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佛教與中外交流》探討瞭中古史中佛教與中外交流的諸多問題,內容包括東亞佛教的“邊地情結”和祖譜建構、中古佛教史上幾位名人如曇無讖、法藏、智慧輪等的生平事跡考證研究、梁武帝皇宮中的佛教設施和佛教活動、中古譯經過程研究、中西佛教互相影響和交流等,作者的觀點和論證過程都比較精彩,頗有學術價值。
在前麵的討論中,我分析瞭天颱宗四部主要作品——《傳述一心戒文》、《睿山大師傳》、《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顯戒論緣起》——所含括的幾件文書。這些文書不是被認定為最澄的“付法文”,就是與後者緊密相關。然而,如我所論無誤,這些文書錶現瞭最澄的門徒為重新闡釋和閤法化最澄所得的密法傳承所做的努力。
《傳述一心戒文》中包含瞭一個所謂的“朝廷度牒”,自稱由桓武天皇政府頒發給最澄,以證明其宗教成就。然而,仔細觀察之下,這件“度牒”的來曆頗為可疑,它試圖拔高最澄的主要密法導師順曉,聲稱他是一位名僧,是印度密法大師善無畏的三代弟子。這種訴求相當引人矚目。我們在《睿山大師傳》與《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中發現瞭一通“付法文”,據說是順曉授予最澄的。這一“付法文”也是在日本僞造的,目的在於將最澄導入一有名的法脈。該法脈據稱為善無畏所創,並由一新羅僧人義林所傳承。該“付法文”說是義林嚮順曉傳授瞭密法,而順曉自己又授法予最澄。它的齣現標誌著颱密法脈構想的正式形成。據此“付法文”,該法脈可追溯至唐中國,乃至印度。
最後,我們在《顯戒論緣起》中找到瞭最澄“付法文”的第二個版本。這個版本的“付法文”對支撐早期天颱宗的某些重要的意識形態的形成至關緊要。它將最澄傳自順曉的密法重新闡釋為一種“真言—悉地的三重匹配”,並隱含瞭“三部互糅”的觀點。最澄從順曉那裏接受的密法因此被刻畫為三部密法(金剛界、胎藏界與蘇悉地)的統閤。這種說法的目的是為瞭超越真言宗的密法傳統,而後者自稱為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法的結閤。
由於最澄的嫡係弟子(尤其是光定與真忠)和他的二代弟子(以圓仁為傑齣的代錶)的持續努力,最澄的密法傳統在9世紀中期被牢固確立起來瞭。然而,盡管當天颱宗在與真言宗爭奪日本密法的統治地位時,從“付法文2”這樣被僞造的文書中獲益良多,但天颱宗人也會對“真言—悉地三重匹配”這種理論沒有任何典據而感到尷尬,他們亟需為這三重配對尋求典據。正是這種宗派因素促成瞭又一輪僞造———這次是圍繞著“悉地三部”而展開的。天颱宗將它們僞造成譯自梵文的漢文譯本。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此三部密典。
……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再次,文本中前麵提到的兩種策略都被用來對抗佛教。
評分“中世紀的中國是一個貴族國傢呢?還是一個官僚國傢?”此書對這個問題的迴答是:它是兩者的獨特的結閤。權力最終來自對政府的供職,而非來自血統/傢族/門第,但是在大約5世紀至10世紀時期齣任官職,比在中華帝國的任何時期都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門第齣身。從晉至唐,大約數百個大姓在政治上、社會上支配瞭中國——一種寡頭政治。隻是到瞭五代宋初,他們纔最後失勢。敦煌發現的某些譜牒保存瞭唐代某些姓氏的名稱。較早的譜牒由政府機構編成,其實質是官方圈定上層階級的成員資格。這些傢庭齣身的人物被賦予競爭官職的特殊優勢,從而在5至10世紀之間把持著中央政府絕大部分的官職。隋唐時期改革瞭選擇官員的方式,齣現瞭有關社會地位的新觀念,世傢大族把持政權的製度開始有所變化,終唐之世,世傢大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權勢。正是鑒於這些傢族在中世紀如此重要,《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一書仔細地考察瞭這些傢族的結構和如何發揮功能。本書的結論是,在宋代以前的時期內,大傢族與其說近似於“姓氏”,不如說最近似於今天人類學傢所稱為的“宗族”。
評分每次看到海外作者寫的中國社會總要買一部
評分看書名,已經夠吸引人,看看古代那些奇特的故事。
評分參加i活動購買,很便宜,劃算!
評分好書,期待已久,用優惠券買下,很值得。努力讀書。
評分這書很多還是論證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作者水平高,但寫作用語比較生澀,不好讀
評分縮寫詞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