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察丛书:植物Q&A

自然观察丛书:植物Q&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元春 著,林丽琪 绘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自然观察
  • 科普
  • 植物识别
  • Q&A
  • 儿童读物
  • 博物学
  • 植物知识
  • 自然科学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2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观察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阳台的盆花、餐桌上的蔬果、路旁的植物、森林里的大树和爬藤,它们发生了什么样有趣的事?小孩好奇的问题很多,大人不曾思考的现象也不少。植物专家郑元春老师打开了植物教室的门,提200多个问题给你,也帮你解答了200多个问题。现在就开始吧!

  获奖信息:

  2002年第七届小太阳奖“科学类出版奖”

  台湾儿童文学学会2002年“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励

  台湾“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第20次推介

  台湾儿童文学学会“好书大家读”第42批好书推荐

  台湾《开卷周报》“一周好书榜”


内容简介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远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来得密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能一日脱离植物,发现或探讨各种花草、蔬果、树木、蕈菇等的奥秘,不但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得营养、健康乃至漂亮盆栽等实际的好处。

  与植物相关的问题来自观察、实验和思考,从学龄前开始,孩子们就会发现有关豆子发芽、蔬果栽培、树皮剥落、植物生病、花开花谢的问题,老师及父母可以同他们一起观察,协助实验,从中找寻答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大人和小孩都能获得“解密”的快乐。 植物虽然不会跑不会跳,不会说话不会闹,但是它们种类浩繁,而且无论 种类、长相,无一不充满了生机和奥秘,即使只专注于对某一草木的观察, 也必定能在长期的用功之后,得到许多可贵的报偿。

  这是一本与生活zui有关系的植物知识问答,内容涵盖植物型态、植物私生活的解析,对蔬果、盆栽的常见问题,以及有关的植物界之zui,有生动有趣的说明,是大小读者都能轻松阅读的植物常识集。

  本书用200多个问题入手来了解生活中的植物,开启对植物的好奇与求知欲。精心设计的植物问答,是很好的面对植物、认识自然的开始;解决读者长久以来对平常植物的疑惑(或冷漠),是本书的企图。全书200多篇,450张摄影,80张植物画,陪你在茶余饭后重新了解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植物。轻松有趣的阅读,也能满足你的好奇与求知欲。


作者简介

  郑元春,1951年生。台湾大学植物研究所毕业,台湾博物馆副研究员、植物学组组长,小区大学兼任教师,曾与国科会科资中心合建植物数据库,为“NewtonKid”网站建立植物数据库。著作《台湾的常见野花》《台湾的海滨植物》曾获金鼎奖zui佳图书,另有重要著作《常见药草图说》《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图鉴》等。


  林丽琪,家居北投,平日喜欢漫步森林,为植物画像。1998年获台湾童书插画展佳作奖。绘本作品有《我的自然调色盘》《林丽琪的秘密花园》《妈妈的厨房菜》,插图作品有《植物Q&A;》。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序


第 1 章 植物形态趣味 Q&A;

根都长在地下吗?

根可以长得多深?

不定根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银叶板根是怎么形成的?

球根植物是什么?


植物的茎有哪些形状?

什么是变态茎?

芽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年轮?

皮孔是什么?

哪些植物有鳞茎?

卷须是怎么来的?

植物身上的毛都一样吗?

每一种植物的刺都一样吗?


植物都有叶子吗?

叶子都是绿色的吗?

如何描述叶子的形状?

叶形相同的植物就是亲戚吗?

什么是十字叶和母子叶 ?

一棵树,两种枝叶?

仙人掌都没有叶子吗?

针叶树或常绿树都不会落叶吗?

落叶树都在冬季落叶吗?

植物为什么要落叶?

落叶会变成什么?


植物都会开花吗?

为什么花朵会有许多颜色?

花萼、花瓣和花蕊有什么关系?

花蕊上的粉末是什么?

雌蕊的数目有多少?

雌蕊如何捕捉花粉?

雄蕊的数目有多少?

花会不会开在叶子上?

高山上的花特别美吗?

哪些花儿在晚上绽放?

昙花一现究竟有多久?


果实与种子

植物都会结果吗?

成熟果实为什么常有鲜艳的色彩?

果实有哪些类别?

果实都是甜的吗?

果实内有多少种子?

假果是什么?

是谁在传播种子呢?

果实和种子为什么常有飞行装备?

榕树的果实内为什么有小虫?

零余子是什么?

什么是假种皮?


