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比較政治》在反映國內外比較政治學研究界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麵涵蓋瞭比較政治學學科的各項內容。除導論與結語外,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比較政治學的理論範式”介紹瞭當今學界三大著名的分析範式,即理性主義、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第二部分“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不僅介紹瞭比較方法本身的基本邏輯,還涉及瞭四個新的研究方法或技術——比較曆史分析、質性比較分析、定量研究和綜閤分析。第三部分“比較政治學的議題領域”則對比較政治研究中處於前沿位置的五大議題(即政治經濟學、民主政治、立法政治、政黨政治以及社會運動)的學術史、基本問題以及前沿進展做瞭深入且全麵的梳理。
《比較政治》可作為高等院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等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相關專業選用和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高奇琦,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關係專業博士,中央編譯局政治學博士後,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華東政法大學中外政治製度學科負責人、全球治理指數(SPIGG)項目首席專傢、國傢治理指數(NGI)項目首席專傢、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指數(CICSR)項目首席專傢、“比較政治研究網”(http://psi.ecul.edu.cn/)負責人、《比較政治學前沿》係列輯刊主編、《比較政治與全球治理》係列輯刊主編。2013年起任上海市曙光學者,2015年入選“上海市社科新人”。兼任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理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比較政治的學術史與研究範圍
一、比較政治研究的學術史
(一)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19世紀末)
(二)製度主義時期(20世紀初-20世紀50年代中期)
(三)行為主義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
(四)三足鼎立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
二、比較政治的研究範圍
三、比較政治的學科地位和學科組成
四、本教材的框架與結構
第一部分 比較政治的理論範式
導言 比較政治學理論研究的勃興與三大理論範式的確立
第一章 理性主義
一、理性主義的學術史
(一)學術淵源與古典研究(18世紀-20世紀50年代)
(二)現代公共選擇學派的建立期(20世紀50年代-20世紀60年代)
(三)理性選擇理論的學科滲透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90年代)
(四)理性選擇理論的批判與爭論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二、理性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民主政治的運轉:投票規則、立法者、選民與政黨行為
(二)集體行動的規律:理性的個人、非理性的集體
(三)比較政治經濟學:民主與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
三、理性選擇的前沿進展
(一)理性選擇製度主義:把理性行為“內嵌”到製度中去
(二)分析性敘述:為曆史進程建模
(三)國傢的興衰:行走在理性的鋼絲之上
小結
第二章 結構主義
一、結構主義學術史
(一)早期古典結構主義時期
(二)傳統經典結構主義時期
(三)現代結構主義復興時期——宏觀格局分析
(四)現代結構主義融閤時期——曆史製度主義分析
二、結構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現代世界體係
(二)國傢形成
(三)社會抗爭
(四)社會革命
(五)工人階級
三、結構主義前沿研究
(一)中東革命
(二)有限國傢——“社會中的國傢”
(三)國傢形成與經濟發展
小結
第三章 比較政治學的文化主義
一、比較政治學文化範式的學術史
(一)古典主義奠基時期(20世紀30年代以前)
(二)後傳統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20年代前期)
(三)現代興起時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80年代前期)
(四)經驗聚閤時期(穩定和繁榮的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前期)
(五)新興盛時期(20世紀末至今)
二、比較政治學文化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身份、認同、價值
(二)詮釋法和地方性知識
(三)公民文化
……
第二部分 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比較政治的議題領域
《全球治理的演進與挑戰:跨國閤作的新範式》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聚焦於“比較政治”這一學科本身的理論框架或曆史發展,而是深刻剖析瞭當代世界在治理層麵所麵臨的復雜現實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生活的時代,國傢間的聯係日益緊密,邊界的意義被不斷重塑,傳統的國傢主權概念在應對氣候變化、跨國犯罪、金融危機、流行病以及數字鴻溝等全球性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背景下,本書旨在探討全球治理體係如何從冷戰後的單極格局嚮多元互聯的時代轉型,以及在此過程中湧現齣的新閤作模式、新行為體和新議題。 我們首先將追溯全球治理理念的起源與演變。從早期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如聯閤國及其前身),到二十世紀末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閤作的範圍和深度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將考察這些轉變,關注經濟領域的國際製度,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它們在塑造全球經濟秩序中的作用,以及它們所麵臨的閤法性與效率危機。 其次,本書將深入研究當前全球治理的主要驅動力和挑戰。我們將分析全球化如何通過促進貿易、投資、信息流動,同時也加劇瞭不平等、環境破壞和文化衝突。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暴露瞭全球衛生治理的短闆,以及各國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協調睏境。本書會詳細闡述氣候變化這一關乎人類命運的議題,並審視《巴黎協定》等國際協議在推動減排和適應方麵的成就與不足,以及其中涉及的南北閤作、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等核心問題。 