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冈田武彦,日本著名儒学家、阳明学家,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作品是冈田先生晚年对日本文化所做的透彻解析,其对日本文化特质的总结,便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的充分了解,以及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基础上的。书稿由冈田先生的弟子、大陆学者钱明精心翻译审校。
●收录冈田武彦晚年收官之作《崇物论》,“简素”与“崇物”,是冈田武彦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
●涉及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日本人的性格特质,日本的语言、文学、书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乐、神道、宗教等。结构清晰,解析精到,高屋建瓴。
●本版在原作基础上,增加百余幅高清插图,给读者带来更轻松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对作品述及的事物及观念有更直观的感知。
“简素”与“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学家、思想家冈田武彦晚年对日本文化特质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简素”是表现形式上的抑制,是华丽的;“崇物”即对万物充满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日本人的性格特质,日本的语言、文学、书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乐、神道、宗教等的透彻解析,及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之基础上的。
冈田武彦(1908~2004),当代著名思想家,儒学家,日本“九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受聘九州大学教养部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受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论著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江户时期的儒学》《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宋明哲学的本质》《贝原益轩》和《山崎闇斋》等。曾合作主编《朱子学大系》《阳明学大系》《近代汉籍丛刊》《日本思想家丛书》《王阳明全集》(译注本)等丛书和多卷本文集。2007年起,《冈田武彦全集》(全36卷)由日本明德出版社陆续出版。
钱明,1956年生,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冈田武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其他主要学术职务有: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特聘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东洋大学、福冈女学院大学、韩国忠南大学客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论著有:《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儒学正脉——王守仁传》《胜国宾师——朱舜水传》《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浙中王学研究》《东亚视域中的近世思想研究》。
要说译过的日文,不能说很多,但也可谓不少了。但像本书这般面广意深之作,倒还是头一次碰上。——钱明 《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译后记”
冈田武彦作品《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系2015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奖图书;梁文道、吴晓波、十点读书联合推荐的年度好书。
译者序 / 001
上 篇 简素的精神
一 日本人与简素的精神
埴轮之心
回归自然
松之事则习松
艺术之国日本
日本的神话与历史
自他一体之心
不善言举的日本人
清贫的生活
洒落的境地
日本语的特质
二 简素的形态及其精神
表现与内容
毕加索与克利的绘画
水墨画之心
绘画与留白
白瓷与简素精神
简素与平淡
拙与巧
内藏与呈露
自然性情
以心传心
易简之学
回归简素
日本文化的特质
外国文化的日本化受容
三 日本文化与简素精神
随 笔
连 歌
俳 句
日本绘画
日本雕刻
日本建筑
日本庭园
日本料理
日本的陶瓷
茶 道
能 乐
日本音乐
日本武道
四 日本的宗教与思想
日本儒教
神 道
日本佛教
五 简素的精神及其意义
下 篇 崇物的精神
一 特殊性与普遍性
二 日本语的特色
三 制物与崇物
四 物为灵之存在
五 崇物与感生的思考
六 “崇”之意蕴
七 人类的本性
八 相克与相生
九 万物一体的思考
十 自我抑制性与自我主体性
主要参考文献
《简素的精神》著者后记
译后记
日本绘画
1. 大陆艺术的日本化受容
日本人经常被视为无个性的民族,这其中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正因为无个性,所以才愿意接受海外的先进文化并使之日本化。从古代到江户期,日本主要受容中国大陆的文化,明治以后又开始受容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但尽管如此,其间对日本的固有文化也有所自觉和发展。这点即使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
翻一下日本史书就可明白,日本的艺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深受中国艺术影响的。只是在这一受容过程中,仍保存了日本本民族的东西,而并不是无批判地原封照搬或无原则地盲目追随。比如,从飞鸟、奈良时代(593~794)起,中国的佛教艺术就已传入日本。可当时的日本人对佛教艺术可谓一窍不通,于是他们便专心致志地学习。到了平安朝以后,才接受了与日本民族之趣好相吻合的东西,并将其逐渐日本化。关于日本人这种对其他民族艺术的受容态度,矢代幸雄氏曾作过以下评述:
