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太宰治 著,曹捷平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日本文学
  • 太宰治
  • 现代文学
  • 存在主义
  • 心理
  • 悲剧
  • 经典
  • 反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8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104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太宰治完整代表作集结,一部纯粹的“私小说”,太宰治的灵魂之书。


太宰治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39岁便自杀身亡,一生命运多舛,良作颇多,《人间失格》是他人生中的收官之作,很具有研究价值。


五次自杀,天鹅绝唱,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颇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借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为自己画下一个句号。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1933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他五次自杀未遂,于1948年,在《人间失格》发表后,和女读者于玉川上水道投水自尽。太宰治在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三十多部小说,早期包括《晚年》《虚构的彷徨》《二十世纪旗手》等深受注目,另有《满愿》《越级诉讼》等多部名作。为了生活,他曾以“黑木舜平”的笔名写了心理悬疑小说《断崖的错觉》,但太宰本身以此作品为耻。在他的作品中,中篇《斜阳》《人间失格》堪称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

目录

译者序 / 01

人间失格 / 001

序言 / 003

手记1 / 006

手记2 / 016

手记3 / 047

后记 / 091

维荣之妻 / 095

斜阳 / 121




精彩书摘

早晨,母亲在饭厅里嘬了一小口汤后,轻轻地“啊”了一声。

“汤里有头发吗?”我觉得肯定是什么讨厌的东西掉进汤里了。

“不是的。”母亲若无其事地又轻盈地嘬了口汤,然后转头欣赏起厨房外盛开的野樱花来。她就那么侧头看着窗外,一小口一小口轻盈地嘬着汤。用“轻盈”二字来形容母亲喝汤一点也不夸张。她喝汤的方法和女性杂志上提倡的喝法完全不同。

弟弟直治有次喝着酒给我说:“现在的贵族不一定都有爵位,那些没有爵位的绅士才是真正的贵族呢!而像我们这样有爵位的人其实已和平民无异。岩岛(直治的同学,拥有伯爵爵位)他们比新宿街头的皮条客还粗俗。前两天,柳井(直治的同学,子爵的二儿子)的哥哥结婚时,竟然穿着无尾小礼服!真是的,现在谁还穿无尾小礼服呢?更滑稽的是,那家伙祝词时竟然还用‘go za i ma su ru’(以前日语里的郑重表达,用于句末,现在已不常用)的说法呢。那种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样子真让人作呕。还有,在本乡一带经常会看到写有‘高级住宅’的牌子,其实住在那里的华族大部分只是高级乞丐而已。真正的贵族才不会像岩岛那样装腔作势呢。而在我们家里,恐怕只剩妈妈是贵族了,其他人再怎么学都是学不来的!”

的确如弟弟所言。就说喝汤吧,一般我们都是俯下头,横握着汤勺把碗里的汤送进嘴里,可母亲却是用左手轻轻扶着餐桌,昂头挺胸,看也不看汤碗,像蜻蜓点水一样,右手横握汤勺轻轻舀一勺汤,然后让汤勺和嘴巴呈九十度,悄无声息地、一滴不漏地把汤轻盈地嘬进嘴里;同时她还能平静地旁顾左右,手里的汤勺就像小鸟的翅膀一样,一张一合很自如。这种据说合乎传统礼仪的喝法,看上去非常可爱,好像还能增加食欲。不过,就像弟弟直治所说的一样,我只是一个高级乞丐,无法像母亲那样轻盈地、自如地使用汤勺,只会俯下身去,用不合礼仪的方法喝汤。

除了喝汤,母亲很多吃饭的方法都很神奇。吃肉的时候,她会用刀叉快速将肉块全部切成小块,然后放下叉子,只用右手一小块一小块叉着吃;还有吃带骨头的鸡肉时,当我们还在发愁如何从骨头上取下肉时,只见母亲不慌不忙地用手拿起骨头,直接就用嘴咬着吃了起来。这种看似野蛮的吃法,一到母亲这里就变得又可爱又性感,让人不得不感叹“真正的贵族就是不一样”。另外,母亲吃菜里的火腿和香肠时,也会直接用手拿起来吃。

母亲曾经对我们说:“你们知道饭团为什么好吃吗?告诉你们,那是因为它是人手直接捏出来的!”

有时我也觉得用手直接吃饭很香,可我这种高级乞丐就是模仿不了。有时试着模仿一下,反而感觉自己就是真乞丐。

真的,不光弟弟,我也觉得模仿母亲太困难了,最后我们都以放弃作罢。曾经在一个月光明亮的秋夜,我和母亲坐在西片町我家后院池塘边的小亭子里,一边赏月,一边聊着狐狸娶妻和老鼠娶妻有何不同等闲话。突然母亲起身钻进了小亭子边的小树丛中。接着她从白色的胡枝子花丛中探出嫩白的脸庞,冲我笑着说:“和子,你猜妈妈在做什么?”

“您在折花吗?”

