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新周刊: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周刊》杂志社 编
图书标签:
  • 新周刊
  • 生活
  • 旅行
  • 随笔
  • 散文
  • 励志
  • 成长
  • 青年
  • 思考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0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61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二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优秀、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要脱离现实的一地鸡毛,也有三种解药:离开办公室,离开眼前的城市,离开尘世。(《修行主义》)
  人丑就要多读书,不是指颜值,而是趣味、品位、见识和世界观。手术刀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经由读书来完成。(《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
  透过莎士比亚的照妖镜,一代代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困境和挣扎、缺陷和弱点,他讲述着所有人的心声。(《有一种解药叫莎士比亚》)
  生活在“VR元年”的2016,想象力怎么发挥都不够。(《我的国:VR+和它改变的世界》)
  2016《新周刊》,记录着2016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精彩书评

  特别喜欢这本杂志的文字,它对时代的脉络把握得特别好,有的内容批判精神特别好,有的内容有前瞻性。
  ——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

  《新周刊》之所以成为文青的阵地,是因为他有很强很坚定的立场、很鲜明的态度,对人文有很强烈的关怀。
  ——著名演员、教师黄磊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
  这就是《新周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

目录

1 2016生活趋势报告
4 关于2016年的50条预言
8 中国人的心理会越来越有韧性
11 怎样才能过好你的小日子?
15 世界观比世界大
19 世界都没观,哪来的世界观
23 缺了它们,旅行就少了点味道
26 东京文学之旅:和青春期迎头撞上,才是东京最文艺的事
32 中东欧之旅:旅行不是度假,别带伴侣和指南出发
36 城市规划之旅:用脚步才能丈量到活的城市
41 博物馆之旅:穿越时空,触摸神话与现实的边界
44 电影外景地之旅:去一个地方,和电影度一场蜜月
49 英伦推理小说之旅:追寻三个侦探,致敬老派风度
52 舌尖之旅:逛菜场,进厨房,去烹饪
55 旅行,可以让我成为他者
59 人,诗意地苟且着
63 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66 侯玉波:中国人为何易精分?
70 中国式精分解读:中国苟且/诗意指数
102 中国人的远方史
107 不曾苟且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111 修行主义
114 被鸡汤党毁掉的修行主义
118 90后女道长钟嗣源:道在红尘中
125 生活美学家顾玉华:花道、茶道、香道,皆为修心之道
129 黎万强:越平静越有力量
132 现代生活修行指南
135 《红楼梦》的解脱之道:投身人世活一回
141 恋爱的年纪更该谈修行
145 巨婴传
149 我们时代对巨婴的误解和偏见
153 作为loser的巨婴,为何迷人?
157 巨婴列传
165 二次元群:冲破“次元墙”,勇敢做自己
169 爱玩具的成年人:玩具总能带给我许多安慰
173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
176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巨婴背后都有个“全能”妈
179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181 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
185 有点钱了,是时候读读书了!
189 阅读让你成为更高级的人
195 老六:读书是世界上最不坏的事情
197 李国庆:现在我有钱了,书可以随便画了
200 六神磊磊:看书治好了我的挑食病
204 读书读出的十股潮流
207 让我为你读一封旧信
211 读电子书让人失去耐性?
213 所有的热门IP,都是经典的冷饭
218 纯晒书的人是可耻的
223 有一种解药叫莎士比亚
227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莎士比亚都写过
232 尼尔·麦克格雷格:莎翁洞悉动荡世界的人心
235 多米尼克·德罗古尔:莎士比亚塑造了我的一生
239 罗拉·贝茨:莎士比亚可以救人一命
245 威廉·莎士比亚:“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我头上”
249 现代莎剧,一部英式男神制造机
254 田沁鑫:莎剧到中国要有点麻辣味
257 倘若莎翁慢船来中国
263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266 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90年代找到源头
272 一代打工族的青春与爱情
278 陈彤:新浪如何成为新闻门户?
283 企业家张宝全:海南地产泡沫亲历记
288 百万股民“炒”深圳
293 “榜爷”胡润:发现中国大富豪
295 刘洋:一夜之间,中国男人变帅了
299 我的国:VR+和它改变的世界
303 VR会让世界变好吗?
309 VR元年乱象批判:没有内容生态,一切VR都是耍流氓
313 VR+影视:像玩游戏一样去看剧
314 VR+生活:“购物教”有了新神器
316 VR+医疗:杀死心中的魔鬼
317 VR+情色:小心,会上瘾!
319 VR+艺术:丢掉画布,进入立体梦境
320 刘慈欣:VR会引发一场人类生存“革命”
325 人类的六种虚拟世界观
330 人类可能是活在水缸中的金鱼
334 喂,醒醒,该上班了!

