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是依据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地理分界线上的太行山和冀、晋、豫三省界线进行区域范围划分的。
介绍太行山峡谷系的发育过程:线谷、嶂谷、斜谷、悬沟、瓮谷、峡谷……
阐述当地人利用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所营造形成的丰富地貌发展出来的多种经济生产形态。
多方面呈现“燕赵大地”核心区的历史文化:商周以来,超过100个古国在此出且没,凝结成一条狭长的文明走廊。
展示太行山中不同性质的村落建设:防御性村堡、避世型田园村落。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太行东麓》即把雄踞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一分为二,向读者展示河北境内太行山东麓的自然面貌,呈现嶂石岩地貌、大理岩构造峰林、太行八陉和众多夹杂其中的山间“暖盆”。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巍峨的太行山如何为人类在华北平原的定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从而成为华北平原生态的捍卫者和中原政权的“神京右臂”。依托以太行八陉为代表的太行山峡谷群和广布的山缘冲积扇,这里形成一条狭长的文明走廊:磁山文化成形于此,商邢都、燕下都、中山王城、赵邯郸王城、曹魏至北朝邺城等多个古都汇聚于此,凝结成的燕赵文化闪耀至今,包括太行民居、蔚县八大碗、春秋祭扁鹊、打树花、祭台戏、抓黄鬼、迎神赛戏等传统民俗特色在书中都有精彩的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华北平原大屏障 2
一 自然地理 掀斜式断块山 9
嶂石岩地貌 9
冀西山地 11
浅山丘陵带 11
大理岩构造峰林 12
"暖盆"密集 13
太行山峡谷系 13
季节性河流 14
阜平群 14
片麻岩 15
太行山隆起带 15
紫荆关-灵山深断裂 16
恒山山脉(东北段) 16
" 河北屋脊" 17
驼梁 19
凤凰山山脉 19
北方最长的不冻河 20
滹沱河(平山-鹿泉段) 20
磁河上游 21
邯邢式铁矿 22
东面迎风区 22
暖流"二次爬坡" 23
致灾暴雨中心 24
焚风效应 24
水土流失 25
褐土 25
石质土 26
天桥山 26
赵家蓬河 27
南山山地 27
西甸子梁 28
茶山 28
麻田岭 29
石门峪 29
王喜洞 30
暖泉 30
野三坡地质公园 31
金华山 34
白草畔冰川 34
十悬峡 35
鱼骨洞 35
拒马河曲 35
"凉城" 36
白石山地质公园 37
南甸子梁 39
凤凰台 39
东团堡盆地 40
仙人峪 41
冰洞 41
拒马源 41
摩天岭 42
五回岭 43
五峰寨 43
白龙涧 44
青龙潭瀑布 44
清源河 45
太乙峰 45
白草坨 46
后暖谷 46
大石湖瀑布 47
唐河中游 47
歪头山 47
黄落伞 50
大派山·小派山 50
阜平天生桥 51
华北最大瀑布群 52
苍海湖 52
大沙河(阜平段) 52
胭脂河 53
北流河 53
三角界 54
嘉山 54
响水闸 55
三会暗河 55
唐河故道 56
王快水库 56
云蒙山 57
牛王寨 57
行唐东南山前平原 57
孔雀湖 58
郜河 58
曲河 59
五岳寨 59
磨子坨 59
王母观 60
鲁柏山 60
横山岭水库 60
沙湖湿地 61
松阳河 61
天桂山 61
天台山 64
"树裂石" 64
沕沕水谷地 65
冶河湿地 66
营里河 66
柳林河 66
五峰岭 66
挂云山 67
抱犊寨 67
莲花山 68
龙凤湖 68
洨河上游 69
太平河 69
玉笔垴 69
仙台山 72
雪花山 72
挂云山冰臼 72
水龙洞 73
井陉盆地 73
鸭子湾湿地 74
绵河 74
甘陶河 75
磨寨山 75
封龙山 76
蟠龙湖 76
北沙河 76
嶂石岩地质公园 77
南北寨 79
黄沙岭 80
野湖泉 80
槐河 81
济河 81
西水泉掌 81
三峰山 82
白马垴 82
鱼脊岭 83
崆山白云洞 83
岐山湖 84
泜河 84
簸箩坑山脉 85
寒山垴 85
小马河 86
沧眼山山脉 86
九龙峡 86
野河 88
宋家庄川 89
老爷山 89
西五指山 89
大寨山 90
朱庄水库 90
小摩天岭山脉 90
横行诸山脉 91
十八盘 91
青崖寨 91
京娘湖 93
长寿泉 93
羊大垴 95
左权岭 95
韩王山 95
涉县盆地 95
玉泉湖 96
清漳河 97
炉峰山 97
漳河三峡 98
黑龙洞泉群 99
灵山植物群化石 99
刺槐林 99
荆条灌丛 102
南寺掌森林 103
大茂山次生林 103
小壁林场 104
王坡藤海 104
河合芦苇荡 105
白草畔森林公园 105
蝎子沟森林公园 106
漫山自然保护区 107
臭冷杉 107
毛白杨 107
红桦 108
鹅耳枥 108
栓皮栎 110
杜松 111
侧柏 111
青檀 111
臭椿 112
黄栌 113
野皂荚 113
锐齿鼠李 116
中华柳 116
草麻黄 117
北桑寄生 117
太行白前 118
软枣猕猴桃 118
缘毛太行花 119
迎红杜鹃 119
锦带花 120
雪绒花 120
薹草 121
抱犊寨古生物化石 121
雪花山动物化石 122
阜平中华鳖保护区 122
华北豹 122
原麝 123
青羊 123
狍 124
豺 124
貉 125
石貂 125
飞鼠 126
黑鹳 127
白尾鹞 127
褐马鸡 128
细嘴松鸡 128
白额雁 129
石口鱼 129
二 经济地理 耜耕农业发轫 133
战国手工业 134
屯田与垦殖 134
修滩造地 135
小流域治理 136
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 136
北方白瓷源头 137
磁州窑系 138
虎山淘金洞 138
曲阳石雕业 139
四省旱码头 140
飞狐古道 141
升仙桥 142
天长市集 142
武安商人 143
南茶北移 143
西大洋水库 144
引岗渠 144
张河湾蓄能电站 145
灵寿碎云母矿 146
" 钙镁之乡" 146
木吉村铜矿 147
井陉煤田 147
板岩 148
武安山羊 148
太行山兔 149
虹鳟鱼 149
"石榴之乡" 150
涉县花椒 150
谷家峪香椿 151
纸皮核桃 151
赞皇大枣 152
邢枣仁 152
北柴胡 153
青砂器 153
枣杠子 154
活水熏醋 154
割髭岭粉条 155
缸炉烧饼 155三 历史地理
