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一,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并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二,回顾了国外、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三,提出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商业模式分析理论框架,依据该框架从服务产品、服务流程、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典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四,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IT建设方案和运营管理进行详细的讨论。五,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适合于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起源和兴起
1.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概念界定
1.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和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1.4 本书结构与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1 近年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概述
2.2 美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概述
2.3 日本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概述
2.4 其他地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概述
2.5 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经验总结及其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3.1 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态势
3.2 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3.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典型市场及相关主体简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分析
4.1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4.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比较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商业模式分析
5.1 商业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5.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商业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5.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服务对象
5.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服务内容
5.5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盈利模式
5.6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典型案例分析
6.1 河北钢铁交易中心
6.2 无锡市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
6.3 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
6.4 酒泉有种网交易中心
6.5 陕西金属交易中心
6.6 其他典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IT解决方案
7.1 IT方案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7.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系统总体设计
7.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系统典型功能设计
7.4 IT系统建设内容
7.5 IT系统运行和维护
7.6 IT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运营与管理
8.1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运营管理
8.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
8.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行业管理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趋势与展望
9.1 国家战略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全球化
9.2 市场管理保障大宗商品交易规范化
9.3 “互联网+”实现大宗商品交易资本化
9.4 兼并重组助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化
9.5 供给侧改革倒逼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化
9.6 增值服务促成大宗商品交易集成化
9.7 新技术应用升级大宗商品交易智能化
9.8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唐代的杜甫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汉末三国时期商品流通的繁荣景象;明代的李东阳则用“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八贡新”来感叹京杭大运河上粮食运输的盛况。从古代的盐、茶叶、粮食交易,到现代的石油、钢铁、煤炭贸易,商品流通一直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是保障人民生活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新业态创新成为商品流通领域备受关注的发展热点,在新千年伊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首轮的电子商务热潮。由于物流服务跟进不够、市场信用体系有待完善、支付结算环节安全性较低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很快进入低谷。然而,历史发展的轨迹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企业生产流通领域,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电子商务探索仍在顽强地进行着。2005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亿人;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人,而手机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由此,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创新,人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已经不再是梦想,企业合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9日21时30分,阿里巴巴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以68美元/股的价格发行。截至当日收盘,报收93.89美元/股,涨幅达38.07%,阿里巴巴市值达到2314.39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淘宝和天猫倡导的“双十一光棍节”电子商务活动,更是屡创奇迹:2013年实现交易额350亿元,2014年571亿元,2015年912亿元。912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13.7亿人口人均在阿里巴巴消费67元。消费品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首先成为吸引全球、全国人民眼球的热点,新一轮电子商务的热潮再次兴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驱动的供应链优化与未来物流格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的任何信息。 --- 书籍名称:《智能涌现:人工智能驱动的供应链优化与未来物流格局》 导言: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智能引擎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效率和韧性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求预测的波动性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供应中断、以及消费者对即时交付的极致追求。本书聚焦于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AI)——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颠覆并重塑现代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交付。 《智能涌现》深入剖析了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计算机视觉(CV)以及强化学习(RL)等前沿AI技术,在物流、仓储、需求预测、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的实际应用、理论基础与部署策略。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供应链战略转型的蓝图。 第一部分:智能决策:预测与规划的革命 第一章:高维数据驱动的需求预测模型 本章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AI克服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局限性。重点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模型(如LSTM、Transformer架构)如何整合海量异构数据——包括宏观经济指标、社交媒体情绪、天气模式、竞争对手活动乃至卫星遥感数据——构建超精细的需求预测模型。内容涵盖了“零库存”目标的动态约束规划、需求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XAI)在提升业务信任度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智能寻源与弹性采购策略 在全球供应链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采购决策的复杂性几何级数增长。本章深入研究了AI在供应商风险评估、合同智能解析与自动化谈判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实时的“供应商健康评分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时监控全球新闻源、合规报告,提前预警潜在的供应中断。同时,详细解析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合同管理系统,实现最优的批量采购与现货对冲策略。 第三章:端到端可见性的实时构建与治理 供应链的“黑箱”是效率的杀手。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利用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结合边缘计算(Edge AI)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去中心化可视化。重点讨论了数据清洗、特征工程,以及如何利用图神经网络(GNN)来模拟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识别出“脆弱的连接点”,并自动生成替代路径方案。 第二部分:自动化与优化:仓储与运输的进化 第四章:下一代智能仓储与库存控制 仓储运营正从自动化迈向自主化。本章聚焦于AI在仓库管理系统(WMS)中的深度融合。内容涵盖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化质检与盘点技术、机器人路径优化算法(如VRP的智能求解器),以及利用强化学习优化高密度存储布局(Slotting Optimization)。我们将对比分析基于概率模型的动态安全库存策略与AI驱动的预测性补货系统,论证后者如何实现库存成本与服务水平的完美平衡。 第五章:动态路径规划与最后一公里交付的突破 运输环节是成本与客户体验的关键战场。本章详细介绍了车辆路径问题(VRP)的深度强化学习求解器,该求解器能实时适应交通状况、车辆载重限制及时间窗约束。此外,本书对无人机、自动驾驶卡车在干线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技术成熟度、监管挑战及集成优化策略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了共享运力池中的动态定价与智能匹配机制。 第六章:预测性维护与资产健康管理 对于重资产的物流企业而言,设备意外停机代价高昂。本章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振动、温度、油液分析等传感器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算法和故障分类模型,实现对关键物流资产(如叉车、输送带、运输车辆引擎)的精准预测性维护。目标是将维护活动从被动修复转变为主动的、基于剩余使用寿命(RUL)的精确干预。 第三部分:战略前瞻与伦理挑战 第七章:AI赋能的可持续供应链:碳足迹的量化与削减 面对日益严格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AI提供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工具。本章探讨了AI模型如何精确量化从原材料提取到废弃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热点,并基于此生成最优的低碳运输与包装优化方案。内容包括绿色供应商的筛选标准、逆向物流(回收与再制造)网络的AI设计,以及如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模拟不同减排策略下的未来环境效益。 第八章:供应链数字孪生:模拟、测试与韧性验证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被视为供应链的终极可视化工具。本章深入解析了如何构建高保真、实时同步的供应链数字孪生体,用以进行“假设情景分析”(What-if Scenarios)。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此平台安全地测试新的分销网络布局、评估突发事件(如港口关闭或能源危机)的影响,并预先训练应对策略,从而大幅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抗风险韧性。 第九章:治理、人才与AI时代的伦理边界 技术的快速应用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本章探讨了在供应链决策中部署AI模型时必须面对的伦理和监管问题,包括算法偏见(例如对特定区域或供应商的隐性歧视)、数据隐私保护(特别是跨国数据流动),以及决策责任的界定。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供应链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从“流程优化者”向“智能系统架构师”的转型,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对领导力的重要性。 总结:迈向自主运营的未来 《智能涌现》旨在为供应链高管、物流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以及高校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战指导。通过深入挖掘AI在供应链各个维度上的潜力,本书描绘了一个高度自动化、高度自适应且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未来物流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记录当前的技术进展,更是引导读者积极参与构建这个更高效、更具韧性的全球价值链。 --- 本书特点: 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 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实际部署案例。 技术前瞻性强: 重点关注Transformer、GNN、强化学习等前沿AI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细节。 战略指导性高: 不仅提供“如何做”,更提供“为什么做”的战略思考。 跨学科视角: 整合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