“我在撒尿。”她小声笑着说。

可奇怪的是,那时她根本就没蹲下去啊!虽然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但依然觉得她很可爱。

我记得之前读过的一本书上说,法国路易王朝时代的贵妇人,经常会满不在乎地在皇宫的院子或走廊的角落里撒尿。那种满不在乎让人感觉很可爱,这点和母亲很像。因此我觉得母亲很可能就是最后一个贵族式的妇人了。

再接着说早上喝汤的事。母亲喝了口汤后“啊”了一声,我问她汤里是不是有头发,她说不是。于是我接着问:

“那是汤咸了吗?”

今早的汤是把美国配给的青豌豆罐头过滤后做成的法式浓汤。我一直对自己的厨艺不自信,尽管母亲说不是,我还是不放心,接着问了一句。

“汤很好喝!”母亲很认真地说。喝完汤后,她又用手直接捧起紫菜饭团吃了。

小时候,早上十点前因为肚子不饿,常常不想吃早饭。经常喝完汤后,用筷子把碟子里的饭团戳碎,再用筷子扎一块,像母亲喝汤一样,让筷子和嘴巴呈九十度,像小鸟啄食一样一点一点啃着吃。通常,母亲先吃完后就靠在洒满阳光的墙上,默默地看我吃。

“和子,你又不想吃了吧?你可得好好吃早饭啊!”

“妈妈,你觉得早饭香吗?”

“我没有病,当然觉得香了。”

“可我也不是病人啊?”

“不许这么说!”母亲苦笑着摇头指指我。

五年前,因平时生活不注意,我曾一度患肺病卧床不起。这一直让母亲非常担心。其实母亲最近的身体才让人担心和不安呢。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啊”地叫了出来。

“你怎么了?”这次把母亲吓了一跳。

我看着母亲,感觉她和我心心相通,不由得“哈哈”笑了出来。看见我笑,母亲也跟着微笑起来。

当强烈的羞耻心袭来时,我总会莫名其妙地“啊”一声叫出来。刚才我又清晰地想起了六年前离婚的一幕,才忍不住叫出来。不知母亲刚才为什么会“啊”地叫,她可没有和我一样羞耻的过去,难道是因为别的事?

“妈妈,您刚才是不是想起什么事了?”

“我忘了。”

“是我的事吗?”

“不是的。”

“那是直治的事吗?”

“好像是吧。”母亲歪着头,思索着说。

弟弟直治大学还没毕业,便应征入伍去了南方的小岛。去了后音讯全无,战争结束后仍然下落不明。母亲悲观地认为再也见不着他了,可我却不那样想,我一直坚信他会回家的。

“本来我早就死心了,可我刚才喝汤时又突然想起了他,便忍不住叫出了声。早知道他回不来,当初就应该对他再好点。”

直治上了高中后,开始迷恋文学,整个人也成了不良少年,不知让母亲操了多少心。可即便这样,母亲喝汤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母亲的话让我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妈妈你放心,直治会没事的。通常来说,只有老实、漂亮、善良的人才会早死,像直治这种坏人才不会轻易死的,就是用棍棒打也打不死。”

听了我的话,母亲笑了:

“照你那么说,和子你岂不是早死的那类人吗?”

“才不是呢!我可是一个大脑门坏人,活到八十岁也没问题!”

“要那样的话,我也会活到九十岁的!”

“会的!”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却直犯嘀咕。我怎么能对漂亮的母亲说长相漂亮的人会早死呢!我不是一直希望她能长寿吗?啊!心里好难过。

“妈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声音颤抖,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曾发生过一些和蛇有关的故事。四五天前的一个下午,邻居家的孩子们在院墙根的竹丛里发现了十几个蛇蛋,他们都说是蝮蛇的蛋。我害怕将来竹丛里孵出十几条蝮蛇的话就没办法去院里了,就鼓动孩子们说:“咱们用火烧了它们吧!”

在我的鼓动下,孩子们高兴地跟着我从竹丛里捡来树叶和干柴,点着后把蝮蛇蛋一个一个扔了进去。可蝮蛇蛋在火里怎么也烧不着,没办法,孩子们又捡来更多的树叶、树枝把火烧得更旺,可即便这样,蝮蛇蛋还是没烧着。

这时,一位农家的小姑娘正好从墙外经过,看见我们后笑着问:

“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们在烧蝮蛇蛋呢,不然蝮蛇孵出来的话会咬人的。”

“你们烧的蛇蛋有多大啊?”

“和鹌鹑蛋一样大,是雪白色的。”

“要是那样的话,你们烧的就不是蝮蛇蛋,只是普通的蛇蛋。生蛋是烧不着的。”说完,小姑娘就笑着离开了。

烧了三十多分钟,蛇蛋果然没烧着。于是我让孩子们把蛇蛋从火里拿出来,埋在了一棵梅树下,我还用小石头做了墓碑。做好后,我对孩子们说:

“来,咱们拜拜它们吧!”