第 2 章 植物私生活趣味 Q&A;

植物喝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植物也会吃东西、觅食吗?

植物的汁液味道如何?

如何辨识植物雌雄?

如何辨别花草的年龄?

植物也需要睡眠吗?

植物会不会生病?

树木会不会受伤?

老树的树干被挖了一个大洞,会死吗?

植物会互相帮助,还是彼此竞争?

植物为什么会向光源生长?

植物为什么需要土壤?

为什么墙缝、石壁、树干或屋顶上会有植物生长呢?

气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

一年生植物的寿命有多长?

水生植物如何越冬?

寒冬里,植物会死吗?

哪里有菌类生长?

蕈类都像小雨伞吗?

什么是寄生植物?

什么是附生植物?

什么是腐生植物?

“蕨”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蕨类都生长在阴湿的地上吗?

蕨类叶背上的小点是什么?

为什么某些蕨类有两种叶子?

“金毛狗”真的可以止血吗?

沙滩上的植物如何生活?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生活在水里?

沙漠中的植物只有仙人掌吗?

为什么叫红树林?

什么是漂流林?

热带植物能在寒带生长吗?

森林里只有大树吗?

森林会受到破坏吗?

松树林为什么容易引起森林火灾?

台湾的神木包括哪些树种?

小苗在大树下为什么容易死亡?

森林底层为什么经常湿湿的?

什么样的植物能保护水土?

砍下来的树有什么用途?

灰尘太多会影响植物生长吗?

为什么有些植物越来越稀少?

稀有植物该怎么拯救?

相思豆是相思树的种子吗?

人猿用的树藤是什么?

猪笼草为什么能捕捉昆虫?

猪笼草会挨饿吗?

食虫植物对人有没有害?

植物对人有害吗?

“咬人猫”为什么会咬人?

外来的植物要加以消灭吗?

什么是“归化植物”?

动物必须依赖植物才能生活吗?

植物重要还是动物重要?

杂草是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蜜蜂只采花蜜吗?

蜜蜂会蜇花朵吗?

哪些动物会传播花粉?

鸟类吃的植物,人也可以吃吗?

如何辨别有毒植物?

有乳汁的植物都有毒吗?

有毒植物是不是都碰不得?

人类可以培养出新的植物吗?


第 3 章 蔬果趣味 Q&A;

蔬菜都是绿色的吗?

绿色蔬菜是什么?

墙角下为什么会长蔬菜?

玉米笋是玉米的哪个部分?

玉米的须须是什么?

豆类植物都是爬藤的吗?

蚕豆和蚕有关吗?

毛豆是什么豆的种子?

煮过的豆子为什么不会发芽?

丝瓜卷须可以缠住什么?

韭黄怎么种?

白芦笋是怎么采收的?

丝瓜和棱角丝瓜有什么不同?

扁蒲和葫芦是同一种植物吗?

茼蒿为什么又叫打某菜?

胡萝卜和萝卜是亲戚吗?

为什么莲藕有那么多的洞洞?

菱角长在哪里?

茭白是什么?

为什么竹笋长得这么快?

孟宗竹只出产冬笋吗?

沙土里的花生是什么模样?

葵花子是种子吗?

香菇、洋菇是如何冒出来的?

削芋头时手为什么会痒?

吃菠菜真的能使人力气变大吗?

为什么西瓜含有大量的甜汁呢?

九层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放了很久的洋葱还能发芽?

成熟中的西红柿为什么越来越红?

什么是槟榔笋?

甘蔗笋是什么?

甘蔗会开花吗?

它如何繁衍后代?

龙须菜是什么?

辣椒成熟后是不是都会变红?

黄花菜在烹调前要除去花蕊吗?

菜苗长了虫子怎么办?

菜苗长得又高又瘦怎么办?

牛油果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椰汁和椰肉是什么?

释迦果如何变得成熟?

无花果真的没开花就结果吗?

水果可以当蔬菜吗?

葡萄柚跟葡萄有关系吗?

一棵树能结出两种水果吗?

橘子的皮发黑是不是长霉了?

奇异果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第 4 章 生活中的植物 Q&A;

植物的学名是什么?

玫瑰和蔷薇有什么不同?

玫瑰都是直立的吗?

玫瑰可以吃吗?

莲花就是荷花吗?

莲的叶子天生就像伞吗?

睡莲会睡觉吗?

稻子如何传粉?

台风草真的能预测台风吗?

浮萍有没有根?

棉花的颜色真的善变吗?

垂柳会不会开花?