因此,吾国日本在接受其他国家艺术的时候,并不只是一般所认为的,接受后便忘却自我,自始至终都醉心、倾倒和模仿对方,而是在迅速学习摄取后,先从主观上予以强烈反对,然后随意地翻案改废被接受者,并不顾一切地作适合于自己的变更。如此坚决的态度,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种变更往往无视被接受方的本质、趣旨和特色,甚至还将其彻底还原为日本化的东西。这倒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可以说它确实展示了日本人的天才见识。但正因为如此,便有充分的余地说日本人,或者对本来的意思不求甚解,或者只作非常浅薄的理解,等等。对此,我们应当有所反省。(《日本美术的特质》第二编第五章《国民性格》)
比较中国的艺术与日本的艺术,总的来说,中国的艺术宏大、遒劲、豪宕、沉重和浓密,而且是理知的、意志的、写实的、客观的、立体的、现实的和沉重的;而日本的艺术则纤细、优美、柔和、轻妙和淡白,而且是情感的、感伤的、写意的、主观的、平面的、象征的和装饰的。一言以蔽之,中国艺术烦缛,而日本艺术简素。一般常以为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文同种,其实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点切不可忘记。中国美术研究专家李泽厚教授在京都与我对谈时,也曾明确指出过这个问题。我没想到会从中国学者那里听到这种意见。当时我说,若把日中两国的文化加以对照的话,那么可以说,日本文化是情感的,而中国则是理知的;日本文化是情感中有理知,而中国文化则是理知中有情感。因为艺术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所以若就此而言,那么似乎可以说,中国艺术是情感中有理知,而日本艺术则始终都是情感的。如果知道了两者的特色,那就容易比较日本的大陆绘1 与中国的宋元画之差别了。这是因为,大陆绘是写意的、感觉的,并且优美、温和而流丽;而宋元画则是理知的、严格的、深刻的和写实的。
下面,我以日本的寺院建筑和室町时代的绘画为例,对大陆艺术的日本受容以及其后日本艺术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要论述。
奈良的法隆寺据说是由圣德太子建造的。法隆寺的伽蓝全体之配置虽完全根据中国样式而设计,但大陆之建筑样式是严格左右对称的,而法隆寺从中门进入后,右手是金堂,左手则配置寺塔,明显地打破了左右对称的样式。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日本的寺院基本上都固守中国样式,而唯有法隆寺打破了这种传统。从法隆寺的建筑结构中,我们看到厌弃中国样式的技巧性和规则性,而在不均衡和不规则中发现余韵余情的日本手法被采用的现象。这也许反映了注重于自然融合的日本人的气质。
到了平安朝以后,这种日本意识逐渐趋于强化,而且由于与山岳佛教的关系,伽蓝建筑的不规则性更加明显,与自然融合的态势亦更趋紧密。这也许也是简素精神的一种表现。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特别是到了室町时代,宋元绘画大量输入。至宋元时代,胚胎于唐代的水墨画业已完成。但水墨画甚至可以说是精神绘画,所以与唐代的华丽色彩画比较,它似乎可以说是重视内面的精神表现,并以简素精神为宗的。该绘画有北宗派(北画)与南宗派(南画)二派。北宗派的画是所谓院画体,南宗派的画是所谓文人画。大体上宋代以北宗派为主流,而元明时代则以南宗派为主流。
室町时代中期的禅僧雪舟等杨(1420~1506)从学于明朝浙派画家李在(?~1431),练习南宋马远、夏珪的北宗派的画,但其画与幽苍、锐利、周密、遒劲的马、夏画比较,则显得温和、湿润、明净、率直和简洁,显示出日本式的风格。这不仅表现在雪舟的画里,而且还表现在雪舟的老师周文(生卒年不详,画僧,俗姓藤仓氏)及周的老师如拙(生卒年不详,室町时代画僧。水墨画随禅宗传入日本后,由相国寺的如拙将其辟为日本画坛一单独领域)的画风里,就连雪舟的后辈雪村(1504?~1589,画僧,称雪村周继)和桃山时代的画家长谷川等伯(1539~1610)的作品中也有表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日本人简素化的现象。
在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传入日本的中国画家中,最受日本人喜爱,也最受日本画家尊敬的,是南宋的南派画家牧溪(?~1281)的水墨画。牧溪的画丰润而柔和,因而颇合日本人的趣味。所以,牧溪的画就连茶人也十分喜欢。不过,牧溪的画在中国却不免有“粗恶而无古法”的坏名声。这大概是因为不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缘故。日本人喜欢牧溪的画,与中国人看重逸脱法度而无问题的禅僧书法即注重墨迹的趣味如出一辙。从中也能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美术的受容态度。
一般来说,日本人喜欢南宋的南宗画。但南宗画里仍内藏着骨气,而模仿南宗画的长谷川等伯的画则没有这样的骨气,所呈现出的倒是潇洒淡白的风格。不仅如此,等伯还描绘了充满日本人口味的装饰性极强的
金碧画。
2. 文人画的发展
日本人先天多愁善感,其情感纤细而深凝,这样的民族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此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含有哲学思维的情感性文化,并自始至终倾心于情感的表达。相反,西洋文化则是理知性的文化,而中国人在思维上也带有类似于欧美人的理知性特征。所以,日本人似乎可以说是先天的艺术性民族。
日本人是情感性的民族这种观点,即使基于日语有动词之活用,且助词非常发达,故极为适合表达情感这点也能察知。
由于日本人在情感方面细致并发达,所以在绘画上所描绘的东西皆为自我心情之表现。因此,即使在外观上用客观的写实手法描绘时,那也不外是彻底的内在心情之表现。艺术一般来说是性格的显现,而日本人则在性格被主观性所贯彻的过程中显示出了特色。若借用西洋流行的说法,则可以说日本人是把感情移入物并予以显现。所以即使听到秋虫的声音,也并不认为仅仅指的是虫鸣声。我以为,这便是“あはれ”(移情)。
若眺望月亮,便会把各种各样的心绪移情于月亮。从这一点考虑,日本人的画即使尝试着用客观的写实的手法描绘,实际上也是精神主义的,是除了内在心情之表现以外什么都没有的。就此而言,日本的绘画可以说是以简素精神为宗的。若彻底贯彻这种精神主义,那么重视情绪的精神主义的南画或文人画的盛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不过就其内容来说,中国式的文人画与日本式的文人画之间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中国的美术是在情感中内藏理知,而日本的美术则是把单纯的情感贯穿始终。