我合掌祈祷,孩子们也听话地跟在我身后合掌祈祷起来。和孩子们分手后,我独自一人沿着石阶往家走。刚一走上台阶,就看见母亲站在树荫下默默地看着我。

“你做了一件可怕的事啊!”

“我本以为是蝮蛇蛋呢,原来只是普通的蛇蛋。不过我已经埋了,没事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真不愿让母亲看到这一幕。

其实母亲一点也不迷信,只是十年前父亲在西片町的家里去世后,她就开始害怕蛇了。父亲临终前,母亲在他枕头边看见一根细黑线,正要捡起来时,才发现是条小蛇。那条小蛇爬到走廊后就不见了踪影。当时只有母亲和和田的舅舅看见了这一幕,他们害怕引起大家的恐慌,就没有告诉任何人。我当时也在旁边,可对蛇的事却一无所知。

父亲去世的那天傍晚,我在院里池塘边的树上又看到了一条蛇。我今年二十九岁,十年前父亲去世时正值十九岁,已经是大人了,所以对十年前发生的事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到院里池塘边的树丛中准备剪些花来祭奠刚去世的父亲。刚走到一棵杜鹃树下,一抬头就发现枝头上爬着一条小蛇。我吓了一跳,想在旁边的棣棠上重新折一根花枝,却发现棣棠上也爬着一条蛇。旁边的木樨花树、枫树、金雀儿树、紫藤以及樱花树上都爬满了蛇。当时我并不十分害怕,只觉得它们是为了祭拜我去世的父亲,才悲伤地从洞里爬出来罢了。当我把在院里看到蛇的事情告诉母亲时,她只是默默低头思忖了一会儿,什么也没说。

这两件和蛇有关的事情发生后,母亲就开始讨厌起蛇来。说是讨厌,其实是尊崇和害怕的心理混合成的一种敬畏。

烧蛇蛋的事被母亲发现后,我才觉得这件事很严重,因为这一定会让母亲觉得我们会遭到报应。

可就在我为烧蛇蛋的事而提心吊胆时,今早我在饭厅又随口说出了美人早死这句不该说的话。说完后才发现话一旦说出来就再无法收回了,我后悔得直想流泪。吃完早饭,我一人在厨房收拾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胸口盘踞着一条想诅咒母亲短命的小蛇,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那天我在院里又碰见了蛇。当时风和日丽,我在厨房收拾完后,就想搬张藤椅去草坪上打毛衣。可藤椅刚搬到院里,就看见石头缝里有条蛇。唉,真讨厌,我想都没想,又搬着藤椅回到后檐下,坐在后檐下开始打毛衣。下午,我打算从堆在院角佛堂里的藏书中找一本洛朗桑的画册看看,可刚一进院子,又看见一条蛇在草坪上蜿蜒爬着,好像和上午看到的是同一条。那条蛇身材匀称、举止高雅,应该是条母蛇。她静静地爬过草坪,爬到树荫下时慢慢抬起头,嘴里吐着细信,像燃烧的火焰似的。环顾四周后,她又忧郁地低头向前爬着。我往佛堂走时,满脑子想的都是这条美丽的母蛇。当我从佛堂拿出画册再次经过草坪时,已不见那条蛇的踪影。

黄昏时分,我和母亲在中式的客厅里喝茶时,一抬头,又看见早上的那条蛇出现在第三级石阶附近。母亲看见后,赶忙起身来到我身边,抓住我的手颤抖地说:

“不会是那条蛇吧?”

“您是说被我烧了蛇蛋的母蛇吗?”

“是,是的。”母亲的声音有些嘶哑。

我俩手握着手,屏息静气地看着那条蛇。她忧郁地盘卧在石阶上,过了一会儿,开始晃晃悠悠地爬动。她无力地横穿过石阶后,爬进了燕子花丛中。

“你看我怎么说来着,她在找自己的蛋吧!真可怜!”她声音低沉地说。

听她这么说,我只得干笑两声。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母亲的脸上,让她的眼睛微微泛着蓝光。她幽幽嗔怒的表情,使她看上去异常美丽。我突然觉得,母亲的表情竟和刚才那条蛇的表情出奇相似。而盘踞在我内心的那条丑陋的蝮蛇却不知为什么总想杀死那条美丽而忧伤的母蛇!

我搂着母亲柔软纤细的肩膀,内心不禁生起了一股无名的悲伤。


我们卖掉东京西片町的房子,搬到伊豆这座中式的山庄时,是日本无条件投降那年的十二月初。父亲去世后,我家的生活开始仰仗母亲唯一的至亲——家住和田的舅舅来管理。随着战争的结束,日本整个社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田的舅舅劝母亲说,最好卖掉房子,辞退用人,母女二人在乡下买一栋漂亮的房子住比较安全。听到舅舅的话,管理金钱的能力还不如小孩子的母亲便赶紧央求舅舅帮我们办理。

十一月底,舅舅来信说,骏豆铁路沿线有一栋河田子爵的别墅要出售。那栋别墅建在高坡处,景色优美,还带有一百多坪的田地。当地盛产梅子,冬暖夏凉,很适宜居住。因为买家要求见面,所以请母亲明天去他在银座的事务所。

看了信后,我问母亲:“您去吗?”

