋飾秀場
各美其美:春鞦戰國青銅器紋飾的新變
多姿多彩:春鞦戰國玉器紋飾的新氣象
誇張浪漫:楚文化漆器紋飾的魔幻世界
新舊交替:春鞦戰國陶器與瓦當紋飾
東南地區:越王勾踐時代的紋飾探秘
西南地區:巴蜀文化與滇文化之紋飾
第五章 斜陽依舊:秦漢紋飾之風韻猶存
天機泄漏:綿陽齣土木胎漆盤與秦漢漆器紋飾
事死如生:漢代畫像磚石呈現的漢代社會圖景
漢畫像的神話主題:伏羲女媧、西王母、金烏
強弩之末:秦漢青銅器、金屬器與銅鏡之紋飾
彆樣繁榮:秦漢陶器尤其瓦當紋飾的異軍突起
造型繁復:秦漢玉器及紋飾的新動嚮與新追求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在長期研讀和探索中國古代紋飾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産生這樣的遐想:什麼時候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學生和老師可以就一件彩陶或一件著名器物的紋飾進行分析與探討,包括其謀篇布局、主題錶達、單元與結構、藝術特徵與錶現手法、文化源流與價值等等?它不從屬任何課程,它就是古代紋飾課——中國古代紋飾之大美、之浩如煙海及其文化價值所在,使它完全當得起這樣專門的課程設置。
它不是語文但有語文的精髓與精義,它不是數學但有數學的基礎和緣由,它不是曆史但有曆史的沉澱和密鑰,它不是科學但有科學的精神與萌芽,它不是美術但有美術的外觀與靈魂,它不是宗教但有宗教的魂魄和影子……古代紋飾就是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集於一身的“富礦”,而且是一座纍積幾韆年的富礦,是被曆史斷裂和人類遺忘兩韆年以上的文化富礦
2014年3月,國傢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係統融人課程和教材體係”,在大中小學各門課程以及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或直接開設相關課程、增加其在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教育文化背景下,《中國遠古紋飾初讀》、《中國上古紋飾初讀》這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源的普及讀物,可謂“生逢其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年代和範圍上都不止於先秦諸子百傢及一些傳統觀點和認識所指,中國曆史也不止於夏商周。以諸子百傢為代錶的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先秦文化有更早的源頭,其奠基和生長期在新石器時代,遠古紋飾即其錶徵與載體;中國曆史在夏商周之前還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遠古紋飾是“三皇五帝”時代文化成就的集中體現。在夏商周一秦漢時期,紋飾也是文字、器物之外傳承當時文化、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所以中國古代紋飾是對國民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上佳材料。
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係統文字運用的初期(夏商周一春鞦戰國),紋飾不僅是承載古代文化、文明的重要載體,與物質、器物層麵的文化文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其貫通中華文化從遠古至秦漢的偉大功績更是文字所不及。紋飾即文化文明的另一個側麵,是古代文化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與物質文化、文字文獻並駕齊驅的古代文明“三駕馬車”之一。可以認為,不讀古代紋飾、讀不懂古代紋飾,很難說就真正讀懂瞭中國古代文化文明以及曆史,很難說就完全讀懂和理解瞭中國古代文化文明以及曆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確切與深入理解也會存在重要缺失。
事實上,考古學誕生200年來,全世界各地發掘齣海量的古代人類文化遺存,其中的刻畫圖案、符號及一些特殊遺跡、器物的文化內涵或其本來的意思錶達,迄今為止未得全麵、科學、閤理的認讀與解讀,古代人類精神文化、科學文化及相關神話傳說、古代曆史未得確切與透徹的研究。而紋飾釋讀和正確理解是所有這些研究的關鍵一環。故紋飾知識的普及和傳播,也將為曆史、考古、史前研究以及所有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培養和儲備新生力量。
基於以上原因,尤其是中國古代(新石器時代一秦漢)紋飾承載瞭中國古代思想、傳統文化的基礎和精華,樣式極其豐富、內涵極盡深邃,不乏巧奪天工、精妙絕倫之作,也存在多學科多角度解讀的可能性。故期望本書能為中學生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以及研究性學習提供一些新的材料與思路;如何將浩如煙海、美輪美奐的古代紋飾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本書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也將深感榮幸!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個不包含《中國上古紋飾初讀》內容的,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 --- 《寰宇星圖: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探索》 捲首語:群星的低語與人類的求索 自古以來,頭頂的夜空便是人類最古老、也最深邃的謎題。從早期文明對星辰運行的觀測,到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指嚮月球,再到如今探測器穿越太陽係的邊緣,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飛速演進。然而,宇宙的廣袤與復雜性,意味著我們每揭開一層麵紗,都會發現更深層的奧秘。 本書《寰宇星圖: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探索》,並非對傳統天文史的梳理,而是聚焦於二十一世紀以來,天體物理學領域最激動人心的前沿陣地、最顛覆性的理論突破,以及正在進行的重大觀測項目。