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一直以來是個說不盡的人物,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她像一部未完的《紅樓夢》一樣引得世人對她進行各種解讀。有人說她是個天纔,纔華橫溢;有人說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說她無情自私,毫無安全感;有人說她癡心,被人傷害瞭卻不知反抗……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中國,她是文藝青年口中的談資,人人都可以發錶自己對她的看法,然而卻沒人敢說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沒人敢說自己讀懂瞭《紅樓夢》一樣。
然而,這樣將她放到“神壇”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願意。因為張愛玲曾經講過兩件事,一個是關於她的祖母,另一個則是關於鬍適之先生。她的祖父張佩綸曾經因為馬尾海戰失敗被罷官定罪,因為這個緣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經跟自己的子女說“福建人最壞”——當時的中國海軍多為福建人——這自然是一個婦人的鬍言亂語,隻是因為衛護丈夫的緣故,然而張愛玲在《對照記》中卻寫道:
“西諺形容幻滅為‘發現他的偶像有黏土腳’——發現神像其實是土偶。我倒一直想著偶像沒有黏土腳就站不住。我祖父母這些地方隻使我覺得可親、可憫。”
後來她在《憶鬍適之》一文中又用到瞭“偶像的黏土腳”這個說法,足見她並不喜歡那樣被神化。她一嚮喜歡標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這樣害怕“高處不勝寒”的虛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復雜性,沒有一個徹底的人物。
她說人性是一本復雜耐讀的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在她看來,我們生於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有著不徹底的道德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她這些對人性的認識使得她的作品裏充滿著各種可悲可憐的人物,他們一個個鮮活而真實,也許這纔是我們熱愛她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裏看見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
因為這些因素,我以為張愛玲自己並不喜歡我們這樣將她神化。她從不見找上門來的讀者,就連狂熱的讀者都感到手足無措,更彆提將她封為一代小資代言人瞭——任何標簽她都反感,說到底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她就是那樣真實的一個人,無須美化亦不必醜化。
正緣於此,我決心寫一本與眾不同的張愛玲傳記,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那麼多年,我也跟廣大“張迷”一樣,是她忠誠的擁躉。
我第一次讀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廣受好評的《傾城之戀》,那一年我纔上大一。她的語言文字仿佛有種魔力,使你在初見的時候便感到一種猝不及防的驚喜。她就像一片無垠的綠色裏突然冒齣來的一朵姹紫嫣紅的花,難怪鬍蘭成日後形容她是“臨水照花人”。
從那時開始,我便嘗試著閱讀她的作品,搜集一切能夠讀到的文字,從小說到散文,從劇本到翻譯作品,從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條水蛭樣緊緊地吸附其上,捨不得錯過任何熟悉她的機會。
這樣斷斷續續但持久堅韌的愛,距今已經十四年瞭!她的作品陪伴我從懵懂的少女到日漸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給我許多人世的荒謬與不確定。
從來沒有哪個作傢伴著我那麼多年,像老朋友一樣靜默地陪在我身邊,除瞭曹雪芹,隻有張愛玲。一部作品也好,一個作者也罷,若能陪上我們一生,這纔是對作傢最大的肯定吧。
越是長大,越是明白人世的各種無常、愛情的韆變萬化、婚姻的平淡無奇,等到生老病死已經看過,迴過頭來再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樣的警句,常常在微笑過後有種深沉的荒涼感。
越瞭解她就越愛她,當我知道她在十二歲的時候說齣“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時,我的激賞與贊嘆簡直無法用語言來錶達——麵對她的天纔,我常常找不到閤適的語言,仿佛再好的語言在她麵前都顯得無力。這使得我在撰寫這本傳記的時候也暗自嘆息,可惜給她作傳的人纔華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願看在後輩的一片赤誠之心上,一笑瞭之吧。
麵對鋪天蓋地的關於她冷艷、驕傲、自私的言論,我實在不能無動於衷。當然,我並非否定彆人對她的評價,隻是往往有些人要麼把她說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要麼把她形容成一個感情自私的怪僻天纔。我以為這些隻是她的一麵,她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重視的側麵。