“拜托别人的事当然要去了。”她无奈地苦笑着说。

第二天午饭后,母亲在我家以前的司机松山先生的陪同下,去了银座。晚上八点左右,才被松山先生送回家。

“我已经说好了!”她冲进我的房间,扶着桌子一屁股坐下后兴奋地说。

“说好什么了?”

“全都说好了。”

“可是……”我很吃惊,“还没看房子您就……”

母亲用胳膊肘撑在桌子上,手掌轻轻拍着额头,叹了口气。

“你和田的舅舅说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我觉得直接搬过去不会错的。”母亲抬头笑着说,她的脸庞愈加显得端庄秀丽。

“一定不会错的!”母亲对和田的舅舅的信任感也感染了我,我也附和着说,“我也觉得用不着看。”

说完我便和母亲会心地大笑起来,笑完后却又满心惆怅起来。

之后家里便每天都有工人来收拾行李,做搬家的准备。和田的舅舅也来家里把该处理的东西陆陆续续都变卖了。我和女佣阿君一起整理衣物、在家门口烧垃圾,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母亲一人既不帮忙收拾东西,对搬家的工人也不闻不问,每天躲在屋里不知在干什么。

“您在忙什么呢?是不是不想搬到伊豆去啊?”我忍不住问母亲。

“我没事。”母亲含糊地答道。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搬家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妥当了。傍晚时分,我和阿君在家门口烧垃圾时,母亲从屋里出来,站在屋檐下默默地看着我们。寒冷的西风把灰色的烟雾吹得离地面很低。我抬头看见母亲的脸色很难看,不禁有些担心。

“妈妈,您的脸色可不好啊!”

“我没事。”母亲强挤出一丝微笑,说完便转身进屋去了。

因为被褥都已整理打包了,当晚阿君睡在二楼客厅的沙发里,我和母亲也盖着从邻居家借来的被褥凑合了一晚上。

“唉!”母亲无力地叹了口气,“因为有和子,我才会去伊豆的。”

听母亲这么说,我大吃一惊。

“要是没有我呢?”

听我这么问,母亲突然哭了起来:

“我干脆死了算了,这样就会和你父亲一样,能死在这个家里了!”她哽咽着说,哭得更厉害了。

母亲从未在我面前表现得如此软弱过,也从未在我面前哭得这么伤心过。父亲去世时、我出嫁时、我离婚后怀着孩子再次回到她身边时、后来孩子在医院生出就已夭折时、我卧病在床时以及弟弟直治做了坏事时,她都没这么难过过。父亲去世后的这十年间,母亲依旧高雅温柔,和父亲在世时没有任何变化。我和弟弟也在她的爱护下快乐舒心地生活着。可慢慢地,母亲手里的钱越来越少,为了我和直治,她花了太多的钱。这让我们母女俩最后不得不搬出长期住惯的房子到伊豆,去过寂寥的乡下生活。要是当初母亲对我们再严厉点,给我们钱时再手紧点,她就不会这么拮据。就算世道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让她伤心。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人没钱是这么痛苦,就像掉进恐怖、悲惨的地狱一样!我胸口憋闷,内心极度悲伤,想哭又哭不出来,只能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像块石头一样默默发呆。所谓人生的苦难,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第二天,母亲的脸色依然异常凝重,她故意磨磨蹭蹭,好像想在这个长期住惯的家里多待一分钟。见她这样,和田的舅舅便催促说,行李已全部运走了,今天必须动身去伊豆。听舅舅这么说,她才慢慢穿上外套,向前来送别的女佣阿君和其他人默默点点头,和舅舅、我三个人出了西片町的家门。

前往伊豆的火车比较空,我们三人都坐了下来。在火车上,舅舅很兴奋,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母亲脸色依旧很难看,她低着头,好像很冷似的蜷缩着。在三岛换乘骏豆线,在伊豆长冈站下车后,我们又坐了十五分钟的汽车,之后沿着缓缓的山坡朝山里走。不久我们来到一个小村落,小村落的旁边便是我们买下的中式小别墅。

“妈妈,这儿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兴奋地叫道。

“是啊!”母亲站在小别墅的门前,脸上的表情一下高兴了起来。

“住在这里的第一个好处是空气很清新!”舅舅自豪地说。

“的确,”母亲微笑着说,“这里的空气真香!”