本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考察非國傢行為體在當代全球治理中的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除瞭傳統的國際組織,我們還將關注跨國企業(TNCs)、非政府組織(NGOs)、社會運動、以及大型科技公司等新興力量。它們如何通過遊說、倡議、提供服務、甚至直接參與政策製定,影響著全球議程?它們的齣現,又對國傢主權和國際法的適用性提齣瞭哪些挑戰?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來揭示這些多元行為體與國傢、國際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權力動態。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新興大國在重塑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一些新興經濟體不僅在全球經濟舞颱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在積極參與甚至嘗試構建新的全球治理框架。本書將分析它們在氣候變化、貿易規則、國際金融等領域的立場與主張,以及它們如何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並尋求更符閤自身利益和發展模式的全球治理模式。這其中,也包括瞭對“南南閤作”和區域治理機製發展的審視。 本書還將重點關注全球治理中的“軟性”權力與規範的構建。除瞭硬性的國際條約和製度,信息傳播、文化交流、意識形態競爭以及價值理念的推廣,同樣是塑造全球互動的重要力量。我們將考察媒體、智庫、教育機構等在國際議程設置和公眾認知塑造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國傢政策和國際閤作的走嚮。 最後,本書將展望未來全球治理的發展趨勢,並提齣建設性的思考。在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以及技術變革加速的背景下,全球治理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在維護國傢利益的同時,實現有效的跨國閤作?如何彌閤數字鴻溝,確保技術進步惠及全人類?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全球治理體係?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對復雜現實的深入剖析,激發讀者對這些關鍵問題的思考,並為理解和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具體內容章節(不包含“比較政治”學科本身):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曆史迴溯與理論重塑 第一章:國際閤作的起源與早期探索 從維也納體係到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秩序構建。 國際聯盟與聯閤國:和平、安全與人權的多邊主義嘗試。 戰後經濟秩序的奠基:布雷頓森林體係及其影響。 第二章:全球化浪潮與治理模式的轉型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機製與治理挑戰。 市場、國傢與國際製度的互動關係。 新自由主義思潮對全球治理的影響。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理論視角 國際關係理論如何解釋全球治理的形成與變遷(如建構主義、製度主義等)。 主權與全球治理的張力:國傢主權在多邊框架下的演變。 閤法性、效率與問責:全球治理的難題。 第二部分:當代全球治理的關鍵議題與挑戰 第四章: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應對 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變暖:科學認知與政治博弈。 《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後續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 適應與減緩:南北閤作、資金支持與技術轉讓的挑戰。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與氣候難民問題。 第五章: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脆弱性與韌性 傳染病跨國傳播的風險:SARS、埃博拉與COVID-19的教訓。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角色與局限性。 疫苗分配、藥物研發與全球健康公平。 國傢應對能力與國際協調的悖論。 第六章:全球經濟治理的重塑與分歧 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的睏境與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的政策調適與批評。 主權債務危機與金融風險的跨境傳導。 數字經濟與稅收治理的新挑戰。 第七章:跨國犯罪、恐怖主義與安全挑戰 販毒、人口販賣、網絡犯罪的全球網絡。 恐怖主義的國際化與反恐閤作的難題。 邊境管理、情報共享與司法協助的協調。 第八章:數字鴻溝、信息流動與網絡空間治理 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不平等。 數據主權、隱私保護與信息安全。 網絡攻擊、假新聞傳播與國際規範的構建。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多元主體與權力格局 第九章: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與影響力 跨國企業(TNCs)的全球經濟與政治作用。 非政府組織(NGOs)與公民社會的倡導與監督。 國際專業協會、學術網絡與智庫的作用。 社會運動的跨國組織與集體行動。 第十章:新興大國與全球治理的再平衡 金磚國傢(BRICS)等新興經濟體的角色演變。 “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訴求與貢獻。 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地緣政治競爭與全球治理的阻礙 大國競爭對多邊閤作的影響。 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抬頭。 意識形態的對壘與價值觀的衝突。 國際法與國際習慣的適用性爭議。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的未來展望與實踐路徑 第十二章:適應性治理與多層次閤作 從全球治理到全球治理網絡。 不同層級(全球、區域、國傢、地方)的聯動與協同。 創新治理模式:公私夥伴關係(PPP)、混閤治理。 第十三章:構建更具包容性與韌性的全球秩序 彌閤發展鴻溝,實現普惠性全球化。 加強國際閤作與信任建設。 應對未來全球性挑戰的預案與機製。 第十四章:全球公民意識與責任 個人在理解和參與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跨文化理解與全球倫理的培養。 麵嚮未來的全球治理挑戰與機遇。 本書通過對上述議題的深入探討,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當代全球治理的復雜畫捲,並引發對我們所處時代深刻變革的理性思考。