當然,她給人這樣的錯覺也絕非偶然,人們對她的瞭解多半也是從一鱗半爪的作品裏來。往往這一鱗半爪給人各種誤解,這也正是我想不自量力為她作傳的動力之一。姑且不說我們這樣的尋常人對她會有各式各樣的誤解瞭,就連她一生深愛過的男人鬍蘭成也如此。張愛玲曾對他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碼在鬍蘭成作品的《今生今世》裏,我看到的是一個到處撇清責任且鬍言亂語的男人。
怪道張愛玲晚年在給夏誌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鬍蘭成的“糊塗”,纔隔瞭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記瞭——也許,不是忘記,而是鬍蘭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歡傳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寫張愛玲,常常看得人雲山霧罩,仿佛飄在雲端。他自己也認為,他跟張愛玲是一對神仙眷侶。
比如鬍蘭成說張愛玲自私狠辣,又說她沒有同情布施的心——盡管他有自己看似閤理的解釋,但是,這樣誇張的語言實在讓人駭然,張愛玲白愛瞭他一場。
這樣的觀點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張愛玲氣結。這說明鬍蘭成隻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自然,這個男人是學識淵博、外形清秀、討女人喜歡的普通人。
看張愛玲的作品,卻完全感覺不到所謂神仙眷侶的仙氣,處處寫實,說到底不過是一對人間煙火情侶。這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一樣的愛情,鬍蘭成的文字反倒像個女人一般,喜歡美化事物,自動屏蔽不太羅曼蒂剋的東西;反觀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留給我們的是一對尋常愛人的淒涼故事罷瞭。
鬍蘭成以為那樣寫法的必定不朽,因為已經成仙,但是料不到我們還是喜歡張愛玲的敘述,因為真實永遠比傳奇更有吸引力。盡管張愛玲寫瞭一本《傳奇》,然而她的傳奇也是普通人的傳奇,她熱愛普通人的生活,因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一位偉大的作傢若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與氣質,怎能寫齣不朽的藝術作品?這是無法想象的事情。張愛玲自己就說過,對於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她都同情,又說瞭這樣的話:“有時你會發現,再討厭的人若細細思量,原不過是個可憐人。”這麼明顯的悲憫,然而人們看不到,許多人跟鬍蘭成一樣,隻顧著看她傳奇的一麵,隻顧著想她驚艷的時候。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看一看張愛玲的另一個側麵。那一麵也許沒有這麵令人熟悉,但是更為樸素,至少我在那一麵看見瞭她的慈悲與質樸。
她的軌跡並非隻有香港的“傳奇”,上海的“流言”,這些隻是她漫長人生一個輝煌的起點,她還有無盡的美國歲月。她的前三十年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五彩繽紛,她的後半生卻悠長得像永生的曆史。
上海時期的她是戲劇化的、傳奇性的,有點像小說;美國時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她像個小說傢,後半生她更像個學者。
這些林林總總的印象,或許也難免落入“自以為是”的俗套,然而,我願意拋開既定標簽,力圖覓得一個較為像樣的張愛玲。
我自己也清楚張愛玲的偉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瞭“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樣,是一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井。
韆言萬語,張愛玲是個說不盡的人物。念及我在寫這本傳記時,曾經幾次就張愛玲問題請教過張愛玲研究權威學者陳子善老師,他寫過一本《說不盡的張愛玲》,齣於對兩位的敬重,我姑且藉用一下陳老師的題目吧。
拿到這本《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名字就足夠吸引人瞭。“臨水照花人”,這大概是多少人心中的一點詩意,一點柔軟,一點淡淡的愁緒,而張愛玲,仿佛就天然地帶著這樣的氣質。我一直覺得,張愛玲的小說,不僅僅是故事,更像是一種情緒的滲透,她的文字,有種奇特的魔力,能把讀者拉進那個時代的塵埃裏,感受那個時代女人的悲歡離閤。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通常也決定瞭我是否想翻開它,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恰到好處的視覺語言,來呼應書名和張愛玲本人的神韻。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臨水照花人”這個意象,它又會如何貫穿整本書的篇章。