精彩书摘

  威廉·莎士比亚:“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我头上”
  文/谭山山
  莎翁传记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嫌莎翁生平资料少得可怜,所以《新周刊》隔空跟莎士比亚展开了一场虚拟访谈,以满足围观群众对他熊熊的八卦之心。
  有一个说法:威廉·莎士比亚诞生至今的450多年里,大约有一半时间处于不同程度的被质疑的状态。最大的质疑就是:他写不出那些伟大的剧作,作者另有其人。早在1592年,剧作家罗伯特·格林就在他临终的病榻上不指名地指控莎士比亚剽窃,“他们中间有一只暴发户似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所谓“真正的作者”人选不少,从弗朗西斯·培根、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到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都有人提过,甚至有人提出是伊丽莎白一世化名写的。
  1942年,一位牛津伯爵的支持者请来一位神汉主持“降神”仪式,把莎士比亚、培根、牛津伯爵的“亡灵”招来对质。最终结果皆大欢喜:剧作由三人合作完成。分工是:莎士比亚了解市场行情,能迅速发现适合舞台的题材;接着莎士比亚和牛津伯爵一起搭建戏剧框架,再由后者丰富情节和人物;培根则从头到尾充当顾问角色。
  质疑声不绝于耳,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实在少得可怜。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过莎士比亚的传记,他曾表示,“倘若在发现莎士比亚的一部新作和发现他的一张洗衣单之间可以任选其一,我们每次都会投票选他的脏衣服”。因为,构成一个人物的形象需要诸多生活细节,但令人遗憾的是,莎士比亚什么也没有提供。
  为此,《新周刊》隔空跟莎士比亚展开了一场虚拟访谈,以满足围观群众对他熊熊的八卦之心。
  《新周刊》:你最广为人知的画像,可能是出现在“第一对开本”书名页上的那幅。不过也因此有人讽刺你有一张“布丁胖脸”,似乎有失大文豪的风采。你到底长什么样?能否发一张标准个人肖像?
  莎士比亚:正如我的好友本·琼森所说:“读者诸君,不必看他的画像,还是多读读他的书吧。”你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新周刊》:也有人说你这个人也许根本不存在……
  莎士比亚:“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皆大欢喜》)引用的时候务必记得写上“BY莎士比亚”哈。当然,也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在我头上。
  《新周刊》:安东尼·伯吉斯在《莎士比亚》一书中猜测你可能是个近视眼,他的猜测对吗?
  莎士比亚:“他能够明察自然界的细枝末节和人类面庞上的感情流露,他像是一个习惯于用力凝视的人。”我同意他这个推测。
  《新周刊》:你听说过一位名叫安妮·海瑟薇的美国女演员吗?她特意取了跟你老婆一样的名字。
  莎士比亚:“名字中有什么呢?把玫瑰叫成别的名字,它还是一样的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想她一定比我老婆漂亮。女人千万不要多疑善妒、爱唠叨——就像《错误的喜剧》中的阿德里安娜那样,在床上把丈夫劝告得不能入睡,在吃饭时把他劝告得不能下咽——不然,丈夫就会心灰意懒,最终离家出走。不过,我可没有说我离开斯特拉福德是因为这个。
  《新周刊》:还有人说你是双性恋……
  莎士比亚:哈哈!是因为我的十四行诗中提及不知姓名的“美貌青年”与“黑肤女士”吗?我知道会有人说第20首连暧昧都省了:“你有副女人的脸,由造化亲手/塑就,你,我亲爱的情妇兼情郎/有颗女人温婉的心……”
  有些学者则一直试图找出我的十四行诗所献给的那位“Mr.W.H.”是谁。是我一度的恩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奥斯利(HenryWriothesley)吗?还是像奥斯卡·王尔德猜想的那样,是一位名为威尔·休斯(WillHughes)的年轻男演员(即诗中的“美貌青年”)?恕我不能透露。
  一个成年男子也可以爱慕一个少年的美,假如他是诗人,他就可以找到适当的语句来表达这种美。只有幼稚的人才会由此想到不正当关系。
  《新周刊》:质疑你的作品有人代笔的理由是:只有学识非凡、受过大学教育、精于法律与科学、毕业前曾去欧洲大陆作广泛间隙旅行的人,才写得出那些伟大的作品。
  莎士比亚: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问,这是无稽之谈。还记得《冬天的故事》里怎么描述奥托里古斯的吗——“一个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其实剧作家和小说家也是这样的人。他想要几句心理分析的术语,无需阅读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只需从一本平装本术语汇编中抄一点;他想了解马达加斯加,就问去过那里的水手好了。重要的是写作天赋好么!
  《新周刊》:据统计,你的剧作中有十部戏的场景设定在意大利,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驯悍记》《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为什么?
  ……