中国的绘画至宋代成为精神主义的绘画,这与那个时代的禅学在知识阶层中广为流行,以及哲学的新儒学之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即使所谓精神主义的绘画,也是通过物的客观的写实的描写而表现内面之精神的。所谓北画即院体画,是与为追求内面精神的直写而轻视并简化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的南画即文人画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院体画是专业画家所画的画,而文人画则是非专业画家的文人们所画的画。前者在宋代成为主流,而后者在元明时代成为主流。毫无疑问,这显然是与时代风潮密切相关的。两者虽然都给日本以极大的影响,但由于后者更适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所以被日本人所喜爱。
日本的文人画到了后来,也开始一边学习中国的技法,一边使之纯化,池大雅(1723~1770)为其最高峰,浦上玉堂(1745~1820)、田能村竹田(1777~1835)、富冈铁斋(1837~1924)等则比中国的文人画还要倾向精神主义。他们的笔法奔放逸脱,毋宁说玩弄的是天真烂漫的无技巧的技巧。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富于易简、率直、潇洒和脱俗之风韵的文人画画家。这些画家的画,均很好地发挥了书画一体的妙境。而这种倾向走向极端的标志,就是下面将要讲到的叫作白纸赞的绘画。
我在旅途中曾多次造访京都,那些古老的寺庙、宁静的茶室,无不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宁静与和谐。尤其是那些没有过多装饰的木质结构,搭配着简朴的家具,虽然看似朴素,却营造出一种令人心安的空间氛围。我想,这本书可能正是要深入探讨这种“简素”是如何渗透到日本建筑和居住空间中的。它或许会分析,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如此舒适且富有禅意的居所,又为何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和室”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猜测,书中会涉及“间”(Ma)的概念,这个词在日语中包含了“空间”、“间隔”、“时间”等多重含义,它强调的正是物体之间的留白和联系,以及这些留白所产生的韵律和呼吸感。这种对“间”的极致运用,使得日本的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容器,能够承载居住者的情感和思绪。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谈及日本的“町屋”文化,那种在狭窄地块上,将居住、商业和手工艺巧妙融合的生活空间,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精打细算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些看似简单的空间,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评分我曾对日本的动漫作品,特别是宫崎骏的电影,感到着迷。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能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而且在画面中,总能看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想,这本书可能也会触及“简素”精神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延展。它或许会探讨,为何日本的动漫,在追求视觉冲击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独特的“治愈感”。我猜想,书中会关注“纯粹”和“真实”的力量,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往往能在情感的表达上,做到极致的真诚,不回避人性的复杂,但又能从中找到希望和温暖。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提及“和谐”的主题,例如在动漫中,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动物的灵性,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简素”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学,它更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庭园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处处体现着匠心独运的枯山水。在我的理解中,枯山水不仅仅是石头和沙子的堆砌,它是一种意境的表达,一种留白的艺术,通过抽象的元素来象征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甚至宇宙的奥秘。我想,这本书的“简素”精神,很可能就与这种“少即是多”的东方美学息息相关。它或许会探讨,为何日本人能够从看似简单的形式中,提炼出如此丰富的意境,又为何在现代社会,这种追求极致简约的审美依然能够长久地吸引着人们。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侘寂”美学,那种对不完美、不永恒、不完整的欣赏,将生命的痕迹和岁月的沉淀视为一种独特的美。例如,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块有裂痕的陶器,在“侘寂”的视角下,反而比光洁如新之物更具魅力。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或许是理解日本文化深层逻辑的关键。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美学概念,与具体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茶道、插花、建筑,来阐释“简素”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得以体现,又如何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俳句和川端康成的文字,有着深深的喜爱。