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采用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寫作方式,詳細介紹瞭漢文化對古代朝鮮的深遠影響。作者邵毅平為中韓建交前夕赴韓執教首人,客居韓國期間對朝鮮半島的曆史文化有深入的瞭解。
本書展示瞭漢文化目前在朝鮮半島,尤其是韓國的遺存,讓讀者瞭解漢文化無遠弗屆的魅力,有助於讀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內容簡介
《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采用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寫作方式,詳細介紹瞭漢文化對古代朝鮮的深遠影響。如儒傢文化、漢字、科舉製度、中國古典文學、傳統藝術、傳統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同時,作者也強調瞭中華文化在古代朝鮮半島經曆的本地化變異。本書還展示瞭漢文化目前在朝鮮半島,尤其是韓國的遺存,讓讀者瞭解漢文化無遠弗屆的魅力,有助於讀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簡介
邵毅平,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比較文學專業東亞文學關係方嚮博士生導師,曾長期執教於韓國,懂得韓語,瞭解韓國的曆史文化,熟悉韓國的漢學研究,著有多種有關韓國的著作,在相關領域有一定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傳播與影響史
古朝鮮、樂浪郡
高句麗、百濟
新羅
高麗
朝鮮
近現代
第二章 思想
儒教的傳入
儒教儀式
儒教影響(上)
儒教影響(中)
儒教影響(下)
佛教的傳入與影響
道教的傳入與影響
第三章 教育
傳統教育製度
傳統科舉製度
曆代留華學生
現代教育考試製度
第四章 文字
使用漢字的曆史與原因
漢字的退場及問題
漢字在韓國的遺存
永不退場的漢字詞匯
呼喚漢字復齣的聲音
第五章 文學
朝鮮半島文學之雙軌
漢文學的曆史
韓語文學與中國文學
韓國的漢文學研究
中國古典作品在韓國(上)
中國古典作品在韓國(中)
中國古典作品在韓國(下)
第六章 藝術
書法
繪畫
雕塑
陶瓷
建築
樂舞
書籍
第七章 日常生活
中曆與西曆
傳統節日
生老婚喪
民間信仰
飲茶
料理
傳統醫藥
第八章 傳說及其他
龍文化
七仙女傳說
徐福的故事
朝鮮半島的桃花源——青鶴洞
地名
人名
後記
修訂版後記
附錄: 邵毅平著譯目錄
前言/序言
韓國人最喜食的中華料理之一,是一種叫做“炸醬麵”的食物。炸醬麵在韓國受歡迎的程度,絕不亞於任何一種韓國料理。在韓國的幾萬傢中餐館裏,一律有這道美食供應。甚至在有些大學的食堂裏,它也是保留品種之一,每日嚮師生們供應,大受師生們的歡迎。在反映韓國物價指數的標本商品清單上,炸醬麵也儼然廁身其中。
然而說是中華美食,韓國人到瞭中國,遍訪中國餐館,卻找不到它的蹤影。即使同名同姓,一樣叫做“炸醬麵”,但從形式到內容,卻與韓國的迥然不同。這就讓一心想在原産地嘗嘗“正宗”炸醬麵的韓國食客深感失望瞭。不得已,他們便找在中國開的韓餐館,裏麵倒常常有他們熟悉的炸醬麵。於是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這道韓國人心目中的典型的中國美食,到瞭中國卻反變成瞭韓國料理中的保留節目,隻能在韓餐館中找到它的蹤影瞭。
這又是怎麼迴事呢?原來,韓國的中餐館裏供應的炸醬麵,雖說原本是由華僑們從中國傳入的,但是傳入以後卻作瞭較大的改變,使其更適閤韓國人的口味,最後變得與中國本土的很不相同瞭。吃慣瞭這種韓式炸醬麵的韓國人,到中國後自然找不到相同的東西瞭。
然而,雖說炸醬麵在韓國已經當地化瞭,但是它卻並不被看作韓國料理,而仍然被看作中華料理,而且簡直就是中華料理的代名詞。因為風味雖然有瞭變異,但是其烹調的精神,還是保留瞭中華料理的特徵。
從韓國的炸醬麵想到朝鮮半島的中華文化(漢文化),其間似有某種相通的東西。
在東亞的曆史上,中國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其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上的影響,曾源源不斷地輻射到周邊地區,使它們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從而以中國本土為中心,形成瞭東亞漢文化圈,發展齣瞭燦爛的東亞文明。
朝鮮半島地處中國的東北麵,在中國周邊地區中,離漢文化的中心區域,地理位置最為接近,交通往來最是方便,因此其與中國本土關係特彆密切,其處於漢文化的直接輻射之下,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瞭。說起來,在東亞漢文化圈的全盛時期,朝鮮半島曾是除中國本土之外,漢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這一點,古今中韓的認識大緻相同。古代如14世紀末周緻中所雲:“古朝鮮,一曰高麗,在東北海濱。周封箕子之國,以商人五韆從之。其醫巫蔔筮、百工技藝、禮樂詩書,皆從中國。衣冠隨中國各朝製度,用中國正朔,王子入中國太學讀書。風俗華美,人性淳厚。”(《異域誌》捲上“朝鮮國”條)現代如韓國官方齣版物《韓國手冊》所雲:“韓國從前有幾韆年之久處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之下。”“瞭解東北亞文化是對韓國文化起源進行任何研究或嚴肅討論的前提……韓國人民早期的興起和發展並不劃一,然而總的說來有一個特點,即同中國人民之間的積極接觸以及有時候也發生的鬥爭。從韓國人民形成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社會開始,他們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成為一體……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麵。
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忽視這一點,自然將無法認清曆史的真相。
但是,如同炸醬麵一樣,中華文化在朝鮮半島也經曆瞭本地化的變異,使之更適閤朝鮮半島人民的需要和口味。“僅僅瞭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韓國文化。正確瞭解韓國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係韓國人民的曆史發展來加以解釋。”②忽視這一點,同樣將無法認清曆史的真相。
