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直以来是个说不尽的人物,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她像一部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引得世人对她进行各种解读。有人说她是个天才,才华横溢;有人说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说她无情自私,毫无安全感;有人说她痴心,被人伤害了却不知反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她是文艺青年口中的谈资,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她的看法,然而却没人敢说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没人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一样。
然而,这样将她放到“神坛”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愿意。因为张爱玲曾经讲过两件事,一个是关于她的祖母,另一个则是关于胡适之先生。她的祖父张佩纶曾经因为马尾海战失败被罢官定罪,因为这个缘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经跟自己的子女说“福建人最坏”——当时的中国海军多为福建人——这自然是一个妇人的胡言乱语,只是因为卫护丈夫的缘故,然而张爱玲在《对照记》中却写道:
“西谚形容幻灭为‘发现他的偶像有黏土脚’——发现神像其实是土偶。我倒一直想着偶像没有黏土脚就站不住。我祖父母这些地方只使我觉得可亲、可悯。”
后来她在《忆胡适之》一文中又用到了“偶像的黏土脚”这个说法,足见她并不喜欢那样被神化。她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这样害怕“高处不胜寒”的虚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复杂性,没有一个彻底的人物。
她说人性是一本复杂耐读的书,一辈子都读不完。在她看来,我们生于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着不彻底的道德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使得她的作品里充满着各种可悲可怜的人物,他们一个个鲜活而真实,也许这才是我们热爱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能在她的作品里看见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因为这些因素,我以为张爱玲自己并不喜欢我们这样将她神化。她从不见找上门来的读者,就连狂热的读者都感到手足无措,更别提将她封为一代小资代言人了——任何标签她都反感,说到底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就是那样真实的一个人,无须美化亦不必丑化。
正缘于此,我决心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张爱玲传记,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那么多年,我也跟广大“张迷”一样,是她忠诚的拥趸。
我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广受好评的《倾城之恋》,那一年我才上大一。她的语言文字仿佛有种魔力,使你在初见的时候便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惊喜。她就像一片无垠的绿色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朵姹紫嫣红的花,难怪胡兰成日后形容她是“临水照花人”。
从那时开始,我便尝试着阅读她的作品,搜集一切能够读到的文字,从小说到散文,从剧本到翻译作品,从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条水蛭样紧紧地吸附其上,舍不得错过任何熟悉她的机会。
这样断断续续但持久坚韧的爱,距今已经十四年了!她的作品陪伴我从懵懂的少女到日渐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给我许多人世的荒谬与不确定。
从来没有哪个作家伴着我那么多年,像老朋友一样静默地陪在我身边,除了曹雪芹,只有张爱玲。一部作品也好,一个作者也罢,若能陪上我们一生,这才是对作家最大的肯定吧。
越是长大,越是明白人世的各种无常、爱情的千变万化、婚姻的平淡无奇,等到生老病死已经看过,回过头来再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样的警句,常常在微笑过后有种深沉的荒凉感。
越了解她就越爱她,当我知道她在十二岁的时候说出“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终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时,我的激赏与赞叹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面对她的天才,我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仿佛再好的语言在她面前都显得无力。这使得我在撰写这本传记的时候也暗自叹息,可惜给她作传的人才华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愿看在后辈的一片赤诚之心上,一笑了之吧。
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她冷艳、骄傲、自私的言论,我实在不能无动于衷。当然,我并非否定别人对她的评价,只是往往有些人要么把她说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要么把她形容成一个感情自私的怪僻天才。我以为这些只是她的一面,她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重视的侧面。
当然,她给人这样的错觉也绝非偶然,人们对她的了解多半也是从一鳞半爪的作品里来。往往这一鳞半爪给人各种误解,这也正是我想不自量力为她作传的动力之一。姑且不说我们这样的寻常人对她会有各式各样的误解了,就连她一生深爱过的男人胡兰成也如此。张爱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码在胡兰成作品的《今生今世》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到处撇清责任且胡言乱语的男人。
怪道张爱玲晚年在给夏志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胡兰成的“糊涂”,才隔了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记了——也许,不是忘记,而是胡兰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欢传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写张爱玲,常常看得人云山雾罩,仿佛飘在云端。他自己也认为,他跟张爱玲是一对神仙眷侣。
比如胡兰成说张爱玲自私狠辣,又说她没有同情布施的心——尽管他有自己看似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夸张的语言实在让人骇然,张爱玲白爱了他一场。
这样的观点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张爱玲气结。这说明胡兰成只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自然,这个男人是学识渊博、外形清秀、讨女人喜欢的普通人。
看张爱玲的作品,却完全感觉不到所谓神仙眷侣的仙气,处处写实,说到底不过是一对人间烟火情侣。这不禁让我感到好奇,一样的爱情,胡兰成的文字反倒像个女人一般,喜欢美化事物,自动屏蔽不太罗曼蒂克的东西;反观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留给我们的是一对寻常爱人的凄凉故事罢了。