涞水智人 159
磁山文化成形 159
商族东南行 159
曼国 160
中山国 160
恒山郡 162
背水之战 163
蒙古兵破紫荆关 164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 164
东元村遗址 165
灵山聚龙洞遗址 165
新桥遗址 166
水帘洞遗址 166
万坡顶遗址 166
先人洞 167
蚩尤坟 167
王处直墓 168
秦皇古驿道 169
平山古长城 169
涞源长城 170
三世中枢石牌坊 170
段家楼地道 172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173
中山国都城 173
蔚州古城 174
皇寺镇 174
于家石头村 175
暖泉西古堡 175
上苏庄村堡 176
四 文化地理
太行民居 181
岭底王家大院 181
插飞门楼 182
乐楼 183
蔚县"八大碗" 184
平山"苦累" 184
"下营" 184
"离娘面" 185
面素席 185
"五月十三送羊" 186
春秋祭扁鹊 186
打树花 187
祭台戏 188
跑灯 188
娲皇宫 188
北岳庙 190
渊静观 191
幽居寺 191
治平寺石塔 191
修德塔 192
千佛岩石窟 192
封龙山碑碣石刻 193
杨家坪圣母神慰院 194
丝弦 194
"抓黄鬼" 195
迎神赛戏 197
井陉拉花 197
涞源梆子 198
武安快板 198
窗花 198
《李遐叔文集》 199
《元和郡县图志》 200
蔺相如 200
赞皇六宰相 201
韩重赟 202
杨琼 203
王老赏 203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太行东麓:一篇关于地域历史、自然风光与人文记忆的探寻 太行山,这座巍峨耸立的中华脊梁,以其雄奇险峻的地貌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本书《太行东麓》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概志,它是一次深入太行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田野考察与人文追溯,旨在勾勒出这一独特地域的地理肌理、生态脉络、历史沉淀以及孕育其中生生不息的文明图景。 一、 山的脉络与水的流淌:地貌的塑造与生态的基底 太行山,自北向南蜿蜒,如巨龙盘踞,其东麓,是其面向华北平原的柔和过渡,也是历史进程中无数生命活动展开的舞台。本书将首先从宏观视角审视太行东麓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我们将探究燕山运动、华北运动等重大地质事件如何塑造了太行山体的骨架,褶皱、断裂、隆升,造就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层峦叠嶂、沟壑纵横。 在这里,地貌并非单一的平面。我们将区分出其高耸的山体、陡峭的断崖、幽深的峡谷,以及逐渐过渡到丘陵、平缓的山前倾斜平原。这些地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气候、水文、土壤以及植被的分布。例如,阴坡与阳坡的光照、湿度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河谷地带的冲积扇,为农业文明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河流,是流淌在太行东麓山水之间的生命线。本书将详细梳理发源于太行山脉,向东汇入海河水系的众多河流,如滹沱河、滏阳河、沁河等。我们将考察它们的源头、流向、水文特征(如季节性变化、含沙量等),以及它们在塑造地貌(如河谷、冲积平原)和滋养生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交通动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生态层面,太行东麓展现出多样化的植被类型。从山顶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到山腰的灌木丛,再到山麓的草甸和农田,每一种生境都孕育着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本书将尝试描绘这一生态系统的构成,探讨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下的植物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当地气候、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它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它们在生态链中的位置。此外,对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这一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开垦荒地等,也将有所提及,以展现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演变过程。 二、 历史的回响与文明的足迹: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根脉 太行东麓,从来不是一片荒芜之地,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沃土。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本书将追溯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痕迹,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的曙光,他们的生活方式、工具使用、社会组织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随着历史的演进,太行东麓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它扼守着连接华北与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历代王朝在此修建关隘、屯兵设防。