是關於張愛玲的某些特定作品的深入剖析?還是對她生平某個側麵的細膩描摹?亦或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她作為一位女性,在那個時代下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裏行間,重新認識那個被譽為“東方奧黛麗·赫本”的傳奇女子。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總讓我想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臨水照花”,這本身就是一幅極具畫麵感的意境,水波瀲灧,落英繽紛,映照齣的是花的美麗,也是花的孤寂。而“臨水照花人”,則將這種意境具象化,變成瞭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常常在想,張愛玲本人,是否也像這臨水照花人一般,將自己置於一個清冷的位置,靜靜地觀察著周遭的一切?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是否會從張愛玲的某個特定時期入手,比如她早期在上海的那些年,或是她晚年在美國的孤寂歲月?又或者,它會透過她作品中的某一個角色,比如《傾城之戀》裏的白流蘇,《紅樓夢魘》裏的某些隱喻,來解讀這份“臨水照花”的姿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張愛玲。
評分拿到《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這本書,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總覺得,張愛玲這個人,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她的命運,本身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學,而“臨水照花人”這個比喻,似乎完美地捕捉到瞭那種飄渺又堅韌的韻味。我一嚮覺得,最動人的文學解讀,不是生硬地剖析,而是像這樣,用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去觸碰作傢的靈魂。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把“臨水照花”這個意象,與張愛玲的一生,或者她的某部作品相結閤。是描繪她作品中那些在情感洪流中默默承受,卻又保持著一絲尊嚴的女性嗎?還是勾勒她自己,那個在時代變革中,選擇疏離卻又從未停止觀察人間的獨立女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詩意的共鳴,讓我在這“臨水照花”的意境中,重新感受張愛玲的魅力。
評分閱讀《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將張愛玲這位文學巨匠,用一種極具詩意且充滿女性視角的方式來呈現。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和超然的孤美,仿佛是張愛玲本人對自己一生姿態的一種注解。“臨水照花”,這是一種怎樣的姿態?是風姿綽約,是含苞待放,還是獨自飄零?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張愛玲內心深處那份不為人知的柔軟與堅韌。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梳理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試圖捕捉她靈魂深處的某種特質,一種與世隔絕,卻又洞察一切的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張愛玲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去發現隱藏在字縫裏的,那個“臨水照花”的孤獨靈魂,她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著自己那份清醒與獨立。
評分初讀《最美張愛玲:我是臨水照花人》的序言,便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作者寥寥數語,卻勾勒齣瞭張愛玲文學精神的另一麵,那份“臨水照花”的孤高與自持,與我們熟知的那個洞悉世情的張愛玲,又有著微妙的契閤。我一直在思考,張愛玲的“美”,究竟體現在哪裏?是她筆下那些精緻而蒼涼的女性形象,還是她對人性幽暗之處的精準捕捉?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個更廣闊的解讀空間。我喜歡那些能夠跳齣窠臼,帶給我新思考的書籍,尤其是在閱讀一位已經如此被研究透徹的作傢時。這本書不落俗套地將張愛玲置於“臨水照花”的意象之下,這本身就極具匠心。它可能是在探究她作品中那些看似淡然,實則暗流湧動的女性情感,又或者是在描繪她個人生活裏,那份與世隔絕,卻又時刻關注著人間百態的獨特姿態。我相信,通過對這一意象的深入挖掘,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張愛玲文字背後的寂寞,以及她那份不動聲色的驕傲。
評分很值
評分不錯
評分很值
評分很值
評分很值
評分很值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