《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在平凡中寻找诗意与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被“远方”所吸引,追逐着更广阔的天地、更精彩的生活。然而,在奔向远方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遗忘了脚下的风景,忽视了当下的珍贵?《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在平凡中寻找诗意与力量》是一部深入探索个体生命意义、社会现实观察与人文关怀的著作。它不回避生活中的挑战与无奈,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导读者在琐碎的日常中发现诗意,在困境中汲取力量,最终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远方”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早已根植于心。 本书并非是一份教人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的励志指南,而是一场关于“活明白”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为那些感到迷茫、疲惫,却又不甘于平庸的灵魂提供一种慰藉与启示。 第一部分:回溯与审视——我们从哪里来? 在开启对“远方”的探寻之前,作者首先带领读者回溯与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体经验。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碎片化的时代,各种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难以辨别真伪,更遑论找到内心的方向。 时代的脉搏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剧烈变迁,从经济腾飞到文化转型,从城市化浪潮到互联网浪潮,这些宏大的时代叙事如何塑造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书中描绘了不同年代、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剪影,他们或抓住机遇,或被时代洪流裹挟,或在时代的夹缝中挣扎求存。这些真实的个体故事,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真实地呼吸、感受与行动。 “苟且”的真实性与摆脱的可能: 作者坦诚地触及了“苟且”这一词语所代表的现实困境。它可能意味着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却看不到尽头,可能意味着面对不公却无能为力,可能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疏离与冷漠,甚至可能是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情逐渐被消磨。然而,本书并非要歌颂或沉溺于“苟且”,而是要深入理解其产生的根源,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理解了“苟且”的普遍性与复杂性,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摆脱它并非易事,却也并非不可能。 个体认知的重塑: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认知很容易被固化或扭曲。本书强调了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作者引导读者审视自身固有的观念、价值观,挑战那些被社会环境或他人所灌输的“标准答案”。通过引导读者反思“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帮助人们摆脱盲从,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第二部分:当下与力量——如何在此刻生长? “远方”的吸引力在于其未知与可能性,但如果全然忽视当下,那么“远方”只会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在平凡的当下,发掘并积蓄改变的力量。 平凡中的诗意: 诗意并非只存在于遥远的风景或浪漫的想象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清晨洒进窗户的阳光、街角咖啡店的香气、与家人朋友的温馨对话、一次精心准备的晚餐、一段沉浸其中的阅读时光。这些平凡的瞬间,恰恰是构成生命温度与质感的基石。本书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在看似枯燥的日常中发现令人心动的细节,从而滋养心灵。 内在驱动力的发掘: 改变与进步的根本动力,往往源于内在。本书探讨了如何认识并激发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这可能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技艺的追求,一种对创造的热情,或是一种对美好的执着。作者通过讲述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不断突破的个体故事,展现了内在驱动力如何超越外在的限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超越。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部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坚持与热爱。 “小确幸”与“大意义”的平衡: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或许难以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本书主张拥抱“小确幸”,即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这些小确幸可以是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反馈,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在压力之下喘息的空间。然而,作者同时强调,小确幸并非生活的终点,而是通往“大意义”的阶梯。如何在享受当下美好的同时,不忘追求更宏大的人生目标,是本书探讨的重点。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个人的成长与价值,与更广阔的社会连接起来,从而赋予生活更深的意义。 行动的力量与实践的智慧: 任何的思考与觉醒,最终都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地。本书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但并非盲目的行动。它鼓励读者从小处着手,以实践的方式去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想法。例如,想要改变生活习惯,就从每天早起十分钟开始;想要学习新技能,就从每天阅读一页书籍开始。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行动,我们才能一步步地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并最终实现预期的改变。作者也分享了在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的智慧。 第三部分:远方与连接——如何走向更开阔的世界? 当个体在当下找到了根基与力量,便能以更稳健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远方”。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放得更远,探讨如何理解并拥抱更开阔的世界。 “远方”的多重含义: “远方”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它可以是精神上的探索,可以是思想上的突破,可以是视野上的拓展,可以是情感上的连接。本书鼓励读者打破思维的边界,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经验。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的旅行、每一次的交流,都可能成为我们抵达“远方”的契机。 人际连接的力量: 在个体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显得尤为珍贵。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建立真诚、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仅是社交的技巧,更是关于理解、 empathy(同理心)与责任。作者认为,真正的“远方”,往往需要与他人同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与家人一同成长,与社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都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与力量。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参与: “远方”也意味着对更广阔的社会议题的关注。本书呼吁读者不应仅仅沉浸在个人的生活之中,而应将目光投向社会,关注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可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表率,可能是在社区中贡献力量,也可能是通过发声来推动改变。作者相信,个体的力量虽小,但当汇聚在一起,便能产生强大的影响。 持续的学习与成长: “远方”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前进的过程。本书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固步自封等于退步。作者鼓励读者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拥抱变化,并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在为抵达更远的“远方”积蓄能量。 结语:在平凡中,看见无限的可能 《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在平凡中寻找诗意与力量》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作品。它没有贩卖焦虑,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一同探讨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精彩的可能性。 本书将带你: 理解时代浪潮下个体的挣扎与超越。 发掘日常琐碎中隐藏的诗意与美好。 重塑自我认知,寻找内在的驱动力量。 平衡当下幸福与长远追求,拓展人生的深度与广度。 建立有意义的人际连接,与世界形成良性互动。 以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接近更开阔的“远方”。 如果你正感到生活的迷茫,对“远方”充满憧憬却不知如何启程,抑或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感到疲惫,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一位真诚的陪伴者。它会告诉你,真正的“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它或许就在你的心底,在你的脚下,在你每一个不放弃的、充满诗意的当下。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回归内在、通往更开阔世界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名为《绿色的呼唤》。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普通读者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像那些过于专业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清晰的图示和引人深思的案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塑料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并用详实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撑这些论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极地冰川融化的部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以及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的深远影响。同时,这本书也并没有一味地渲染悲观情绪,而是积极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列举了许多个人和集体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比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可持续农业、减少塑料使用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要从自身做起,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评分