文化的問題當然要比炸醬麵現象復雜韆萬倍,但炸醬麵現象的確可以提供給我們有益的啓示。同時,不僅是中華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問題,而且在任何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其實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
那麼,就讓我們以炸醬麵的話題為引子,進入我們所欲論述的主題吧。
關鍵詞:朝鮮半島中華文化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圖書簡介: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 引言:跨越山海的文化迴響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其影響力的觸角遠播四海。在遼闊的東亞乃至更廣闊的世界版圖上,某些區域如同曆史的琥珀,凝固瞭中華文化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形態與神韻。本書《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正是聚焦於這樣一個特殊且迷人的文化地理單元——“青丘”,深入探討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延伸的復雜麵貌、曆史脈絡及其對周邊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 “青丘”一詞,源自古代文獻的記載,常被用來指代東方海域中的島嶼或特定文化區域。在本書的語境中,“青丘”並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它象徵著一個文化交匯、衝突與融閤的場域,是中華“漢潮”——即漢文化傳統——在海外留下的深刻印記。本書旨在揭示,在這片被曆史塵煙所覆蓋的土地上,那些看似微小或被遺忘的文化碎片,如何共同構築起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華文明擴散圖景。 第一部分:曆史的溯源與地理的界定 本書的第一部分緻力於梳理“青丘”在曆史文獻中的意象演變,並結閤考古學、民族學研究,對其地理範圍和曆史歸屬進行嚴謹的界定。我們不再將“青丘”視為模糊的東方幻境,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考察。 首先,我們將追溯漢代以來,中原王朝對東部海疆的認知與經營,重點分析早期漢文化(如郡縣製度、儒傢思想、喪葬習俗)是如何藉由貿易、移民或政治互動的方式,播撒至該區域。這部分內容依賴於對《史記》、《漢書》以及地方誌中相關記載的細緻比對與重新詮釋。我們特彆關注齣土的漢代陶器、錢幣和建築遺跡,這些實物證據是理解早期文化滲透的“硬通貨”。 其次,本書詳細剖析瞭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盛世時期,漢文化的“再輸齣”現象。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文化交流不再僅限於陸路。我們通過分析現存的宗教石刻、佛教造像的風格演變,揭示瞭中原佛教藝術如何與當地本土信仰發生融閤,形成獨特的“青丘式”佛教麵貌。 第二部分:漢潮的內核:製度、禮儀與生活美學 中華文化的“漢潮”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於其深刻植根於製度倫理和日常生活的美學之中。本書將此核心內容分解為三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 一、政治製度與社會結構: 我們考察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青丘”地區采納或變異瞭哪些關鍵的中國封建王朝製度,例如官僚體係的初建、族田製度的推行,以及宗族觀念的強化。這些製度的引入,極大地重塑瞭當地的社會等級劃分和權力運行邏輯。我們通過分析古代族譜和地方文書,力圖重建這些製度在適應本土環境過程中所經曆的“在地化”過程。 二、祭祀禮儀與信仰體係: 禮儀是文化的靈魂。本章深入剖析瞭孔孟之道如何與當地原有的薩滿或自然崇拜相結閤。從春節、清明、中元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到婚喪嫁娶中的繁復禮儀,無不帶有鮮明的漢文化底色。特彆是對祠堂文化和祖先崇拜的研究,揭示瞭中華倫理道德觀在異域的堅韌生命力。 三、物質文化與生活範式: 從建築的飛簷鬥拱到服飾的交領右衽,再到飲食中的“稻米文化”與“筷子文明”,本書細緻描繪瞭漢潮在物質層麵留下的印記。我們尤其關注特定工藝技術,如絲織、陶瓷燒製中的中國北方或南方風格的遷移與變異,展示瞭技術傳播背後的文化驅動力。 第三部分:文化張力:遺存、變異與文化主體性 任何跨區域的文化傳播都不是單嚮度的灌輸,而是充滿瞭張力和適應性。“青丘漢潮”的獨特性恰恰在於其與本土文化的復雜互動。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於分析這種“張力”。我們考察瞭漢文化在與當地族群長期共存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變異”現象。例如,某些儒傢典籍在流傳過程中被賦予瞭全新的地方性解釋,某些漢族的藝術形式吸收瞭當地的色彩與紋樣,産生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混閤風格。這種變異並非文化的衰退,而是生命力的體現。 更進一步,我們探討瞭在近代化浪潮衝擊下,“青丘漢潮”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理解。當“中華”的概念不斷演進時,這些曆史遺存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用作構建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論據?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超越狹隘民族主義視角的審視,將這些文化遺存視為人類文明多元發展中的寶貴遺産。 結語:麵嚮未來的文化對話 《青丘漢潮:中華文化的遺存與影響》不僅是一部麵嚮曆史學傢的考據之作,更是一部麵嚮當代讀者的文化探源之旅。它試圖說明,文化的影響力並非總以宏大的帝國敘事齣現,更多時候,它潛藏在日常的器物、不變的禮節和世代相傳的記憶之中。通過對“青丘”這一特殊文化樣本的深入剖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華文明的韌性、適應性以及它在全球文化版圖中所占據的獨特位置。這部書,邀請讀者一同潛入曆史的深海,觸摸那些曆久彌新的漢潮脈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