从春秋战国的赵国长城,到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再到明清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烽火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重点关注与太行东麓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军事防御体系。例如,我们将探讨一些著名的关隘,如娘子关、紫荆关等,它们的地理位置、军事价值以及在历代战争中的作用。同时,也将提及一些与战争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古战场、堡垒、烽火台等,它们是凝固的历史,诉说着往昔的荣光与沧桑。 作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太行东麓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里是汉族与周边民族长期互动、融合的区域。这种交融体现在语言、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方面面。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山村,或许还能寻觅到一些古老的民歌、戏曲,它们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信仰层面,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在这里和谐共存,形成了丰富的宗教景观。本书将努力捕捉这些文化碎片,展现太行东麓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行东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了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战场,也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本书将侧重于这一时期的人文叙事,描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关注那些曾经的革命村落、纪念地,以及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故事,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三、 现代的脉动与未来的展望:传承与发展中的地域新貌 历史的积淀并未让太行东麓停滞不前,而是为其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当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片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太行东麓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将关注这里的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与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结合。 在工业方面,一些传统的矿产资源开发,如煤炭、铁矿等,曾经是这里的经济支柱,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地区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在农业方面,这里既有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也涌现出特色农产品,如苹果、核桃等,这些农产品往往带有地域的印记,品质优良。 旅游业,是太行东麓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雄伟的山岳风光、丰富的历史遗迹、独特的民俗文化,都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本书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并探讨当地如何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例如,一些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将历史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一些红色旅游线路的建设,将革命历史与自然风光相融合。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当代太行东麓所面临的挑战,如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将探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努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些生态修复项目,旨在恢复山林的植被,改善水土流失;一些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乡村文化。 《太行东麓》是一部关于地域的百科全书,它试图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太行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独特魅力。它不是一本冰冷的资料汇编,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的探寻。它希望能唤起读者对这片土地的关注,理解其过往的艰辛与辉煌,感受其当下的活力与希望,并一同展望其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认识一座山,了解一条河,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读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