读《人间值得》时,我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闪光的小人物。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像一股温暖的溪流,缓缓地注入心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那些在忙碌奔波中被忽略的情感。当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个卖早餐阿姨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楼下那位总是笑脸迎人的大妈。她每天清晨就开始忙碌,即使风雨无阻,也总是用最朴实的问候和最美味的食物,迎接每一个早起的行人。书中并没有过多渲染她的辛劳,却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她眼神中的坚毅和脸上不易察觉的皱纹,这些都承载着生活的重量,也闪耀着生命的韧性。还有那个在街角默默弹奏吉他的年轻人,他的音乐也许并不完美,但那份对梦想的执着,那份在孤独中寻找共鸣的勇气,却足以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价值”的定义,它不仅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那些在每一个当下,我们如何用心去感受,如何用行动去表达,如何不辜负自己和身边的人。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远行,而每一步的认真与投入,都是通往内心宁静的必经之路。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日本禅宗美学解读的书,名为《侘寂:无常之美》。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宁静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领悟“侘寂”这一独特的东方哲学。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作者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充满哲思的文字,展现了“侘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一块带有岁月痕迹的陶器,一件经过手工精心修补的古布,一处被苔藓覆盖的石径,甚至是一片落叶的纹理,都在“侘寂”的视角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美感。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它打破了我们对于“完美”和“精致”的传统认知。它告诉我们,残缺、不完美、甚至是衰败,都可以是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来自于对时间流逝的接纳,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道的描写,那份在简单而古朴的环境中,通过一杯茶所传递出的宁静与平和,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学会去欣赏那些不那么耀眼,却更加真实和动人的事物,去体会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瞬间。

评分

最近我沉浸在一部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探险小说中,名字叫《驼铃响彻天涯》。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他笔下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无数梦想、冒险和传奇的生命之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商队领袖,他肩负着将一批珍贵的丝绸和瓷器运往西域的重任。在漫漫黄沙和巍峨雪山的旅途中,他们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盗匪、以及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然而,主人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身边伙伴的忠诚,一次次化险为夷。书中对古代城池的风貌、异域民族的风情、以及各种奇珍异宝的描写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故事写成单纯的冒险传奇,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在艰辛的旅途中,人性所展现出的光辉与阴暗。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古人的勇气与智慧,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与繁荣的当下。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变迁的纪录片,名为《上海:不眠的港湾》。这部纪录片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一步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并没有仅仅聚焦于那些宏伟的建筑和繁华的商业区,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座城市背后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从码头搬运工辛勤的汗水,到弄堂里老上海人家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再到改革开放初期怀揣梦想闯荡上海的创业者,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纪录片中的访谈片段尤为感人,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他们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变迁。他们回忆起过去的艰辛,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他们谈论起如今的繁荣,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黄浦江边老码头的故事,它记录了曾经的繁忙与喧嚣,也记录了时代的烙印。通过影像,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理解到,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的点滴努力汇聚而成。每一个在上海奋斗过、生活过的人,都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看完回来接着评

评分

没有时间学习

评分

百爪挠心年大家都空空的口袋空空的口袋开发空空泛泛看看反馈反馈开发开放看看

评分

朋友介绍的,还没看,纸质质感不错

评分

包装一如既往的好,物流非常快。书收到了看了下才评价的。书不错,服务也不错。所以以后还要再买。书买得多了还送什么阅读券可免费看书,真好!

评分

新周刊: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评分

世界观比世界大,大到无边无际……

评分

每年都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