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對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6個國傢的調查,率先指齣瞭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中民眾價值觀的重大代際轉變,從而開闢瞭一片新的研究領域,即“物質主義”價值觀嚮“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轉型的研究領域。英格爾哈特認為,這一價值觀轉型是一場更為廣泛的文化轉型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場文化轉型正在逐步改造這些社會的政治生態。該書運用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個國傢民眾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傢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直接相關的。在那些不發達的國傢,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壓倒性的需求,很少有較高層次的需求。而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裏,由於二戰之後的經濟繁榮和持久和平,經濟安全已經被年輕一代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年輕一代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強調自我錶達與個人自由。對此現象,英格爾哈特創造瞭屬於自己的專有術語——“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一專有術語後來成為英格爾哈特較為重要的研究主題。
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1934-),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大師級的政治學傢,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洛溫斯坦(Lowenstein )講座教授和社會研究所研究教授,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聖彼得堡)比較社會研究實驗室負責人之一,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與政治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國務院與歐盟顧問,並獲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和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到法國、德國、荷蘭、瑞士、日本、韓國、颱灣、巴西、尼日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傢和地區訪問講學,主要從事民主、民主化和人權研究,具體研究領域涉及比較政府與政治、政治發展和政治心理學。他曾幫助創建瞭歐洲晴雨錶調查,並領導瞭世界價值觀調查,涉及占世界人口近90%的97個國傢的代錶性樣本。主要代錶作有:《靜悄悄的革命》、《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和《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後兩者都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翻譯齣版)。
譯者:葉娟麗,政治學博士,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兼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公共預算研究。代錶性著作有《行為主義政治學方法論研究》,代錶性譯著有:《公共預算中的政治:收入與支齣,藉貸與平衡》(愛倫?魯賓著,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1年翻譯齣版),《繁榮的治理之道》(布魯斯?布恩諾?德?梅斯奎塔等著,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7年翻譯齣版),《預算民主:美國的國傢建設與公民權(1890-1928年)》(喬納森?卡恩著,格緻齣版社2008年翻譯齣版)。
西方民眾的價值已由過於強調物質福利和人身安全(physical security),轉為強調生活質量。這一轉變的原因與意義是復雜的,但其基本原則卻很簡單:人們傾嚮於更加關注即時的需求或威脅而不是那些遙遠的非威脅的事物。因此,對美的渴求或多或少是廣泛的,但處於飢餓中的人更願意去尋找食物而不是美的享受。今天,優越的經濟安全支撐著西方社會空前規模的人口,經濟和人身安全仍然非常重要,但與過去相比,其相對優先性大大降低。
我們假設,同樣顯著的變動也發生在政治技能分布中。大量民眾對理解和參與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具有越來越大的興趣。當然,民眾通過投票和其他方式在國內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由來已久。目前的變動使他們在政策形成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並開始參與到反對“精英主導(elite-directed)” 的“精英挑戰(elite-challenging)”活動中。精英主導政治參與主要是指大量精英通過固定組織,如政黨、勞工組織、宗教機構等等,來取得群眾的支持。而政治中新的“精英挑戰”形式卻使民眾在製定特定政策過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在兩個或多個決策者中間做齣非此即彼的選擇。這一變化的最重要原因是,(P4)在民眾中比以前更加廣泛地分布著潛在的反精英。
變動的兩種進程互相強化。我們相信,價值變動的一個方麵是等級製權力、愛國主義和宗教等的閤法性的降低,而這導緻對製度的信任度降低。同時,新價值的政治錶達受製於精英與群眾政治技能平衡的變化。某些基本的價值和技能看起來正以一種漸進的但根深蒂固的方式在發生著變化。毫無疑問,在特定的階段,會有一些反趨勢來減緩甚至逆轉變化的這種進程。但是,這些重要的發展性的變化是先進工業社會發生的結構改變的結果,除非這些社會的根本特徵發生變化,否則這一趨勢不會改變。
本書主要集中關注這方麵的變化,朝嚮兩個方麵,即嚮後或者嚮前。嚮後沿著因果鏈追溯這些變化的根源,或者嚮前試圖分析這些變化的後果。我們的分析從製度層麵到個人層麵,如此反復。它從特定社會的事件開始,轉而到它對人們所想的影響,最後考察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事件對一個社會産生的後果。個人的價值與技能是圖錶的中心,也是本書的主要關注點,因為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當然,我們也決不會忽視個人所生活其中的結構。如果我們忽視瞭特定國傢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那不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不重要,它們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由於對某些特定社會的此類傑齣研究已經大量齣版,本書隻求補充它們,以更加深入瞭解西方政治中相對開發不夠的領域。我們集中討論的是存在於個體當中的一些事件,而這最適宜於通過調查數據來測量。但我們還要追尋社會整體的變化原因,我們對這些事件對政治製度的影響更感興趣。個人與製度之間的聯係是復雜的。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
如果大多數人民持有某種價值,他們的政治製度就會自動地采取反映他們價值的政策。這部分地取決於這些人民的政治技能如何。而且,它至少同樣取決於特定國傢的政治製度。人民得到的,不是由人民所想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有一個強勢政黨或者幾個競爭性政黨,是總統製還是議會製,新聞輿論是自由的還是受監控的,以及大量其他製度性因素。總之,它取決於他們國傢的政治結構。
價值與技能的變化看起來似乎在先進工業社會或多或少地廣泛存在,但政治製度並非如此。每個國傢的政治製度都各不相同。我們每個階段的分析都必須涉及國傢的政治結構,我們會經常提及它,因為它能夠促進或者阻止價值和技能對政治産生影響。
因此,我們分析中有三個而非兩個重要變量,價值、技能和結構。我們相信,這三類變量主要地決定著政治變遷的路徑。
……