那种简练的语言,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浓郁的意境,常常让我回味无穷。我认为,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简素”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它或许会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文学,能够从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我猜想,书中会重点关注“省略”和“暗示”的艺术,作者不直接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是通过留白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一句简短的俳句,可能描绘的是一个瞬间的场景,但却能引发读者对四季更迭、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提及“物哀”的情感,那种对世事变迁的淡淡忧伤,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叹,这种情感往往在“简素”的表达中,显得尤为动人。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日本文学能够以如此含蓄而深刻的方式,触动人心,以及“简素”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如同其书名一样,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内敛的美感。柔和的米白色背景,搭配着一笔写意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勾勒出远山的轮廓,又像是浮世绘中一抹淡淡的云翳。这种极简的设计风格,在当下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中,显得尤为出挑,仿佛自带一种“不争”的气质。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带着一丝微涩的质感,没有丝毫的廉价感。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抹茶,捧着这本书,静静地坐在一扇可以看见庭院的窗边,任由思绪随着文字缓缓流淌。从封面和内页的细节,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和编辑在“简素”这件事上的用心,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本身就是对“日本文化的根本”的一种隐喻吧。我不禁开始期待,在这样精美的包装之下,会是怎样一番关于日本文化深邃的探索。这本书,光是拿在手中,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美的沉淀的期待。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它不像那些花哨的封面一样试图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更深沉、更耐人寻味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这种设计,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信息: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也同样蕴含着深沉的智慧和宁静的力量。
评分我曾有幸接触过一些日本的传统服饰,例如和服。那些看似繁复的层叠和精美的图案,在某些场合下,却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含蓄和内敛。我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简素”的角度来解读日本的服饰文化。它或许会分析,为何日本的传统服饰,在追求精致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种不失庄重的优雅。我猜想,书中会强调“层次”和“对比”的运用,例如在纯色的和服上,通过腰带的色彩和纹样,来增添细节的丰富性,或者在室内外穿着的差异,来体现对环境的尊重。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提及“留白”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将大片的素色作为背景,来衬托出图案的精致,或者通过服装的剪裁和搭配,来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日本的服饰,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对“恰到好处”的追求,以及如何用“简素”来表达一种高级的审美。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感到好奇。那种追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似乎与“简素”有着天然的联系。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深入探讨“简素”背后的哲学根源。它或许会分析,为何日本人能够从“无”中体悟“有”,从“空”中获得“实”。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当下”的重要性,禅宗强调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物,这与“简素”追求的纯粹和本质不谋而合。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提及“顿悟”的可能性,通过简练的修行和感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简素”的智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简素”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风格,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方式,以及一种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评分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文化的根本,需要从最日常、最朴素的细节入手。