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以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為主題,從建築材料、建築色調、夯築技術、建築淵源等方麵考察洛陽的建築風貌,藉助交通網絡、經濟結構和裏坊製度等內容分析洛陽的社會風貌,以禮樂製度、宗教信仰、文學特色為例展現洛陽的文化風貌,通過絲綢之路上的洛陽城以及朝鮮半島所反映的洛陽風貌之餘波窺探洛陽風貌的流布與延伸。北魏時代洛陽地位顯要,洛陽城與周邊地區、與西域和外國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其文化因子隨之漂移,並在遙遠的異鄉留下足跡。本書著眼於城市風貌這一視角來研究洛陽,進而評判洛陽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之地位,可謂一種新的嘗試。
作者簡介
金大珍,韓國大邱市人,河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先後就讀於韓國嶺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韓關係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相關學術論文10餘篇,多次組織和參與中韓文化交流活動。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緒言
一 研究現狀
二 選題意義
三 “風貌”釋義與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洛陽建築風貌
第一節 黃色的建築風貌——黃土地貌與夯土築城技術的傳播
一 洛陽自然環境綜述:洛陽形勝與黃土地貌
二 黃土夯築技術與城市文明
三 夯築技術的傳播
四 北魏洛陽城的夯築淵源
第二節 洛陽城的建製特點
一 北魏洛陽城的建製淵源
二 北魏洛陽城的建製
三 簡短的結論:揚棄與創新
第三節 鱗次櫛比的佛寺建築
一 北魏佛教建築風氣的流布
二 洛陽寺院分布統計
三 洛陽佛寺建築形製:中國化的早期佛寺的建築特色
第四節 洛陽城市環境建設
一 瓦、瓦當等建築材料與洛陽城建築色調
二 洛陽城的綠化與園林式城市景觀
三 榖水環繞的城市水網以及洛陽城的水城形象
第二章 洛陽社會風貌
第一節 洛陽的交通麵貌
一 洛陽城內交通網
二 以洛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絡
三 洛陽時代交通網絡的新氣象及其影響
第二節 洛陽的經濟麵貌
一 洛陽城植物生態與城市種植業
二 傳統加工業與新興加工業的發展
三 繁榮的商業
四 洛陽城的寺院經濟
第三節 裏坊背景下的洛陽社會(上)
一 洛陽城裏坊居民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
二 “日常與狂歡”:佛寺與洛陽城之宗教氛圍
三 佛寺與洛陽城之世俗社會
第四節 裏坊背景下的洛陽社會(下)
一 曆史與現實相交融的洛陽城
二 神靈與凡人共生的洛陽城
三 異彩紛呈的都市景觀
四 洛陽城社會生活
第三章 洛陽文化風貌
第一節 從禮製與服飾看洛陽時代的中原文化進程
一 禮製:洛陽時代國傢政治理想的新形式
二 褒衣博帶:中原文化的外在象徵
第二節 從雲崗到龍門:從石窟藝術看洛陽文化進程
一 雲崗石窟:印度和北方草原及中原藝術的匯聚與消長
二 龍門石窟的中原藝術風格
第三節 洛陽城大眾信仰
一 洛陽人的鬼魂信仰與北邙山歸宿
二 普渡眾生的/大乘佛教信仰
第四節 洛陽時代的文學取嚮
一 文學:一種話語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 重文藻的洛陽文風
第四章 洛陽風貌的凝聚與延伸
第一節 絲綢之路上的洛陽城
一 先秦以來絲綢之路拓展與洛陽國際地位的加強
二 從惠生、宋雲行紀看北魏洛陽對西域的影響
三 洛陽(建康)與佛教文化要素——蓮花紋的綿遠流傳
第二節 三國時代的朝鮮半島與北魏的文化交流
一 朝鮮半島三國簡史
二 三國與中國南北朝關係
三 滲透於北魏政治的高句麗地緣因素
第三節 餘音裊裊——洛陽風貌之餘波
一 朝鮮半島的彌勒信仰與彌勒造像
二 中韓兩地共生的北邙山觀念
三 管弦樂組麯《洛陽》
餘論 北魏洛陽時代的終結
一 北魏洛陽時代的曆史地位
二 洛陽時代的結束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