胡兰成以为那样写法的必定不朽,因为已经成仙,但是料不到我们还是喜欢张爱玲的叙述,因为真实永远比传奇更有吸引力。尽管张爱玲写了一本《传奇》,然而她的传奇也是普通人的传奇,她热爱普通人的生活,因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一位伟大的作家若没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与气质,怎能写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张爱玲自己就说过,对于世上绝大多数的人她都同情,又说了这样的话:“有时你会发现,再讨厌的人若细细思量,原不过是个可怜人。”这么明显的悲悯,然而人们看不到,许多人跟胡兰成一样,只顾着看她传奇的一面,只顾着想她惊艳的时候。也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一看张爱玲的另一个侧面。那一面也许没有这面令人熟悉,但是更为朴素,至少我在那一面看见了她的慈悲与质朴。
她的轨迹并非只有香港的“传奇”,上海的“流言”,这些只是她漫长人生一个辉煌的起点,她还有无尽的美国岁月。她的前三十年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五彩缤纷,她的后半生却悠长得像永生的历史。
上海时期的她是戏剧化的、传奇性的,有点像小说;美国时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她像个小说家,后半生她更像个学者。
这些林林总总的印象,或许也难免落入“自以为是”的俗套,然而,我愿意抛开既定标签,力图觅得一个较为像样的张爱玲。
我自己也清楚张爱玲的伟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了“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样,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井。
千言万语,张爱玲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念及我在写这本传记时,曾经几次就张爱玲问题请教过张爱玲研究权威学者陈子善老师,他写过一本《说不尽的张爱玲》,出于对两位的敬重,我姑且借用一下陈老师的题目吧。
拿到这本《最美张爱玲:我是临水照花人》,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临水照花人”,这大概是多少人心中的一点诗意,一点柔软,一点淡淡的愁绪,而张爱玲,仿佛就天然地带着这样的气质。我一直觉得,张爱玲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渗透,她的文字,有种奇特的魔力,能把读者拉进那个时代的尘埃里,感受那个时代女人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通常也决定了我是否想翻开它,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恰到好处的视觉语言,来呼应书名和张爱玲本人的神韵。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临水照花人”这个意象,它又会如何贯穿整本书的篇章。是关于张爱玲的某些特定作品的深入剖析?还是对她生平某个侧面的细腻描摹?亦或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字里行间,重新认识那个被誉为“东方奥黛丽·赫本”的传奇女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最美张爱玲:我是临水照花人》,总让我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临水照花”,这本身就是一幅极具画面感的意境,水波潋滟,落英缤纷,映照出的是花的美丽,也是花的孤寂。而“临水照花人”,则将这种意境具象化,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常常在想,张爱玲本人,是否也像这临水照花人一般,将自己置于一个清冷的位置,静静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从张爱玲的某个特定时期入手,比如她早期在上海的那些年,或是她晚年在美国的孤寂岁月?又或者,它会透过她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红楼梦魇》里的某些隐喻,来解读这份“临水照花”的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张爱玲。
评分阅读《最美张爱玲:我是临水照花人》,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将张爱玲这位文学巨匠,用一种极具诗意且充满女性视角的方式来呈现。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超然的孤美,仿佛是张爱玲本人对自己一生姿态的一种注解。“临水照花”,这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是风姿绰约,是含苞待放,还是独自飘零?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张爱玲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柔软与坚韧。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捕捉她灵魂深处的某种特质,一种与世隔绝,却又洞察一切的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张爱玲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去发现隐藏在字缝里的,那个“临水照花”的孤独灵魂,她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自己那份清醒与独立。
评分初读《最美张爱玲:我是临水照花人》的序言,便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作者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张爱玲文学精神的另一面,那份“临水照花”的孤高与自持,与我们熟知的那个洞悉世情的张爱玲,又有着微妙的契合。我一直在思考,张爱玲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是她笔下那些精致而苍凉的女性形象,还是她对人性幽暗之处的精准捕捉?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解读空间。我喜欢那些能够跳出窠臼,带给我新思考的书籍,尤其是在阅读一位已经如此被研究透彻的作家时。这本书不落俗套地将张爱玲置于“临水照花”的意象之下,这本身就极具匠心。它可能是在探究她作品中那些看似淡然,实则暗流涌动的女性情感,又或者是在描绘她个人生活里,那份与世隔绝,却又时刻关注着人间百态的独特姿态。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意象的深入挖掘,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张爱玲文字背后的寂寞,以及她那份不动声色的骄傲。
评分拿到《最美张爱玲:我是临水照花人》这本书,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总觉得,张爱玲这个人,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她的命运,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学,而“临水照花人”这个比喻,似乎完美地捕捉到了那种飘渺又坚韧的韵味。我一向觉得,最动人的文学解读,不是生硬地剖析,而是像这样,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触碰作家的灵魂。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把“临水照花”这个意象,与张爱玲的一生,或者她的某部作品相结合。是描绘她作品中那些在情感洪流中默默承受,却又保持着一丝尊严的女性吗?还是勾勒她自己,那个在时代变革中,选择疏离却又从未停止观察人间的独立女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诗意的共鸣,让我在这“临水照花”的意境中,重新感受张爱玲的魅力。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很值
评分很值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很值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