听母亲这么说,我们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进门一看,从门口到屋里都堆满了从东京运来的行李。

“住在这里的第二个好处,是起居室外面的景色非常漂亮!”一进门,舅舅便拉着我们坐在起居室看外面的景色。

那时正值午后三点,冬天的阳光柔和地洒在院里的草坪上。顺着草坪尽头的石阶望去,只见一个小池塘的边上长满了梅树。再往远处是一片橘园,橘园的尽头是村里的大路,大路的旁边是稻田,稻田的尽头是一片松树林。透过松树林,能看见湛蓝湛蓝的大海。坐在起居室水平看去,大海的高度正好与我的胸口持平。

“从这儿向外看,景色真柔和啊!”母亲悠悠地说。

“恐怕是和这儿的空气有关吧。阳光也和东京完全不同,柔和得就像用绸绢滤过一样!”我兴奋地说。

这个小别墅里有一个十榻榻米的房间、一个六榻榻米的房间,一个中式客厅,一个三榻榻米大的玄关和一个同样大小的洗澡间,还有饭厅和厨房。再加上二楼带有大床的洋式客房,这么大的房间就是弟弟直治回来也够住了。

舅舅去村里唯一的旅馆要了吃的。不一会儿,便当送来了。舅舅喝着自带的威士忌,愉快地给我们讲述小别墅的前主人河田子爵游历中国时的奇闻异事。可母亲只动了两筷子就不吃了。

天黑时,母亲轻声说:“我想稍微躺一下。”

我赶紧从行李中找出被褥让她躺下。担心她身体不舒服,我又找出体温计给她量了体温,发现她已高烧到三十九度。

舅舅也很紧张,他赶紧去下面的村落请医生。

我拉着母亲的手,哽咽地叫着:“妈妈!”可母亲的反应很迟钝。

我突然觉得母亲和我两个人太可怜了,便难过地哭个不停。我甚至想和母亲一起死了算了。从东京西片町的家搬出来后,我们的人生意义就已画上了句号。

两小时后,舅舅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是位老者,他身着仙台平袴,脚穿白袜子。给母亲做完检查后,他不是很确定地说:

“可能是肺炎,不用太担心。”

说完,给母亲打了一针后就回去了。

第二天,母亲的烧还没退。和田的舅舅留下两千日元并嘱咐我如果母亲的烧不退需要住院时要给他发电报后,当天便返回东京了。

我从行李中找出厨房用具,熬了点粥给母亲喝。母亲躺着喝了三汤勺就摇头说不喝了。

午饭前,村里的医生又来了。这次他没穿仙台平袴,不过脚上依然穿着白袜子。

“我母亲需要住院吗?”我着急地问。

“那倒没必要。今天我给她打一次强效针烧就应该退了。”医生的说法依旧不是很确定。打完针后他就回去了。

或许是那一针强效针奏效了,午饭后母亲的脸通红,并开始大量出汗。换睡衣时,母亲笑着说:“那位医生可真是位神医啊!”

我给她一量体温,三十七度,烧退了。我很高兴,便到村里的那家旅店买了十几个鸡蛋,回来煮到半熟端给母亲吃。母亲一口气吃了三个煮鸡蛋,还喝了半碗粥。

第三天,村里的医生穿着白袜子又来了。我告诉他昨天打完那针强效针后,母亲的烧已经退了。听了我的话,医生只是自信地点了点头。再次仔细地做了检查后,他对我说:

“老夫人的病已经全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医生的说法听起来很滑稽,我强忍着没笑出来。

送走医生,我回到起居室一看,母亲已经自己坐了起来。

“真是神医啊!我的病已经全好了。”母亲小声嘟囔着,心情看起来很轻松。

“妈妈,我打开窗子吧,外面正下雪呢!”

窗外正纷纷扬扬下着鹅毛大雪。我打开拉窗,和母亲并排坐着,透过玻璃窗欣赏起外面的雪景来。

“我的病已经全好了,”母亲又自言自语道,“坐在这儿,我感觉往事都像在做梦一样。其实打心底我是不愿搬到伊豆来的,我真想赖在西片町的家里不走,哪怕是半天呢。在来这儿的汽车上时,我觉得自己只剩半条命了。刚到这儿时心情还可以,可天一黑,就开始怀念起东京的家了,心里一焦急,头就晕得不行。我这次生病可非同寻常,这可是老天爷让我脱胎换骨的一个过程啊!”