瑤光寺還有“雞頭鴨腳之草”,“雞頭”指芡,鴨腳指葵。《說文》:“芡,雞頭也。”《齊民要術》捲六:“芡,一名雞頭,……由子形上似花似雞冠,故名日雞頭。”漢語詞典關於“芡”的解釋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池中,全株有刺,葉子圓形,浮在水麵。花單生,花瓣紫色,種子供食用,也可以做成澱粉。鴨腳屬於菜蔬。《齊民要術》捲三《種葵法》:“今世葵有紫莖白莖二種。種彆,復有大小之殊。又有鴨腳葵也。”繆啓愉《齊民要術校釋》捲三對葵的注釋日:“葵,是錦葵科的鼕菜,也叫寒鼕菜;其味甚滑,白居易《烹葵》詩所謂‘綠英滑且肥’,古時又叫‘滑菜’。葵在古代是一種很重要的蔬菜,栽培很早。《詩經》中有記載,漢《尹都尉書》有《種葵篇》。《齊民要術》列為蔬菜的第一篇,栽培方法也講得詳細,反映瞭葵在當時的重要性。直到元代王禎《農書》還說葵是‘百菜之主’。但到明代的《本草綱目》已把它列入草類,現代蔬菜栽培學書中也沒有葵的章節。今人唯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湖南《湘陰縣誌·物産》就以寒鼕菜為‘葵’,現在長沙等地還是叫‘葵菜’,不過已遠遠不如古代的重要瞭。”
除瞭果菜,北魏洛陽城另一項值得提及的種植業品種是城北大夏門東北風光園的苜蓿。《齊民要術》捲三講苜蓿的食用價值,雲:“生瞰為羹甚香,長宜飼馬,馬尤嗜此物。”漢武帝時由西域引進苜蓿和大宛馬,顯然苜蓿是作為馬飼料引進的。西漢時長安城離宮彆館旁往往種植苜蓿,北魏洛陽城也有大片苜蓿地,可知苜蓿種植一直得到重視。
……
前言/序言
這是一首北魏洛陽的贊美詩!
北魏洛陽是一首詩,是中華民族壯麗史詩中響遏行雲的一章!一韆多年前鮮卑族和漢族、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這裏交集、碰撞、融會,從而把中華文明推上瞭一個新的颱階,為成就獨步天下的大唐盛世吹響瞭前奏!她需要詩歌來贊美,她也值得用詩歌來贊美!
白楊街之奏響瞭第一首北魏洛陽的贊美詩——《洛陽伽藍記》之後,餘音繞梁,不絕如縷,一韆多年來不知多少文人、學者為之傾倒,僕僕於洛水與邙山之間,探古尋幽,追思消逝的繁華;躑躅於斷壁殘垣之中,遙望荒煙迷霧中的宮闕輝煌,梵刹莊嚴……如今,又有一位學者加入瞭這個行列,為這首交響麯增添瞭富有特殊韻味的樂章,這就是金大珍博士的學術專著《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
金大珍博士,韓國大邱市人氏,1986年畢業於韓國嶺南大學校文科大學曆史學科。由於酷愛中國曆史和文化,1994年他毅然告彆國內熟悉的一切事物,決意負笈西行。在北京電影學院研修瞭兩年的漢語,於1996年7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攻讀碩士學位,於1999年7月獲曆史學碩士學位。鏇即於同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攻讀博士學位,畢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本書就是金大珍博士的博士學位畢業論文。
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金大珍博士尤其癡迷於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文化,對於黃土文化所鍾靈毓秀的洛陽更是情有獨鍾。因此他不僅將自己的研究課題確定為北魏洛陽,而且殷盼畢業以後能夠留在中國河洛平原的黃土地上工作。因此他選擇瞭地處中原,文化底蘊渾厚,人傑地靈的新鄉,決定到河南師範大學工作,這全然是他那黃土文化情結使然。2004年鼕,我應邀去河南師範大學講學,在那幾天裏我有機會與金大珍副教授的工作單位——河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領導和師生廣泛接觸,他們對於金大珍副教授踏實勤勉的工作作風,質樸無華、誠信有禮的待人接物之道,對於他在促進中韓兩國的文化、教育交流方麵的付齣……眾口一詞稱揚贊佩有加。不僅學生把他視為嚴師,教員把他視為親密的同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把他視為知己或朋友。可以說他已經深深地融人瞭黃土文化。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金大珍副教授是怎樣將自己的全部感情傾注於《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這部著作之中瞭。
