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与实习指导

土壤学实验与实习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迟春明,卜东升,张翠丽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学
  • 土壤实验
  • 农业科学
  • 土壤分析
  • 实习指导
  • 高等教育
  • 农学
  • 环境科学
  • 土壤化学
  • 土壤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49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60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二十八个实验,下篇包括五个实习。实验部分包括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土壤密度及容重的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参数的测定、土壤热特性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的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土壤吸附性能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大量元素和有效养分的测定及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等;实习部分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环境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水势的测定和土壤温度的测定。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选择《土壤学实验与实习指导》中的部分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实验课的目的意义及相关事项
实验一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简易比重计法
实验二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吸管法
实验三 土壤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实验四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环刀法
实验五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六 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饱和硫酸钾法
实验七 土壤毛管持水量的测定
实验八 土壤萎蔫系数的测定
实验九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威尔科克斯法
实验十 土壤导热率的测定
实验十一 土壤热容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 土壤团聚体的测定
实验十三 土壤微团聚体的测定
实验十四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实验十五 土壤吸附性能的观察
实验十六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实验十七 土壤全氮的测定——半微量开氏法
实验十八 土壤水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实验十九 土壤全磷的测定
实验二十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Olsen法
实验二十一 土壤全钾的测定——NaOH熔融法
实验二十二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乙酸铵浸提法
实验二十三 土壤氮、磷、钾有效养分的速测
实验二十四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
实验二十五 石灰需要量的测定——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
实验二十六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残渣烘干法
实验二十七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电导法
实验二十八 土壤可溶性盐分量的测定

下篇 土壤学实习
土壤学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事宜
实习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实习二 土壤环境调查
实习三 土壤标本的采集
实习四 土水势的测定
实习五 土壤温度的测定

