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林海音脍炙人口的作品,由光启出版社初版于1960年。1970年林海音所办的纯文学出版社收回自印,1983年重排。本书即以1983年重排本为文字底本,仅更正个别讹误;另收入作者思念老北京的美文五篇,并特邀著名插图家及书籍装帧艺术家高荣生先生及高畅女士,父女联手,绘制插图十幅,加上原“重排本”作者序言和著名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齐邦媛教授所写序言,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深情回望,是无法掩抑的感动;值得一再阅读及回味的文学经典!
★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及“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同名电影屡获国内及国际电影节大奖
★据台湾原版重排,独具版本优势
★多幅精美插图,雅致呈现
《城南旧事》是以作者七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写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本书1960年初版以来曾多次再版,成为“永不过时”的名著。本次再版,另精选了包括《窃读记》在内的林海音美文五篇,附于书后,以让读者对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此外,还配有林海音及其父母相关影像六帧,和著名画家高荣生先生及其女儿、青年艺术家高畅共同创作的插图十幅,图文交相生辉,冀给读者以双重艺术美感。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长于北京,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冬青树》《晓云》《城南旧事》《请到我的家乡来》《剪影话文坛》等,其中以《城南旧事》zui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主持《联合报》副刊十年(1953—1963)期间,亦发现并提携了大批作家。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著名作家余光中
要想重温一下(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风貌,还真得读《城南旧事》呢!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
文笔细腻清秀或者真挚热烈都不困难,但幽默却是高形式,我喜爱林海音这也是一个重重要缘由。
——中国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铁凝
林海音以高超的技巧,剪裁往事;而非以成人的思想和情感,解释童年。因此,传神之笔,美不胜收。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当代著名作家高阳
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仅仅反映某个时代的问题,他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一个作家能不能立足、能不能长远,与他的作品能否超过时代背景有关。林先生的《城南旧事》写的是人类命运共同的东西,它是绝对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著名学者傅光明
林先生写的是人性中美的、永恒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是历久弥新的。《城南旧事》电影给当时中国社会很大的启迪。我拍《城南旧事》是个缘分,这样的机遇一个人一生中也不见得会遇上,是非常珍贵的。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电影《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这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这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样的满是人间烟火昧,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凌梦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后 记
附 录
苦念北平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在胡同里长大
窃读记
童心愚騃
——回忆写《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重排前言
超越悲欢的童年 / 齐邦媛
1. 本书系《城南旧事》在大陆地区首次完全依照台湾原版重排,纠正了诸多流行版本的讹误,独具版本优势。
目前图书市场上在售的《城南旧事》,基本上来源于1983年花城出版社版和1984年北京出版社版,它们和原版相比已有不少改动,致使原作风貌丧失不少(据我们粗略统计,不一致处有上千条)。此次我们依据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排本重排,除更正个别讹误外,基本上保持了文字原貌。读者可由此书,感受《城南旧事》的原汁原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林海音成长和写作此书的年代现代汉语尚未规范,一些同音字通用的情况也较多(如“的、地、得”的用法,如“发楞”的“楞”等等),因此一些词语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现代汉语规范来衡量可能有些问题,为了保持原貌,且考虑到此种情况不会妨碍大家的理解,因此我们没有再做更动。
2. 此版《城南旧事》我们增加了林海音及其父母的相关影像六帧,彩色印刷,置于书前。这些图片很珍贵稀见,有的甚至从未在大陆出版的图书上出现过,如收录的林海音父亲林焕文先生的照片。
另外,我们特邀著名插图家及书籍装帧艺术家高荣生先生及青年插画师高畅女士,父女联手,绘制插图十幅。插图自然流畅,雅致传神,与原作融合无间,可使读者获得双重乃至多重美的感触。
3. 本书封面为我社一位在北京长大之才女设计,清新雅致,处处见匠心。正文用纸为80克全木浆胶版,印刷效果颇佳。
4. 此版《城南旧事》还收入了《窃读记》《在胡同里长大》等美文五篇,以期使读者对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及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我们还收录了著名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齐邦媛教授所写导读《超越悲欢的童年》。她是林海音的好朋友,又是《城南旧事》英译本的译者,她的文字精炼,点评精当,可作为读者们理解本书及书中所写的城、人与事的参照。
5.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推荐必读书,其中的多篇文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1)《冬阳 童年 骆驼队》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及北京市地方教材《诵读》七年级等课本;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改题目为《迟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沪教版七年级下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等课本;
(3)《窃读记》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等课本;
我们主张,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版本问题,我社为国内排名第一的文学专业出版社,编辑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极强,相信读者选择我社版本肯定会有“买对了”的感觉。