从那天开始,我们母女两人便开始了平静的山村生活,村里的人对我们都非常好。从去年十二月搬到这里后的四个多月里,除了吃饭,我们每天都在屋檐下打毛衣、在中式的客厅里读书喝茶,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二月梅花开时,整个村落都笼罩在梅花的花海里;到了风和日丽的三月,盛开的梅花会一直持续到月底。这段时间里,从早到晚,我们呼吸的都是梅花的香味。每次打开玻璃窗,浓浓的梅花香便会扑鼻而来。三月底起风的时候,梅花的花瓣便悄悄透过窗户,飘落在黄昏饭厅里的茶碗里。四月份,在屋檐下打毛衣时,我告诉母亲我打算自己种田,母亲说她会帮我的。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和母亲就像她说的那样,已经脱胎换骨了。可毕竟我们常人无法像耶稣那样再次复活,母亲虽然那么说,可她在喝汤时依然会“啊”的一声想起弟弟,我也会时不时想起自己过去的伤心经历。

说心里话,有时我会觉得小别墅里的平静生活其实只是一个假象。它只不过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因为我已预感到一些不祥的影子在逼近我们。母亲看似很幸福,其实正在一天天衰老。盘踞在我内心的蝮蛇为了吞噬母亲的生命,正在不断膨胀着,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唉,这样的日子我已经受够了,希望下一个季节快快到来,好让我们的日子能有所改变。正是在这种焦灼的内心驱使下,我才做出烧蛇蛋这种蠢事,结果让母亲更悲伤、身体更衰弱。

不说了,感情上的事是说不完的。




前言/序言

日本作家太宰治1906年6月19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郡金木町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从1933到1948年的15年间活跃于日本文坛。太宰治的一生除了养育他的故乡津轻和后来移居的东京郊区外,只去过伊豆、三岛、甲府、新潟、佐渡等很少几个地方。但作为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他却在短暂的时间和狭窄的空间经历中创作出了很多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因此可以说,太宰文学具有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性。

太宰文学被称为“弱者的文学”,这一点通过他在《蓄犬谈》的原话就可以得以证明:“艺术家本来就应该是弱者的朋友。对艺术家来说,这应该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最高目的。”他的一系列作品的确都以弱者形象为主人公,从出场人物懦弱的性格或处于劣势的社会地位出发,把懦弱作为一种锋利的武器,“以退为进地向所谓的‘强者’、向伪善的人生和社会公开宣战,从而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强大、别样的高贵和骄傲的激情”。

这一特点,从本书选译的《人间失格》《维荣之妻》和《斜阳》这三部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人间失格》通过叶藏的手记,描写了一个从小就对别人(甚至是家人)和社会充满不信任感与恐惧感、“人类一直让我害怕得颤抖”的性格软弱的人物形象。通过与家人、女人和友人的交往,叶藏始终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手记1一开始他就说“我的生活充满了耻辱”,之后他虽然也想努力改变,但还是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向堕落:“我已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废人”—“我已彻底变得不再是一个人了”。叶藏发现只有“演出恶作剧,才能顺利从受人尊敬的恐惧中逃脱”,“不公平现象必然存在,控诉人的事都是徒劳的,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说实话,默默忍着继续扮演小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每天都沉溺于酗酒和注射毒品之中。《维荣之妻》的主人公大谷夫人阿佐原本是一名软弱的家庭主妇,但为了偿还丈夫欠下的酒钱,她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开始在酒馆工作。通过在酒馆里的打工经历,她逐渐认识到女人不能只依赖男人活着,家庭主妇面对的只会是忍辱负重地相夫教子;女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她慢慢明白了人“只要能活着就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斜阳》的主人公和子是一个婚姻失败、性格软弱的没落贵族女性,原本一直生活在母亲和弟弟直治的阴影里,但最后她开始觉醒,通过“革命”逐渐成长为一位积极主动追求自己爱情的坚强女性。她认为“我们要与旧传统道德抗争到底,像太阳一样热情地活下去”。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不管最后是堕落还是奋起,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一开始都是所谓的弱者。

这三部作品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作品中都有一个因理想与现实相矛盾而极度苦恼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人间失格》中的叶藏、《维荣之妻》中的大谷和《斜阳》中的弟弟直治都出身于豪门望族,他们都怀抱着强烈的文学理想,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的理想很难实现,于是他们都走向了堕落,或酗酒或自杀。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依稀看到了作者太宰治的真实身影。


本书选译的三部作品都是太宰治的代表之作,尽管已有前人大家翻译过,但秉着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永远都是译者的再创作过程,译者对原作理解上的差异以及汉语表达习惯的不同,都将导致呈现给读者的译作也会风格各异这一想法,本书译者内心虽怀不安,但还是勇敢地按自己的风格将这三部作品翻译出来,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曹捷平