附录一 实验室安全常识及注意事项
附录二 常用元素原子量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的章节编排顺序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学》相配套,内容包含了最基本的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等分析项目的测定方法。实验内容由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四部分组成;实习内容由实习目的、实习仪器及设备和实习内容三部分组成。该书既可用于各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园艺、林学、土地资源管理、草业科学、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农、林、牧、土壤环境监测等专业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二十八个实验,下篇包括五个实习。实验部分包括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土壤密度及容重的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参数的测定、土壤热特性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的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土壤吸附性能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大量元素和有效养分的测定及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等;实习部分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环境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水势的测定和土壤温度的测定。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选择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实验一~实验九及实习二由塔里木大学张翠丽编写,实验十~实验十五、实验二十六~实验二十八及实习四、实习五由塔里木大学迟春明编写,实验十六~实验二十五及实习一、实习三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卜东升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综合参考了大量土壤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书籍文献,在此谨向参阅的各书籍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不吝指正,以便在修订时能及时更正。
《植物生理生态学野外调查与实验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的初学者、研究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野外调查与实验技术指南。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涵盖了从样本采集、数据记录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的全过程,旨在帮助读者掌握独立开展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并能对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引言 1.1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意义与范畴 阐述植物生理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理解生命起源、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等方面的核心作用。 介绍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养分吸收、生长发育、繁殖策略、种间竞争、群落结构与动态、以及植物对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成分等)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强调野外调查与实验技术在获取真实、可靠数据中的不可替代性。 1.2 野外调查与实验的基本原则与伦理 强调科学严谨性:准确记录、避免偏倚、重复测量的重要性。 讨论生态伦理:尊重自然、最小化干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强调安全意识:野外作业风险预估与应对、个人防护措施。 介绍数据管理与共享的规范。 第二章:野外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2.1 研究设计与目标设定 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和假说。 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评估:地形、气候、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研究可达性等。 样地(样点)的设置原则:随机、系统、分层等取样方法,以及样地大小与形状的确定。 调查指标的选择与量化:基于研究目标的生理指标、生态指标、环境指标等。 2.2 仪器设备的选择与准备 环境因子测量仪器: 温度计(土壤温度计、空气温度计、红外测温仪) 湿度计(空气湿度计、土壤水分仪:TDR、FDR、电阻式) 光照计/PAR计(光合有效辐射测量仪) 风速仪 pH计(土壤pH计) GPS/GNSS设备(用于精确定位采样点) 海拔计 罗盘 植物生理指标测量仪器: 光合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量CO2/H2O气体交换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叶绿素荧光仪(测量光系统II的效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等) 植物生长测量工具(尺、游标卡尺、电子秤) 生理水分状况测定工具(叶水势仪) 采样与记录工具: 采样袋/瓶(用于收集植物器官、土壤、水分等样本) 剪刀、刀具(用于采集植物材料) 标签、记号笔、防水笔记本/数据记录器 相机/摄像机(记录现场情况、植物形态) 望远镜 急救包 实验室分析准备: 常用试剂、耗材(如离心管、移液器、滤膜等) 冰箱/冷冻设备(用于样本保存) 显微镜(用于形态学观察) 2.3 野外调查技术规范与安全事项 详细的调查路线规划与时间安排。 实地勘察与风险评估。 野外生存技能与应急处理。 通讯设备准备与使用。 团队协作与分工。 第三章:野外调查与数据采集技术 3.1 生境环境因子测量 气候因子: 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的长期与瞬时监测方法。 光照强度(总辐射、PAR)在不同时间、不同冠层下的测量。 风速与风向的记录。 土壤环境因子: 土壤水分动态监测: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土壤温度的测量:不同深度、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 土壤pH值的现场测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土壤电导率的测量及其意义。 土壤质地与结构初步判断。 地形因子: 坡度、坡向、海拔的测量与记录。 利用GPS/GNSS绘制地形图。 3.2 植物生理过程指标的野外测定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利用便携式光合仪,在不同光照、温度、湿度条件下,测量不同物种、不同器官(叶片、茎)的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 掌握光合仪的校准、操作与数据导出。 考虑测量时段、植株状态(衰老、健康)的影响。 水分代谢: 利用叶水势仪,测量植物叶片水势,评估植物水分胁迫程度。 土壤水分测量与植物水分状况的关联分析。 蒸腾速率的估算与测量。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进行暗适应与光适应测量,获取Fv/Fm、ΦPSII、ETR等参数。 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效率、光抑制、环境胁迫的关系。 植物生长与形态: 测量植物高度、冠幅、茎粗、叶面积指数(LAI)等。 记录植物物候期(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 收集代表性植株用于后续形态学分析。 3.3 植物物种与群落特征的调查 物种鉴定: 掌握常见植物的野外识别技巧。 利用植物图谱、专业书籍、专业App进行辅助鉴定。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标本,用于后续精确鉴定。 群落结构: 样方法调查:频率、密度、盖度、多度等数量指标的测定。 植被类型划分与优势种确定。 植物高度分层与冠层结构分析。 生物量估算: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采样与测定方法。 遥感技术在估算大尺度生物量方面的应用简介。 3.4 样本采集与保存 植物样本: 叶片:用于光合作用、水分代谢、色素含量、同位素分析等。 茎:用于生理活动、生长轮分析。 根系:用于养分吸收、微生物研究。 花、果、种子: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 不同采样部位、不同采样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样本的快速固定与处理:如液氮冷冻、烘干、甲醛固定等。 土壤样本: 不同土层、不同地点的土壤采样。 用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等分析。 样本的封装与标记。 水体样本: 用于水化学分析、溶解氧、pH等。 样本的临时保存: 冷藏、避光、防潮等。 第四章: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 4.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法。 酶活性测定: 如光合关键酶、抗氧化酶等的测定方法。 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如可溶性糖、脯氨酸等的测定。 植物激素测定: 如IAA、ABA、GA等的测定。 元素含量测定: 如N、P、K、微量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ICP-MS等)。 4.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测定。 