在這部著作中我們將可以看到一個外國人,一個對黃土文化懷著詩人般激情的學者是如何觀察和思考北魏洛陽的,學者的深邃與詩人的激情在這裏是如何完美統一的。
獨特而新穎的視角是本書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突齣特點之一。北魏洛陽的研究可謂源遠流長,碩果纍纍,尤其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洛陽考古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結閤文獻記載,學者們對於洛陽城市形製、布局結構、建築狀況、裏坊製度、經濟文化、工商交通,乃至曆史沿革及其曆史地位等方麵的研究均有瞭長足的進展。但是鮮有從風貌這個視角來研究北魏洛陽的。本書彆開生麵,首創從風貌這一獨特視角進行北魏洛陽的研究。作者對於“風貌”給齣的定義是:“在充滿審美意味中代錶著事物的本質文化以及蘊涵瞭這種本質文化的事物的物質、精神全貌,是物質與精神相互滲透的審美綜閤體。”那麼,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意圖運用美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北魏洛陽的。眾所周知,美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藝術,如果我們把北魏洛陽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作為整體藝術品來進行美學的研究,則不僅大大擴展瞭我們研究的層麵和視野,而且有助於發掘潛藏於其錶象後麵的城市社會人文特徵。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虛構書籍《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細描述該書未包含的領域,聚焦於其他相關的曆史、考古、文化或地理研究方嚮,以滿足您的要求。 --- 圖書簡介: 《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 焦點之外的廣袤學術疆域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界限,明確指齣《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一書在研究範圍和方法論上所未有的覆蓋邊界。理解一部專著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明確論述瞭什麼,更在於其明確排除瞭什麼。本文的詳細闡述,旨在梳理齣在北魏洛陽曆史研究這一廣闊場域中,那些未被本書采用或深入探討的關鍵議題、時間段落、空間區域以及研究範式。 一、 研究時間軸的界定:超越北魏中葉的敘事空白 《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的論述核心牢牢鎖定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至北魏滅亡(534年)的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因此,本書完全不涉及以下時間段的洛陽城市變遷研究: 1. 東漢至曹魏、西晉的洛陽: 本書對漢魏故城(特彆是漢魏故洛陽城)的形製、布局、宮殿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以及西晉八王之亂後的城市衰敗過程,未作任何係統性的考察或引用。關於漢魏洛陽的城市規劃哲學、裏坊製度的早期形態,以及“洛陽”概念在三國鼎立時期的地位轉移,均不在本書的考察範圍之內。 2. 北魏遷都前的平城(代京)研究: 本書的關注點在於“洛陽”,因此,對於北魏早期首都平城(今大同)的城市結構、軍事防禦體係、鮮卑貴族在平城的定居模式,以及拓跋氏在平城時期所建立的政治符號和空間秩序,均未納入分析框架。讀者若想瞭解拓跋鮮卑如何在北方草原文明的背景下建立第一個都城,本書無法提供相關信息。 3. 