杜鹃花的名字怎么来的?

牵牛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万年青会不会开花?

什么是绿肥?

新娘花的叶子长在哪儿?

铁树开花稀奇吗?

杧草和芦苇有什么不同?

青草茶是用什么草煮成的?

干花是怎么做成的?

海苔是什么?

植物可以制造香水吗?

当归是植物还是动物?

植物能够当药吗?

公路中央分隔岛上的树要保持多高?

咖啡是怎么制成的?

如何找寻野菜?

狗尾草和狼尾草如何区分?

农作物的茎为什么多半是中空的?


第 5 章 照顾植物 Q&A;

哪一种土最适合植物生长?

以河沙当盆土,植物会不会生长不良?

久未翻土,植物会不会生长不良?

如何判断植物是否缺水?

植物种得太密,为什么容易生病?

盆栽需要经常换盆吗?

如何给盆栽一个适宜的环境?

移植花草时应注意什么?

出远门时,盆栽怎么办?

在冬天,为什么有些花卉盆栽要搬进室内?

植物有哪些繁殖方式?

将植物的枝条插进土里,就能繁殖吗?

扦插只能用枝条吗?

什么是压条与空中压条?

嫁接是怎么进行的?

嫁接和移植为什么最好选在春天进行?

非洲堇的叶插繁殖要注意哪些要点?

种子很小的花怎么播种?

播种前,种子为什么要先泡水?

播种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如何医治生病的植物?

连日下雨之后出太阳,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枯死?

日当正午时能不能为植物浇水?

浇水过多,为什么植物会枯死?

为什么缺水时要休耕?

多施肥,植物就会长得更好吗?

室内植物移到室外会长得更好吗?

为什么有些植物要遮光栽培?

新种的树为什么常用草绳捆起来?

草地为什么比裸露地湿润?

草坪种什么草最好?

浴室里可以养植物吗?

水芙蓉可以放在室内吗?

蝴蝶兰种在瓷盆里会长不好?

仙人掌可以直接晒太阳吗?

水仙为什么用清水栽培就能开花?


第 6 章 植物之最 Q&A;

最长寿的树是哪一种?

全世界最大的植物是什么?

全世界最小的植物是什么?

长得最慢的树是哪一种?

最大的竹子在哪里?

最原始的植物是什么?

最大的板根植物在哪里?

哪种植物的棘刺最怪异?

世界上最长和最大的萝卜在哪里?

哪一种植物的叶片最大?

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最特殊?

什么植物的花最大?

什么植物的花最小?

哪一种植物的花雄蕊最多?

花穗最长且花开最多的是哪一种植物?

最大的果实是哪一种?

最大的种子是哪一种?

最长的果串是什么?

最大的水果在哪里?

最奇妙的孢子囊群有哪些?

最长的豆荚是什么?


前言/序言

  作者序

  从事植物科普工作二十余年,在各种演讲、活动、写文章乃至民众的电 话咨询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笔者将它们一一收集起来,并加以查证解答,于是有了本书的基本数据。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远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来得密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能一日脱离植物,因此,发现或探讨各种花草、蔬果、树木、蕈菇等的奥 秘,不但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得营养、健康乃至漂亮盆栽等实际的好 处,值得大家多费点心。

   与植物相关的问题来自观察、实验和思考,所以从学龄前开始,孩子们就会发现有关豆子发芽、蔬果栽培、树皮剥落、植物生病、花开花谢的问题,师长及父母最好一起观察,协助实验,并替孩子们找寻答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大人和小孩都能获得“解密”的快乐,并因而去发现更多的问题,寻得更多的乐趣,获得更多的益处。

  植物虽然不会跑不会跳,不会说话不会闹,但是它们种类浩繁,而且无论种类、长相,无一不充满了生机和奥秘,即使你只专注于对某一草木的观察, 也必定能在长期的用功之后,得到许多可贵的报偿。我深深相信,要是人人如此,那么不仅天地万物皆能相知相惜,自然之趣也将广泛传播于世间,社会将 因此少几许暴戾,多几分祥和。

  虽竟日与植物为伍,但我也喜欢动物和其他的生物,因为它们同样形形色 色,蕴藏了丰富的生存之奥秘。生物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只有人类意识到,谦虚地融入整个大自然,地球寿命才能更久远,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自己—也才能活得更安稳。

  植物是大地上的生产者,也是各种生命直接或间接的孕育者。让各种植物都能无忧无虑地生存繁衍,其实就等于让世界有了平和与安定。因此,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研究各类植物的生态,发现其间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地加以解决,不啻是最佳的自然保护,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大福音。