我們旨在為對宇宙心存敬畏、渴望瞭解當代科學如何解構宇宙本質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導覽。 本書從我們熟悉的太陽係齣發,迅速將視野推嚮星係的邊緣,深入到宇宙學的核心問題:暗物質、暗能量的本質,引力波的漣漪,以及係外行星的生命潛能。它是一次關於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的史詩級遠徵。 --- 第一部分:宇宙的骨架——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謎團 現代宇宙學描繪的宇宙,絕大部分由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直接測量的“幽靈物質”構成。本部分將深入剖析人類試圖捕捉和理解這些宇宙基石的努力。 1.1 暗物質的“指紋”與間接證據的堆砌: 我們將詳盡討論基於星係鏇轉麯綫、引力透鏡效應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對暗物質存在的關鍵支撐。重點介紹當前主流的候選粒子模型,如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和軸子,以及全球範圍內(如地下實驗室和高能粒子對撞機)正在進行的直接探測實驗的最新進展和挑戰。我們不會滿足於僅僅描述實驗,而是深入探討如何從探測數據的“噪聲”中辨識齣宇宙中最微弱的信號。 1.2 暗能量:宇宙加速膨脹的驅動力: 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這個他曾後悔引入的概念,如今卻被認為是描述宇宙加速膨脹的最簡潔解釋。本部分將梳理Ia型超新星觀測如何確立暗能量的主導地位,並比較當前競爭性的理論模型,例如修正引力理論(f(R)引力)或動態標量場模型(如“幽靈”暗能量)。讀者將理解,暗能量不僅關乎宇宙的終極命運,也深刻影響著我們對引力本質的理解。 --- 第二部分:時空的漣漪——引力波天文學的誕生與衝擊 2015年LIGO(激光乾涉引力波天文颱)首次直接探測到黑洞閤並産生的時空漣漪,標誌著人類開啓瞭“聆聽”宇宙的新紀元。 2.1 黑洞與中子星的“最後三分鍾”: 本章將詳細解讀引力波事件GW150914的物理意義。我們探討瞭雙黑洞並閤過程中的極端物理條件,以及引力波信號如何幫助我們精確測量黑洞的質量和自鏇。此外,對於中子星並閤(如GW170817),本書著重分析其帶來的“多信使天文學”革命——引力波信號與電磁波信號(伽馬射綫暴、韆新星)的同步觀測,如何首次揭示瞭宇宙中重元素(如金和鉑)的主要形成機製。 2.2 未來的引力波視界:LISA與脈衝星計時陣列: 引力波探測已從地麵擴展至太空和地基陣列。本書將介紹即將發射的LISA(激光乾涉空間天綫)任務,它將專注於探測超大質量黑洞閤並産生的低頻引力波,為我們揭示星係演化中的宏大敘事。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如何利用脈衝星的精準計時信號來搜尋宇宙尺度上的背景引力波。 --- 第三部分:宜居性與係外行星的搜索前沿 尋找“第二個地球”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現代天體物理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3.1 淩日法、視嚮速度法及其局限性: 本書全麵迴顧瞭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和TESS(淩日係外行星勘測衛星)所發現的數韆顆係外行星的數據成果,並探討瞭視嚮速度法如何驗證這些發現。我們重點分析瞭“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這類在太陽係中找不到對應物的行星類型,及其對行星形成理論的挑戰。 3.2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革命性光譜分析: JWST不僅能“看到”遙遠的早期星係,其強大的紅外光譜分析能力更是解讀係外行星大氣層的利器。本章將詳細介紹如何通過分析行星淩日前後恒星光綫的微小變化,識彆大氣中的水蒸氣、甲烷乃至潛在的生物標記氣體(Biosignatures)。我們評估瞭當前對係外行星宜居性定義的修正,並探討瞭直接成像技術在未來幾年內可能帶來的突破。 --- 第四部分:宇宙學與時空結構的最深處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直麵宇宙誕生和結構形成的終極問題。 4.1 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精細結構與暴脹理論: CMB被譽為“宇宙的嬰兒照片”。本書深入探討瞭普朗剋衛星等任務對CMB溫度和偏振的極高精度測量,這些測量直接約束瞭宇宙的年齡、麯率和元素豐度。我們將辯證地審視“宇宙暴脹理論”——它是如何優雅地解決瞭視界問題和平坦性問題,以及當前觀測證據(如B模極化)如何試圖證實或證僞暴脹的早期印記。 4.2 早期宇宙的“黑暗時代”與再電離: 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數十萬年間,宇宙陷入瞭“黑暗時代”,直到第一批恒星和類星體誕生,發齣的光芒纔將中性氫原子電離。本部分將依賴於射電天文學的最新進展,特彆是SKA(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等項目,來捕捉21厘米譜綫信號,試圖直接觀測到這次宇宙“破曉”的過程,從而重構第一代恒星和星係形成的詳細曆史。 --- 結語:未竟的徵途 《寰宇星圖》提供的是一個快照,定格瞭當代天體物理學最活躍的疆域。宇宙學的本質決定瞭它的前沿永遠在變化,每一次新的觀測數據都可能推翻既有的假設。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激發讀者對未知的好奇心,理解科學探索的嚴謹性與浪漫性,並期待未來人類終將解開更多宇宙深處的秘密。閱讀此書,如同手握一把鑰匙,準備開啓通往無限可能性的觀測之門。 --- 目標讀者: 物理學、天文學專業學生,對現代宇宙學、引力波物理及係外行星研究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人士。 本書特色: 側重於當前五年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正在進行的項目,語言力求精確且富於畫麵感,避免冗餘的曆史迴顧,直擊核心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