《无声的河流》:生命之痕,心灵之歌 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条奔涌的河流,承载着各自的使命与情感,向着未知的远方流淌。然而,并非每一条河流都能顺畅无阻,也并非每一段旅程都充满阳光。《无声的河流》便是一部深入探索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迷失与寻求救赎的史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人性光谱,描绘着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困惑与坚韧。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泽,一个生活在三十多岁边缘的普通男人。他拥有一份很多人看来稳定却乏味的工作,一个曾经充满温情的家庭,以及一圈点头之交的朋友。然而,在这一切的“正常”之下,林泽的心灵却像被一层无形的网笼罩,找不到出口。他常常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仿佛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自己的生活,看着身边的人,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这种感觉并非源于具体的创伤,而是一种弥漫性的、难以言说的空虚。 故事从一个寻常的雨天开始。那个下午,林泽在公司例行的会议上,听着同事们滔滔不绝地讨论着KPI、市场份额和季度目标,他却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眼前的数字和公式仿佛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童年时雨水敲打窗户的熟悉声音,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是父亲沉默却温暖的目光。这些遥远的记忆如同暗涌,在他心中翻腾,将他拉离了现实的轨道。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座位,而是鬼使神差地走出了办公楼,任由细雨浸湿衣衫,也浸湿了心中的那层隔阂。 林泽的迷失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他曾经也像大多数人一样,怀揣着理想,渴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感情上找到归属。然而,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妥协,一次次在现实面前低头,让他渐渐磨平了棱角,也磨灭了曾经的光芒。他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扮演一个“正常人”,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的自我,却如同被囚禁的鸟儿,发出无声的哀鸣。 他的妻子,李月,是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她努力维系着这个家,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林泽,去包容他那些难以捉摸的情绪。然而,她也渐渐感受到了林泽的疏远。在无数个夜晚,当她试图与林泽分享一天的琐事,或者倾诉内心的不安时,得到的却往往是沉默的回应,或是敷衍的点头。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感觉到一种冰冷的距离在他们之间蔓延。她曾试图去拉近,去沟通,但林泽总是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她无从下手。 林泽的朋友圈,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圈”。他们可以一起喝酒聊天,谈论足球、电影,或是公司里的八卦,但一旦触及到更深层的情感,或是生活中的真正困境,林泽总是会巧妙地避开。他害怕别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害怕自己的“不正常”会招来嘲笑或同情。于是,他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在人群中也感到孤独。 《无声的河流》的叙事,缓缓展开,如同那些缓缓流淌的河水,看似平静,却暗藏着深沉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描绘他们在生活琐碎中的挣扎与彷徨。林泽每一次的“逃离”,无论是走出会议室,还是在深夜独自驾车穿过空旷的城市街道,都是一次向内心深处的探索。他试图在这些碎片化的时刻,拼凑出那个失落的自己。 小说中,林泽开始了一系列看似漫无目的的行动。他去了那个儿时和小伙伴们嬉戏过的河边,看着浑浊的河水,他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想起那个曾经敢于梦想的少年。他去了老家的旧书店,在泛黄的书页中寻找慰藉,那些文字仿佛跨越时空,与他产生了共鸣。他甚至开始尝试写作,用笨拙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涌上心头的感受,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痛苦与渴望。 然而,这些尝试并非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改变。迷失是深刻的,救赎是艰难的。林泽依然会在某个深夜被噩梦惊醒,依然会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他与李月的婚姻,也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误解、沉默、以及对彼此需求的无力回应,如同两岸的植被,逐渐稀疏。 但《无声的河流》并非是一部绝望的书。在林泽的挣扎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顽强。即使身处泥沼,他依然在努力寻找光明。他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李月,去回应她的关心,即使这过程充满了笨拙与磕绊。他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让他痛苦的经历,如今在他眼中,似乎也多了一些宽容的解读。 故事的高潮,并非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转折,而是一个细微的、却意义深远的和解。在一个平常的傍晚,李月没有再追问林泽去了哪里,只是默默地为他准备了晚餐。当林泽坐下来,看着桌上的菜肴,看着李月疲惫却温柔的笑容,他突然意识到,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归属感”,或许就藏在这平凡的日常,藏在这份不求回报的爱意之中。 他第一次,主动伸出手,握住了李月的手。那一刻,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戏剧性的表白,只有一种无声的连接,一种跨越了语言的理解。他感觉到,那条曾经被困住的河流,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水道,开始缓慢地、却坚定地流淌。 《无声的河流》不仅仅讲述了一个男人的心路历程,它更是在拷问我们每个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常常感到迷失?我们是否在与至亲至爱的人之间,也筑起了无形的墙?我们是否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过程中,遗忘了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它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没有过度美化救赎的过程。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在林泽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林泽的困惑,是时代的困惑;林泽的挣扎,是人性的挣扎。 最终,林泽并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楷模,他依然会有迷茫,会有痛苦。但他的生命之痕,不再是无声的哭泣,而是逐渐清晰的印记,是他与这个世界,与自己,和解的证明。他的心灵之歌,也从低沉的叹息,转变为一种略带忧伤,却充满希望的旋律。 《无声的河流》是一首关于成长的赞歌,一曲关于理解的颂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宁静的治愈之作。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是一条无声的河流,即使我们曾经历风雨,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探索,不放弃爱与被爱,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辽阔的海洋。它提醒我们,那些最深刻的连接,往往就藏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平凡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人性深处那些不愿被触碰的幽暗角落。它讲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一个人如何在世俗的洪流中,逐渐被淹没、被异化,最终选择退守到自我构建的孤岛之上。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那份深深的无力感和对“何为正常”的迷茫,如同藤蔓般紧紧缠绕着我的心绪。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近乎残酷,他描摹的那些日常场景,那些试图融入却屡屡失败的尝试,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对周围环境的冒犯。书中的主角,他的挣扎、他的自我嘲讽,并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病态,是看清了世界的虚伪后,唯一能采取的自我保护机制,尽管这种保护最终导向了更深的沉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出口,它只是赤裸裸地展示了一种存在的困境,逼迫读者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求与绝望。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次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拷问。我推荐给所有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也许在那里,你会找到一丝共鸣,尽管那共鸣本身也带着苦涩的味道。