土壤粒度分析(质地)。 土壤容重、孔隙度测定。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DNA测序、培养法等)。 4.3 数据整理与初步分析 数据录入与检查: 使用Excel、R语言等工具进行数据管理。 数据可视化: 绘制图表(散点图、折线图、柱状图、箱线图等),直观展示数据分布与趋势。 描述性统计: 计算均值、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 5.1 统计学方法在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假设检验: T检验、ANOVA(方差分析)等,用于比较不同处理或分组间的差异。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 简单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 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 用于降维和识别数据中的模式。 时间序列分析: 分析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2 生理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关系的解析 探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如何响应温度、光照、湿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变化。 利用回归模型或拟合曲线,量化环境因子对生理过程的影响强度与阈值。 分析植物适应不同环境胁迫的生理机制。 5.3 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利用ordination(排序)技术(如RDA、CCA),揭示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析地形、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驱动植被格局的形成。 5.4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与解读 香农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等。 分析不同生境、不同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5 结果的科学表述与讨论 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研究结果,并进行科学的解释。 将研究结果置于现有理论框架下,讨论其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常用野外调查与实验方案示例 6.1 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响应的研究方案 选取典型植物,设计不同光照强度梯度。 野外测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数据分析,绘制光合-光强响应曲线。 6.2 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研究方案 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设置不同水分处理。 野外测量叶水势、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分析水分胁迫的阈值与影响程度。 6.3 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研究方案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境(如森林、草地、湿地)。 设置样地,调查物种组成、数量特征。 计算多样性指数,并与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 6.4 植物生长对土壤养分响应的初步研究方案 在不同养分背景的土壤上,选择生长良好的植物。 采集植物样品,测定元素含量。 初步分析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第七章:附录 7.1 常用植物学、生态学术语汇编 7.2 常用实验仪器操作指南(简要) 7.3 数据分析软件(R语言、SPSS等)常用函数简介 7.4 野外调查常用安全提示卡 本书的编写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旨在成为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实践者的得力助手。通过掌握本书介绍的野外调查与实验技术,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生长、繁衍的奥秘,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着用这本书指导我的一个小型田间调查项目,发现它的章节逻辑安排非常贴合实际工作流程。从最初的野外采样设计、工具选择,到后期的样品预处理和室内分析,每一步骤的衔接都做到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得几乎不需要我做额外的思维跳跃。例如,在描述土壤容重测定时,它不仅给出了公式,还详细解释了不同土层取样时如何校正工具体积误差,这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书中似乎预见到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插曲”,并在“疑难解答”或“注意事项”部分给出了富有经验性的建议,比如在湿热天气下如何快速固定土壤有机质样品,避免降解。这种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细节指导,远比纯理论教科书来得实在和具有操作指导价值,体现了编著者深厚的现场经验积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非常出色,拿到手里就有种厚实可靠的感觉。内页排版清晰,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土壤剖面图和显微镜下的结构照片,印刷得非常精细,色彩还原度也很高。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频繁翻阅和记录的实验手册来说,耐用性是相当重要的,这本教材的装订方式看起来非常结实,即使用力翻开也不会轻易损坏。而且,书中的一些关键步骤说明部分,使用了加粗和不同字体的区分,使得重点非常突出,即便是初次接触实验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尤其欣赏它在实验安全章节的处理方式,不仅列出了详细的防护措施,还配有清晰的警示标识,让人在开始动手操作前就能建立起高度的安全意识。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完全符合一本高水平实验指导书应有的标准,让人在学习之初就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在工具和仪器使用介绍方面,内容略显保守,缺乏对新兴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对于基础的烘箱、pH计、分光光度计等传统仪器的操作讲解得非常透彻,图示清晰,但对于目前实验室中越来越普及的X射线衍射仪(XRD)或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在土壤元素分析中的应用,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提供深入的操作流程或数据解读实例。对于希望将实验技能提升到与现代农业科研前沿接轨的学习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尽管如此,它在强调传统湿法分析技术原理的扎实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也许是想让读者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如果能增加一章关于仪器分析方法的简介和基础操作入门,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真正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的全面覆盖。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实验结果数据处理比较敏感的学生,我对这本书的统计分析部分给予高度评价。它并没有将复杂的数理统计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将统计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实验误差分析和结果解释中。比如,在测定土壤pH值的重复性实验后,书中直接引导读者如何使用Excel或专业的统计软件来计算标准偏差和置信区间,并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这些数值的实际意义——“你的测定值有多可靠?”。这种即学即用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避免了为了统计而统计的空洞感。此外,书中对于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也提供了详尽的模板和要求,特别是对图表格式和单位的书写习惯,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对于培养严谨的科学写作习惯非常有帮助,是很多同类指导书所忽略的薄弱环节。

评分

这本书在涉及一些关键化学指标的测定方法时,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可重复性和可比对性。我注意到它对试剂的配制浓度、反应时间、光度计的波长选择等关键参数的描述,都给出了非常精确的范围值,而不是含糊不清的描述。例如,在进行土壤有效磷的提取时,它对缓冲液的pH值控制要求达到了小数点后两位,并解释了这是为了确保提取效率的稳定。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对于确保不同时间、不同操作者之间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它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核心理念:土壤科学的精确性始于对每一个微小操作的严格把控。这种对“标准操作程序”(SOP)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指导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参考书范畴,更像是一份可供信赖的“标准操作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