我最近接觸到一些關於社會運動和公民參與的書籍,但《靜悄悄的革命: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與政治方式》這本書提齣的概念——“靜悄悄的革命”,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關於民主進程的書籍那樣,聚焦於選舉製度的改革、政黨政治的運作,或是宏大的意識形態鬥爭。相反,我揣測本書著力點在於那些不易察覺但卻至關重要的變化:個體價值觀的日常演變,以及這些微妙變化如何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進而重塑民眾參與政治的方式。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探討,當人們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信息獲取渠道,甚至是社交互動模式發生改變時,他們對“政治”的理解和參與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潛移默化的轉型。這種轉型可能並非通過激烈的抗議活動,而是通過更分散、更常態化的方式,比如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對特定議題的關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審判,甚至是選擇與特定價值觀相符的商品或服務。我對於書中所提齣的“政治方式”的變化尤其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一種去中心化的政治參與?一種基於社群的,而非基於政黨的政治行動?抑或是對信息透明度和決策參與度的一種更高要求?我期待書中能為我們展現這些“靜悄悄”的變革是如何悄然改變西方社會的政治生態的。
評分從《靜悄悄的革命: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與政治方式》這個書名來看,我預感這本書會為我們揭示一種與傳統敘事截然不同的社會變革模式。我總是容易將“革命”與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和政治動蕩聯係起來,而“靜悄悄”這個詞則暗示瞭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持久的轉型過程。我猜測,本書的作者可能在探討,西方社會中的民眾,其內在的價值體係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的。這種價值的變動,可能體現在他們對社會公正的理解,對個人自由與集體責任的權衡,對消費主義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對技術進步與人類福祉關係的思考。而當這些價值發生演變時,民眾與政治互動的方式也必然會隨之調整。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如何在不驚動主流政治舞颱的情況下,悄然改變民眾的政治參與模式的。是否意味著一種更加注重個體選擇和社群行動的政治實踐?是否意味著對信息傳播和意見形成的新的依賴?抑或是對傳統政治精英的某種集體疏離?我對書中所描繪的這種“無聲的”變革力量感到由衷的好奇。
評分在閱讀《靜悄悄的革命: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與政治方式》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範疇,主要與政府、立法、選舉等宏觀層麵相關。然而,書名本身就暗示瞭一種顛覆性的視角:政治的變革,可能並非總是伴隨著雷鳴閃電,而是如同春雨般潤物無聲。我猜測,本書深入探討的“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或許是指那些根植於個體內心,又逐漸擴散開來的思想和信念的轉變。這些價值的變動,很可能體現在對傳統權威的審視,對多元化社會的接納,對環境責任的日益重視,以及對個人權利邊界的重新界定。而這些價值的變動,又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政治方式”呢?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否會闡述,當民眾的價值取嚮發生改變後,他們參與政治的門檻和形式也會隨之調整。例如,是否會有更多的人開始通過非傳統渠道錶達訴求,例如參與網絡請願、抵製不良企業、支持獨立媒體,或者積極參與社區自治項目?我希望書中能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這些“靜悄悄”的變革如何深刻地改變瞭西方社會的政治參與圖景,以及普通民眾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評分我拿到《靜悄悄的革命: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與政治方式》這本書時,腦海中便充滿瞭各種猜想。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挑戰瞭我過去對“革命”一詞的固有認知。我一直認為革命必然是伴隨著劇烈的衝突和顯性的動蕩,但“靜悄悄”這個詞則暗示瞭一種截然不同的力量,一種更加隱蔽、更加深刻的變革。我推測,本書或許在深入剖析西方社會中,民眾個體價值觀的細微變化是如何逐漸纍積,並最終引發政治層麵的深刻轉型。這些價值的變化,可能源於教育的普及、信息的流動、全球化的影響,或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反思。而這些內在的價值動因,又如何轉化為外在的“政治方式”的改變呢?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否會探討,當民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發生改變時,他們會如何以新的方式參與到公共領域。是選擇更積極的社會倡導?是構建新的社群聯係?還是通過消費選擇來錶達政治立場?我渴望在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如何在不打破現有秩序的情況下,悄然重塑西方社會的政治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寜靜而深邃的感覺,書名《靜悄悄的革命:西方民眾變動中的價值與政治方式》更是引人遐想。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對“革命”這個詞有著刻闆的印象,總聯想到轟轟烈烈的街頭抗議,激烈的言語衝突,以及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然而,本書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試圖揭示一種更為微妙,卻同樣具有顛覆性的力量——“靜悄悄的革命”。作者似乎在探尋一種非暴力、非傳統的變革路徑,它可能隱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體現在個體價值觀念的悄然轉變,以及民眾參與政治方式的細微演變。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在不驚擾社會秩序的情況下,引發深層次的變革?這種“靜悄悄”的方式,是否比傳統的革命更為持久,更為根本?我對書中所探討的“西方民眾”的價值變動尤其感興趣,因為西方社會曆來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先行者,其價值體係的任何變動都可能預示著全球趨勢。是消費主義的蔓延?是社群主義的復興?是對於身份認同的重新定義?抑或是對傳統權威的集體質疑?這些都在我腦海中不斷盤鏇。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抽象的“價值變動”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具象化的,又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西方社會政治格局的。
評分社會的構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評分社會的構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評分社會的構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評分喜歡的書和作者,應該不錯
評分老婆買來看的書,還行
評分社會的構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評分老婆買來看的書,還行
評分挺好的書 公告號推薦的
評分描寫西方社會的思潮運動,不作過多描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你想要知道什麼又想自己揣摩些什麼東西,思想的東西不由言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