……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代序)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的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的走,慢慢的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的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的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的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的想,慢慢的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一九六〇年十月
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察窗口,它并非生硬地进行历史或社会评论,而是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褶皱,极其自然地融入了故事肌理之中。你能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带来的那种无形的压力,那种对传统与现代交替时期的困惑与迷茫。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客观和慈悲,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纠葛。尤其是对于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体觉醒之间微妙张力的描绘,处理得尤为高明和不动声色。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折射时代的变迁,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比直接的宏大叙事要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读完后,我不仅为书中的人物命运唏嘘,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了一份深切的理解与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那份近乎本能的“生命力”的展现。它没有宏大的主题宣言,却处处流淌着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珍视。即便是最黯淡的角落,作者也能捕捉到一丝微弱却坚韧的光芒。这种对“活下去”这件事的纯粹描摹,非常具有感染力。它让你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比如街边一次不经意的邂逅,比如一顿简单的饭食。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和意义,往往就潜藏在这些最日常、最容易被忽视的瞬间之中。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呼吸,将尘封已久的心灵重新擦拭干净,变得更加敏感和富有同理心。它给予的力量,不是那种瞬间的激情澎湃,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让人在平淡的生活中,重新找回对周遭世界的好奇与温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清澈见底”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准而有力地击中了读者的心房。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那些景物描写往往不仅仅是背景的烘托,它们本身就成了叙事的一部分,带着某种象征意味。比如,某条小巷的寂静,某棵老树的虬结,都仿佛是人物命运的隐喻。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成功地在口语化的叙述与文学性的提炼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读起来流畅自然,毫无阅读障碍,但当你静下心来细品时,又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思。这种看似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包裹着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生活洞察,让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记叙文范畴,具有了某种永恒的文学价值。我敢断定,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出来。
评分这本书结构上的精巧布局,简直是一门关于“留白”的艺术范本。作者似乎深谙“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并未用大段的文字去直接铺陈或解释,而是通过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或者干脆戛然而止,将情绪的爆发点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完成。这种高度的“互动性”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流逝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而是像记忆碎片一样,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间自由穿梭,这种跳跃感,反而更加贴合人类真实记忆的运作方式。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迷惘,但当读到后半部分,你会豁然开朗,发现所有的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都汇集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人生图景。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迫使你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官和经验去体验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真是妙不可言,像极了夏日午后透过老式木格窗洒下的斑驳光影,时而急促,时而又沉静得让人心头一紧。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主角在那些特定情境下的挣扎与释然。比如,书中对童年记忆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描摹,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气息,但它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伤感,而是一种经历过岁月洗礼后,对往昔事物自然流露出的温情与怅惘。情节的推进并不依赖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片段,层层剥开人物成长的轨迹,让人在不经意间,便随之沉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每个人都能在那些似是而非的描写中,投射出自己过往的影子,从而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余韵,让人忍不住想重新翻阅,去捕捉那些初读时可能忽略掉的,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暗示。
评分够快....
评分孩子上学要的,还成吧
评分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iOS
评分没啥好说的,给我京豆就行
评分非常好的书,喜欢!!!!!!!
评分送货速度快 货品质量还不错的
评分不知道孩子看了没有呢
评分经典名著,孩子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