这本书的题目《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它不是一本堆砌着华丽辞藻的书,而是试图剥离那些表面的繁复,去探寻事物最本真的形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揭示日本文化中那份难以言喻的“简素”力量,它或许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却又共同构建起这个民族独特的气质。这本书,不仅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解读,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思考,它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回归本源,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简素”能够成为日本文化的根基,以及这种根基是如何支撑起一个民族独特而深远的文化传承。
评分我一直认为,日本的茶道是一种将“简素”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形式。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选择,再到泡茶和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对细节的考究,但又丝毫不见张扬和奢华。我想,这本书或许会着重探讨茶道中的“简素”美学。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茶道的步骤,而是深入分析,为什么在如此精简的仪式中,能够达到“清、敬、和、寂”的境界。我猜想,书中会强调“一期一会”的精神,每一次的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要格外珍惜,并以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这种对当下时刻的专注,正是“简素”的一种体现,不被过去所羁绊,也不被未来所担忧,只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刻。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谈及茶道中“侘寂”元素的运用,比如刻意选择一些带有岁月痕迹的茶碗,或者利用自然光影的变化来营造氛围。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明白,为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品茶过程,却能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日本人的待人接物和处世之道。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工艺美术,特别是陶艺和漆器,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些看似粗糙的土坯,经过匠人的双手,能够幻化出温润的光泽;那些平平无奇的木器,经过层层漆艺的打磨,竟能呈现出如宝石般璀璨的质感。我认为,这本书很可能就在探究“简素”精神如何体现在这些传统手工艺之中。它或许会剖析,为什么在追求“物尽其用”和“精益求精”的日本匠人手中,一件看似普通的器皿,都能被赋予生命和灵魂。我猜想,书中会强调“专注”和“时间”的力量,日本的匠人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项技艺,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打磨,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简素”的体现,摒弃一切浮华,只留下最本质、最纯粹的工艺。我还期待,作者是否会提及“型”的概念,例如陶艺的模具,漆器的造型,这些“型”在看似重复的制作过程中,是如何保持着工艺的稳定性和艺术的统一性。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何为“匠人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在“简素”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评分内容很好,研究日本文化的好材料
评分终于买到了,一直非常喜欢日本文学。迫不及待读。装帧很好,版面设计也很好。
评分好书,专业
评分正好去了日本,了解一下
评分深具学者人文情怀的散文书对我来说,这就是大景观。黄土高原瞬息之间就沉没进了黄河的万古河床。这就像壮士陈安爆炸般雄浑的生命忽然结束,刀锋撕裂夜空的一闪,骏马的长嘶汇入朔风,骤然间一切便了无踪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古老的问题一再地响起S。只有心灵清澈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充满生命意义。
评分内容很好,研究日本文化的好材料
评分我觉得这款商品质量很好,价格公道,物超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简素”与“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学家、思想家冈田武彦晚年对日本文化特质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简素”是表现形式上的抑制,是华丽的;“崇物”即对万物充满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日本人的性格特质,日本的语言、文学、书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乐、神道、@等的透彻解析,及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之基础上的。
评分在书店里看到的研究日本文化要初级的书,值得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