魏晉南北朝後期至隋唐的洛陽: 涉及北魏滅亡後,洛陽被劃分為東魏和西魏,以及隋唐兩代對洛陽的重建與再規劃。本書不包含對隋唐洛陽(特彆是隋代硃婻城和唐代洛陽的裏坊製度的完善)的研究。例如,洛陽城在唐代的“兩京製”中的地位、其與長安的差異性發展、以及中晚唐戰亂對城市結構的影響,均是本書完全迴避的主題。 二、 空間範疇的明確限製:城牆之外的世界 本書的焦點是《洛陽伽藍記》所描繪的“城中”景觀,即北魏洛陽的皇城、宮城與外郭城範圍內的城市風貌。這使得本書在空間分析上存在明確的邊界,以下區域的研究內容不在此書範疇內: 1. 洛陽城郊的聚落與宗教場所: 雖然《伽藍記》提及部分寺廟位於城外,但本書的重心仍是城市核心。因此,關於洛陽城外圍,如邙山陵墓群、黃河渡口、以及周邊郡縣(如河陰、鞏義等地)的聚落形態、交通網絡和經濟活動,本書未進行專題研究。例如,北魏時期洛陽周邊重要的農耕區和手工業中心的布局變遷,並不在本書的討論之列。 2. 軍事防禦工事與城牆以外的防禦體係: 北魏洛陽的城牆修建與防禦體係的構建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本書對環繞洛陽城牆之外的臨時性防禦工事、戍堡係統以及軍事駐地的具體選址和功能,未作詳盡的考察。對城市安全和軍事後勤的探討,主要停留在城內對防禦的感知層麵,而非城外的實際布局。 3. 城市功能區的細化區分: 盡管本書涉及城市風貌,但它更側重於宏觀的景觀描述和宗教場所的描繪。對於城市內部的市場、手工作坊區(如坊市分離的程度)、官署的分布密度,以及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空間功能轉換,本書未能提供精細的考古學或經濟史的解析。 三、 研究方法論上的側重與局限:文本解讀為主,考古證據的疏離 《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對文獻資料,特彆是《洛陽伽藍記》文本的細緻解讀和情景重構。這種方法論的傾嚮,決定瞭以下幾個研究方嚮未被充分納入或采納: 1. 考古學實證數據的優先性研究: 本書雖然會參考考古發現來印證文獻描述,但其主導地位仍是文本。因此,完全依賴於考古勘探和發掘報告(如魏正始、景明時期的宮城遺址、裏坊牆體結構、以及陶器、錢幣等齣土物分析)得齣的純粹考古學結論,不構成本書的主體論證。例如,關於北魏洛陽裏坊麵積的精確測算或宮殿颱基的考古學斷代史,本書不會提供深入的、基於考古數據的論證鏈條。 2. 城市環境科學與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應用: 現代城市研究大量依賴GIS技術對曆史地貌、水係變遷、坡度分析及城市擴張模式進行量化研究。本書未采用GIS技術對北魏洛陽的城市形態進行空間建模和可視化分析。對黃河水患、洛水流嚮變化對城市地貌影響的科學模擬,完全不在本書的研究方法論範疇之內。 3. 鮮卑族群的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研究: 盡管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本書側重於“城市風貌”和“伽藍”的景觀層麵,它未能深入探討北魏洛陽城內不同族群(漢族、鮮卑族、西域移民)的物質文化差異。例如,不同族群的居住模式、喪葬習俗、服飾器物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情況,以及這些物質遺存如何影響城市景觀,這些更偏嚮於民族史或物質文化史的議題,未在本書中作為核心議題展開。 四、 結論:本書未涉足的“洛陽學”版圖 簡而言之,《北魏洛陽城市風貌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中心》是一部以特定文獻為基石,聚焦於北魏遷都後特定曆史階段的城市景觀描述與詮釋的專著。它不打算成為一部涵蓋整個洛陽曆史變遷的通史,也不緻力於提供全方位的考古學實證報告。讀者若希望瞭解: 漢魏晉時期的洛陽城結構; 平城時期的政治文化; 隋唐洛陽的裏坊製度的精細分析; 基於GIS的空間環境模擬; 純粹的考古遺址斷代與族群物質文化研究; 則必須參考其他專注於上述領域的專業著作。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洛陽伽藍記》文本的深度挖掘,但其清晰的邊界也界定瞭其研究視野的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