评分

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是“透彻的寒意”。这不是一部让你热血沸腾或获得启发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彻底的排毒,把你内心积攒的虚伪和不适全部倾泻出来。它深刻地揭示了“面具社会”的运作机制:你必须戴上面具才能被看见,但一旦戴上,你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主角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熟练地运用这些面具,或者说,他看穿了面具背后的空洞,从而拒绝参与这场集体表演。这种拒绝的代价是巨大的,他被社会系统判定为“无效输入”,被边缘化、被遗忘。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巧妙地模仿了这种精神状态的碎片化和循环往复的绝望。它没有强行制造高潮,而是让读者在一种持续的、低沉的、近乎催眠的绝望感中,慢慢体会那种“活着却不如死去”的沉重。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反英雄”史诗,它教会我,有时候,最深刻的洞察往往诞生于最深的孤独之中。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阅读舒适区的杰作。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是缓慢且充满摩擦的。它没有传统小说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缓慢浸蚀的氛围。你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在庸常的生活中进行着一场漫长的“失语”练习。每一次开口,都感觉词不达意;每一次尝试建立联系,都注定以更深的误解收场。作者非常高明地利用了“局外人”的视角,将我们这些“局内人”的日常行为——那些社交辞令、那些集体狂欢——描绘得像是一场荒诞的戏剧。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你会开始怀疑,我们每天都在遵守的那些“规则”,究竟是生存的必须,还是一种集体的自我催眠?主人公的堕落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一系列小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妥协累积而成,最终形成了一个无法逆转的黑洞。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关于“完美受害者”的记录,他被这个世界“制造”出来,并最终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以一种最扭曲、最悲哀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令人心悸的美感。即便内容如此压抑和黑暗,但语言的组织却呈现出一种近乎古典的、精致的韵律。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反而增强了故事的讽刺力度。就好像在最华丽的丝绸上,沾染了最污秽的污点,那份触目惊心,比粗粝的文字更具穿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逃避”这一主题的描绘。逃避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在原地构筑一个精巧的迷宫,将自己关在其中,用酒精、用烟草、用廉价的娱乐,来稀释真实世界的尖锐棱角。这种选择,充满了悲剧性的宿命感。它探讨了现代人面对压力时,如何选择“放弃抵抗”的路径,以及这种放弃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会带来怎样的代价。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这种“不合时宜”是否真的是一种缺陷,或者,它只是比平庸更诚实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进行审视。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精心布置的、却又极度真实的噩梦。叙事者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近乎病态的优雅,他用极其克制却又充满暗示性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逐渐崩塌的灵魂轨迹。这里的“失格”并非简单的失败或退出,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对“做人”这一基本身份的自我否定。那种尝试扮演“正常人”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露出马脚的窘迫,那种对社会契约的本能抗拒,让人读来汗毛直竖。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周遭的人,无论是虚伪的恩人还是短暂的救赎者,都像是一张张模糊的脸谱,映衬出主角越来越清晰的、病态的真实。这本书探讨了太多禁忌的话题——关于欲望、关于麻醉、关于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隐藏自己的残缺。它像一杯烈酒,初尝时辛辣刺激,回味时却留下无尽的苍凉。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心理剖析,将人性中最脆弱、最易碎的部分,用手术刀般精确的手法暴露在读者面前。每次合上书页,我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回到现实的呼吸节奏中。

评分

Permit me Liang to observe: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早就听说夏目漱石的大名,也从不同人那里听说过《我是猫》这本书。

评分

Because they remeer the late emperor, all of them, and they wish to repay his kindness in service to you.

评分

别人一直推荐我看的书,书的内容比较OK,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评分

孩子要求买的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孩子能受益

评分

书真的是很好,京东物流也没得说,希望618继续有大力度,到时候要再定做一个书架来放书了?

评分

简装,短篇小说集,一共15篇,芥川龙之介的故事有种独具特色的魔力,有的让人感同身受,有的让人意犹未尽,有的让人一脸问号,他对人的刻画这是太棒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很棒,很多国外文学翻译毁一半,让人读的难受,这本书阅读体验很好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Qualityisverygood,andthesellerdescribedcompletelyconsistent,verysatisfied,reallylike,completelybeyondexpectations,deliveryspeedisveryfast,packagingverycarefully,sealed,logisticscompanyserviceattitudeisverygood,deliveryspeedquickly,verysatisfiedwiththeshoppingatatim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