  本书出版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方便教师及家长解答孩子们日常的植物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让所有喜欢植物、重视自然的都能将平素对植物,乃至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所得,以出版、上网或其他方式发布出来,使更多的人受益,也让这个社会能因此而健康一点,可爱一点。

  谢谢郭凤琴、郑丽玲两位老师协助整理稿件,谢谢家兄郑元鑫先生帮忙摄影,谢谢林丽琪女士的插画,也谢谢大树文化编辑们的用心与鞭策,我会继续努力,期待续集的付梓。


走进自然,解开植物的奥秘 你是否曾驻足于一株野花的芬芳,却不知其名?是否曾好奇路边熟悉的树木,为何四季变化如此鲜明?是否曾对餐桌上的蔬菜瓜果,产生过关于它们生长过程的疑问?《自然观察丛书:植物Q&A》正是为你而设的指南,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精彩纷呈的植物探索之旅,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解答你心中关于植物的一切疑问。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充满互动与乐趣的学习体验。我们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被忽视的植物现象,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逐渐揭开植物世界的神秘面纱。从种子萌发的神奇过程,到花朵授粉的精巧设计,再到果实成熟的生命循环,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生命智慧。 内容梗概(部分摘录,以飨读者) 第一章:植物的诞生与成长——生命的起点 Q1:为什么有些种子需要埋在土里才能发芽,而有些却可以直接放在外面? A1: 这是一个关于种子“觉醒”的巧妙故事。许多种子,尤其是那些经过漫长旅程、在严酷环境中休眠过的种子,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打破休眠,开始生长。最常见的“钥匙”就是水分。将种子埋在土壤中,土壤能够保持适度的湿润,为种子提供它赖以生存的水分。水分会软化种子的外壳,激活内部的酶,启动胚胎的发育。此外,土壤还能提供相对稳定的温度,避免种子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有些种子,比如一些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外壳本身就比较薄,或者在自然环境中,它们会被风吹落到落叶层中,这些落叶层也起到了保温保湿的作用。所以,并不是所有种子都“渴望”被埋入深土,它们的生命密码,往往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息息相关。 Q2: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没有阳光,它们还能活吗? A2: 阳光是植物的“能量工厂”。植物通过一个叫做“光合作用”的神奇过程,利用阳光中的能量,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转化为它们生长所需的糖分(能量)和氧气。你可以想象成植物在“吃”阳光,然后把阳光变成了它们自己的养分。没有阳光,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植物就无法制造食物,就像我们人类没有食物一样,最终会因为能量不足而枯萎死亡。当然,有些植物,比如在茂密森林底层生长的植物,它们已经进化出了能够适应微弱光照的特殊能力,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可能不高,但足以维持生命。还有一些植物,比如某些寄生植物,它们可以直接从其他植物那里获取养分,所以对阳光的需求也相对较低。但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阳光是生命之源,不可或缺。 Q3:植物的根系为什么会长到土壤里去?它们在土壤里做什么? A3: 根系是植物的“地下工程师”,承担着多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它们的主要职责是“抓地”。植物的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牢牢地抓住土壤,使得植物能够稳固地站立,即使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也不会被吹倒。其次,根系是植物的“饮水器”和“营养吸取器”。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分和矿物质,根系的表面布满了无数细小的根毛,这些根毛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能够有效地将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养分吸收进来,并通过茎秆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供给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供给茎叶生长,供给花果发育。最后,根系还扮演着“储存库”的角色。一些植物,比如胡萝卜、土豆,它们的根部会膨大,储存大量的淀粉和养分,供植物在不利条件下生存,或者作为来年的种子储备。 第二章:植物的“五官”与“行动”——感知与回应 Q4:植物也会“看见”东西吗?它们是怎么感知光线的? A4: 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它们对光线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锐。叶片是植物主要的“感光器官”。在叶片的细胞中,含有能够感知光线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叶绿素。叶绿素不仅能够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感受到光线的方向、强度和时长。植物会根据光线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生长姿态,让叶片尽量地朝向光源,以获取更多的阳光。这种现象叫做“向光性”。植物还可以根据日照长度来判断季节,从而决定开花、结果或者进入休眠。所以,你可以说植物“看见”了光,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长和生命活动。 Q5: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朝着光源生长,而有些却会避开强光? A5: 这涉及到植物对光线的不同“策略”。大多数植物都表现出“正向光性”,也就是说,它们的茎叶会朝着光源生长,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捕捉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然而,有些植物,特别是那些生长在极度干旱或阳光过于强烈的地区,它们会发展出“负向光性”或者对光线反应不那么敏感的特性。比如,一些沙漠植物会将叶片收拢或变得细小,减少水分蒸发,它们对强光的忍耐度也更高。还有一些植物,在某些生长阶段,比如幼苗期,它们可能需要散射光,而过于强烈的直射光反而会灼伤它们。因此,植物对光线的反应,是它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演化出的精巧机制。 Q6:植物是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该开花、结果的? A6: 植物的“生物钟”非常精准。它们主要通过两个关键的信号来感知时间:日照长度和温度。 日照长度(光周期): 许多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变化非常敏感。有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白天长,黑夜短)更容易开花,比如菠菜、生菜;而有些植物则在“短日照”条件下(白天短,黑夜长)更容易开花,比如菊花、大豆。这种对日照长度的感知,让植物能够准确地判断季节的变化,从而在最适宜的时间进行繁殖。 温度: 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有些植物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例如,在冬天),然后回暖后才会开花,这种现象叫做“春化作用”。这确保了植物不会在寒冷的季节过早开花而受到冻害。 其他因素: 除了日照和温度,植物还可以感知水分、土壤养分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决定了植物何时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第三章:植物的“家庭生活”——繁殖与传播 Q7:花朵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气味?它们是在“吸引”谁? A7: 花朵的色彩和气味,是它们为了吸引“传粉者”而精心设计的“广告”。大多数开花植物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授粉,也就是将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从而完成受精,结出果实。而这些传粉者,最常见的就是昆虫(如蜜蜂、蝴蝶、甲虫)、鸟类,甚至蝙蝠。 颜色: 鲜艳的花朵,特别是红色、黄色、蓝色等,能够吸引昆虫的注意,因为许多昆虫对这些颜色非常敏感。不同种类的昆虫对颜色的偏好也不同,这促使植物进化出各种各样的花色,以吸引最适合它们的传粉者。 气味: 花朵散发出的芬芳气味,也是一种重要的吸引信号。甜美的香味能够吸引蜜蜂和蝴蝶,而有些花朵散发出的腐肉味,则能吸引苍蝇和甲虫。 其他: 花朵的形状、大小、蜜腺(产生花蜜的地方)等,也都是吸引传粉者的重要因素。通过与特定的传粉者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植物得以繁衍后代。 Q8:果实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花朵有什么关系? A8: 果实是花朵经过授粉和受精后,子房发育而成的结构。简单来说,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而果实则是“保护种子”和“帮助种子传播”的装置。 形成过程: 当花朵被传粉者成功授粉后,花粉中的精子会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后,花的子房壁会膨大,形成果皮,而子房内的胚珠则发育成种子。花瓣、花萼等其他部分,有些会脱落,有些则会与果实融合。 功能: 果实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保护内部的种子免受损伤和不利环境的影响;二是帮助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以减少与母体的竞争,并寻找新的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果实,有不同的传播方式,比如,有的是被动物吃下后通过粪便排出,有的是通过风力传播,有的是依靠水的漂浮能力。 Q9:种子是如何“旅行”到新的地方生长的? A9: 种子“旅行”的方式多种多样,充满了智慧与创意。这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特性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风力传播: 许多轻盈的种子,比如蒲公英的种子,上面长有绒毛,就像小小的降落伞,可以被风吹得很远。而柳絮、枫树的翅果,也具有特殊的结构,能够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 动物传播: 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许多果实富含糖分和养分,能够吸引动物食用。动物在进食果实的同时,会将种子吞入体内,经过消化后,种子会随着粪便被排出,此时种子可能已经脱去了果皮的包裹,并且在肠道中经历了一定的“催化”,更有利于萌发。有些种子表面带有钩刺,可以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上,随动物移动而被带到新的地方。 水力传播: 椰子等植物的果实,具有防水的硬壳,并且内部充满空气,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随洋流和河流传播到海边或新的陆地。 弹射传播: 一些植物,比如豌豆、凤仙花,它们的果荚成熟后会突然炸开,将种子强有力地弹射出去,这也是一种就近传播的方式。 人工传播: 当然,我们人类也是植物传播的重要“帮手”,我们种植、移栽、旅行,都在无形中帮助植物进行着“全球旅行”。 第四章:植物的“生存之道”——适应与防御 Q10:为什么有些植物会长出刺,而有些植物则有毒?它们是在保护自己吗? A10: 没错,植物的刺和毒,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防御武器”,用来保护自己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刺: 刺是植物的叶片、茎或托叶特化的产物。它们坚硬、尖锐,能够有效地阻止大多数动物啃食。比如仙人掌的刺,不仅能防御,还能减少水分蒸发,一举两得。 毒: 许多植物体内含有对动物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动物消化不良、腹泻、麻痹,甚至死亡。这些有毒物质能够让潜在的“捕食者”望而却步。例如,夹竹桃含有强心苷,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性。 其他防御机制: 除了刺和毒,植物还有许多其他的防御方式,比如产生苦涩的汁液、分泌难闻的气味、拥有坚硬的外壳等等。这些都是植物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存下来而演化出的智慧。 Q11: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会变黄、变红,甚至凋落?它们是在“生病”吗? A11: 叶片变色和凋落,通常是植物在季节变化或环境压力下的正常反应,并非一定是“生病”。 秋季落叶: 在秋季,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和气温下降,许多落叶乔木会进入休眠状态,为抵御寒冷的冬季做准备。叶片中的叶绿素会逐渐分解,显露出原本被掩盖的类胡萝卜素(黄色)和花青素(红色、紫色)。这些颜色的变化,是叶片在“衰老”和“回收营养”的信号。最终,叶片会与枝条分离,自然落下。 缺水或养分不足: 当植物长期缺水或缺乏某种关键的矿物质营养时,叶片也可能出现发黄、枯萎甚至脱落的现象。这是一种植物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病虫害: 当然,有些叶片变色、出现斑点或畸形,也可能是由病菌、病毒或害虫引起的,这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辨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自然观察丛书:植物Q&A》将持续为你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植物世界,用好奇心去发现,用知识去解答,用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去感受植物的伟大与神奇。本书旨在激发你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你细致的观察能力,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你遇到一株植物,都能与其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超乎我的想象,它提供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技巧非常具体且可操作性强。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如何进行野外素描、以及如何建立个人植物观察日志的实用建议。这些内容对于那些希望将阅读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尝试记录了一株我从小就见到的野花,结果发现了过去从未注意到的花粉颜色变化和授粉昆虫的种类差异。这本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识传授的范畴,它俨然成了一本行动手册,时刻提醒我走出门去,用更细致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微观世界。对于户外活动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随身携带价值极高,它能瞬间提升你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插画风格古典又不失活泼,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植物的纹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观察那些微小的叶片脉络和花蕊结构,也显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使是长时间盯着图文研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自然观察”这一主题的尊重与热爱。随手翻阅几页,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选材和排版上花费的心思,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植物手绘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色彩的过渡自然而真实,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放大镜,去野外寻找同样的物种进行比对学习。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现代科普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点从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对比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本书在描述植物生理现象时,偶尔会引入一些前沿的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概念,但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作者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翻译”成形象的比喻,比如用“植物的内部交通网络”来解释维管束系统的工作机制,这种类比既生动又精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对植物的“历史”也颇有研究,在介绍某些古老物种时,总能追溯到地质年代的变化,将植物的演化史与地球的变迁史巧妙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历史视野。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评分

内容组织上,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顺畅,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采用了更加贴近自然探索过程的叙述方式。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入自然世界的新手,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揭开植物世界的神秘面纱。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林地,或者描绘出某种稀有植物独特的生存哲学。特别是在介绍植物的适应性策略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生态驱动力,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是什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读完一个章节,我不仅收获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种对自然万物保持好奇心和敬畏感的态度。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宁静而坚韧的生命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植物“是什么”,更是关于植物“如何存在”的深度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关注那些默默生长、遵循着古老生命节律的生命体。这本书引导我慢下来,去体会一棵树如何对抗风暴,一株草如何从岩石缝隙中汲取养分。它让我意识到,自然界中最高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最朴素的生存法则之中。读完后,我的心境似乎也变得更加平和、更有耐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本优秀科普读物能给予读者的,最深远的馈赠。它让我开始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根系”,思考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更健康、更有韧性地“生长”。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看了很久,很实用的书籍,价格又便宜,值得仔细看。

评分

评分

买给孩子看得,应该不错

评分

1234567890052

评分

喜欢~~~~~~~~~~~~~~~~~~~~~~~~~~~~~~~~~~~~~~~~~~~~~~

评分

姑u换电池焦糖冬瓜就看过v回合肥

评分

看了很久,很实用的书籍,价格又便宜,值得仔细看。

评分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